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通俗文學和大眾文化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大眾化語境下的市民文學
其實,在文學史上,關于市民文學的定義還是存在較大的爭論的,如果把描寫市民生活的文學作品就叫做市民文學顯然僅僅從字面上理解,未能抓住市民文學的本質。如果那這個定義去套一些我們所認為的市民文學,就發現這個定義的悖論了。以老舍的文學作品為例,不管是《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還是《我這一輩子》都是描寫了北京的市民社會,但老舍的觀念并非屬于市民的觀念,他更加注重于對這種市民階層的批判,甚至將自己作為“市民”的對立面去從事文學創作的。但是老舍的文學作品究竟還是屬于市民文學。自范伯群先生開始了對通俗文學的研究并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之后。通俗文學近些年來又有了新的發展形勢。尤其是便隨著互聯網絡的發展,網絡文學也隨之興起。
二、通俗文學和大眾文化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一朵奇葩
現當代文學史是指以后的文學的歷史。現當代文學和近代文學、古代文學都是一脈相承的,在現當代的文學形式中,仍然有著許多的文學表現形式來自于古代文學文學。通俗文學和高雅文學并不存在一個嚴格意義上的界定,學界普遍將描述大眾社會生活的文學作品稱之為通俗文學,因此,通俗文學的概念范圍是十分廣泛的,通俗文學是大眾文化在文學表現形式上的反映,而通俗文學又對一定時期的大眾文化進行了必要的描繪和闡述,讓人們對一定時期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1.現當代通俗文學的特點(1)大眾化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通俗文學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尤其一系列武俠、傳奇、言情等小說等文學作品,表現出了文學是由經濟基礎的決定的特質。上述通俗文學作品,表現了大眾文化的品位和取向,涵蓋了生活的各個方面,這種對社會層面的揭露和曝光在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如對于社會底層一些現象的描述,像、拐賣婦女等問題,這種廣度是前所未有的。這充分的說明了改革開放之后文學的生命力得到了張揚。(2)媚俗化在大眾化的特點下,是通俗文學逐漸的變得越來越媚俗了。人類的物質欲望及對傳統文化的解構的文學作品不斷地出現,通俗文學的媚俗化特征在經濟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人們物質欲望的膨脹中得到了徹底的闡釋。媚俗的罕有貶義的色彩,也就是文學作品拋棄了它本身的價值,急功近利的向社會大眾討好。當然,這種媚俗化也是高雅相對應的,在中國的現當代文學史上,通俗和高雅兩種文學形式。
2.通俗文學的發展趨勢從通俗文學和大眾文化與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關系上來說,通俗文學和大眾文化本身就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一部分。從這個角度來看,也可以發現通俗文學發展的某些趨勢:(1)通俗和高雅之間的界限的模糊化文學自身存在的價值是由一個時代的社會經濟所決定的。審美、調節社會關系、娛樂都是文學的功能和價值,以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縱觀整個文學史,尤其是現當代文學史,可以發現文學的情趣、審美和價值都是在不斷地變化的,隨著未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各種媒體的出現,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將會更加的順暢,便隨而來的就是通俗文學的高雅化,以及高雅文學的通俗化,也就是通俗和高雅之間的界限將不再那么分明。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網絡文學,在網絡文學誕生之初,并不為主流的社會所認同,但及至今日,網絡文學的地位逐漸得到了社會的認可。網絡文學概念的外延也更加的寬泛了,其讀者也不再局限于青少年了。(2)通俗文學的數字媒體化通俗文學自產生以來,就是和傳統的媒介共同的發展的。隨著大眾傳媒傳播功能的加強,大眾文化也逐漸成為了社會的主流文化,通俗文學在這個潮流之中,也必然會順應著傳統媒介的發展而發展。網絡文學的出現讓傳統的印刷文學處于岌岌可危的地位。雖然網絡文學作者的水平參差不齊,整體水平較低,而且產生了大量的糟粕和垃圾,但是它提供了一個更大的創作空間,一方面確實有些十分功利化的作品,給已經充滿物欲和功利的社會加油打氣,但是另一方面,也讓一些潛心創作的作家提供了一個更加自由的創作環境。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未來一定時期的中國文學史恐怕將會以網絡寫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了,當然,這正好說明了通俗文學強大的生命力。
三、結論
綜上所述,通俗文學和大眾文化是緊密聯系的關系,而它們與中國現當代的文學史的關系,也體現在通俗文學的表現形式、特點上。整個中國現當代的文學史中,通俗文學占了很大的比例,而且在未來的中國文學史上,通俗文學也將開放出美麗的花朵。
作者:王雯單位:河南藝術職業學院公共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