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聞評論娛樂化的大眾文化原因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從某種程度上來看,新聞無論是硬新聞還是軟新聞都具有本真性即作為一種既成事實而無法改變,但新聞評論卻可以以娛樂化的方式對新聞進行改造并進行二次傳播,這就是新聞評論娛樂化的產生。在當代文化語境,新聞評論正借助大眾文化的產生機制進行評論的娛樂化改造。法蘭克福學派認為大眾文化的實質是一種文化工業,從文化生產機制來看,文化的生產并不是大眾主體,而是被文化工業操控下的運營商。在大眾文化的土壤中,一切文化活動包括新聞文化都不是最終指向人類的精神家園和深度價值,而是一種經濟利益的驅動和指使。在這種目標指向之下,文化自然容易失去了純粹性和高雅性。因為只要為了獲取經濟利益,任何內容、任何形式的文化包括新聞文化都可以進入整個信息生成和傳輸的軌道內從而成為獲利的一種途徑。比如在當前網絡新聞媒體網站中大致有三種,一種是專門為傳播新聞信息而建立的原生新聞網站;一種是在傳統媒體形式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網站,如各類報紙媒體網站;還有一種則是由互聯網內容提供商或服務提供商設立的商業網站,新聞信息只是其經營的一個方面。在當前的網絡新聞媒體中,第一種網站往往很難運營,因為成本太高,在某種程度上具有“精英化”特性,而后兩種網站則發展勢態更好,但在這兩種網站中新聞及新聞評論往往并不是它們的唯一內容,因此也很難保證其專一性。為了降低成本,增加盈利,很多網站對新聞的獲取并不愿意投入高成本,而僅僅以轉載的形式來獲取新聞。
在這樣的運作機制下,要想獲得網民的青睞就只能“另辟蹊徑”,走新聞評論的娛樂化道路。甚至出現一些網站對信息的來源完全不加求證就濫作評論,如自2001年開始《新聞記者》每年度評出的“十大假新聞”。假新聞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市場利益的驅使,而基于假新聞基礎上的新聞評論則更是“借題發揮”、“奪人眼球”,為假新聞的傳播推波助瀾,在新聞界中形成了極為惡劣的后果。新聞娛樂化中還有一些以大眾參與為表征的生成方式即在鼓勵和宣揚大眾對新聞評論的參與。在日益繁榮、形式多樣的媒介中,為了表現大眾的主體性和主導性,信息制造者們以大眾參與的方式來“制造”新聞文化的自主假象,如各種媒介中“讀者來稿”、“人民論壇”、各類形式的“面對面”、BBS新聞論壇、“網友說話”、“觀點碰撞”、“網友酷評”、“讀者來信”、“談話空間”、“街頭巷議”等。這些評論方式從表面上看是推進了大眾參與的積極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將文化包括新聞評論歸之于大眾主體,但文化工業的控制依舊是這種運作方式的幕后推手。這些諸多形式的大眾參與最為直接的結果就是增加了新聞評論的閱讀量,提升了瀏覽量,積聚了人氣,同時提升了消費者(即大眾)的粘性(用戶對某一事物的關注度或忠誠度)。這種形式不僅以“大眾參與”為核心點,更是降低了制作成本,與費心求證新聞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相比,邀請一些民眾、網友、讀者來參加評論要更為簡單和省力。借助“大眾”的幌子,這些它們或者是千篇一律,或者是觀點迥異,但無論怎樣都會被大眾被人接受和寬容,提高了信息接收的安全性。布迪厄指出:“媒介必須設法做到‘不冒犯任何人’,也不能提出任何問題,即使有問題,也是不會造成任何麻煩的問題。”因此這種形式的評論究其本質仍是新聞媒體借助大眾之手來制造、傳播新聞評論。在這樣的形式中人們關注的并是不新聞評論的真正價值和意義,而是更青睞這種參與的方式,成為“新聞評論的全民狂歡”。因此,處于話語權的并不是大眾而是文化工業,大眾不過是其推向社會的一個擋箭牌,由此很多學者認為“大眾文化”的實質是“小眾文化”,是文化產品的制造者和經濟的獲利者。
二、新聞評論娛樂化的傳播機制
新聞評論娛樂化在當下的新聞媒界中越演越烈,這其中除了產生機制的根本性因素外,傳播途徑即技術力量支撐下的媒介也是形成其新聞評論娛樂化的重要方面。在大眾文化語境中,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信息復制是最為簡單和便利的傳播渠道。一些娛樂化傾向下的新聞評論由于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使得其他媒體大量復制,這既能節省成本更能毫無風險的獲利。在這種技術復制中,大眾文化的技術力量無疑是最有利的推手,文化復制的本質就是技術復制,即媒介化新聞文化的復制。布迪厄“認為大眾文化是批量的文化生產場域,其商業目的促使大眾文化在藝術形式和價值取向上都力圖迎合大眾趣味”。媒介生產日益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生產形式。這種技術化力量支配下的文化復制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簡單化的技術操作。即通過簡單的復制和粘貼功能毫不費力的傳播新聞評論。傳統的新聞媒體如報紙、廣播等大都已設立自己的網站,新聞評論的傳播變得更加簡單和有效。而同一則新聞評論只需要注明出處就可以“肆無忌憚”的、毫無限制的傳播,就正如我們每天所接觸到的新聞和新聞評論不僅是內容相同甚至連相關鏈接也相同:搜狐、騰訊、雅虎、百度、網易、人人各大網站不斷(實時)彈出的對話框讓我們不得不去點開、閱讀,同時又不得不接受這種“千篇一律”的新聞評論。人們似乎有很多媒介可供選取閱讀的信息,但最終的結果卻都是一樣,這正是文化工業的復制結果。二是新聞評論的“泛化”。與傳統的新聞評論相比,當下的新聞評論正擁有著更為寬泛的內容,這些評論不僅是實時新聞評論,還包括相關內容的評論如某些新聞的相關鏈接,不僅對一客觀新聞內容進行評論,還間接通過歷史回顧、專家解讀、觀點碰撞式的鏈接讓評論更為“泛化”,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新聞評論的娛樂化。在新聞娛樂化過程中,除了這種文化復制之外,大眾文化中視覺因素的“推波助瀾”也將新聞評論娛樂化變得更加“生動”、“真實”、“便捷”。“一方面視覺文化以強大的技術力量為支撐,為人們的生活展現了豐富、多彩的圖像世界;另一方面,視覺文化的感性、直觀、追求視覺快感大有將文化深度推向平面化的趨勢。”[4]在新聞評論中,視覺文化也呈現出強大的傳播力量。各類新聞評論節目中將主持人明星化、搞笑化、平民化;評論內容借用電視或電影的拍攝手法,將評論內容以直觀、形象展現出來;評論方式以聽覺、視覺交融的方式不僅滿足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欲望,更滿足了人們好奇甚至獵奇的心理。在較為傳統的新聞評論傳播媒介中也盡量以圖像的形式來吸引讀者,彩色照片、大標題都大大增強了新聞評論的娛樂化。
三、新聞評論娛樂化的接受機制
新聞評論娛樂化除了在產生機制、傳播機制上有著大眾文化的影響之外,在接受機制上也是暗合大眾文化的接受屬性。大眾文化也被一些學者認為是“審美文化”,如姚文放就指出用“審美文化”代替“大眾文化”更合適,但毫無疑問的是“大眾文化”的名稱卻更多的被人們接受和認同。這是因為“大眾”一詞本身就包含著某種傾向,是一種“形上而下”式的文化追求。大眾文化從本質上看是一種“下里巴人”式的文化,受眾群體從原先的“小眾群體”走向“大眾群體”,文化接受層次也隨之擴大,接受水平也隨之變得參差不齊。接受大眾并不關心文化的深度模式、終極關懷、理想價值等精英話語,對思想深度與否并不在意,相反更加注重文化表現的形式。因此,新聞評論中的“多元”解讀,“調侃式”、“插科打諢式”、“旁征博引式”等評論方式大大消解了新聞的信息本身,新聞本身成為一種“引子”,成為“縮水”式的信息,人們不關注新聞的真實性、知識性,而以莫大的興趣對“另類”的評論方式進行接受、再傳播。也正因如此,人們對在虛假新聞、復制新聞的基礎上形成的新聞評論等也變得格外寬容。
這在一定程度更助長了新聞評論的娛樂化傾向,新聞評論娛樂化之勢愈演愈烈。有的新聞制片人則公開號稱“新聞是快樂的”,其實新聞是無所謂快樂悲傷的,“快樂”的是新聞評論。將大眾文化的接受定位在“快樂”的目的上就是文化接受大眾的本質屬性。新聞評論娛樂化還滿足了大眾文化的消費心理。在大眾文化語境中,消費文化心理最為直接的表現即是將文化包括新聞文化作為一種消費對象,追求時效性、新穎性、時尚性和娛樂性。新聞及新聞評論本身所固有的嚴肅性儼然消失殆盡。這種心理追求從本質上看是一種將新聞文化作為消費品來進行消費,滿足的是身心的放松而不再僅僅是獲取某種知識和信息。從社會機制來看,這種消費文化心理的產生無疑有其發生、發展的社會土壤。經濟高速發展的當下,人們面臨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卻難以宣泄。在消費文化時代,傳媒趨向多元化和快捷化,人們并不缺少信息的獲取方式,而是缺少身體解放和心理舒緩的渠道,即便是較為嚴肅的新聞也在新聞評論的遮掩下成為一種文化消費品。正因為有這樣的消費心理,新聞評論娛樂化輕松的完成了人們的情感調節。新聞評論方式的搞笑、語言的活潑、風格的幽默、視覺的呈現都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人們舒緩壓力、放松心情的途徑。
新聞評論的娛樂化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社會現狀。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這種娛樂化傾向呈現出越演越烈之勢,新聞行業的道德自律、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新聞媒體的肆意濫觴、受眾群體的日益擴大等等都是其出現的原因之一。這其中,大眾文化的興起無疑是最為重要的部分。新聞評論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它根植于文化的土壤中,發展于文化的環境中,受制于文化的運行機制中。從大眾文化的角度來審視新聞評論娛樂化的生成、傳播和接受無疑是觸及其根源的。當然新聞評論娛樂化也并非毫無價值,在某種程度上看新聞評論娛樂化也具有“民生”的意義,更接民百姓的認知方式。比如在對一個科學成果進行評論時,如果結合人們生活的角度來評論就遠比僅僅從科學價值的“蓋棺定論”進行評論要更為新穎、活潑,也更容易讓人接受。對新聞評論娛樂化進行大眾文化理論的剖析中我們可以發現,判斷新聞評論娛樂化是否有價值的一個根本方法即是探求其目的性,即這種新聞評論娛樂化是以“媚俗”(迎合大眾的某些嗜好)為目的還是以“傳道”(以通俗可感的方式傳達新聞信息)為目的。目的不同必然會使方法不同。在文化工業的控制下,新聞評論娛樂化以文化消費為目的,信息失去意義而成為獲取利潤的“噱頭”,這樣的娛樂化必定成為赫胥黎筆下令人擔憂的“美麗世界”,但若是以新聞信息傳播的有效性為目的的話,娛樂化僅僅是一種傳播方式和策略,這樣的新聞評論則更容易使人們獲得新聞信息和理解新聞信息,從而成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徑。
作者:王雅琴 單位:安徽經濟管理學院社會與公共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