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民主主義對大眾文化的啟迪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新民主主義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
新民主主義文化是對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充分繼承,但反對一切落后的糟粕的文化內容,充分考慮人民的感受和時展。其主要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展現中華文化的特色、作風和氣派,又充分考慮到當時中國老百姓的整體文化素養比較低的現實,為了勞苦大眾都能理解和享受,采取了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比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扭秧歌、戲劇、說唱畫報、腰鼓等,都既可以彰顯民族特色又為群眾所喜聞樂見。扭秧歌,腰鼓起源于陜北、延安一帶地區,扭起秧歌打起鼓,它是一種表現人民群眾熱情高漲的藝術形式,人民群眾將對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態度轉化為一種精神享受,以此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向往。隨著時間的推移,扭秧歌、腰鼓等文藝活動逐漸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和喜愛。這些文化形式不僅成為慶祝節日的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而且已經成為社區、鄉村廣場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同時,這些帶有明顯民族特色的活動也被廣大國際友人所喜愛,他們競相模仿,不亦樂乎。
二、新民主主義文化的特點
提出了新民主主義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使其具有了三個方面的特點。
(一)民族性。民族性是指文化的民族形式。新民主主義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在內容上,要求反對一切帝國主義與封建文化的侵蝕;在形式上,要求不與帝國主義文化、封建文化、奴化文化等落后的文化為伍,具有自己的特色。新民主主義文化要充分顯示其獨立性,把爭取民族獨立和文化復興緊密結合在一起,反對帝國主義文化與封建文化。新民主主義文化是扎根于中國文化土壤中,體現著鮮明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內涵,在表達方式上運用自己獨特的話語體系也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共產黨為反對封建禮教、破除陳規陋俗,采用豐富多彩的形式向農民灌輸新的文化思想。在新文化的指引下,千百年來被壓迫被奴役的農民開展打倒土豪劣紳的斗爭,具有了新的思想覺悟和革命熱情。新民主主義文化是世界的,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它充分借鑒吸收了外國的優秀文化。明確指出“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把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聯系起來,使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中華文化才會擁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科學性。這一特點是說明新民主主義文化的科學內容,是要與一切封建迷信劃清界限的具有科學性的文化。新民主主義文化的科學性主要體現在內容和方法兩個方面,內容上的科學性主要針對文化上長期存在的封建迷信思想,倡導新的科學知識以及科學的態度。方法上的科學性主要是指用科學的方法對待古今中外文化,全面系統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將繼承性和批判性相結合。對待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既尊重歷史吸取的精華,又能明辨是非剔除其糟粕。對待西方先進文化,既要兼容并蓄吸收人類文化的優秀成分,又要破除其腐朽落后的一面。只有保障了新民主主義文化內容的科學性才能使其擁有生機與活力,顯示其時代性。
(三)大眾性。這是新民主主義文化的發展方向,就是要讓絕大多數老百姓接受和喜愛。一方面,它的服務對象不是少數的特權階級、統治階級,而是廣大的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因此人民群眾也是文化的傳承者與創造者。另一方面,它的大眾性還體現在傳播的文化知識更通俗易懂,更能為廣大老百姓接受、理解、消化、吸收,語言更加通俗化、簡單化、口語化。眾所周知,革命的文化是革命的有力武器,特別注意人民群眾文化的普及與提高問題,強調普及基礎上的提高與提高指導下的普及相結合。普及就是要充分考慮讓最廣大人民要求,讓群眾普遍接受,這就需要真正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文化,這樣才能防止流于形式的提高,充分利用群眾的首創精神創建新文化,并進一步理論化系統化,充分顯示文化的生機與活力。
新民主主義文化所包含的三方面思想是對中國革命經驗的概括和總結。這種新民主主義文化思想不僅在當時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且對當代中國新科技發展影響下的大眾文化建設也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展示大眾文化的多姿多彩堅持以什么樣的思想為指導是文化建設的基本問題,是判斷文化建設性質、方向的重要指針。方向性原則在此顯得尤為重要,旗幟問題是關鍵。社會主義要毫不動搖的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立場、方法,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這不僅是由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政治立場決定的,而且是由它最科學健全的理論體系和對實踐的巨大指導作用所決定的。這就為在全球化浪潮、以和平發展為時代主題的大背景下進行大眾文化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指明了大眾文化建設的方向。在我國大眾文化建設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居于指導地位,但是,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以及市場經濟的縱深發展又會面對各種思想文化魚龍混雜的復雜局面,許多腐朽文化泥沙俱下,如披著“科學面紗”的封建迷信文化、低俗愚昧暴力的糟粕文化……這些消極的文化沖擊著人們的視野,腐蝕著人們的心靈,動搖著人們的精神世界,給社會主義大眾文化的健康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和阻礙。因此,在中國發展大眾文化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方向,堅持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才能使黨和國家安定團結,才能保證大眾文化健康有序發展。在新時代背景下大眾文化的形式是多種多樣、多姿多彩的,但文化形式的多樣性并不代表指導思想上要多元化。在指導思想上必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在新民主主義文化建設中提出“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樣的方針對待古今中外的文化。這是對待人類文化的正確態度,也是文化發展的基本規律。當前發展中國大眾文化應該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大膽吸收、利用、汲取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在此基礎上,豐富其形式、充實其內容,再大膽創新,賦予其鮮明的民族特色。隨著電視、網絡等新傳播媒介的出現,文化越來越多姿多彩,越來越發展繁榮。具有鄉土氣息的大眾文學作品、影視作品不斷進入人們的視野。微博、微信等網絡成為文化傳播新的平臺,一些大型生活服務類節目的出現并被廣泛關注已成為文化繁榮的重要現象。如相親類節目“非誠勿擾”“百里挑一”,求職類節目“非你莫屬”“職來職往”,知識趣味類節目“開心辭典”“正大綜藝”“最強大腦”等……這些文化節目在為人們傳遞服務信息、科學知識的同時,也起到了娛樂身心、放松心情的積極作用。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大眾文化中也有商業利益驅使下的媚俗文化,為了吸引觀眾眼球不惜一切代價,它除了帶給人們感官的刺激和低俗的歡笑以外什么也沒有給人們留下,反而侵蝕著人們的心靈,尤其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網絡文化在傳播過程中難免難辨是非一些虛假信息與文化隨意流傳等,這些都會影響大眾文化的健康發展。因此,開展豐富多彩的大眾文化建設必須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主流價值形態引導大眾文化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在大眾文化建設過程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掌握文化的話語權、主動權,以期實現各種文化的交流與對話,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具有鮮明時代特色而后民族特色的大眾文化。(二)堅持文化建設與經濟、政治、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在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文明建設中,先進的文化對于經濟的繁榮發展、政治的自由民主、社會的和諧穩定、生態的美麗文明都有強大地促進作用。當今社會,文化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國家強大與否,文化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文化能夠產生凝聚人心的強大精神力量,當一種積極向上的文化獲得社會普遍認同的時候,就會促進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社會的安定團結。因此,在堅持科學發展觀,五位一體統籌發展中,文化的軟實力作用不可小覷。大眾文化建設是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中國一部分大眾文化為了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忽視了文化正能量的發揮。它們只注重單純的視覺沖擊、感官刺激,導致出現了道德滑坡、商業化市場化泛濫、拜金主義橫行等阻礙社會發展的現象,這種消極文化及其帶來的消極現象嚴重影響了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發展,造成文化生態結構的失調,進一步阻礙了經濟社會的發展。要充分發揮文化對政治、經濟、社會、生態的積極作用,就必須使它與當代中國國情相適應,立足實踐,創造出更為豐富更為積極健康的大眾文化產品,提高國家文化的軟實力,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國際競爭中更具優勢。
(三)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堅持實事求是、開拓創新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大眾性,主要體現文化發展的大眾方向,這個文化不是為極少數人所擁有,也不是服務于極少數人的利益,而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文化對象的大眾性決定了這種文化必須要反映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必須堅持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文化建設的立足點和歸宿。大眾文化要被廣大人民群眾普遍接受,首先,必須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必須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關注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服務人民;其次,必須以其平民化、通俗化的語言形式展現其多樣化的內容,吸引廣大民眾積極參與,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大眾文化服務群眾的有效途徑;最后,文化發展的成果要為人民群眾所共享,優秀的精神文化產品為人民所擁有。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堅持實事求是,要求文化發展要遵循文化發展的基本規律,從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和客觀現實出發,用全面發展的眼光看待大眾文化;要加強文化交流、博采眾長,文化發展要緊貼基層民眾,鼓勵文化下鄉活動,走進基層、社區等;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多創造人民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多提供滿足群眾需求的文化服務,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文化發展的繁榮重在開拓創新,這樣才能與時俱進、體現時代性,使文化發展充滿生機與活力。大眾文化的發展也不例外,應該在體制、內容、形式進行創新。只有通過創新,才能讓文化的發展充滿盎然的生機。“中國好聲音”就是大眾文化創新的典型例子。這檔欄目是2012年江蘇衛視全新打造的一場大型音樂勵志評論節目,它以精英的團隊打造別樣的大眾音樂文化,是一場大眾音樂的盛宴,它成功借鑒了“TheVoiceofHolland”“美國之聲”等國外節目的優秀因素,對國內“快男超女”“舞林大會”等節目進行了繼承和發展。這一節目的成功源于評委們以親民的作風和人性化的方式傳遞給歌手和觀眾正能量。眾所周知,英國達人秀的特點是新、奇、特,而中國版本的“中國好聲音”則被評為“在全世界達人秀中故事最多,講人和情感最多的選秀節目”。“好聲音”定位于“觸動心靈的真實娛樂”,所以更貼近生活、貼近實際、關注現實、注重品質。通過“中國好聲音”我們看到大眾文化一種新的積極的發展趨勢:引進、吸收國外文化節目形態,結合中國特點進行發展創新,在已有的基礎上實現文化質的飛躍,將從國外引進的文化形式立足于中國現實、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使之符合中國老百姓的審美習慣,讓人產生心靈上的共鳴。
(四)堅持以科學技術為先導,推動大眾文化的良性發展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大眾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的途徑,突破了書籍、電視等傳統媒體的狹小區域,大大推動了大眾文化的普及。當今社會,網絡這個強有力的媒體已經成為大眾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載體,網絡通過電腦、手機等平臺上的微博、微信、QQ等進行文化的廣泛傳播,使文化以更快捷更有效的形式進入大眾視野,使更多優秀的文化融入人民的生活,為人們的生活增添色彩和樂趣。建立在科學技術之上的大眾文化傳播媒介有利于大眾文化的進一步普及。從城市到鄉村、從政府到基層、從社區團體到個人,文化在普及和反饋的循環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文化的普及和提高,需要充分利用網絡這個平臺為大眾文化的發展提供開放多元、自由發展的空間。大力傳播的文化要具有時代氣息,要反映民生,反映人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要積極促進當代大眾文化的研究,構建積極向上的大眾文化價值觀。在文化普及提高中一定要注意文化的質量問題,因為文化普及質量的好壞、普及程度的高低都將直接影響文化的進一步發展。而高科技產品帶動下的文化普及難免帶來一些隨風倒,盲從的現象,一些虛假信息也甚囂塵上,甚至還會對人們正確判斷與認識帶來誤導,影響正確價值觀的培養和生成,因此,在大眾文化的普及和提高中,要正確處理二者的關系,正確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一手抓文化的普及,一手抓文化的提高,既要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普及文化,又要在文化普及中運用好科學技術,促進大眾文化的良性發展,充分發揮文化的正能量以促進社會文化的整體發展。
(五)提高全民整體文化素質,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當今大眾文化在中國的發展直接影響了人們世界觀、價值觀的樹立與生活方式的形成,這直接影響著全民整體文化素質與文化的健康發展,因此提升中國大眾文化的質量與民眾的素質至關重要。大眾文化的創造者來源于人民群眾,創造的作品要為人民共享。只有提高了人民群眾的整體文化素質,人民群眾才會對文化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才能自覺主動的創造出高質量的文化作品。提高全民整體文化素質首先需要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進而在道德風尚指引下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在關系全民整體文化素質提升中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的構建至關重要,文化產業是大眾文化建設的衍生品,文化產業發展要注重科學性、正確性。只有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正確引導文化科技創新,擴大文化消費,才能在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中不斷注入新鮮血液和正能量。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階段,新一代領導集體再一次強調“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鄭重宣告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文化建設這個精神支柱,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也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大眾文化肩負著鼓舞激勵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團結奮斗的使命,承載著中華五千年文明復興的重任,展現著當代中國社會、中國人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我們必須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大眾文化在社會主義文化指引下健康發展,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立增添力量。
作者:黃雪麗 單位:山西師范大學 現代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