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眾文化語境中的經典文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經典文化與大眾文化關系中的融合
1大眾流行文化中,經典元素是其亮點今天的流行文化不是天生的無本之木,他們往往從經典文本中把經典的主題或細節、或人物拿過來,進行適合當前語境與特定需要的改編,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例如,我們走在大街上,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廣告話語:“上善若水,君子以自強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些話語都出自我國古代的經典文本———前一句出自《老子》,老子在書中借用“水”的意象,歌頌了人的高尚品格,宣揚與世無爭的道家思想;后一句出自《周易》,意指君子要發奮圖強,剛毅堅卓,要增厚美德,容載萬物。又如,2005年春節聯歡晚會有一個亮點節目:“千手觀音”,這是一個舞蹈表演,由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出演。這個節目的成功與殘疾人出色的表演是分不開的,但同時也與人們內心深處的無意識是分不開的,這種無意識是對于佛經記載的觀音菩薩的虔信和膜拜。千手觀音是佛經上的六觀音之一,他看到人間的疾苦就要普度眾生。可是,人間有眾多疾苦,如何能度的過來呢?于是,觀音把身體分為四十二段,四十二段身體幻化成四十二尊觀音,這四十二尊觀音又合身為一,只留下四十二只手臂,又讓每只手掌上長出一只眼睛,代表一個化身。這樣除去主體的兩只手臂,還有四十只手臂,每只手臂各配上佛門三界中的“二十五有”,兩數相乘為一千。千手觀音的自我犧牲精神與殘疾人堅強的毅力喚醒了人們內心的無意識,這種無意識的神奇魅力與殘疾人的堅強之毅力和絢麗的舞臺光影相結合,形成了悲劇效果,贏得了大家的掌聲。同時,從當代流行的武俠小說文化中,我們也可以找到經典文化的存在。如金庸的武俠小說對于龍的引用,是將《易經•乾卦》中的概念化入武功———見龍在田、亢龍有悔、飛龍在天等,從而為武俠小說增色不少。
2大眾流行文化在某種程度上,以某種方式促進了經典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央電視臺將根據四大古典名著改編的電視劇陸續地搬上了電視屏幕,這包括80年代拍攝的《紅樓夢》《西游記》,90年代拍攝的《三國演義》《水滸傳》……隨著這些電視劇在熒屏的陸續播出及重播,在中國,甚至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都掀起了四大古典名著熱,小說原著一時間變得緊俏,出版社忙得一版再版……,這樣,電視劇的流行帶動了經典小說文本的熱銷,使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得到了弘揚,也使得古典名著文化在廣大群眾中得到了普及。大眾流行文化以特殊的方式完成了經典文化的普及。當然,這個過程中存在著對經典或多或少的改編,例如,20世紀80年代的電視劇《西游記》是比較忠實于原著的,而后拍攝的《西游記續集》就有了很多迎合大眾口味的成分,此后,1994年的電影《大話西游》、2005年拍攝的電影《情癲大圣》就已經歪曲了經典,甚至可以說是戲說了經典。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古典名著《西游記》中所宣揚的正統觀念、禁欲思想在日益開放的當代社會是否難以生存了呢?是否已經落后于時念了呢?或許《大話西游》、《情癲大圣》的出現也是當代大眾流行文化對傳統經典的一種時代解讀。但無論如何,這兩部電影對傳統經典文化元素的借鑒與借用在某種程度上完成了文化經典在當代的傳承,也是經典歷史流變的一個環節。只要我們文化的主導方向是正確的,被顛覆或歪曲的經典終究是會回到源頭的,因為經典是幾個時代淘洗出來的精華,而被歪曲的經典形態則是一個時代對經典的特定解讀,這種解讀有待歷史的檢驗和淘洗。
二、解析當代文化語境中的經典文化形態
在當今文化語境下,大眾文化中滲透著經典文化———經典文化在大眾流行文化的流傳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與發展;而經典文化的轟動效應及內容的永恒價值也為大眾文化增色添彩。大眾文化和經典文化相融合、相扶攜。然而,現在學界對于經典文化的發展趨勢依然有些悲觀,因此我們有必要對當代文化語境中的經典文化形態進行合理的闡釋。
1經典是某一特定時代與特定地域相交叉的產物一方面,經典文化的發展依賴于特定的時代背景,永恒的文化經典是不存在的,無論是“”時的“樣板戲”,還是現在的“四大名著”,都是相對于特定的時代而言的,每個經典都應該是經歷了幾個時代的建構、解構及再建構。當時代轉型之后,隨著舊的時代背景的逝去,經典必然以新的面貌出現在新時代受眾面前。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許多學者所批判的或者呼吁的“經典的危機”只是經典舊形式的危機,而其所包含的永恒的價值,或者某種文化心理,或者文化原型的共識等在歷史中流傳下來的精華應該并沒有受到威脅。因此我們說,所謂的“經典的危機”正是經典的新形式即將誕生的前兆,是經典文化在新時代的流傳形式。另一方面,文化經典隸屬于特定的民族或種族,因為文化背景不同,人的思想、意識、心理必然不同。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待當今社會中種種歪曲或顛覆經典的現象,我們似乎又得到了另一種結果———《Q版語文》中的閏土變成了“古惑仔”,這里所說的“閏土”與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故鄉》中所刻畫的“閏土”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這里,我們借用索緒爾在其代表作《普通語言學教程》中的“能指”和“所指”概念似乎更能說明問題———《Q版語文》只是借用了“閏土”這個概念,卻沒有借用其“能指”。因此,魯迅先生作品中的經典形象還是其筆下的“閏土”,而不是“古惑仔”。
2經典文化在大眾文化語境中的存在方式可以被解讀為對傳統經典的繼承與發展文化經典在當代的存在有各種形式,有其完整形態,也有碎片化形態。特別是碎片化形態,使得人們頭腦中形成“經典被解構了”、“經典消失了”的假象,乍看之下,經典文化似乎已經變得支離破碎。且不說這種借用的經典元素也在以特殊的方式傳承著經典文化,文化經典的完整形態也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存在著:那些精英作家、批評家大多藏有典籍,研究典籍,在曲高和寡的語境中享受著獨到之樂;各大書店,我們能看到各種文化經典原著,以及適合青少年、兒童水平欣賞的改編(許多改編還是比較忠實于原經典的)。此外,當被借的鑒經典元素在流傳過程中再追根溯源時,一定又會回到傳統文化經典,所以我們說,在某種程度上,當代大眾流行文化對文化經典元素的借用可以被看成是經典的當代形態,是文化經典建構、接受或流傳中的一環。
3經典文化在時代文化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并不斷地被建構經典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決定了其在歷史發展中的價值———經典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原型,積淀了特定時代,特定地域的共同元素。時代的變化是顯著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更是立竿見影的。然而,特定歷史因素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共同元素不會驟然發生變化,這樣,經典中所沉積的文化無意識與“實踐經驗”在各個時代會找到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在當代大眾流行文化語境中,撥開其華麗的外表,經典文化或者其元素還是起著一定的主導作用的,對文化發展的方向起著指引的作用。如若我們拋開當代流行文化對文化經典的建構與傳承不理,反而過度地強調大眾流行文化對文化經典的解構,那么,我們許多學者所謂的對經典的“拯救”也將會威脅經典文化的生存與流傳。
作者:李光彩 單位:保定職業技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