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眾文化背景下的力量凝聚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載人航天工程的高歌猛進,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蘆山地震、南方雪災等自然災害的成功應對,面對世界金融危機的從容不迫,都無不顯示了偉大的中國力量。歷史以無可爭辯的事實告訴我們,中國力量是我們各項事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最后,實現中國夢更需要凝聚偉大的中國力量。中國夢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的偉大夢想,實現中國夢是一項艱巨而又偉大的事業。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必然會遇見很多新情況和新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困難的克服,都離不開億萬中國人民的團結一心、堅忍不拔與開拓創新。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只要全國各族人民眼往一處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會匯集起不可戰勝的磅礴力量。13億人共同托舉中國夢,夢想必定成真。大眾文化是培育中國力量的文化土壤。中國力量是實現中國夢的動力源泉,大眾文化則是培育中國力量的文化土壤。首先,中國力量的內核是文化的力量。
中國力量是綜合性的力量,它不僅包含資源、經濟、軍事等硬實力,還包含著文化軟實力。“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的文化與意識形態吸引力,它通過吸引力而非強制力獲得理想的結果,它能夠讓其他人信服地跟隨你或讓他們遵循你所制定的行為標準或制度,以按照你的設想行事。”[2](P21)當今的世界,文化軟實力以其強大的優勢受到了大家的廣泛關注,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越來越體現為文化的較量,社會的進步不再以技術和物質生活作為標準,而是以豐富多彩的文化作為衡量標準。因此,文化軟實力不僅是中國力量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還是其內在根脈和靈魂,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和表征著中國力量的水平。可以這么說,沒有強大的文化力量,就不可能有強大的中國力量。其次,中國力量離不開文化的凝聚與整合。中國力量是團結的力量,是13億中國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合力。而要讓每一個中國人,每一個群體,每一個階層,眼往一處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做到真正“給力”,就離不開文化的黏合與凝聚。因為,一方面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沒有強大的文化合力,缺乏強大的精神動力,就不可能形成磅礴的中國力量。另一方面,文化是人化和化人的統一,它深深熔鑄在人民的生活之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左右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因此,唯有文化上的凝聚與整合,才是深層次的凝聚與整合。也只有深層次的凝聚與整合,才能形成強大的精神根基,匯集起偉大的中國力量。最后,大眾文化是中國力量的文化土壤。大眾文化是“在現代工業社會中產生的,以都市大眾為消費對象和主體的,通過現代傳媒傳播的按照市場規律批量生產的,集中滿足人們的感性娛樂需求的文化形態”[3]。大眾文化最早產生于歐美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中國大眾文化的興起則是在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大眾文化起步雖晚,但發展卻極為迅猛。今天,大眾文化已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現象。中國力量的培育不能忽視這一客觀的現象,更不可能脫離這一現實的文化土壤。尤其是大眾文化與大眾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是大眾的生活樣法,它對大眾的思想和行為的影響和滲透更為直接、廣泛和深刻。因此,我們應該充分正視大眾文化,并在中國夢的指引下,進行大力的改造和建設,不斷增強其吸引力、凝聚力和創造力,從而培育強大的中國力量。
二、大眾文化興起下的中國力量培育困境
大眾文化的興起打破權力話語一統天下的局面,營造了寬松、自由的公共文化空間,讓中國的文化形態從單一走向多元,從單純教化走向個體需求的滿足。從此種意義上講,大眾文化的興起是中國社會的進步。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由于大眾文化自身的缺陷,以及中國在大眾文化發展中的偏差,大眾文化的弊端也日益凸顯,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中國力量的培育。商業性追求容易抹殺主體的個性和創造性。在無時不覓商機、無處不找生意的商業社會里,大眾毫無疑問是最大的消費群體。正是對大眾文化潛在的商業價值的挖掘,才推動了大眾文化的興起。但是大眾文化一旦與商業結謀,文化價值就要逐漸讓位于商業價值,文化原則也會臣服于商業規則。首先,商業性追求阻礙了文化創造。文化需要創造,創造性是文化的本質屬性。但是文化創造有它內在的規律和要求。它是在文化主體基于自身需求的自由自覺的活動。但是在把商業追求作為目的的大眾文化里,“銅臭味”取代了“窮酸味”,文化成果成了被市場、利潤和交換價值所支配的商品。創造什么樣的大眾文化,如何來創造文化不是由大眾來決定,而是市場說了算。“大眾文化的生產不再是靈感的噴突,也不再是藝術的呈現,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向‘老板’(市場)點頭,向‘顧客’鞠躬的‘小服務生’而已,可以說哪里有市場,哪里就有大眾文化。”其次,商業性的標準化和齊一化抹殺了主體的個性。個性是文化存在的依據,也是一種文化區別于另一種文化的基本標志。但是商業性則要求批量化的生產,大規模的復制。因此,在商業性追求中,大眾文化原本應該具有的個性被標準化所取代,獨創性被重復性所抹殺。一切都按市場定制,按計劃生產,就連文學也不再是創作而是流水線生產。這樣導致的結果是“一切文化都是相似的”,甚至連戀人的情感表達方式都是相似的———送玫瑰、巧克力、鉆戒,人們對美的感受和反映都完全物化了。而作為人最高理性的文化的個性都已喪失,人自身的主體性也將不復存在。
娛樂性迷戀容易消解人應有的崇高追求。娛樂是人的一種正常需求,它的目的在于自我松弛,身心放松。在充滿競爭、高度緊張的現代社會里,人的娛樂需求更是不斷攀升,人們越來越需要在娛樂中宣泄不滿、緩解壓力。大眾文化正是抓住了人們的娛樂需求,變換著各種形式滿足人們的娛樂欲望。而且在商業利益的主導下,現代傳媒與資本商家共謀,采用各種手段和方式不斷刺激、挖掘人們的娛樂需求,并將它無限放大,以謀取更大的商業利益。一旦娛樂成為一種追求,甚至是唯一追求的時候,人應有的崇高追求也就逐漸被消解了。一是娛樂性迷戀容易消解人的積極追求。娛樂是人的需求,但不是人唯一的需求。而商業利益主導下的大眾文化,卻把娛樂無限放大,給人一種娛樂才是生命本質的錯覺。在這種文化氛圍的熏陶和浸染下,人的娛樂欲望被不斷挑起,如打開的潘多拉盒子一發不可收拾。在娛樂的不斷追逐中,人積極樂觀的進取精神被消極頹廢所代替,嚴肅的人生采用了游戲的方式,人們越來越注重“跟著感覺走”“玩的就是心跳”,至于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價值不會去想,也懶得去想。二是娛樂性迷戀容易導致精神的低俗化。大眾文化應該貼近大眾,力求通俗化,但是當娛樂成了追求,甚至是唯一追求的時候,文化的庸俗化和低俗化就是必然的了。因為越是感官刺激、膚淺表面的東西,越能達到娛樂的效果。大眾文化為了迎合大眾的這種口味,逐漸放棄自己應該堅守的審美情趣和本真價值,向庸俗化和低俗化低頭。只要大眾喜歡,只要能把大眾逗樂,一切皆可以。即使是關公戰秦瓊、唐伯虎是小流氓、唐僧有幾個情人……都無妨,只要能吸引大家的眼球,一切都可以拿來炒作,生理缺陷、婚姻糾紛、情感糾葛都不再是隱私,不但可以公開,而且還要在媒體上放大,供大家玩味,以滿足大家的好奇心和窺探欲。三是娛樂性迷戀很難形成文化的軟實力。以迎合大眾的口味和謀求商業利益的大眾文化是一種“時尚”文化、“流行”文化,處在不斷的變動之中,很難形成真正的文化經典。我們經常看到昨天還在流行的東西,今天已被新的時尚所取代,昨天還大紅大紫的明星,今天已被推出的新人所淹沒。而文化是歷史的沉淀,只有那些經過歷史的洗禮沉淀下來的文化創造,才能稱之為經典,所謂大浪淘沙指的就是這個意思。以追逐娛樂為目的的大眾文化,貌似有很多的“創新”和“變化”,但就其實質來講只是虛假的繁榮,熱熱鬧鬧的“唱大戲”,在時間的河流中留不下任何的痕跡。這樣的文化不會形成推動社會進步的軟實力。
虛假性容易消磨人的主體精神。在商業利益主導下的大眾文化,打著“大眾”“親民”“草根”的旗號,通過巧妙的商業包裝,現代媒體的大力宣傳,不斷地欺騙和誤導著大眾,讓大眾誤認為這就是他們所應該追求和擁有的文化。這種喪失了本真性的文化制造,對人類文化的發展來說,不是一種福音而是一種厄運。首先,主體的虛假性。大眾文化有個很親民的,很具有迷惑性的名稱“大眾”。一說到“大眾”,大家想到的就是“人民群眾”“勞苦大眾”,因而自然認為大眾文化也就是“人民群眾”的文化。具體來說,就是由人民群眾所創造的,反映群眾、服務群眾的文化。但是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答案是否定的。其實在當下的大眾文化中,“大眾”只是一個名稱,或者說一個“借口”而已。它既不是由大眾所創造,也不能反映大眾,更不可能真正服務大眾。大眾只是它的漂亮的外衣和被消費的對象而已。只要我們放眼當下,就會發現引導時尚和領導消費的“不是普通大眾,更不是所謂知識精英,而是所謂的‘中產階級’(白領),即從事工商業、文化傳媒、第三產業的經理、中間商、技術家、高級職員等”[3]。
真正的“大眾”———農民兄弟在大眾文化中往往被忽視甚至是被低賤化的對象,他們的文化訴求誰人來聽?其次,內容的虛假性。當下的大眾文化在主體上的虛假性決定了它在內容上也具有虛假性。它不可能真實展現大眾的生活,真正反映大眾的需求。它們往往通過夸大和渲染某些事實,制造出種種不切實際的幻象,并讓大眾對這些幻象產生迷戀,為之追逐。人們卻在這些虛假文化的包裹中,失去了獨立判斷的能力,往往認為大眾文化所描述的就是現實生活,或者說至少可以去追求的生活。比如,通過現代媒體對“超女”“快男”“中國好聲音”“超模”等選秀節目的大肆渲染,人們內心深處的明星情節被深深調動起來,大家似乎看到了“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希望,不禁趨之若鶩,甚至為之瘋狂到付出一切。于是,原本應該由大眾主宰、控制的大眾文化,卻反過來按照商業邏輯和自身的尺度在調節、操控和塑造著大眾。此種情形下的“創新”,只會與文化的使命漸行漸遠。最后,手段的欺騙性和迷惑性。大眾文化之所以能俘獲人心,引起大家的追逐,就在于它在手段上的欺騙性和迷惑性。“大眾”“親民”是它們最好的面具,日常生活成了它們最為活躍的陣地。它們總是能從大眾的日常生活出發,拉近與大眾的距離,讓大家感覺到大眾文化所表達的正是自己的訴求,所描述的就是外面大街上正在發生的事情。而且它們還時不時地換上“崇高”的文化外衣,將世俗與功利包裹起來。比如,所有的商品都在強調自己如何“以人為本”,所有的選秀節目都會宣揚自己是如何的倡導“青春”“勵志”“奮斗”和“公益”。尤其經過現代廣告的狂轟濫炸和現代媒體的廣泛傳播,大眾深深浸染在大眾文化的氛圍里,對它的真實性深信不疑。大家將它漂亮的外衣當成了它自己,并循著它的光鮮與亮麗,不斷追逐,愈陷愈深。漸漸地人們似乎只能通過大眾文化才能確證自己。沒有在汽車、洋房和高檔的電器中就找不到人生存在意義,不知道幾個明星,說不出當下的流行元素,不會幾個網絡流行的熱詞,就會被大家譏諷為剛出土的文物,沒有生活在地球上的外星人。當大眾文化成了一種引領,一種追求,作為主體的人對文化的應有的批判、反思、超越和創新也在被逐漸吞噬。
三、建設培育中國力量的大眾文化土壤
如果說中國力量是一棵樹,那么大眾文化就是它的土壤。一棵樹是否能茁壯成長,根深葉茂,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有好的土壤。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大眾文化雖然為中國力量的成長提供了土壤,但還不能提供充足的養分,促進它茁壯成長。因此,我們必須按照中國力量的成長規律,對大眾文化這一土壤進行適當的改良。建設真正屬于大眾的文化,培育大眾的主體精神。當下的大眾文化雖然冠以“大眾”的名稱,卻并不真正屬于大眾,大眾只是被大眾文化娛樂和消費的對象而已。沒有大眾的“大眾文化”,很難反映大眾的訴求,形成強大的精神動力。因此,要在大眾文化的土壤中孕育出強大的中國力量,就必須堅持大眾的主體地位,建設真正屬于大眾的文化。具體來說,一是要把大眾作為大眾文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大眾是大眾文化的主體,大眾文化應該為了大眾,服務大眾。必須把大眾滿不滿意、答不答應、高不高興,作為衡量大眾文化建設是非得失的標準。而不是本末倒置,把商業利益作為目標,一切服務和服從于市場。二是要充分發揮大眾的主體作用。大眾是大眾文化建設的主體力量。我們要充分尊重大眾的主體地位,多途徑多形式調動大眾參與大眾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用大眾的聰明才智,推進文化創新,創造出繁榮燦爛的大眾文化成果。三是大眾文化的成果要由大眾共享。今天的大眾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一種服務精英的文化,它主要以城市白領和知識精英作為服務對象,文化成果很難惠及普通大眾。因此,我們必須建設惠及全體大眾的大眾文化。讓全體民眾在大眾文化中精神需求得到滿足,心靈得到洗禮,境界得到提升。通過建設真正意義上的大眾文化,大眾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尊重,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在長期反復的實踐訓練中,必將形成穩固的主體精神。這種主體精神又將演化成為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努力奮斗的行動自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統領大眾文化,構筑大眾共有的精神家園。多樣性是文化的固有屬性。與大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大眾文化更是將文化的多樣性體現得淋漓盡致。大眾文化可謂內容繁多,形態各異。
但是多樣并不排斥主導,文化肯定有主次之分。否則,將會出現文化的混亂、無序乃至劇烈的沖突,從而導致人思想的混亂和精神的迷失。因此,必須要有一個集中反映大眾價值訴求的核心價值體系來統領、維護、凝聚大眾文化,讓紛繁復雜的大眾文化活而不亂、協調有序。在當下,能擔負起這一使命的核心價值體系,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集中反映了全中國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是社會主義本質和建設規律的根本原則和價值觀念的理性集結體。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因此,建設大眾文化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統領,構筑人民大眾共有的精神家園。具體來說,一是要在大眾文化中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在實質和精髓,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區別于其他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標志。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最根本的就是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煉成了言簡意賅、通俗易懂的“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標示著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最新理論成果。因此,在大眾文化中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首先就要體現為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守。具體來說,就是任何時候都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大眾文化價值追求、精神內核,始終把符不符合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作為判斷和檢驗大眾文化建設是非得失的標準。二是要把倡導、闡釋、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大眾文化的使命。大眾文化根植于大眾,反映著大眾的生活樣法,是大眾的精神紐帶。因此,大眾文化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先天優勢,深入大眾,用大眾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方式,倡導、闡釋、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成為指導大眾實踐強大的理論武器和精神動力,從而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統領下,凝結起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堅持先進文化的引領,保持大眾文化的先進性。
文化有先進和落后之分,只有先進文化才能形成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一種文化的先進性就在于:它既能為當下時代的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煥發該文化群體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同時又能超越具體的時代環境,而具有人類普遍持久的價值。”“在當代中國,發展的先進文化,就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大眾文化是一種通俗文化,但通俗并不等于低俗,更不等于媚俗。作為社會主義文化之重要組成部分的大眾文化,理應堅持先進文化的引領,保持文化發展的先進性。首先,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和魂,它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堅持先進文化的引領首先表現為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具體來說,應該把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貫穿在大眾文化建設的全過程中,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不斷提升大眾文化的品質。其次,堅持大眾文化發展的“三個面向”,即“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就是大眾文化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要能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面向世界”就是大眾文化的發展要放眼世界,既要與世界上其他的文化進行交流,借鑒經驗和吸取養分,又要充分彰顯自身的價值,不斷增強文化吸引力和競爭力。“面向未來”就是大眾文化的發展要具有前瞻性和超越性,既要立足實際,更要放眼未來,始終將實現人的徹底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作為使命,不懈努力,不斷追求。最后,堅持大眾文化發展的“三性”,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民族的”就是指大眾文化要立足本土,在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吸取養分,充分彰顯中國氣派、中國作風和中國風格。
“科學的”就是指大眾文化要崇尚科學和真理,要旗幟鮮明地反對一切封建迷信、歪理邪說和偽科學,生產積極健康的文化產品。“大眾的”就是指大眾文化要名實相符,要為了大眾、依靠大眾并服務大眾,讓大眾文化真正成為人民大眾發揮聰明才智的平臺、謀求發展的動力源泉、安放心靈的精神家園。中國力量是實現中國夢的動力源泉,而大眾文化又是凝聚中國力量的文化土壤。只要我們在中國夢的指引下,立足實際,大膽創新,積極構建推動中國力量成長的大眾文化生態,無堅不摧,不可戰勝的中國力量就一定能夠形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一定能夠實現。
作者:李學勇 單位:西南交通大學 政治學院; 西南交通大學 峨眉校區人文社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