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古代文選教材建設啟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語文教材是實施語文教學的重要媒介,是一種重要的語言思維和精神教育工具。文選類教材作為古代傳統的一種教材形式,以其鮮明的實用性一直傳承至今,并成為當前我國語文教材的一種主要模式,但由于時代的局限,古代文選類教材但也存在著諸多不足。我們在反思當前語文教材建設存在問題的同時,應積極借鑒古代文選類教材的優勢,充分挖掘古代文選類教材對語文教育的積極意義,并結合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對當前的語文教材建設進行思考,編制出更符合學生身心發展需要的教材,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文選類教材;發展史;優缺點;借鑒意義;教材建設;啟示
一、概念界定
(一)古代教材教材是教師的教育藍本,是執行一切教學活動的根本。朱紹禹曾指出:“我們通常把語文教材和教科書視為同一物,其實它們是既重疊又有差異的,只有狹義的語文教材其范圍可以擴大到課內用輔助讀物,諸如教師教學用書、學生學習手冊、掛圖、年表、錄音教材、錄像教材、和計算機軟件等。”[1]我國古代的語文教材大體可以分為三種類型:蒙學教材、選書型教材和文選型教材,其中文選類教材是一種在歷代都較受歡迎并得到普遍使用的教材類型。
(二)文選類教材就語文學科而言,語文文選類教材,是一種主要以語文教學為目的,以語文課程標準為基礎,以選文為形式,旨在讓學生通過學習獲得語文基礎知識和技能的一種教材。這種以所選范文作為主體的教材,也是今天中小學語文教材的一種主要模式。文選類教材從一開始,即具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單純的范文匯編,一種是以匯編的范文為學習內容的絕對中心而輔之以注釋和評點。[2]后者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得以不斷充實,成為語文教科書的主要類型。
二、古代文選類教材的優缺點
(一)古代文選類教材的優點《昭明文選》和《古文觀止》是文選類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下面筆者將以這兩部古代經典教材為例,對古代文選類教材的優點進行分析。1.注重藝術形式《昭明文選》是我國現存的最早一部詩文總集,書中選錄先秦至梁的詩文詞賦,不選經子,史書中也只是略選“綜輯辭采”“錯比文華”的文學論贊。蕭統堅持唯有“事出于沉思,意歸于翰藻”者方可入選的原則,在文章的藝術形式上,特別注重行文的駢儷、華藻。全書共分為38類,752篇,所選多為大家之作,其中以楚辭、漢賦和六朝駢文占據相當比重。書中的選文,不僅反映漢魏以來文學發展、問題增多的歷史現象,也使得歷朝的一些文學大家的文章得以流傳。2.選文注重“文質兼美”《昭明文選》體現出的文選類教材的一大優勢在于選文具有經典性和針對性,所選取的都是經典文章,讓學生可以了解并熟識我國歷朝代經典的、優秀的大家作品,也為學生提供了文質兼美的范文作為學習和模仿的對象,使他們在對范文的學習過程中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和鑒賞能力,同時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也有積極的指導作用。此外,書中選文的藝術特征和語言形式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語感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質。3.注重條理性和整體性《古文觀止》體現出古代選文類教材注重閱讀的條理性及整體性的特點,書中編排模塊類似于現代語文教材的單元閱讀教學。張鴻苓在《語文教育學》中將單元閱讀教學解釋為“從閱讀教學的整體目標出發,將閱讀訓練分成若干個由低到高的訓練點,并以點為依據組織教材,把一個單元教材作為一個教學單位來進行閱讀教學的。”[3]選文的篇目上至先秦、下至清明,不同時代不同作家的作品都有涉及,力求使讀者閱盡古文之精華。書中一個時代的作品可以看做是一個單元,每個單元中作家不同風格的作品就是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和重點。單元閱讀教學從閱讀的整體目標出發,將教學內容、教學重點分布在各個單元之中,從而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4.教材注重比較閱讀《古文觀止》注重所選取作品題材、體裁、寫作風格等方面形式的多樣性,注重給讀者展現出不同的語言特點,風格各異的文章往往能夠啟發初學者找到文章創作的基本思路。同時,對于同一位作家的作品選擇也更為重視文章體裁的多樣性。例如,選擇了韓愈的論說文《緯辯》《師說》,又選擇了他的贊頌文如《祭十二郎文》等,同為一人作品但文章風格卻大相徑庭。同時對于同一體裁的篇目,作者也進行了不同的評述,無論是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還是不同作者的同一類文章都具有獨特的風格,布局謀篇、寫作思路也都各具特色,具有對比性的編排,對于學生的寫作思維的鍛煉有著積極的意義。
(二)古代文選類教材的不足之處古代文選類教材的優點毋庸置疑,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我們必須辯證地看待這一類教材中所客觀存在的不足之處,并在現代語文教材的編寫過程中引以為戒,幫助我們更為高效地編制適應時代需求的教材。1.過分強調功利性文選型教材強調實用性,旨在讓學生通過學習獲得語文基礎知識和技能,但在思想倫理的教化、人文精神的熏陶方面較“選書類”語文教材不足。文選類教材所選取的篇目多為辭賦,而唐代以后的學生學習文選類教材是出于提高自己寫作能力以適應科舉考試的需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文選類教材的工具性。以《古文觀止》為例,作者吳楚材和吳調侯在廣泛吸收前人文選教材優勢的基礎上,針對當時的科舉考試背景而精心編制了該書。旨在幫助學生了解古文的章法結構,以便應對科舉考試的需要,所以選文以科舉考試的選題為中心,主題宏大,多為關心國家大事的文章,忽視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興趣需求。對于《山海經》這一類包含大量中國民間傳說和寓言故事的讀本卻不予采納,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學生對周圍的事物是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但文選類教材過分強調功利性目的而忽視了學生主體多元化的需求。2.選文標準的封閉性葉圣陶先生曾經指出:“語文教科書編輯的是否成功要看選文的得當不得當,所選為語文教材,務求其文質兼美,堪為模式,與學生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增強確為有益。”[4]我國文選類語文教材一直以“文質兼美”為選文標準,對文章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具有一定的要求,由此帶來了選文的經典性,文選型教材的選文在時間上往往更傾向于面向以往的經典名篇,對新事物具有一定的排斥性。另一方面,歷史上也出現了較多記錄我國古代自然科學技術的文選集,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北宋科學家沈括編寫的《夢溪筆談》,這是一部記錄我國古代自然科學技術、工藝技術及社會歷史現象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在該文集的《技藝》一篇中,生動詳實地記錄了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可靠史料,但是古代的文選類教材對于《技藝》一類記敘古代科技情況的文章收錄極少,并未實現文化與科學的融合,導致教材中缺乏一定的科學觀念和理論研究。3.編排缺乏規范性文選類教材在選文時,多受到編寫者個喜好的影響,課文的選取和編排標準存在隨意性。在古代文選類教材的編選過程中,存在選文與原文相比教存在著部分字句脫落、文句并移等問題,從而導致文選類教材部分選文與文本原意之間產生偏離。雖然從整體上并未影響下面內容的表達,但是卻并沒有保留古文的原貌。此外,文選型教材的篇目和類型豐富多樣,并無規范化的編排,難以形成文學理念和風格上的統一性,容易促使學生斷章取義,不利于學生對于古文的系統學習,這也是值得我們在當下教材建設中注意的問題。
三、古代文選類教材對當下教材建設意義的啟示
(一)對于教材選篇的啟示語文教材的范圍很廣,它不等同于課堂上教學用的教科書。“凡是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需要而編寫或制成的教學材料都可稱為教材。”[5]葉圣陶說:“教材無非是例子,教學是通過這些例子交給學生方法的。”這里所說的“例子”指代的是課文,選擇什么樣的篇目作為學生學習的例子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例子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門徑,例子對于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與提升起著重要的作用。1.注重選文的“規范性”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從閱讀經典開始,而閱讀經典又大多從學習語文教材開始。語文教材擔負著傳承民族文化傳統的重任,在語文教材中編入經典名篇是語文課程的本質要求,是完成語言文字的使用能力和培養健康人格塑造這一語文教育基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學習語文的第一步就是“讀”,只有大量的閱讀訓練和實踐才能幫助學生形成較強的語文功底。同時,通過對優美名篇的學習有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和寫作思維的擴展。古代文選類教材以其“文質兼美”的選文標準,選出來系列優秀的篇目,這些獲選的文章無論從知識上、思想上和藝術性方面都可以稱為是古文的典范。當下的教材建設在選取文章時,不僅僅要考慮到文章的語法、修辭是否規范,更應該注重文章的實用性,過于抽象的語文知識難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難以幫助學生提升語文素養。我們應該選取能開闊學生視野,增長知識,使其受到思想感情教育和審美教育的文章,并讓學生享受語文,熱愛我們國家的文化,同時也有助于提升課堂的趣味性,幫助學生提升綜合能力,從而實現語文教學中實用性與教育性的統一。2.注重選文的“時代性”我國古代的文章不僅具有交流思想、表達自己感情的功能,同時還具有記載的功能。客觀而言,古代文選類教材收錄了不同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名篇佳作,但是由于過分強調選文的經典性,導致教材的時代性特征不明顯。當下的教材編選在關注傳統、傳承歷史文化的同時,也應該注重關注現實,與時俱進。教材的選文主題應該集中、明確,體現當代文化建設的鮮明特征,應多收錄一些中外當代作家的優秀作品,在增強學生理解能力的同時幫助他們了解社會閱讀走向。同時,教材的編寫應該體現時代性的特點和現代化的意識特征,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的生活,培養他們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在豐富的社會生活氛圍中學習語文知識,通過課堂學習,幫助學生塑造時代精神。3.注重選文的“人文性”古代文選類教材出于適應科舉考試的時代需求,選文旨在幫助學生了解古文的章法結構和提升應試能力,具有較強的功利性目的,這是古代文選類教材中所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也是值得我們當下人深思的一個問題,當前的教育同樣處于以考升學的大環境下,教材必須為學生的考試服務,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時應適當增強語文教材的人文內涵。學生學習語文,不僅是在學習知識,也是學習人文素養和多元的鑒賞理解能力。語文教材的選文,承載著豐富學生基本語文知識、素養和人文內涵的重要功能。所以,語文教材的選文應該實現體裁、題材、風格和國別的多樣化,注重選文的豐富人文內涵,體現教材的典范性和內涵性,并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染。4.注重選文的“科學性”古代文選類教材主要以“文質兼美”為選文標準,注重選文的經典性,文選型教材的選文在時間上往往更傾向于面向以往的經典名篇,對新事物具有一定的排斥性,由此而來的問題是古代一系列記載科學成果的文集未能入選該類教材,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古代科學研究思想的傳承和發展。同時,古代的文選類教材過于注重文章的題材和形式,以至于如《山海經》一類記載我國古代地理、社會情況的書籍未能在古代教育領域得以流傳,不利于學生思維的擴展。因此,在當下的教材建設中,選文應注重與當下的科學領域進行結合,注重拓展學生的視野,適量編選一些有助于學生思維擴展的科普類文章,并適當編入介紹我國古代科學研究成果的文章,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同時,應注重學生主體的多元需求,在堅持選文科學性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多種類型的文章,以適應不同學段學生的學習需求。
(二)對于教材編排體例的啟示古代的文選類教材就編排體例而言,與其它類型的教材是獨具特色的,以《古文觀止》為例,它突破了以往文選讀本繁雜的編排方式,而采以時代為經、作家為緯的編排體例,使教材更具有條理性和整體協調性。1.編排方法的創新性我國語文教材的編寫,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特點。解放以前的教材一般只選擇文言文,并以時間為序,也有的課本以文體為序,這種編排方法是我國傳統的編輯方法,歷代的文選大多采用這種方法。現行通用的語文教材也有很多是按文體進行分類的,這也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在這種編排思路的指引下我們可以嘗試把時代和文體結合起來,選取某一時期的作家名篇,把同一種文體歸為一類,這樣便可以把歷代名家的經典清晰有序地展現在學生面前。2.單元內容的比較性《古文觀止》注重所選取作品題材、體裁、寫作風格等方面形式的多樣性,注重給讀者展現出不同的文風和語言特點。在教材編寫過程中,通過把內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對立的幾篇文章編排到同一單元中,讓學生可以對同一單元中相同題材、不同觀點和不同表現手法的作品進行比較閱讀,并在閱讀過程中將其有關內容不斷進行對照和鑒別,這樣的單元編排方式既有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在對文本有深刻認識的同時又能夠把握住不同文章的特點,提高自身的鑒賞能力。3.編排內容的規范性古代文選類教材在選文時,對于文章的內容、題材和風格并無嚴格的統一標準,教材的內容和風格多是根據編寫者個人的喜好而決定,課文的選取和編排標準存在隨意性。同時,選文與原文相比,存在著部分字句脫落、文句并移等問題。出現這系列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制度性的規范,但由于古代社會各方面的局限性,要推出一套系統的選文和編排標注是不切實際的。在當下的語文教材建設中,應當建立健全系列教材的編排制度和知道思想,并強調用嚴謹的態度對待編排工作,應當盡量保存古文的原貌,讓學生能夠更為直觀地系統學習優秀的原汁原味的古代文章篇目,從而更好地推進民族文化的傳承。
四、結語
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古代文選類教材的優缺點,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在反思當下教材建設中存在問題的同時,積極借鑒古代文選類教材在編寫上的特點和方法,并把傳統的語文教學思想與現代的教學方法、手段相結合,實現教材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幫助學生在習得知識的同時獲得基本得技能和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正偉.1901-1949年語文教科書發展研究[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1997,(8).
[2]倪文錦,歐陽汝穎.語文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陰法魯.古文觀止譯注[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4]葉圣陶.葉圣陶文集:第十六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
[5]張鴻玲.語文教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作者:顧紅偉 單位:云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