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季節變化對古代文學創作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四季”物候特征
氣候特征決定了古代中國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及四時物候特征迥然有別。何謂“物候”呢?人們把受環境如氣候、水文、土壤、天文等影響而出現的以年為周期的自然現象,稱作物候現象。具體來說,它包括植物的萌芽、展葉、開花、結果、葉變色、落葉等物候現象;候鳥、昆蟲以及其他動物的飛來、初鳴、終鳴、離去、冬眠等物候現象;初霜、終霜、結冰、消融、初雪、終雪等水文氣象物候現象;一年四季中日月星辰的運行變化等天文物候現象。物候現象是大自然的皮膚,是大自然身上應時而披上的不同顏色的服飾,是大自然的晴雨表和溫度計。對于大自然“四時”成歲及更迭的規律和物候變遷現象,中國古人很早就進行了總結?!渡袝?#8226;堯典》就記載傳說時代的帝堯“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明確區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時的更迭;確定“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薄吨芤?#8226;系辭下》總結我國古代歲時的形成及溫度變化說:“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薄兑葜軙?#8226;周月解》云:“凡四時成歲,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中氣以著時應”;并揭示自然界“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地之正,四時之極,不易之道?!倍缭谙惹貢r期,人們就根據四時更迭和自然物候變化規律總結出了系統完整的農事歷、物候歷,以指導一年四季的農事、政事活動。如《大戴禮記》《夏小正》、《逸周書•時訓》、《禮記•月令》、《呂氏春秋•十二紀》等。下面試綜合《夏小正》、《禮記•月令》描繪春季三月的文字以見古代四時物候現象之一斑:孟春之月,東風徐來,氣溫回暖,凍土開始融化。冬眠的蟲類開始活動肢體,魚兒上浮冰面感受春江水暖,水獺叼起魚兒陳列水邊,好象祭祀時陳列祭品一樣,園中的韭菜發芽了,田鼠在原野上肆意出沒,大雁從南方翩翩飛來,野雞鼓翅振翼,叫個不停。母雞孵育小雞,新的生命即將誕生,草木開始發芽吐絲。仲春之月,春雨綿綿,梅花、杏花、桃花依次綻放,相互爭春;白篙可采擷了,黃鸝開始鳴叫,燕子飛來了。春分時節,開始打雷,天空電閃雷鳴。冬眠的蟲類活動頻繁,傾巢而出。季春之月,梧桐開花了,天空出現了彩虹,水中浮萍吐牙了;楊華謝了,人們開始采桑養蠶,斑鳩叫了⑤。這是大自然欣欣向榮的生命交響曲!是春天自然美的大合唱!自然萬物經過漫長冬季的潛藏之后,又煥發出無限生機;真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竺可楨《大自然的語言》一文就用形象通俗的語言描繪了我國一年四季自然物候的變遷規律:“每年春節過后,大地就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芽,各種花木次第開花。再過兩月,燕子翩然歸來,大自然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漸次轉入炎熱的夏季,植物忙著孕育果實。等秋天到來的時候,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慢慢變黃,經不住陣陣秋風的吹襲,就簌簌地落了下來。這時北雁南飛,其他各種候鳥也相繼離去,大地又呈現一片萬木落葉、衰草連天的蕭颯景象。從此,活躍在田間草際的各種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大地又沉沉睡去,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歲歲如是,周而復始?!?/p>
二、“詩人感物聯類無窮”
氣候變化及物候變遷,首先對人類的身心產生巨大的直接影響。產生于先秦時代的醫學寶典《黃帝內經》早就注意到四時氣候寒暑燥濕的變化對人的情緒的影響:“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比松钣谔斓厝f物之間,大自然的氣候變化時刻影響著人的生命活動。然后,才對人的心理和情緒產生巨大影響?!秲冉洝肪歪槍σ荒晁募镜臍夂蚣拔锖蛱攸c闡發了四時養身調神的醫學理論⑥。當然,作為人類中的特殊群體———文學藝術家,氣候變化及物候變遷對他們的心理及情緒影響比一般人更大———極大地影響著他們的思維方式、感物方式和文學創作活動。氣候及物候變化是指導農民生產生活的自然語言。陸游《鳥鳴》詩說:“野人無歷日,鳥鳴知四時;二月聞子規,春耕不可遲;三月聞黃鸝,幼婦憐蠶饑;四月鳴布谷,家家蠶上簇;五月鳴鴉舅,苗稚憂草茂?!鞭r民通過鳥鳴聲來把握月令變化,以指導農事生產。竺可楨《大自然的語言》也形象通俗地描繪:“鳥語花香、秋山紅葉都是大自然的語言。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他們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他們趕快種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鳥開始唱歌,農民卻懂得她的聲聲啼唱是在提醒‘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些物候現象,是古代農民的信使。但在多愁善感、勤于思考、敏于表現的詩人看來,它們卻無不充滿詩情畫意,撥動著他們喜、怒、哀、樂、愛、惡、欲的情感琴弦。正如蘇軾所說是“四時盛衰各有態,搖落凄愴驚寒溫。”(《次韻子由柳湖感物》)中國古代文學藝術家隨時感應著四季物候的變化,順時而動,“感物興思”,激發創作靈感,實現文學藝術創作活動的完成。《禮記•樂記》在論述古代音樂的發生時,就多次談到藝術家心物、情物的感應關系:“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瓨氛撸糁缮?,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又說:“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薄胺蛭镏腥藷o窮,”“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起物而動,然后心術形焉?!弊匀晃锖?,引起藝術家精神上、情緒上的興發感動,由此,情移于物,物映于心,情物相感相生,故音樂生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詩人理論家也普遍認知到文學創作中心物、情物之間的興發感動關系。陸機《文賦》說:“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痹娙擞烧拔锒形铮锔杏谕?,而情動于中,而文思勃發焉。爾后,劉勰對這一問題作了更詳盡的闡發?!段男牡颀?#8226;物色》篇云:“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I歲發春,悅豫之情暢;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氣清,陰沉之志遠;霰雪無垠,矜肅之慮深?!且栽娙烁形?,聯類不窮。四季不同的物候,刺激著詩人不同情緒的發生。初春時節,情懷愉悅而舒暢;孟夏時節,心情郁悶而凝重;秋天天高氣清,情思陰郁而深遠;冬天大雪紛飛無邊際,思慮嚴肅而深沉。詩人的情緒始終與季節物候同步變化。在《明詩》篇中,劉勰還談到:“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詩人的七情六欲與自然物候相感應、相感發、相激蕩、相融合,終于融化成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除理論家對“感物”理論的闡發總結外,古代許多作家詩人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在創作實踐中談到自己“感時”“感物”的經驗。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作家詩人“感物”經驗最豐富、最直接。曹丕《感物賦(并序)》“悟興廢之無常,慨然永嘆,乃作斯賦?!标懺啤稓q暮賦(并序)》“感萬物之既改,瞻天地而傷懷,乃作賦以言情焉。”傅亮的《感物賦》是“感物興思”之作。曹植《贈白馬王彪》自訴:“感物傷我懷,撫心長太息?!比罴案袝r興思,企首延佇。”(《詠懷詩十三首》)陸機《燕歌行》摹寫“雙鳩關關宿河湄。憂來感物涕不晞?!迸嗽雷栽V“悲懷感物來,泣涕應情隕?!?《悼亡詩》)孫綽“山居感時變,遠客興長謠?!?《秋日詩》)陶淵明“感物愿及時,每恨靡所揮。”(《和胡西曹示顧賊曹詩》)謝惠連自傷“余獨何為志無成,憂緣物感淚沾纓?!?《燕歌行》)江淹“感時多辛酸,覽物更傷心?!?《效阮公詩》)詩人所感之“物”皆非泛泛景物之謂,而指稱的是四季中某一季節的獨特“物容”或“物候”。唐宋詩人也屢述“感時”“感物”的創作經驗。宋之問睹“吳洲春草蘭杜芳,感物思歸懷故鄉。”(《寒食江州滿塘驛》)李白“感物動我心,緬然含歸情?!?《古風》)韓翃“感物吟詩對暮天,懷人倚杖臨秋水?!?《寄雍丘竇明府》)白居易自訴“昏昏老與病相和,感物思君嘆復歌。”(《早春憶微之》)陸龜蒙“感物動牢愁,憤時頻骯臟?!?《記事》)徐鉉自述:“詩人多感物,凝思繞池塘?!?《賦得風光草際浮》)寇準嘆“感物悲昔心,佳期悵難續?!?《遠恨》)宋祁“怊然感物化,須發不常美?!?《早秋有感》)梅堯臣“銜泣想慈顏,感物哀不平?!?《冬至感懷》)歐陽修“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戲答元珍》)文同嘆“自然成感物,不覺首重搔?!?《冬晚書事》)陸游慨“徂歲背人常冉冉,老懷感物倍依依?!?《秋思》)楊萬里嘆“春氣吹人不作醒,病身感物底心情?!?《薄晚絕句》)韓琦“感時空濺傷春淚,殢酒思流見曲涎。”(《暮春書事自和》)詩人或緣情“感物”,或“感物”生情;所感之“物”,或為春季“物容”,或為秋季“物容”,皆為特定季節的物候現象。綜上可見,文學史上眾多詩人理論家,分別從創作和理論的角度共同闡發印證了“感物”這一重要的文學創作發生理論。
三、“四季”文學抒情范式
物候特征決定了中國古代文學具有鮮明的季節性和抒情性特點。我們知道,作家創作活動的展開或創作活動的結束,總是在一年四季的某一個季節時空間進行或完成的。中國自古就是一個抒情文學的國度,古代的抒情文學作品除少數季節特征不明外,大多數是可以確定創作于某一季節時空間的。而海量的“四季”抒情文學作品正是古代詩人四時“感時”“感物”的產物。鐘嶸《詩品序》就說:“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倍A康摹八募尽笔闱槲膶W作品又形成了鮮明的“四季”文學抒情范式。所謂“范式”,是指為作家創作共同體所遵循的一套創作程序和原則,或稱為“文學規范、標準和慣例體系”。而中國古代海量的“四季”抒情文學作品就形成了多種非常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抒情“慣例體系”⑦。春季文學抒情范式。春季三月,東風解凍,陽氣生發,蟄蟲舒張,草木萌動,萬物以榮。詩人順應這種節候變化,身體舒泰,精神舒張,喜樂憂傷跌宕起伏。由此,詩人春季“感物”就形成了“春愉抒情范式”和“傷春抒情范式”。春季氣候由冷趨暖、萬物欣欣向榮、生機勃勃,所以人們迎春、喜春、贊春,形成了“春愉抒情范式”。但是,春天的“物容”也有盛衰之變。其榮盛的頂點是百花齊放、萬紫千紅,而衰敗的標志則是“東風無力百花殘”。眾芳搖落、好景難再,引發詩人強烈的傷悼之情,所以,怨春、傷春、悼春的怨嘆不絕如縷,形成了典型的“傷春抒情范式”。夏季文學抒情范式。夏季三月,氣溫由暖趨熱,自然界中萬物生長,草木茂盛。而詩人的情緒也感應著夏季的節候變化而有樂有苦。樂的是,夏季萬物生長繁茂,“陶陶朱夏德,草木昌且繁。”(徐干《答劉楨詩》)而夏景青翠蔥蘢,分外妖嬈:“墻下溪流清且長,夾溪喬木雨蒼蒼。裊風翠果擎枝重,照水圓荷舞葉涼?!?張耒《夏日雜興四首》“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但夏季高溫濕熱,隨著氣溫的不斷攀升,酷熱難耐,讓人苦熱煩夏,故大量“苦暑”詩賦誕生。漢魏之際,某個時期夏季氣候特別炎熱,故王粲、劉楨、陳琳、曹植、繁欽等人都創作了《大暑賦》。梁代也出現了高溫天氣,故任昉、何遜、蕭綱、王筠等人都創作了《苦熱詩》、《苦暑詩》。唐代氣候溫暖濕潤,但夏季也特別炎熱,故王維、杜甫、司空曙、白居易、皎然等詩人創作了眾多《苦熱》詩。炎炎夏日,悶熱潮濕,“端坐猶揮汗”(白居易《旱熱二首》其一),“萬事棄不理”(陸游《苦熱》)。人的心情煩躁,思維倦怠,精神萎靡,所以,在“四季”文學創作中,夏季是文學創作的歉收季節。
秋季文學抒情范式。秋季氣溫由熱轉涼、由涼趨冷。秋季三月,氣溫不同,自然物候由盛轉衰,詩人的情緒由此也經歷了由愉悅向悲愁的轉變。較之其他季節,秋季詩人的情緒更豐富復雜,然不過一喜一悲。初秋時節,氣溫轉涼,莊稼成熟;天高氣爽,身體舒適,心情愉悅爽朗,故詩人悅秋贊秋。《詩經•小雅•楚茨》贊秋收祭祀求福佑:“我黍與與,我稷翼翼。我倉既盈,我庾維億。以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劉禹錫贊秋詠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秋詞二首》其一)歐陽修詠嘆“四時慘舒不可調,冬夏寒暑易郁陶。春陽著物大軟媚,獨有秋節最勁豪。金方堅剛屏炎瘴,兌氣高爽清風飚?!?《送子野》)而“何人解識秋堪美,莫為悲秋浪賦詩?!薄熬諝埅q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葉夢得《鷓鴣天》)但季秋時節,氣候變化最明顯劇烈。金風肆虐、霜降葉落、大雁南飛、寒蟬凄切、萬物肅殺等物候現象引起詩人強烈的生理及情緒反應,也最容易觸景生情誘發催生凄涼悲怨等消極情緒。故詩人季秋“感物”悲愁難禁,悲情洶涌澎湃。文學史上的悲秋怨嘆如海如洋。冬季文學抒情范式。冬季三月,氣候寒冷干燥,萬物潛藏,“萬物秋霜能壞色,四時冬日最凋年?!?白居易《歲晚旅望》)自然萬物凋殘死寂,天地之間彌漫著肅殺之氣,徹骨冷寒讓人噤若寒蟬。但詩人的情緒似乎未受惡劣氣候影響,思維冷靜活躍,文學表現豐富多彩,遠勝炎熱的夏季??嗪?,這是彌漫于冬季的普遍情緒。而《詩經》詩人、漢魏晉詩人、兩宋詩人就創作了大量“苦寒”詩賦。而“雪”是冬季冷寒氣候的突出表現。大雪飄飛、銀裝素裹,是冬季的獨特風景。雪有潔德,瑞雪兆豐年,故“雪”成為詩人詠贊的對象。而雪里梅花更是錦上添花:“兩種風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細看不是雪無香,天風吹得香零落?!?王旭《踏莎行•雪中看梅花》)雪梅輝映;而梅花報春,意味著萬紫千紅的春天即將來臨。總而言之,中國古代四季氣候有別,而不同的氣候為大自然四時披上了迥異的“物容”;氣候及物候變化對文學家的身心產生巨大影響,影響他們的“感物”思維方式、審美心理活動、文學表現內容。中國古代文學家海量的“四季”文學創作,形成了多種具有代表性的“四季”文學抒情范式,奠定了中國古代抒情文學的基本藝術特征。
作者:劉桂華單位:湖北師范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