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古代文學教學創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大學生對于中國古代文學的課程學習認識存在誤解,他們普遍認為中國古代文學的內容對于他們而言沒有實際的意義,很大部分學生還是偏向于學習實際的有現實意義的,能夠直接對于自己將來的就業有益的課程。其實國家在大學階段設立中國古代文學這一課程實際是為了培養學生多方面的綜合素質,中國古代文學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學科,其實對學生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但是學生們往往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忽視這種文化對自己的素質的一種熏陶的作用,再者還由于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內容主要是關于中國古代的文學,尤其是秦漢時期的文學內容,學生在學習這方面的內容的時候往往覺得學習的內容與自己實際的生活不沾邊,認識和了解起來比較困難,還有一些學生認為學習中國古代文學的知識對自己以后的就業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表現出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內容不感興趣。除此之外,教師在教授這一門課程的時候,往往沒有考慮到學生的特點,教學的方式單一甚至是落后,具體體現在教師在課堂上還依照舊有的教學方法,老師們普遍認為他們只需要一根粉筆,一張嘴巴就可以將中國古代文學的課程講授得活靈活現,但是事實上,學生普遍認為老師的課堂氣氛枯燥,所以,總的來說,大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學習不感興趣,他們將大部分的時間花在了學其他專業技能上面,學習經典名著和古代經典文化的學生屈指可數。即使是學習中文專業的學生,他們也沒有將大部分的時間花在閱讀上,這種現象已經日趨嚴重,不可忽視。大學生并沒有在學習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中提高了自己的綜合素質,中國古代文學對于提高大學生的能力所發揮的作用微乎其微。
(二)除此之外,中國古代文學的教材與現實脫節,不符合大學生學習的特點,教材的內容繁瑣,且難度逐漸加深,教師對于古代文學的教學進度的把握往往顯得力不從心。縱觀我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中國古代文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產,無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的文化還是秦漢時期的詩經、楚辭文化,抑或是唐詩、宋詞。元曲、京劇、小說等等,中國古代的優秀文化豈能在這么短的時間里被一一描述得那么清楚。所以當代的古代文學教材編寫者將中國古代所有優秀的文化都編進教材中,希望學生能夠及時掌握,但是這么繁冗的教材內容,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恰當的對教材的內容進行取舍,而且大學的教學課時有限,教師只能對一些知識點到為止,學生也是淺嘗輒止,學到的也正是皮毛,并沒有真正地學習到中國古代文學的精華,再者,中國古代文學的知識不想現代文學那樣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的比較緊密,學生理解起來往往比較吃力,而且中國古代文學的內容很多是一些古文,與現代文的意思千差萬別,學生理解起來還需要一定的文言文基礎,在這么繁冗的教學內容和教師的教學課程比較缺乏的情況下,學生對于中國古代文學的內容并不能深入地學習。這樣一來,大學生在學習中國古代文學的課程時,并沒有真正的感受到中國古代文學的魅力,也沒有將中國古代文學地知識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來。學生們學習中國古代文學的內容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
(三)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師教學方式十分的單一,教師的內容不能很好的適應大學生群體的學習特點,存在教與學嚴重脫節的尷尬現狀。教師在教授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時,認為學生在要學好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內容,少不了要背誦一定量的古詩文,這個想法并沒有錯,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僅僅將一些課本知識做簡要的概述,然后讓學生將這些內容背誦下來,考試的內容頁絕大部分需要學生背誦,學生在課外花大部分的時間在背誦課本知識上,沒有充裕的時間來閱讀,由于學生對要背誦的內容理解的不夠透徹,背誦也僅僅變成了學生學習的負擔,背誦也僅僅是為了應付老師的檢查和期末考試,似乎違背了老師希望學生背誦知識是為了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的初衷,學生不僅沒有在背誦知識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反而讓學生日益覺得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學習更加的無聊和枯燥。教師的教學思路比較單一,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完全脫離開來。老師在教的過程中沒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僅僅是按照自己的思路來教學,一般來說,教授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老師往往是將中國古代文學史作為自己教學的主線,例如老師在教授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是往往將商周的文化作為教授課程的開端,再講授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思想、以及詩經楚辭文化。先將這些主干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然后再將一些選修課程作為輔助,幫助學生建立起完整的中國古代文學史的框架,這種思路在理論上也是可取的,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老師容易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課堂上對于老師的授課模式表示不滿意,他們覺得老師這種授課方法僅僅是將知識灌輸進他們的頭腦中,與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沒有什么區別。除此之外,學生認為老師應該在課堂上教授給他們一些他們在利用課外的資源無法學到的知識,對于一些史學家爭辯的論題,他們希望老師能夠利用課堂時間講授老師收集到的資料和結合老師的分析得出的結論,這樣對于他們長遠的學習更加的有好處。總的來說,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與學生的具體實際脫節,中國古代文學不能真正地發揮到為大學生能力建設服務。
二、如何有效的創新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使之更好的為建設大學生的能力服務
(一)改變教師在教學中不合理的教學方法,將傳統教學法和實踐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內容脫離現實,不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成為了大學生學習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常見的問題。有時候老師在向學生介紹漢代的婚禮或者是周朝的占卜時,老師僅僅憑借著自己對于這些事情的了解,通過老師的介紹,呈現給學生的只是一些模糊的畫面,因為大學生們沒有親身經歷這些事情,甚至也沒有見識過這些畫面,他們的人生閱歷有限,很難全面地掌握這些知識,但是如果教師們能夠在教學的過程中,恰當地將多媒體運用在到教學的過程中來,例如在講授漢代的婚禮或者是周朝的巫風時,能夠輔之以一些動態的畫面,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還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中國古代文學的積極性。再者,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真正地學習到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內容,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內在的修養,為以后的就業打下扎實的基礎。除了運用多媒體教學法可以將中國古代文學課堂氣氛變得活躍,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中國古代文學內容外,教師為了能夠將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與大學生的能力建設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教師還要有效地運用實踐性教學法,實踐性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授中國古代文學專題時,引導學生根據這些專題的內容查找相關的資料,并且思考社會相關的問題,將中國古代文學的知識與社會實際問題緊密相連,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自主學子的能力,還能夠提高學生主動學習和思考問題的能力,以及將中國古代文學的知識與社會實際聯系在一起,這種學習的方法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法,提高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使得學生適應當代社會的實際需要,除此之外,在實踐性教學法中,教師還要學生自己寫課程論文。俗話說: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教師要教會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還要教會學生自主學習和獲取知識的能力,在要求學生寫論文的時候,學生能過掌握如何收集資料,如何整理文字,并且通過這些論文資料的收集,知識的掌握也逐漸深入,在這些實踐的基礎上,學生的能力也在無形中給逐漸鍛煉出來。
(二)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應該如何有效地利用課外的資源,并且開展課外活動,使得課堂的形式更加的豐富多樣。當代社會是一個信息迅猛發展的時代,課堂上老師的課時有限,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也是有限的,因此要充分的提高學生的能力,就必不可少地要引導學生利用好課外時間。在課外,老師可以建立起博客或者QQ群與學生進行交流學習,學生能夠向老師請教的時間就不僅僅局限于課堂的時間。除此之外,學生還能夠通過網上的資源,自主學習,科學有效的利用好圖書館的資源。學習的途徑可以多種多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不能忽視要關注社會時事,將所學的知識與社會的熱點問題結合在一起,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自己運用社會各種資源獲取信息的能力。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創新課堂教學的形式,不僅僅將課堂學習局限在課堂上,應該將課堂學習和戶外學習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例如在講授元雜劇或者是京劇等這方面知識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戶外讓學生自己選擇適合的環境,進行角色扮演,還可以帶領學生親身去體驗京劇表演的現場,讓學生親身感受京劇的魅力。
作者:唐珊楊晗單位:西南石油大學應用技術學院西南石油大學應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