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析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模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為了培養適應國際社會發展的應用型、國際化專門人才,文章以江蘇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實踐培養模式為例,從校內培養實踐模式、國內外實踐環節模式兩方面探索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的實踐模式。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實踐模式;培養環節
為了提高我國漢語的國際推廣能力,改革和完善國際漢語教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于2007年審核通過了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的設置方案,旨在培養當今漢語國際推廣新形勢所需要的國內外從事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教學與中華文化傳播的應用型專門人才。本文以江蘇大學(以下簡稱“我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以下簡稱“漢碩生”)的實踐培養模式為個案,從課內外至國內外的實踐相關培養環節的設置,探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的特色培養模式。
一、校內培養實踐模式
(一)實踐性課程與課外導入相結合高校應嚴格按照《全日制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的要求進行培養方案的編寫及修訂。王路江[1]指出,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在實踐操作性和技能培養上并不是簡單地淡化學術,而是提倡在較為扎實的學術基礎上不斷提高實踐操作技能。在課程設置方面,我校將基礎課程、案例教學類課程、實踐性課程相統一,充分利用案例教學法及課程實踐相結合的方式,為課程教學提供一個真實的互動環境,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與敏感度。我校開設兩門案例教學類課程,包括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教學、漢語課堂教學案例分析;開設五門實踐性課程,包括課堂觀察與實踐、教學設計與管理、漢語文化項目組織與管理、國際漢語課堂管理、中華文化才藝與展示。依托學校海外教育學院及語言文化中心的留學生資源,我校定期安排漢碩生至留學生課堂聽課,學習行業教師的授課方式和風格,提高教學實踐能力。我校還讓學生體驗國際漢語課堂的真實場景,真正將課內語言知識輸入與課外教學知識導入相結合,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鞏固。
(二)開展漢語國際推廣實踐活動與提高留學生活動組織管理能力我校現有學歷留學生2000人左右,非學歷留學生語言生約150人左右。依托學校留學生資源,我校定期開展漢語國際推廣文化實踐活動。活動從初期的方案策劃到后期的籌備和最后的開展由漢碩生獨立完成,活動籌備期間學科會配備相應的指導教師為漢碩生提供指導和幫助。活動主題通常為中華傳統文化,如包餃子、茶文化、重陽節制荷包、中國剪紙等。學科會協助安排校內留學生開展文化實踐活動,鍛煉文化活動組織能力的同時,在活動中體驗跨文化交際的魅力,提高漢碩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效力[2]。我校會定期舉辦或承辦大型的留學生活動,如每年5月的國際文化交流節、2019年的同樂江蘇外國人漢語演講比賽等。學科會安排漢碩生擔任留學生活動的志愿者或相關漢語比賽的指導助教。活動或比賽的安排為漢碩生提供了更多與留學生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參與指導留學生漢語比賽的同時,也讓他們更加深入地了解留學生、了解異國文化、減少文化沖突。
(三)開展教學技能大賽以賽促學,高校應每學年組織校內漢語國際教學技能大賽,并選派優秀學生參加國家及省級教學技能大賽[3]。2019年4月我校主辦了江浙滬漢語國際教育技能大賽暨中華才藝大賽,除了選派漢碩生參加決賽,還要求漢碩生擔任大賽的賽場秘書或賽事籌備組助理,近距離觀摩其他院校中外漢碩生的教學比賽,取長補短,提高自身漢語教學能力。教學技能大賽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與其他院校的中外學生進行交流的平臺,使學生在賽事中獲得跨文化意識、敏感度和效力的提高。高校應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全國微課大賽,利用互聯網+智慧教學設備,讓學生體驗現代化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的應用,這是新技術手段支撐下的國際教育人才培養的實踐過程。依托現代化技術,錄制的微課資源是促進優質漢語國際信息化資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對每一場賽事,學科都會配備專業評委及對口指導教師,對漢碩生進行點評及點對點的指導。教學比賽是一項綜合性的實踐活動,要求選手活用基礎知識,結合比賽要求及自身特點,在很短的時間內展示自己的漢語本體知識運用能力、語言教學能力及文化傳播能力[4]。
二、國內外實踐環節模式
(一)建立穩定的海內外漢語國際教育實習基地我校與國家漢辦孔子學院合作,在奧地利格拉茨建立了卡爾法蘭茨格拉茨大學孔子學院,對于推進漢語國際教育與中華文化傳播是有力的支撐。另外,我校在國內外建立實習基地,在泰國曼谷建有兩個實習基地,在巴基斯坦伊斯蘭堡建有一個實習基地;在國內有留學生的高校或機構建有3個實習基地;在校內其他學院、機構及附屬中小學共建立3個實習基地。這為積極拓展國內外實習基地的建設,為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實踐提供了保障。為了更好地保證漢碩生的實習時間和延續性,我校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的培養學制為3年。
(二)建立完善的實習管理制度為了更好地保證漢碩生的實習與實踐質量,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實踐規章制度。解曉楠(2011)認為,由于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實習存在地域分散、時間跨度長的特點,因此需精心設計控制機制,做好實習前、實習中、實習后的設計方案,對學生的實踐環節進行全面的質量監控,保證學生在實踐中獲得鍛煉和培養。吳方敏、陳穎(2012)指出,國內實習或海外實習,當前最主要的評價方式仍是由實習單位給出評價,未來評價方式應朝多元化方向發展。實習前,高校應每學期定期組織學術沙龍,邀請有海外教學經歷的教師及學生分享海外經驗,在分享和討論中提高跨文化意識,強化教學意識。高校還應建立實習中期考核制度,要求漢碩生通過網絡提交實踐中的真實教學案例,并將學生提交的案例逐步建成案例庫,作為今后漢碩生教學訓練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參考資料。實習結束,高校應通過建立實踐評價指標,實踐單位需從師風師德、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成果幾個方面對漢碩生的實習成果進行綜合評價,漢碩生需提交一份6000字的實踐調研報告作為實踐成果[5]。
(三)“雙導師”制度為漢語國際教育實習提供保障漢語國際教育與其他教育專業不同之處在于漢語國際教育不僅僅是語言的教學,更是文化傳播和與國外之間交流的橋梁,所以漢碩生應具備良好的對外漢語教學能力。因此,學校除了給漢碩生配備校內學業指導教師,同時也要配備相應的實踐導師,從全方位培養漢碩生的綜合能力。學校應在國內外實習基地聘用基地行業教師為實踐導師,校內學業導師與實踐導師共同指導學生,校內導師給予漢碩生更多的是基礎知識和研究能力的指導,實踐導師則給予更多實踐與職業規劃方面的指導。
三、結語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實踐模式對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生的漢語教學、中華文化傳播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影響。科學合理的實踐模式設置不僅可以使學生提高教學水平與科研能力,同時為漢碩生畢業后成為一名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國際化專門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路江.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的人才培養[J].北京教育(高教),2010(6):49-50.
[2]陳國明.跨文化交際學[M].2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李春玲,王素梅,董萃.論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的實踐模式:以沈陽師范大學為個案[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6(5):95-97.
[4]任曉霏.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體系[J].社會科學家,2018(12):146-151.
[5]阮桂君.跨文化交際與實踐[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
作者:陳丹蕾 單位:江蘇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