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建構主義下的學生翻譯工具能力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在當今信息化和互聯網學習環境中,作為譯者翻譯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翻譯工具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翻譯質量和效率,因此在翻譯教學實踐中要重視提高譯者翻譯工具能力。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則是與其相關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在該理論視角下提高學生翻譯工具能力以其提高翻譯教學效果。
【關鍵詞】
建構主義;翻譯工具;翻譯工具能力;策略
一、引言
隨著對外交流的日益發展,當今社會對翻譯人才的需求和重視愈加凸顯,英語專業學生的翻譯素質和能力直接影響在未來相關領域的職場發展。因此,在英語專業課程設置中翻譯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作為現代教學理論之一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翻譯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其中包括培養學生翻譯工具能力這個至關重要的教學環節。隨著信息化社會和互聯網時代的快速發展,譯者的翻譯工具能力直接影響到翻譯質量和效率。如果譯者翻譯工具能力低下,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翻譯自信心。因此如何在建構主義視角下提高學生翻譯工具能力是教學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二、建構主義理論內涵
建構主義理論(constructivism)的提出可以追溯到認知發展領域最有影響的心里學家皮亞杰(J.Piaget)。建構主義的研究源于對兒童認知發展的研究,認為個體的認知發展與學習過程兩者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即從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觀點探究兒童認知發展規律。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知識是在一定情境中,借助學習同伴的幫助,通過協作活動實現意義建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由“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組成。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包括隨機通達式、支架式、拋錨式和自上而下式。建構主義理論對當今教學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對教學領域的主要貢獻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拓寬了學習研究的領域及范圍、深化了關于知識及學習的本質性認識、推動了認知科學及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教學改革[1]。
三、翻譯工具與翻譯工具能力
目前對翻譯工具及翻譯工具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翻譯工具界定、翻譯工具分類、翻譯工具比較、翻譯工具運用方法、翻譯工具能力培養以及翻譯工具使用策略等問題。目前對翻譯工具的界定仍然存在分歧。翻譯工具通常分為傳統型翻譯工具和基于信息技術的現代翻譯工具。傳統型翻譯工具即指各種紙質詞典(如英漢詞典、漢英詞典和各種分類詞典等等),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現代翻譯工具逐漸取代了傳統翻譯工具,主要包括各種常用電子詞典、大眾在線詞典以及專業用途在線翻譯軟件。現代電子翻譯工具在翻譯實踐中的作用不可忽視。翻譯工具能力主要涉及翻譯職業能力(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各種人際交往及社會互動關系)和各種翻譯資源的合理使用(如字典、術語庫、平行文本以及各種電子資源)[2]。提高學生翻譯工具能力是滿足信息化社會對翻譯人才需求的必備前提。
四、建構主義理論視角下提高學生翻譯工具能力策略
(一)建構“過程翻譯法”教學模式源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賈米特•艾米格(JanetEmig)等學者的研究結果——過程寫作法是以交際理論為基礎,使教師轉移關注的重點,即從對寫作成果的關注轉移到對寫作過程的關注。過程寫作法包括預寫作、打草稿、修改、校訂和發表五個步驟。而基于建構主義理論培養學生翻譯工具能力的教學模式之一就可以借鑒過程寫作法,嘗試建構“過程翻譯法”的教學模式,在現代翻譯工具輔助下,過程翻譯法可以包括預翻譯、修改、校訂和發表四個步驟。在教師的指導和學習伙伴的合作下利用多種翻譯工具完成翻譯初稿,然后進行師生合作以及生生合作,對譯文提出修改建議,依據修改建議再次利用翻譯工具校訂譯文,最后與學習伙伴分享定稿譯文。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過程翻譯法”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充分運用翻譯工具的基礎上完成翻譯過程的意義建構。
(二)建構任務型翻譯教學模式任務型語言教學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以多種學習任務為中心作為該模式的核心特點,以完成學習任務作為學習目標,課堂教學過程是一系列學習任務的完成過程。在準確理解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前提下,建構任務型翻譯教學模式,探究在建構主義視角下學生翻譯工具能力的培養。以學生工具能力培養與提高為教學目標的任務型翻譯教學模式實施的成與敗取決于翻譯任務的設定,要求學生合作完成真實翻譯任務,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學習情感,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此外,要求學生利用多種翻譯工具完成真實翻譯任務,并且以小組合作方式對不同的翻譯工具在不同體裁和題材的文本翻譯中進行諸如忠實、通順和便捷度等多維評價和對比,對工具的優劣進行更為全面客觀的分析與平衡,以實用性強、準確性高、方便快捷等為主要因素確定未來翻譯工具的使用。該學生翻譯工具能力培養過程凸顯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有效應用。
(三)培養學生元認知能力美國心理學家弗拉維爾在研究兒童思維過程的基礎上提出元認知概念。元認知是對自身認知活動的認知,由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體驗構成。元認知是對自我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自我體驗、自我調節和自我監控。基于對翻譯工具能力培養目標的認識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能力培養過程中的實際應用,元認知能力對其具有一定的積極促進作用。學習者在合作翻譯過程中對多種翻譯工具的使用效果要利用元認知能力進行不斷的總結反思和利弊對比,然后進行適時修正,提高翻譯工具使用效果并提高翻譯質量和速度,旨在提高課堂上學生翻譯工具能力以其提高學生綜合翻譯能力。
參考文獻:
[1]楊維東,賈楠.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述評[J].理論導刊,2011(5):77-80.
[2]王湘玲,莫嬌,梁萍.電子翻譯工具與EFL學生翻譯工具能力之培養[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6):5-78.
作者:董秀麗 成昭偉 單位:遼寧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