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小學特色辦學的價值取向及實現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中小學特色辦學的價值取向應圍繞理念、目標、內容等多種視角展開理性定位,在此基礎上確立具體實施思路和辦學模式。我們以為,中小學特色辦學的價值取向包括如下基本內容:辦學理念突出“主體本位”的人文關懷;特色目標訴諸共性和個性的有機統一;特色內容強化“隱性資源”的特色建設;特色實施側重“特色自覺”的功能發揮與品質培養;特色評估注重物質、制度與精神等多維度指標要點的整合。
關鍵詞
主體本位;隱性資源;特色自覺
中小學的特色辦學問題隨著基礎教育階段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進行,已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中小學校的辦學是否具有特色、具有什么樣特色的問題不僅關乎學校能否有序發展,更直接影響到教育教學主體即教師和學生的教學發展進程。實踐表明,沒有特色、千人一面的學校不符合素質教育的理念要求,不符合新課程對學校教育質量的建設要求,也不符合教育教學中人本位的教育取向。鑒于此,我們以為,探求中小學特色辦學的價值取向問題,不僅有助于中小學確立良好的特色發展方向,同時也有助于實際的辦學特色的內在生成和學校師生教學個性的完善。
一、辦學理念突出“主體本位”的人文關懷
中小學校的特色辦學基本出發點在于以特色來求發展,用特色來武裝自己,適應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特色辦學都能得償所愿促進了學校的發展,例如,有的學校將特色建設建立在個別師生培養和訓練之上,以此作為學校特色的“標桿”,這種特色或許能取得一時的成功,但很難實現可持續的長遠發展。因為,以犧牲多數師生利益為前提的特色辦學違背了“人本位”的教育教學取向。我們以為,中小學校特色辦學的基本理念取向應當是突出“主體本位”的人文關懷。無論是一般意義上的教育教學發展,還是處于特色建設的辦學需要,尊重教育主體的存在價值,相信教育主體的內在能量,能夠為教育主體的和諧發展提供物質支持和精神資源,這種教育機制和辦學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廣大師生的認可。事實上,得到“人心”支持的教育理念,在更大程度上能夠得到很好的落實,進而接近乃至實現教育教學目的和特色辦學目標。突出“主體本位”的特色辦學理念具體落實在實際辦學中有哪些基本衡量維度或是外在表現呢?我們以為,“主體本位”的特色辦學在實際中至少有三方面具體化呈現:一是重視人本的特色文化建設,例如,關注特色辦學中教師的教學發展需要和學生的學習成長需求,并側重教學倫理的建設,突出精神文化對人的教育功能;二是尊重教育教學主體自身的教學發展特點和差異性成長需要,例如,針對不同教育主體的不同需要提供差異性供給和幫助,以促進教育主體個性化的特色發展;三是特色管理符合人性發展需要,即尊重人性,教育教學制度的建設尊重教育主體建議,從教育主體中來,為了教育主體發展。這三方面都是從不同角度呈現出的特色辦學的基本理念,即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出發,突出人文建設的辦學要求,以此建立特色辦學的風格和品質。
二、特色目標訴諸共性與個性和諧統一
中小學校的特色辦學是指在學校辦學過程中所追求、塑造甚至是打造出來的相對獨特的辦學風 格。固然如此,中小學校依然是相互聯系的共同體,作為基礎教育教學機構的重要構成,不同的學校依然有著相同的發展需要和改革要求。任何一所中小學既要追求特色,但又要預防為了個性而失去其性質使然的共性。概而言之,我們以為,中小學特色辦學中對特色的目標定位應該是有機結合了共性發展和個性發展的培養目標。即各中小學的特色辦學之路應建立在其對學校“共性”或是一般意義的發展之上。也就是說,無論中小學校追求什么樣的特色發展道路,但有個基本前提就是中小學自身的性質不可變更,中小學校作為基礎教育重要載體的總體培養目標不能疏忽,同時中小學校特色發展的校本條件不能怠慢,等等。訴諸于共性和個性發展和諧統一的特色目標建設得以實現的理念條件可以概括為兩方面:一方面,追求共性成長,重視校本條件的建設和完善,以確保特色發展的穩定性。中小學校的特色發展如果不考慮其自身的校本培養目標,就有可能導致特色發展建立在空中樓閣之上,既沒有充分的校本條件考察,也沒有穩固的利于長久發展的現實條件,進而導致特色發展之路中途夭折;另一方面,追求個性發展,重視特色資源的挖掘和建設,以保障特色發展的動態性、靈活性和差異性。中小學特色資源的構成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教學層面也可以是管理層面;可以是制度視角也可以是文化視角;可以是教師維度也可以學生維度,等等。總之,多樣化的資源開發視角,有利于尋找適宜學校自身的特色之路,也易于確保特色目標的實現條件。
三、特色內容強調“隱性資源”的挖掘與建構
中小學校特色辦學的特色內容建設或是特色資源挖掘對特色辦學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長期以來,無論是學校外部還是學校內部,往往將學校學科發展、教師教學效果以及學校基礎設施建設等被公眾所看到的和熟知的顯性方面作為特色內容考量的主要參照,一定程度甚至是很大程度地忽略了那些公眾不容易辨別和發現的隱性特色的資源建設,這些隱性特色包括學校的辦學思想、特色辦學的理念、學校的風氣和風尚以及教師和學生呈現出來的教學精神和氣質等。我們以為,中小學校特色辦學如果僅僅重視顯性特色資源建設,而忽略隱性特色內容,其最終的辦學效果是不理想的,甚至是失敗的。隱性資源或是隱性特色對學校以及學校中“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正因為是潛移默化不易被察覺,一旦形成影響力往往更具有威力。事實上,中小學校的隱性特色建設正是對中小學隱性課程資源的挖掘,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相應的特色內容和風格,而課程理論專家研究結論表明,隱性課程或是潛在課程對人的態度、品格、價值觀等內在心理傾向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在某種程度上遠遠大于顯性課程的影響。從這一點來說,中小學特色辦學中加強對學校隱性特色資源的挖掘和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那么,如何開發、建設和挖掘學校隱性特色資源,以促進特色辦學成效?圍繞隱性特色資源的構成,我們可以從以下具體方面展開建設工作。可以針對學校特色辦學的具體事宜展開調查研究,獲得具有影響力的隱性資源信息,在此基礎上展開具體建設工作;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教育功能,創設符合校本實際的特色文化,實現文化育人的基本功能;將教師的教風、學生的學風作為學校隱性資源的核心建設內容,突出教師和學生的教學發展風格,重視教學倫理和教學品質的建設和完善;開發人際關系的隱性文化建設,重在發揚“和諧”師生關系的特色品質和育人價值;結合顯性特色品質,突出隱性特色優勢,形成一顯一隱雙向特色建設的合力功用。
四、特色實施側重于“特色自覺”的品質養成
中小學校特色辦學最終能否取得成功,特色理念和辦學思想是前提,特色實施是關鍵。特色實施是指將特色資源落到實處,從理論層面落實到應用層面的過程。特色實施過程涉及的事宜方方面面,我們以為最為重要的焦點在于將“特色自覺”貫穿于整個特色實施過程,具體而言就是指培養特色實施主體的特色自覺意識,幫助教育主體養成特色自覺品質,以此作為學校特色辦學的內在生命源。借鑒已有學者的相關思考,我們認為中小學校特色辦學中需要養成的特色自覺主要是指中小學校自覺而能動地反審自己的發展歷史,自主探索適宜學校發展需要、符合歷史傳統和未來發展趨勢的特色建設。特色自覺品質的養成,對于學校適應外部發展環境,開展內部教育教學改革至關重要。結合特色自覺的內涵,我們以為,培養特色自覺品質的基本思路有三:其一,特色自覺品質包括特色自覺意識、特色自覺態度和習慣以及特色自覺行為的內涵構成,缺一不可。因此,培養特色辦學主體特色自覺品質的過程中既要重視認知層面的引導,也要注重行動力的培育和激發。其二,特色自覺品質的培養對象不是某一部分人員,而是絕大部分、甚至是全員教育教學參與者。這要求學校在特色辦學過程中從政策制定到制度建設,再到文化創設和培育,整個過程納入全體教育工作參與者和相關人員,調動全員積極性,以培育全員的特色自覺品質。其三,特色自覺品質的培養要求立足于學校現實,以現實為橋梁,鏈接學校傳統和學校未來發展取向,充分發揮現實的調節能力。這給予辦學主體一個重要的認知預警,即特色辦學不能不考慮過去,不能不考慮未來,更不能不考慮現實,學校的發展是一脈相承的,在確定特色辦學方案的時候,學校的歷史、未來和當下應當是有機統一,缺一不可的,絕不能以偏概全或是一葉障目。另外,在培養特色自覺品質的過程中要謹慎對待兩個問題,一個是學校瞻前顧后,缺少決斷和魄力進而錯失特色建設良機的問題;一個是學校不切實際,盲目樂觀,不加反思和批判地模仿他校而導致自身喪失發展特色機遇的問題。這兩個問題如果處理不好,不僅阻礙中小學特色發展之路,更為影響其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的運行,進而使得學校自身在發展過程中失去競爭力,使教師和學生因此而缺少甚至喪失教學自信,使教學失效。
五、特色評估注重多維度指標的整合
中小學特色辦學結果的反饋與評價關系著特色辦學的完善和監管質量,也影響特色辦學的后續改革和建設問題。因此,特色教學效果的評估問題十分重要。特色評估內容取向關系著特色辦學資源取向以及特色內容側重問題。鑒于此,我們以為,特色評估指標應當側重多維度的建構。所謂多維度的指標建構即將影響到特色教學的各方面因素考慮其中,并考察這些因素的發展變化情況。多維度的特色評估指標具體包括:人的維度,評估特色辦學中人的發展,具體包括教師教的發展,學生學的發展,教師和學生教學的發展質量等。如果學校特色辦學過程中合理地促進了教師和學生的教學發展,并一定程度地為師生提供可持續成長的機會,這種特色辦學就“人”的維度來看,是相對成功的。物的維度,評估特色辦學中基礎設備設施的建設情況,考察這些建設是否符合特色辦學的目標取向、理念取向和實施取向等。學校追求特色辦學的過程中,進行的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如果符合校本實際,符合教學需求而不是片面追求“奢侈化”“形式化”,那么這種特色辦學從“物”的維度來看,也是相對成功的。文化的維度,評估特色辦學中學校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層面的發展狀況,以及這些發展狀況對學校辦學特色是否具有促進意義,對教育主體是否具有正面導向功用等。原則維度,評估學校在特色辦學中是否遵循發展性原則和動態性原則,即是否緊密結合學校之外的環境變化建設學校特色資源,是否著眼于學校、學校師生長遠發展采取可持續的建設理念等。另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針對以上不同維度的指標進行評估時,應當采取差異性的評估方法,有選擇有針對地進行特色評估。例如,有的外顯特色的建設需要采用總結性評估方式,有的內隱特色則需要側重過程性評估。針對人的發展層面的評估應當在兩種評估方式的基礎上展開追蹤評價方式,以此取得更為全面的評估特色辦學的成效。
六、結語
綜上,中小學特色辦學不是簡單的工作任務,而是一個系統的工作項目。辦學特色是學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有目的、有計劃的辦學努力中積淀而成,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的持久性、公信性。因此,那種“速成”型的特色辦學既不可靠,也不科學。中小學校只有將自己優良的辦學傳統發揚下去,重視教育理念、人的素質、組織文化等多方面內容的建設,才能形成既尊重共性發展特點,又具備個性發展條件的特色化發展之路,更有機會使學校自身成為具有競爭力的優勢學校。
參考文獻
[1]趙麗敏.中小學“辦學特色”研究[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
[2]唐芳貴,皮修平.論高校辦學特色與特色自覺[N].光明日報,2012-08-04(11).
[3]任桂花.關于中小學辦學特色研究述評[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1(1).
[4]曲鐵華.論中國近代民辦普通中小學的辦學特色及啟示[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6(1).
[5]龔春燕.中小學特色學校建設策略[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6]康悅.一位校長眼中的學校改進[J].教學與管理,2014(10).
作者:湯穎 李春琴 單位:通化師范學院教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