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建筑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建筑和思想文化的關系
作為蓄積了人類智慧的創造物——文化,主要指的是精神文化,不論怎樣包括萬象,無不以人為核心。作為人,就要做一個完整的人。外部有社會關系,內部有人生觀、世界觀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而建筑作為物質生活和精神文明發展的產物,更是作為與人密切相關聯的產物,它既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將作為人類重要的物質文化形式之一,榮登上歷史的舞臺。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最初的建筑主要是用來遮風避雨的休憩場所,實用性為它最初的目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建筑才越來越具有了審美的性質,直到后來發展到作為權勢象征為主要目的的宮殿建筑,和以觀賞為目的的園林建筑兩大類型。建筑作為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存在于古代人民為生存而進行的一系列物質活動中,它是思維活動產生的結果,更是人類繁衍生息的自然因果。而“天人合一”作為中國特有的表述方式,強調的就是人與自然、人與神的關系,是人的社會關系的延伸或折射。在與自然的關系中,人必然性地作為自然的一部分而存在。個人與共同體不能分離,人與自然也不能分離。在古代,倚靠著這種思想的提出,才維持了人的生存和諧和心靈寧靜,并且促進了自然美的發現和表現。下面我們具體來看一下在中國傳統建筑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具體體現形式。
二、中國傳統建筑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具體體現
﹙一﹚園林景觀中的“天人合一”思想顯現中國的園林自古以來是作為少數統治階層所占有的皇家宮苑而用的,是以園單獨賞玩、宴請游樂的場所,當然這也是它最主要的功能。園林是中國傳統建筑文化中的一種體現,不同的園林反映出了不同民族習俗和不同的審美觀點。但歸其根源,中國的園林在推崇過程中始終沒有脫離開它的主導思想,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強調崇尚自然美,師法自然,講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審美觀。莊子說:“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賁送,吾葬具豈不備耶?何以加此!”莊子以生以“天地為廬”,死也要“以天地為棺槨”,用日月、星辰、萬物做裝斂,將自身與天地融為一體,是以自我為中心,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空間意識。因此,我們看到,中國園林中的“自然式”,盡管有的是以模仿自然風景為主導,但它仍然是人與自然融合的審美意識的代表。如在園林的空間藝術表現中很大程度上依靠空間的分隔組合手段。將園林的空間盡心實分與虛分,或是采用變幻莫測的空間組合體,如借景、障景、夾景、漏景等手段的運用。這不僅表現了中國古人對大自然的崇敬上,更表現除了對大自然的欣賞。他們將大自然看作為人生之必須,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而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因此,他們寧可“食無肉”,也不愿“居無竹”。以“借景”為例,清人計成災在《園冶》中說:“夫借景,林園中之最要者也。”所謂“借景”就是借居室之外的景色,就是“納千傾之,收四時之爛縵”,其目的就是通過“借”的方法,把居住者的目光引向廣闊的自然景致,打通人為的建筑與外在的自然之間的溝壑。當然,最重要的是在中國的園林景觀中還是要最大限度地盡量保留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觀等,因為自然環境和人一樣,是獨具特色的,要保護自然,將人為的東西融于自然,充分在保有最初自然景觀的基礎上進行局部的改造,這就是園林景觀中的“天人合一”,也是人們在有限中努力去尋求的無限,在無限中歸落到有限,將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在園林景觀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二﹚宮殿中的“天人合一”思想顯現莊子認為,“天人合一”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不管人們喜歡還是不喜歡,認識到還是沒有認識到,天與人都是合一的,“天人合一”是宇宙的一種原初狀態,一種真實狀態,一種本質的狀態,真正的人都應該是與天合一的,應該與自然保持著一種親密的關系。而宮殿建筑作為中國古代建筑中兩大類別之一,它是帝王活動、生活的地方。從建筑的布局到建筑的形體構造設計,無不處處凝聚著對“天”的尊崇。中國宮殿建筑都是木結構為主的建筑體系。木結構的選用體現了中國審美思想中與自然高度協同的中國文化精神。木結構建筑采取于大自然之中,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而木結構的建筑又點綴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仿佛又是大自然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中國的古代建筑就是在這種古樸、自然的“天人合一”中,通過群體組合的方式,又采用中軸對稱的嚴謹構圖方式,來體現出中國古代建筑在中和、平易中所構建出來的威嚴感和深沉的美感追求。通過屋檐峭壁,柱廊的高大健壯、氣勢宏偉的造型特點,體現出中國宮殿建筑的“以天為尊”的建筑美感。它既是封建社會的產物,又是封建等級觀念的物化表現。于是在能工巧匠們的表現下,飛龍走風,這些象征皇權威嚴的圖騰飾物被非常細節化地進行描繪,可以說是巧奪天工的技藝。并且,他們還在建筑裝飾細節上充分發揮著他們的聰明才智,讓想象力極盡所能,既表達出了所謂的等級觀念,又體現出了完美的古建筑特色。
﹙三﹚民居中的“天人合一”思想顯現我國的建筑在史前的半坡遺址和史前的姜寨遺址中證實,人類最初是以穴居開始的,從原始的山頂洞到人們稱之為“宅”的正式居住形式的出現,這都是人類以實用目的而建立起來的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筑的開端。建筑像一面鏡子反映出了時代的特色,獨特的“民居語言”的出現,更是熔鑄了時代人民的審美追求和物質文明特色。建筑作為華夏文明的印記深深地印刻在華夏大地上,這是先民智慧的結晶,更是傳統文化思想繁衍變遷的外化形式,將“天人合一”的思想熔鑄在民居的廳堂院落間,在中國的房屋設計中大多體現了與自然的相契合特點。如在木結構房屋中,由于墻布承受上部結構的壓力,因此,可以任意開窗。這種外觀造型的選取使屋內和屋外空間相貫通,再加上廊子的回繞,這無疑在空間范圍上起到了一個過渡的作用,與此同時也體現出了中國建筑與自然相協調的一個橋梁性作用。而“因地制宜”更是體現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意境。如“穴居”形式的選取,既符合了地方性的風土風貌,更是建筑上的適合而居。作為一個半封閉性的“完整空間”,它是建筑實體與空間的和諧統一,是內外空間、天地概念的和諧統一,這也是先民的智慧所在。而這種思想在山西的民居結構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它是在整體上追求一種協調的人與自然關系的藝術美感,與當地的環境相契合,可以說是人類對自然環境的一種整飾和美化。在變化統一中釋放著中國建筑特有的形式美感。當然,這也是中國特有的地理風貌所決定的,也正由于此才產生了諸多不同風貌的中國古建筑。所以,我們說中國建筑雖然在地理位置、氣候環境等條件的限制下,人們所營造房屋結構并沒有墨守成規,而是積極地根據自然環境進行變化。因此,即使同一時期在不同區域建筑風格也不同,同時隨著歷史的變遷建筑風格更加多樣。如北方大片的區域都是以農業為主,地可以說是他們的衣食父母。在太行山民居中都會設有火炕,結合著一明兩暗的穿套式結構布局方式,明間為堂屋,東西為次、稍間,稍間的土炕相連,緊靠南側的朝陽窗戶。不僅如此,伴隨著太行山的地貌特征還出現了四合院、窯洞、土坯房和石板房的建筑形式。太行山的“民居系列”是“天人合一”觀念審美理想中的一個范例。單從宅院中的“堂”就可以看出這一點。“堂”是中軸線上的黃金點,堂前的庭院多半是空地,上對著天,下對著地,構成了完整的天地象征。“堂”是一個家的核心地帶,是老祖宗的尊位。堂的尊為上常供有類似“天地君親師”的牌位。這同樣是“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現。這種意識強調人為的營造與自然的和諧并存。民居,它不僅體現在“居內”,它同樣包含著“居外”,也就是自然環境,它們之間是有機的和諧的組成部分。
中國傳統建筑是人們根據當時當地所具備的自然、經濟、技術條件所建造的,以滿足當地人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它既是簡單的“房屋”又是復雜的“文化”,它是具有雙重性質的藝術文化。建筑既能反映它所建筑的時代特征,又能反映出它所處的地域特點。而時代與地域的結合,恰恰是“天人”思想的統一。建筑是時代的鏡子,更是思想文化的外在顯現。建筑離不開具體的地域條件和社會歷史背景。由于篇幅所限,我們列舉的只是中國傳統建筑中的幾種,實際上塔建筑和陵建筑等同樣蘊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國古人那里,從來都不是被動地在遭遇自然,而是主動地去追求自然,這種與自然的親近態度直接體現在了我們中國的傳統建筑中。因此,我們說中國傳統建筑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意識是對生命的尊重意識。它是先民們中國文化博大胸懷的一種體現,是一種不可替代的珍貴的文化遺產,具有非同尋常的價值。而“天人合一”的思想對于今天的我們依然是種啟示,親近自然、熱愛自然、回歸自然,這是中國文化的傳統,更應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作者:朱國慶 商大偉 趙勇 單位:長江大學城市建設學院 綠地控股集團京津房地產事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