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務農人員科技文化素質與新農村建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目前我國農民素質尤其是科技文化知識水平普遍偏低,直接影響農民收入增長,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制約因素。本文論述了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重要性、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措施。
關鍵詞:農民科技文化素質;重要性;存在問題;措施
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農民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是指所具備的文化科技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能。它通常反映農民接受文化科技知識教育的程度,掌握文化科技知識量的多少、質的高低,以及運用于農業生產實踐的熟練程度。文化科技知識越多,接受和掌握先進技術的意愿、能力就越強,勞動能力、勞動效率和勞動收入就越高,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越強。
一、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重要性
第一,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農業基礎地位弱、農村發展水平低、農民收入增長慢,是當前“三農”問題的主要表現。破解“三農”問題,核心是發展農業、繁榮農村和富裕農民,這與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息息相關。檢視農民收入難以提高的原因,不難發現,農民的低素質與低收入之間已形成了惡性循環。不解決農民的素質問題,就難以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
第二,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是迅速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農民科技文化素質與農民收入的關系極為密切。微觀上,農民文化程度越高,戶均收入也越多;宏觀上,農民文化程度指數越大,地區農民人均收入也越高。根據國家統計局1989年對6.7萬戶農民的跟蹤調查,文盲戶人均收入443元,小學戶543元,初中戶616元,高中戶640元,中專戶741元,說明對每一個農戶來說,文化程度高者人均收入也多。又據《中國農村統計年鑒》資料統計,1993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在600元以下、600元~800元、800元~1000元、1000元以上的四類地區,農民文化程度指數分別為5.47年、6.54年、7.03年、7.19年,說明文化程度指數高的地區,其農民人均收入也較高。
第三,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有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是實現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之一。然而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比較低,整體素質不高,技能有限。根據國家統計局農村調查總隊的調查,2002年我國農村勞動力為4.82億人,占全國勞動力總量的比重約為70%,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達87.8%。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的具體結構分布為:文盲或半文盲占7.4%,小學程度占31.1%,初中程度占49.3%,高中程度占9.7%,中專程度占2%,大專及以上程度占0.5%。在農村勞動力中,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僅占13.6%。這種狀況一方面制約了勞動力轉移的規模和速度,另一方面也制約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選擇。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目前農村勞動力轉移中存在“兩多兩少”現象:即富余勞動力多,轉移出去的少;體力型轉移出去的多,技能型轉移出去的少。因此,對于大部分農村富余勞動力來說,要尋求勞動強度相對較小、勞動環境相對較好、勞動報酬相對較高的工作崗位,就必須接受系統的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提高技能水平和文化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擴大就業選擇性。
第四,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有利于實現農業的產業化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現代農業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市場化、集約化、社會化、科學化,是一種發達的科技型產業。其中,科學技術是其核心和生命線,失去了科學技術的支撐,現代農業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根本和基礎。而具備較高的科技文化素質的農民又是科學技術在農業中的直接運用者。因此,從長遠發展看,只有加速培養和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才能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使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盡快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的軌道上來;才能使農民走上可持續的致富道路,使農業走上可持續的發展坦途。
二、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狀況不容樂觀,存在著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第一,傳統思維模式束縛嚴重,重視不夠,培訓責任不明確。從領導方面來看,長期以來,農民教育的社會認同度低,政府對其地位和作用重視不夠,這是農民教育發展遲緩的思想根源。此外,由于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工程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在短時間內難以見效,與我國現行的領導政績考核制度在時間上存在有一定的矛盾,與之不掛鉤,缺乏定量的指標,這使得許多地方領導對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的培訓工程不感興趣。從農民方面來看,農民由于受傳統農業耕作意識的影響,小農思想意識濃厚,對自身素質狀況不能正確認識,缺乏憂患意識。相當一部分農民為了眼前利益,放棄了對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的學習,他們的理由非常簡單:學習技術耽誤生產,上學還得花錢,搞生產多少能掙點錢。這種思想造成農民不重視學習新知識、新技能。
第二,經費投入不足,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培訓無法保障。投入和科技是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兩個重要的推動力。然而據統計,國家每年只有5000多萬元農民科技培訓經費,平均到全國每個農村勞動力不到0.1元,遠遠低于發達國家農民培訓的費用。由于農民傳統意識和經濟狀況以及農業產業的弱質性的限制,使農民培訓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帶有公益事業的性質,需要政府有專門的資金保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
第三,形式主義嚴重,盲目性大,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培訓無長遠規劃。各部門組織和實施農民培訓時,沒有明確的目標和規劃,使得農民培訓工作往往是以階段性、臨時性的工作出現,不能按一個較為完整的系統工程來落實。
第四,培訓內容重理論,輕實踐,缺乏針對性,農民的積極性不高。組織培訓的機構在對農民進行培訓時,理論脫離實際,科技與生產脫節,科技服務供給與農民需求不對稱。這對于文化素質相對比較低的農民來說,沒有太多的吸引力。
三、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措施
第一,要著重解決好認識問題。首先是各級領導部門要提高思想認識。充分認識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是關鍵。各級政府一定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把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列入議事日程,制定規劃,落實計劃,專人負責,做到有領導、有組織、有目標、有措施,扎扎實實地抓,年年有進步,不搞花架子,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使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有明顯提高。其次是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認識。注重通過廣泛的、經常的宣傳活動,使廣大農民切實轉變傳統落后的思想觀念,充分認識到增加收入關鍵在于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質。
第二,多渠道增加經費投入。由于目前農民收入較低,大多無法負擔科技培訓費用,如果花錢培訓,大多數人將不會參加。因此,農民培訓必須以義務培訓為主。政府要承擔主要責任,應加大經費投入力度,列入財政預算,保證農民素質教育經費到位。
第三,走科技興農之路。科教興農是解決我國農業問題的根本大計。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提高離不開教育,要針對不同的農民群體,采取不同的對策。對于大部分升學無望的農村青年,可以進入職業高中或農業中專學習。職業高中和農業中專要堅持“學用結合,按需施教”的原則,適應科技進步、結構調整和市場需求,合理設置專業和課程,有針對性地培養各類實用型人才。對文化程度不高的農民,特別是年齡偏大的農業生產人員和婦女,應將文化教育與科普教育結合起來,掃除文盲與掃除科盲結合起來;在形式上,可采用錄像片等電教形式,技術人員到“田頭地腳、面對面、手把手”地教農民如何操作,把課堂辦在農戶的田間地頭,工地崗位上;對有一定基礎的農民可進行有針對性地培訓,教他們新技術、新工藝,讓他們真正感到學有所用。新晨
第四,探索農民科技文化培訓的長效機制。組建現代農民科技圖書館,創建專門為農民服務的媒體和網站,農村版雜志,家喻戶曉的必讀書。農民信息閉塞,農村遠離信息化社會,信息不暢通。因此,應組建現代農民圖書館,向農民提供市場信息,技術指導和農產品銷售,使農民及時獲取農業生產的有關信息,提高科技水平,掌握農業生產的主動權。利用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隨著電視的普及,電視已經走進了農村的千家萬戶,每天晚上坐在電視機前看電視已成為農民業余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村村通閉路電視工程,使廣大農民能及時了解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和天下大事,溝通農村與外界的聯系,讓農民獲取更多的信息,拓展視野,及時準確地了解政策、技術、農產品價格等方面的信息,從而自覺按照市場需求進行生產和經營,轉變觀念,學習農業科學技術知識,增加收入。開展經常性的“三下鄉”活動,探索科技下鄉和農民培訓的長效機制。定期組建優秀的農業專家、優秀的農業技術人員、服務隊,深入農村開展培訓工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第五,要充分發揮“科技示范戶”的帶動作用。“科技示范戶”是新形勢下的農村經濟大潮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相比較而言,他們的科技文化素質較高,收入水平普遍高于當地農民,說服力和感召力很強。因此,要大力培養、扶持“科技示范戶”當樣板、做示范,傳授技能,以收到一戶帶多戶的效益。要使他們成為發展農村經濟和農業生產的技術骨干,通過此舉,可大大提高農民素質,激發廣大農民愛科技、學科技、用科技的熱情。
參考文獻:
[1]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人民日報,2005-12-20.
[2]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所、國家統計局農調隊在《2005年農村經濟綠皮書》,2005-12-20.
[3]王亞秋.中國與發達國家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比較研究.職業技術教育,2005-4-5.
[4]中央黨校研究員曾業松.把培養新型農民放在首位,2005.
[5]農業部部長杜青林.新農村建設要走科學發展之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座談會,2006-1-12.
[6]王延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光明網.
[7]三學社成員、山東省農科院研究員李長松.提高農民科技素質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幾點建議.
[8]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1):23.
[9]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1):208.
[10]中國農村統計年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