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跨文化交際中語言遷移現象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語言與文化遷移的理論思考
在語言遷移現象上,有大量的先行研究值得參考。其中從認知觀點出發的一種主流傾向是奧蘇伯爾的認知結構遷移理論。在這之后的研究中,符號性圖式理論、產生式理論和結構匹配理論等均具有鮮明的學術指導性。馮忠良曾經指出“:不管怎樣解釋和定義遷移,遷移現象的存在是毫無疑義的。各種遷移理論雖然都承認遷移是一種認知活動,體現了個體主動的心理加工過程,但遷移究竟是什么許多方面仍存在分歧。一些研究者著眼于各理論在更高層次上的概括,提出遷移是新舊經驗的整合過程”。(馮忠良,1992)通過同化、順應與重組三種方式可以實現這一整合過程,其內在是在原有認知結構與新學習的相互影響和作用下,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在跨文化交際的外語學習中,遷移理所當然體現在淺層層面上的語言形式,同時也表現在語言行為所涵蓋的文化因素的深層層面上。
多數研究者認為語言遷移是習語者的內在因素之一。認為語言遷移是不能直接觀察到的,因此內隱地影響了習得效果。在這里引用一個概念叫做“習得論”。習得論認為遷移主要表示習語者建立第二語言體系之時第一語言特征的自動參入。Odlin在1989年提出大量的研究表明遷移確實是第二語言習得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其他習得論者也紛紛研究形成遷移的原因。心理學的行為主義學習論與格式塔學習論都用到遷移。習得論者承認遷移等于承認第一語言是習得二語的手段,這種手段主要作用于獲得外語的基礎手段。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各個學科和技能之間或同一學科和技能各個部分之間,經常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彼此互相影響的現象。在心理學中的“遷移”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已經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會對以后新知識的學習和新技能的形成產生一定的影響。“遷移”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是“一個新問題的解決,是利用主體經驗中己有的舊工具實現的……”(巴甫洛夫語),稱為正遷移;另一方面即為負遷移,指由于共同因素所引起的反應在新舊知識的技能中具有相逆性,因而舊知識舊技能對新知識新技能具有抑制作用的遷移(或稱干擾)。遷移現象與思維過程有著相互作用的關系,利用好語言遷移,對思維培養有正面影響。而在實際的英語學習中,人們關注負遷移多于正遷移。母語作為原有認知結構的客觀存在,必然要影響到外語學習,比如對母語的語法詞匯的慣性思維模式,對外語學習都可以起干擾作用。因此我們要弄清遷移的性質,充分利用正遷移,防止負遷移。在學生的拼寫中有很多如joyed,abled,breads,busied等類錯誤,就是混淆了漢英中的詞性,數等的概念。
同時,在教學中,我們經常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是外語教學與其國家文化背景的分離。在教學中,我們通常只注重語言的傳授,割裂于文化,孤立地教語言,使得語言成了存在于文化真空中的一種抽象的符號,忽視了語言的根源-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和融合。結果造成了學生缺乏了解英語國家文化傳統習慣、價值觀念、宗教信仰、思維方式及行為等方面的現象,也進而妨礙了學生對于外語語言知識的吸收和消化。
二、語言遷移的幾個方面
語言遷移通常概述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語音遷移(PhonogicalTransfer)1.發音相似或相似。2.發音差別較大。3.漢語中有而英語中無的音。4.漢語中無而英語中有的音。漢語和英語在讀音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二)詞匯遷移(LexicalTransfer)1.單復數詞混用;2.冠詞、連詞、介詞的多用、少有或誤用;3.動詞不同形式的誤用;4.不同種類代詞間的混用;5.形容詞與副詞的混用;6.詞義的誤用。在具體使用上詞匯、詞義以及用法上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
(三)句法遷移(SyntacticalTransfer)1.很多語序不同;2.很多表達結構不同;3.問法、答法與說法也不同;4.適用場合與范圍,語氣的緩急程度不同。
(四)語感的遷移要實現語感向寫作的遷移需要一定的條件。根據學習遷移原則,共同因素越多,遷移就越容易。積極的定勢可以達到語感遷移上的“不自覺”、把情意表達得淋漓盡致;消極的遷移,往往使表達落入俗套,辭不達意,或語體不分,這種情形的發生也常常是“不自覺”的。
三、在教學方法上如何運用遷移規律,促進學習遷移
由于存在以上諸多方面語言遷移現象,在教學方法上如何運用遷移規律促進學習遷移變得至關重要。教師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正遷移的效力,努力遏止負遷移的發生對于學生的影響非常重大。
(一)創設真實語境,變不自主為自主狀態人類對于母語的掌握是在自然狀態下,無任何任務意識和外在壓力,自然掌握的行為。外語的習得作為獲得語言能力的一種過程,也應仿照母語的掌握過程進行指導。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對象,創設具有真實豐富的語言環境和語言情境,調動他們的語言習得的積極性。同時,教師還應對中文英語兩種語言以及新舊知識進行聯系比較,利用學生已有知識的遷移作用,解決對于新知識認知的障礙,在自主狀態下自然習得語言,促進英語學習的正遷移。
(二)充分利用語言文化的共同性來促進正遷移英語語言學家Ellis認為,在所有的自然語言中,存在一些共同的“核心”規則(Ellis2013)。研究表明,每種語言都在某種程度上某些方面具邏輯的共同性。隨著語言科學的發展,各種語言之間被揭示出來的共同點也越來越多。在開始學習第二語言時,學習者必然會通過對語言的共性的認識,自覺不自覺地運用到第二語言習得中去。可以說人類語言的共同性對語言的學習有促進作用。比如懂得漢語語法有助于理解英語語法,掌握了閱讀和寫作技巧,便對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力提高產生極大的正面影響。相關調查(陸效用2002)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語義和語音普遍現象存在于所有語言之中。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遵循語言的普遍規律,重視母語思維在外語教學和學習中的地位,因循善誘,積極引導,使外語學習能夠觸類旁通,錦上添花。
(三)注重情感與文化因素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學生的個性特征影響其學習過程,自然也會影響語言的遷移過程。教師在教師過程中投入情感與文化因素,對于積極的學習者來說,可能會促使其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克服學習中的困難,主動探索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提高自身外語水平;另一方面,對于消極態度的學習者來說,其容易產生的退縮和自卑很可能使得學習者對外語學習產生厭惡情緒,逃避外語交流的嘗試。因此,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情感與文化因素,鼓勵學生積極運用英語進行交流,嘗試各種不同的方式與學生進行溝通,針對學生可能存在的個性問題因材施教,努力引導學生成為積極態度的學習者。
(四)運用辯證的思維,掌握一定的英語語言背景知識英語背景知識,如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政治文化、風土人情等知識。不同的國家和民族的人,其思維方式存在多少程度的差異。因此,要想學好英語,必須運用辯證的思維。在英語思維中,注意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認識英語語言的文化意義。要做到這點,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教學中全面貫徹“聯系文化來學習語言”的方針,通過對比和類比,首先對東西方兩種不同文化背景進行比較,讓從小受到東方文化熏陶的學生們了解兩者文化在語言用語,生活方式,價值觀,以及情感表達形式上等等的不同。同時為學生提供能夠真正反映英語民族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材料,使學生排除文化干擾,對異文化的內涵和形式有更為全面和準確的理解,也利于學生更容易接受異文化各方面的不同。在加強開展學術上的課題之外,還要讓學生在課外活動中了解更多交際文化知識,如開展英語社團,英語沙龍,與留學生一對一定期交流等活動,營造英語學習的文化氛圍,從而使學生自然而然形成運用英語思維思考問題的習慣。
作者:張瑞民 單位:衡水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