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生跨文化交際適應性調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問題的提出
在我國高職英語教學過程中,文化教學仍是一個十分薄弱的環節,沒有一本系統介紹英語國家文化的專著可以用來指導高職英語文化教學。全憑教師個人的學識和敬業精神,在備課時搜尋整理一些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而學生只能從課堂上教師并不系統的介紹中去理解英語這門語言背后深刻的文化底蘊。其結果是學生對英語這門語言所反映的文化內涵了解甚少。因此需要深入探究跨文化交際障礙產生的原因,對訪談和問卷調查的結果進行整理、分析,剖析跨文化交際障礙產生的原因。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問卷法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為平頂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在校學生。調查問卷的形式包括紙質和電子兩種,通過人工和電子郵件進行發放和回收。問卷分為七部分,內容涉及:外語學習動機、興趣和目的,課堂參與情況,對外語教材的滿意度,外語學習和文化學習的方式和途徑,課下文化體驗方式等內容。問卷類型包括:選擇題、評價式問題、分級式/排列式問題、開放性問題。共23個問題,部分問題包含不同數目的子問題。調查對象的選取考慮到專業、性別因素,研究者分別對所調研學院的三個院系采取分層隨機抽樣調查,具體對象構成見表1《高職學生問卷調查對象一覽表》。
三、調查結果
參與調查的三個院系的學生外語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為畢業后找到一份好工作。他們學習外語的目的依次為:就業需求、個人興趣愛好、應試、個人今后發展(閱讀外文書籍、同外國人交流)、開闊視野(了解西方文化習俗、為出國旅游打基礎)、專業所需。學生學習外語時依次關注的是:語言技能(聽、說、讀、寫、譯)的提高、視野的開闊、語言知識的學習、文化知識的積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策略(學習策略、資源策略、合作策略)的提升。關于學生對于外語的學習興趣,結果詳見表2。學生的國外文化知識主要來自教材。除學校外語教學之外,學生在國內接觸國外文化的方式主要為:通過媒體(報紙、電視、廣播、網絡),有一半學生經常通過此方式接觸外國文化;19%的學生經常和學校的外教接觸;17%的學生偶爾參加文化活動和培訓;僅有個別學生(3%)經常和除學校外教以外的其他外國人接觸;8%的學生偶爾參加駐華外國機構組織的活動;97%以上的學生從未出國旅游、探望親朋或參加冬/夏令營。學生使用外語進行交際實踐的方式較為單一,學生課下參加的涉及外語和國外文化的活動依次為:外語角、外語社團活動、外語演講或朗誦比賽。關于學生提高外語水平的途徑,課堂教學占46%,課下自主學習占45%,課外實踐僅占9%。學生對國外文化了解的程度有限,詳見表3。
四、存在問題分析
1.學生原有英語知識基礎薄弱高職院校生源多是成績不好考不上本科的學生,英語底子差,水平參差不齊,多極分化嚴重。而且學生從中學以來一直受傳統語法教學的影響,認為學英語就是背背單詞,讀讀課本,記記語法。這種局限在語言層面上的英語學習,久而久之就會變得枯燥乏味,學生逐漸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當學生欠缺外國文化的了解必然就影響了相互之間的交際,久而久之就有了跨文化交際的障礙。
2.教師跨文化教育意識相對落后現在學校英語教師整體上是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下走出來的,所以他們還是用傳統的語言知識教學。近幾年教師已經意識到了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他們也在不斷充實自己的跨文化的知識、關注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問題。但是教師自身接觸國外的機會較少,跨文化能力都不高,也就很難在平時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所以高職院校應該使英語教師有機會走出國門參加培訓,更好地掌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3.課程設置片面強調人才定向培養高等職業教育側重實用性和專業性,其課程設置面向社會的各個職業領域,目的就在于為這些崗位定向培養人才。這種側重,容易產生“唯崗位論”和“唯就業論”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往往對于職業和專業十分關注且精通,而對于一些跨文化交際方式和文化方面的基礎知識卻沒有任何興趣和積累。而這種交際方式和文化知識的缺失正是妨礙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五、結論
有外語專家曾經指出,異國文化的學習要經歷四個階段:一是學習文化知識;二是了解其前因后果;三是做出解釋;四是親身體驗。所以要采取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親身參與進來,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具體的教學方法除講授外還可采用文化對比法、案例呈現法、角色體驗法、問題討論法等多種方式。此外,網絡在當前的英語教學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人們坐在家里就可以玩轉世界,這對于了解異國文化,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無疑是很有利的。
除了課堂教學和網絡輔助學習之外,我們還應該將文化的學習擴展到課外,為學生創造一個適應英語學習的校園跨文化氛圍,鼓勵更多的師生共同參與,使學生在潛移默化里得到異國文化的熏陶。
作者:李宏娟 單位:平頂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