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基于產業發展策略的民俗文化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貴州民俗文化產業現狀
(一)貴州民俗文化產業已得到初步發展
一是經營性質的演藝民俗文化活動逐步增多。如金沙縣各個鄉鎮中,農民自己組建了88支農村文藝宣傳隊,有組織的進行付費演出,每場收取300~500元的演出費用,平均每年演出2000多場,其收入非常可觀。二是民俗工藝制作和相關的娛樂場孕育而生。如雷山縣把銀飾和刺繡傳統工藝產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通過成立行業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社、微型企業、個體工商戶等組成方式,培育民俗銀飾刺繡產業,同時組織銀飾刺繡人員學習培訓交流。目前該縣從事銀飾品生產加工超過1800人,實現年產量50萬件,產值8000萬元,年銷售額6000余萬元;從事刺繡產品生產超過2000人,實現年產量12300余套,年產值400余萬元。這既讓民俗傳統手藝得到了傳承和保護,又實現了群眾增收。三是以民俗文化為內容的經濟成為貴州省部分地區的經濟增長點。如雷山“西江千戶苗寨”,來此旅游的人絡繹不絕,這里的群眾已主要依靠經營苗族銀飾手工藝品、農家樂、服飾、蘆笙、歌舞演出等作為生活的主要來源,甚至通過這樣的經營實現了致富奔小康。從貴州整體上看,其民俗文化產業市場正在逐步發育。貴州88個縣市都存在民俗文化經營盈利的企業或者個人,如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經營具有民俗特色的苗族銀飾的苗妹銀飾、酸湯魚的“亮歡寨”等為代表的民俗企業,其盈利能力逐年增強,并形成了黔東南重要的文化品牌。而雷山縣苗族青年自編、自導、自演的第一部苗語電視劇《金錢惹的禍》,該劇當它投放到市場之后,特別受苗族聚居地區的苗族同胞認同,大家爭先購買,創收極為可觀。
(二)貴州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以政府為主導
貴州省政府一直以來就特別重視旅游業的發展,從最早的扶貧攻堅戰,到現在的“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發展主線,貴州省政府一直將旅游業列為重要產業來發展。歷年來加大了建設旅游公共基礎設施力度的同時,也帶動了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形成“以文化提升旅游業,以旅游促進文化繁榮”的良性互動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助推貴州民俗文化產業“快跑”。通過舉辦各種民俗節慶活動,吸引了不少旅游者前來旅游,民俗文化活動得到快速升溫和相關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如開展“多彩貴州”為主題的一系列活動,涌現出如侗族大歌、苗族銀飾、苗族飛歌等民俗文化品牌,推動了該地區的民俗餐飲、民俗工藝品等快速發展,成為該地區主要的創收來源之一。同時各級政府積極推介和引資招商,充分利用深圳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暨經貿洽談會、中國貴州國際酒類博覽會、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等平臺積極推介,赴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舉辦招商推介會,招商引資建設民俗文化產業項目。在2013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期間,貴州積極實施“走出去,請進來”戰略,開展招商對接洽談活動300余次,推介招商項目近千個,成功洽談了簽約項目101個,總投資575億元。
(三)貴州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以旅游業為主
貴州省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旅游業的發展,研究旅游資源差異性,探索與周邊省份(市)獨特的旅游發展之路,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成為貴州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內容,民俗旅游在全省如火如荼地開展。《貴州省“十二五”旅游業發展專項規劃》也明確提出:在“十二五”期間,把貴州建設成為旅游大省,并進而向旅游強省邁進,將貴州打造成為具有重要吸引力的觀光體驗、休閑度假、康體養生和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把旅游業培育成貴州支柱性產業。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及措施推動貴州旅游業健康發展的同時,民俗旅游得到迅猛發展,形成了以“民俗文化+旅游”模式的旅游精品線路,涌現了一批如黃平靚鷗桑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多彩貴州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貴州晟世錦繡公司、天龍文化旅游投資有限公司等以民俗作為經營內容的企業。這說明政府雖然沒有制定出具體的民俗文化產業發展政策,但是在推動旅游業發展的過程中間接使貴州民俗文化產業得到快速發展,特別是鄉村民俗文化歌舞表演、民俗文化體驗、民俗文化商品迅速與旅游聯姻,并得到快速發展。據統計,2011年,貴州省鄉村旅游共接待游客5605.5萬人,占全省旅游接待總人數的32.9%;實現旅游收入221.4億元,占全省旅游總收入的15.5%。貴州鄉村民俗旅游已成為貴州旅游業的重要內容,并在貴州旅游業收入中所占比重逐年攀升。
二、貴州民俗文化產業面臨的問題
(一)貴州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的市場較為閉塞
貴州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身處在崇山峻嶺之中,這阻礙產業資金、技術等市場要素流向貴州市場,市場要素的短缺,使貴州民俗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面臨來自當地經濟發展、外部經濟要素的沖擊,特別是以經濟短視行為作為訴求的產業開發,產品呈現檔次品位不高、市場不暢通等問題。加之貴州民族文化資源開發缺乏充分的要素市場支撐條件,未能形成獨特的產業發展模式,而貴州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落后,使孕育民俗文化市場的人才、資金等要素難以聚合,因此民俗文化企業也難以發展壯大。同時地理環境的閉塞,缺乏傳播貴州經濟、文化、社會環境發展狀況的長效機制,外界對貴州的知之甚少,認識層面較為膚淺,造成外部對貴州省主觀認識上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的市場要素流入。
(二)人才跟不上貴州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的需要
貴州民俗文化產業發展需要專業人才,更需要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的行家。目前貴州民俗文化產業所需人才現狀是:理論人才主要分布在一些高校、科研機構,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專家、學者型人才特別稀缺。民俗文化產業實踐人才主要來源于地方民俗文化傳承人,但這些傳承人很多是地道的農民,文化程度低,不懂現代文化市場經濟、現代企業管理等文化產業發展所需的知識,同時他們一邊要忙于務農養家糊口,一邊承擔著傳承民俗文化的重任。因此,貴州民俗文化產業發展人才就難以跟上現代文化產業發展的步伐,相關民俗產品也難以滿足市場文化消費者的需求。在人才培養方面,民俗文化產業發展需要的人才是精通民俗文化、會經營管理、嫻熟市場文化消費特點的復合型高級人才,但目前為止,相關貴州民俗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機制體制尚未建立,尚無設置有民俗文化產業的相關專業的高校。
(三)貴州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的市場基礎薄弱
貴州屬于西部欠發達省份,貧困程度深,經濟發展較為落后,在經濟總產值、人均收入、人均受教育年限、居民消費水平等都低于周邊省(市),文化產業發展底子比較薄弱,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培育市場。據2012年貴州文化產業統計,2012年底,貴州省文化產業單位共有8429個,其中法人單位7782個,產業活動單位647個;個體工商戶27649戶;共有從業人員23.2萬人,收入386.19億元,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152.03億元,占GDP的比重為2.22%。同時投入文化事業建設的資金力度不夠,投入力度與發達省份相比差距較大,在西部各省市中,文化消費總量、人均文化消費總量都偏低,市場培育滯后。在利益的驅動下的文化產業盲目投入,不講長期收益,沒有把民俗文化視為產業作為市場主體培育。
三、完善貴州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的策略
本人結合相關理論和貴州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際,提出以下發展策略:
(一)民俗文化產業與旅游業融合協調發展
民俗文化產業與旅游業融合協調發展,即要充分利用旅游業先導與整合平臺,全面激活民俗文化產業市場孕育發展,為民俗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必要條件,同時民俗文化產業發展也助推旅游產業快速健康發展,形成二者融合協調發展的機制。如在政府層面,各級政府要由建立民俗文化產業發展和旅游業發展的聯席會議制度,共同研究制定兩種產業的合作發展機制,解決市場壁壘、市場資金要素流通不暢等問題。在企業層面,要發揮各級工商聯、行業協會的作用,加強量大產業企業負責人的交流與合作,促進產業做大做強;在資源層面,建立民俗資源整合機制,加強民俗文化資源的整體開發,探索各具獨特的民俗文化資源開發模式,逐步形成立項目帶動發展機制。在品牌建設方面,以典型帶動機制,將兩個產業中具有影響力的資源產品整合統一打造文化品牌,提高兩個產業的影響力、知名度和美譽度,并通過發展民俗節慶游、民俗旅游村鎮、民俗遺產的靜態展示平臺,舉辦民俗動態表演、民俗生活互動體驗、民俗風情游等形式延長產業鏈培育旅游市場,實現民俗文化產業和旅游業互動發展。
(二)以高科技為先導發展民俗文化產業新業態
根據貴州民俗文化資源的差異性和市場需求,走以高科技為先導的多種新業態融合發展模式,提高民俗文化產品與服務的附加值。積極推進民俗文化內容創新,構筑貴州民俗文化產業的網絡平臺。圍繞三網融合發展的時代背景和新媒體發展的趨勢,打造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的網絡平臺。以網絡為平臺延伸發展,通過QQ、SNS、新聞門戶網站、微博、微信等作為貴州民俗文化產業的宣傳和營銷渠道,一方面可以提升民族自信心,另一方面通過這樣的渠道把民俗文化相關產品提前“售賣”給消費者,加大外省游客增加到貴州旅游消費的預期,刺激旅游消費的欲望。并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傳播內容的特點,研究受眾,加強與制作方、接收終端制造方、網絡服務提供方等服務主體的合作服務于廣大消費者,形成以高科技新業態下的民俗文化產業新興發展模式。如發展民俗影視產業。將民俗文化與影視制作結合起來形成新業態,影視制作題材就有了不竭之源。由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主導、貴州日報報業集團、黔森影視文化工作室組織創作生產的電視劇《奢香夫人》,該劇在畢節的貴州宣慰府拍攝的過程中以貴州山水、民俗文化等貴州特色資源作為電視劇推進劇情發展、修飾人物的最基本元素,同時在期間巧妙地運用貴州傳唱廣泛的、原汁原味的民俗曲調,使整個電視劇到處呈現出貴州民俗文化獨特的魅力。該劇在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黃金檔,20多個省級和地方電視臺黃金時段與全國觀眾見面,獲得各界的認可和好評。這無疑是對貴州民俗文化做了一次“隱性”廣告,為貴州民俗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支持。又如發展民俗動漫產業。以動漫形態來包裝民俗文化產品,緊密聯系現代創意理念,用動漫相關科技手段作為載體展現貴州民俗文化,創造出富有時代精神、民族特色、貴州特色的民俗動漫產品。從政策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以“融合民俗,守護民俗,回歸民間”為宗旨,加大培育專門企業從事貴州民俗動漫研發,加快培養動漫、游戲、影視動畫的創作人才,以好民俗題材創造好動漫為目標,使之與消費市場對接,不斷滿足消費者需求。并在尊重民俗文化的基礎上,借鑒民俗文化藝術好的表現手段與民俗產品相結合,努力將富有時代新意和特色創意性的設計思路,用于新題材的創作過程中,讓動漫與民俗聯姻產生新的文化“引爆點”,推動民俗動漫產業發展。
(三)樹立貴州民俗文化產業品牌
貴州分類整合全省民俗文化資源,實施民俗文化產業精品工程。在充分掌握全省民俗文化資源的情況下,挖掘具有潛在品牌價值的民俗文化資源,實施具有針對性、典型性、代表性的實施民俗文化品牌工程。將創意與傳統有機結合,將外形與審美相結合,將內涵與價值相結合,以提高民俗文化品牌附加值。如苗族銀飾在材質的運用、圖案的設計、制作技藝的選擇上緊跟時尚風潮、內涵豐富、材質獨特,其品牌附加值就高。促進民俗文化產業的技術創新、資本運作等,確保精品工程成功實施。并形成品牌的聚合效應、衍生效應和帶動效應,帶動貴州民俗文化產業發展。實施人才創意戰略。品牌的核心在于創意,創意的支撐是人才,因此要樹立人才至上的觀念,加快人才隊伍的建設。要通過各種方式引進和培養一批民俗文化創意人才,使人盡其才,遵循民俗文化的規律,以民俗文化的精髓為主題創意包裝,廣泛運用多種文化元素、表現手法創新民俗文化產品樣式,生產具有特色的產品、衍生產品,擴大民俗文化品牌的影響力和盈利能力。充分發揮人才在民俗文化資源從整合到聚合、從聚合到提升過程的作用,讓民俗文化產品獲得新的生命力。同時要發揮創意人才對品牌傳播策略的運用,根據現代傳媒特點、受眾關注點、市場需求,做好品牌宣傳策劃工作,強化民俗文化品牌。如雷山縣把根據苗族聚居特點,將自己定位為世界的苗文化中心,以苗族文化旅游為中心,通過媒介推銷等整合傳播手段,強化西江千戶苗寨、苗族銀飾、蘆笙、苗年節等民俗文化品牌,先后榮獲“中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貴州十大影響力風景名勝區”、“中國苗族銀飾之鄉”等殊榮。這些都是其發揮創意人才的作用,準確定位,多渠道傳播以提升品牌效應,并要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集中力量打造國際影響力的苗文化商標品牌,以品牌帶動產業發展,制定保護品牌相關法律,以富有傳播優勢的動漫、影視劇、視頻網站等新業態發展延伸產業鏈條,擴大其出口貿易、與跨國文化企業合作發展,共塑國際品牌形象。
(四)發展貴州民俗文化產業集群
走民俗文化產業集群之路,主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強化園區的建設
培育民俗文化骨干企業,整合民俗文化資源,加強交通、通信、水電等硬件設施建設,完善金融、物流、科研、制造、設計等服務機構。在條件成熟的地方打造民俗文化產業園區,通過招商引資、鼓勵扶持等措施,培育一批民俗文化企業進駐園區,充分發揮園區的孵化作用將民俗文化資源轉化為民俗文化產品,讓園區成為成果轉化平臺、產業集聚平臺、投資融資聚合平臺、公共服務平臺、創業孵化平臺,形成園區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最終實現民俗文化產業集群發展。
2.充分利用旅游業帶動發展
旅游業已成為貴州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產業平臺。貴州民俗文化產業集群式發展應延循旅游產業發展的市場基礎,以此為突破口。政府要在政策等方面予以傾斜,扶持和培育民俗文化企業,培育產業集群骨架和體系。如以民俗工藝品為例,形成各種產品研發創意、制作、存儲、分銷、培訓等環節體系,各個環節相互借鑒創新,生產強大的黏合效應。以民俗旅游為龍頭,產業區為集聚平臺,組建自我特色鮮明、不可復制性的民俗文化旅游產業集群,如黎平、從江、榕江這一帶苗侗文化較為集中,可以發展以苗侗文化的產業集群;在安順、平壩有著保存完好的屯堡文化,可以發展屯堡文化產業集群;黔西布依族文化較為濃郁,可以發展布依文化產業集群,等等。全省形成以企業為基本單元,園區為骨架,旅游業為紐帶,突破市場壁壘實現市場要素在集群之間自然流通,民俗旅游和集群內的民俗新業態融協調合發展,促推產業發展向集群縱深發展。
3.加強產業集群競爭力
根據民俗文化資源的集中程度和當地的發展實際,做大做強民俗產業規模,有選擇性地扶持一批具有發展潛力的民俗文化企業,從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優惠,組建具有規模優勢的民俗文化產業集團。通過組建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等方式加快企業發展速度,積極整合貴州相關資源,打造貴州航母級民俗文化集團,提高民俗文化產業整體的競爭能力。同時要提高文化附加值、科技附加值、品牌附加值,提高貴州民俗文化產品的品位和盈利能力,增強民俗文化產業集群競爭力。綜合開發利用并有效配置各種民俗文化資源,以產業集群為孵化基地,逐步在產業上游、中游、下游發展多種新業態模式,完善民俗文化產業鏈,逐步提高整個產業集群的整體實力。
作者:黃立群單位:貴州民族大學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