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代謝綜合征之中醫認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遼寧中醫雜志》2014年第七期
1中醫病因認識
中醫對MS病因的認識主要從先天和后天兩個方面去歸結。
1.1先天不足中醫經典名著《黃帝內經》的《素問遺篇•刺法論》中記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但若先天稟賦不足,正氣虧虛,則體內氣血津液運化不暢而生痰濕瘀血易患本病。這也是MS發病的內在因素。
1.2后天失養
1.2.1飲食失節現代人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平素飲食過度精細,營養過剩,且很多人喜歡高熱量及辛辣燒烤之物而易患本病。過食膏粱厚味,容易影響到脾胃的運化傳輸功能,釀生濕熱,同時易導致肥胖,生痰生濕而導致本病發生。《黃帝內經》中明確記載有:“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明代大家張介賓亦在其《景岳全書》中有相關論述:“消渴病,其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變……皆富貴人病之而貧賤者少有也。”明末清初的著名醫家喻嘉言在其所撰的《醫門法律》中也談到:“肥而且貴,醇酒厚味,孰為限量哉,久之食釀成內熱,津液干涸……愈消愈渴。”嗜食辛辣炙煿之品,容易助熱化火生痰,煎灼津液。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在《丹溪心法•消渴篇》中說:“酒面無節,酷嗜炙烳……于是炎火上熏,臟腑生熱,燥熱熾盛,津液干焦,渴飲水漿而不能自禁。”酸苦甘辛咸五味偏嗜,容易導致五臟受損,而生肥滿、消渴、胸痹、眩暈、頭痛諸病。關于這點,《黃帝內經》中早有記述:“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于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1.2.2情志失調隨著現代社會工作節奏加快,生活壓力的加大,很多人經常處于精神緊張甚至輕度抑郁的狀態,長期的情志不舒,則肝氣郁滯,橫逆犯脾,導致體內氣血津液代謝異常而生本病。朱丹溪曾說“氣郁而濕滯,濕滯而成熱,熱郁而成痰,痰滯而血不行,血滯而食不化。”《類證治裁》中載有“七情內起之郁,始而傷氣,繼必及血,終乃成勞。”
1.2.3勞逸失常由于工作原因,很多人久坐少動,易導致人體氣血不暢,脾胃功能減弱,氣血生化乏源,運化無力,津液輸布失調而為本病。另一部分人則長期熬夜加班,思慮勞神過度,肝郁脾虛,心血暗耗,體液代謝失常而導致本病。還有一些人房勞過度則腎精耗傷,正氣不足而生本病。《素問•宣明五氣論》曰:“久臥傷氣,久坐傷肉。”《素問•舉痛論》有“勞則氣耗”的論述。
2中醫病機認識
通過對本病的諸多病因的詳細探討,可以推斷出本病的病機主要是先天不足,后天失養,導致臟腑正氣虧虛,氣血津液代謝運化失常。而這其中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主運化、統血和輸布水谷精微,因此脾虛可看做是本病發病之本。
3中醫特色治療
對MS的治療,現代醫學主要是對癥治療,如降糖、調脂、降壓、減重等。而祖國醫學則是以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這兩大中醫學獨特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為根據,結合本病的病因病機和患者的臨床表現進行相應的辨證分型治療,目的是標本兼治,綜合調理。文獻論述中對MS分型論治的研究包括湯小虎[2]將MS分為:(1)胃熱滯脾型治以消食導滯;(2)脾陽不足治以利濕化飲;(3)脾腎陽虛型治以利水化飲;(4)氣滯血瘀型治以行氣散積。仝小林等[3]則按照郁、熱、虛損3個階段論治MS:(1)郁證階段治以六郁湯加減;(2)熱證階段:分肝胃郁熱型和痰熱互結型,分別以大柴胡湯加減和加味三黃湯加減治療;(3)虛損階段:分氣陰兩虛以參芪地黃湯加減治療、肝腎不足以杞菊地黃丸加減治療、陰陽兩虛以地黃飲子加減治療、脾腎陽虛以四君子湯合金匱腎氣丸加減治療。中醫自古講究防重于治,即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傳以及瘥后防復。早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就有“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的記載,可見先賢們對治未病的重視。根據這一思想為指導,結合對本病病因病機的認識,中醫認為合理飲食、起居有常、勞逸結合、張弛有度、保持心情舒暢、適當控制體重等措施是值得推薦采納的,這樣才能固本培元,遠離疾病。
作者:張文順單位:遼寧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