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發展民族文化產業的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秀山縣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總體概況
(一)文化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
近年來,秀山持續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2009-2013年,全縣文化產業累計完成投資7.89億元,年均增幅達87.2%,其中投資2.76億元用于新建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體育館、文化站等“四館一站”建設,共計建筑面積4.3萬平米,截至2014年底,全縣每萬人擁有“三館一站”建筑面積874.3平米,居全市第六位。
(二)民族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秀山文化產業規模化發展趨勢明顯。據統計,2014年全縣現有文化旅游、演藝娛樂、廣告會展、網絡服務、圖書發行等各類文化企業231家,實現營業收入4.8億元,實現增加值約2.3億元,占GDP比重2.26%。2014年,縣委、縣政府提出加快“兩輪驅動”,推動文化發展的工作部署,力爭使文化產業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立足以“文化園區”為帶動,走“文旅融合”發展道路,重點發展民族演藝、傳統工藝、民族飾品、休閑旅游、電子商務、現代傳媒等文化產業。
二、秀山縣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雙束縛”:文化體制與民營投入資金受束縛
一是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不夠完善。縣委、縣政府雖然出臺了一系列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和措施,但從整體來看,文化產業政策體系還不夠健全,特別是在投融資渠道、文化產業人才引進和培養等方面存在不足。二是吸引社會力量投資不夠力度。文化產業發展資金來源過于依靠財政支持,對民營文化企業在國土規劃、立項審批、投融資、申請專項資金、享受稅收優惠等方面尚未出臺長效的激勵機制,社會資本投資文化市場還不夠活躍。
(二)“雙少”:傳統文化傳承人少、文化人才培育少
一是傳統民俗文化傳承人少。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非遺”文化傳承人迅速減少。比如秀山花燈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只有1個,其他市級以上非遺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也只有7個。因此,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和搶救迫在眉睫。二是文化人才培育少。既懂專業藝術又懂經營管理的綜合型人才不多,高層次的文化產業管理人才、策劃人才、創意人才、技術人才更是非常緊缺,培育少。
(三)“雙不足”:文化資源挖掘整合力度和發展模式種類不足
一是文化資源挖掘與整合不足。秀山縣文化資源豐富,但是對民族文化資源的挖掘度和整合度不足,存在著發展不平衡現象。二是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種類不足。發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還存在單一性,主要是資源依托型的發展模式,嚴重影響了發展速度和競爭力。(四)“雙缺乏”:文化產業企業缺乏規模和缺乏文化品牌效應一是全縣文化產業企業的規模偏小。規上文化產業企業尚未超過5家。如畢茲卡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翔龍廣告裝飾有限公司、跨越裝飾廣告公司等在秀山算得上有一定規模的文化企業,其產值和規模在市內及周邊區市縣都沒有特別的優勢和特點,綜合競爭能力、創新能力不強,全縣缺乏有核心競爭力的大規模文化產業基地和產業園區,缺少有示范帶動作用的文化產業集團。二是缺乏文化品牌。文化產業的品牌效應不大,影響力不大。不管是文化旅游業的發展,還是民族文化產品的開發,基本上是周期性短、范圍小、輻射面窄,缺少可持續發展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精品。
三、秀山縣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打破“雙束縛”,不斷加大文化產業發展改革動力
1.完善文化產業發展政策。文化產業是特殊產業,需要政府依靠法律、行政、經濟等手段來支持、促進發展。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通力合作,盡快出臺具體的文化產業政策,包括產業組織政策、投資融資政策、財政稅收政策、分配激勵政策和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政策等。要進一步調整和完善文化體制的所有制結構,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國務院關于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盡快制定鼓勵非文化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創辦文化產業的政策,明確文化開放領域的市場準入標準、準入程序及管理監督辦法,降低文化產業準入的門檻。2.健全文化產業投融資機制。積極落實各項文化經濟政策,建立多渠道融資的文化產業發展機制,加大對文化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引導各類風險投資機構進入文化產業領域,組建文化產業風險投資公司、小額貸款擔保公司以及風險擔保公司等,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采取政府引導、資本運作、扶優扶強的模式,進一步優化文化產業投資結構,解決文化企業融資難問題。動員社會力量,鼓勵企業、個人、社會各界對文化產業的投入,大力發展民營文化產業,實現文化產品民營化戰略,形成多元投入,真正推進文化產業的發展,解決文化產業發展所面臨的資金、技術、人力、管理資源等不足的問題,實現文化產業投資主體多元化、社會化、公共化,以此構筑文化產業體系。3.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建立文化產業發展基金,以貸款貼息、扶優扶強、以獎代補等方式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對重大項目,給予前期啟動經費補助;對文化產業研究、開發,給予資金扶持;對市場前景好的文化企業,給予資金、信貸、貼息等支持;對項目推進等作出重大貢獻的有功人員,給予直接獎勵。重點扶持和獎勵重大題材文藝作品的創作;扶持和補助民間文化藝術研究,開發整理本土的音樂、歌舞、服飾、民居、飲食、民間故事等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吸納融合多元文化,研究論證,把一批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化精品推向市場。
(二)消除“雙少”,扎實實施人才戰略
1.加大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文化產業作為一種人力資本主導的“新經濟”產業,其發展主要依賴人力資源。針對全縣文化產業人才短缺的狀況,要啟動文化產業發展“人才工程”,抓好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和引進,特別是抓好文化企業家、文化創作人、文化經紀人隊伍的建設。一是要大膽培養和使用現有的人才,給其創造良好的環境,讓其安心創業;二是要用優厚的條件引進文化產業的策劃、創意、管理、營銷、技術、文化經紀等方面的人才;三是要與高校等合作培養文化產業方面的人才。四是抓文藝骨干及文藝業余人才的培訓與培養,配齊村(居)文化站工作人員,發揮基層文化能人的作用。2.扶持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一是加快推進新建文化館、圖書館、花燈博物館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結合秀山花燈、辰河戲、燈兒戲、儺戲等國家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一批非遺展演劇院戲臺,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培養、培訓提供良好的陣地保障。二是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命名,支持其開展授徒傳藝、教學、交流等活動,對高齡和無固經濟來源的代表性傳承人,采取多種形式予以扶助,對有突出貢獻的代表性傳人給予表彰、獎勵;對學藝者采取助學、獎學等方式,鼓勵其成為后繼人才。
(三)轉變“雙不足”,深入挖掘、整合文化資源
1.深入挖掘地質資源。一是充分發揮和挖掘武陵山喀斯特地理優勢,建立武陵山根雕、奇石加工基地,創造出獨特的根雕、奇石作品。二是打造“秀山紫砂紅”產品,武陵山地區的紫砂紅與其它地區石質相比有明顯區別,可開發如茶具、書畫用具、健身產品等旅游工藝品,以樹立秀山產品品牌形象,宣傳秀山帶動旅游。2.深入挖掘旅游資源。建議成立鄉村旅游旅行社,鎖定具有民族特色的村落定位為旅游村,讓旅客領悟感受秀山生態、田園、民居、民俗風景,在旅游過程中可增加一些土家族、苗族的各種文化展示。3.深入挖掘文化資源。積極推動鄉村文化走上產業化道路,把豐富的鄉村文化資源轉變為文化資本。對于歷史典故、民間傳說、風土人情、民間藝術、名人、名山、名水等文化資源要梳理、分類、建檔,并根據市場需求立項開發,深度挖掘,力求突破和創新。順應市場的變化與要求,整合鄉村文化資源,壯大規模,整體推向市場。一是通過特色鄉村文化旅游來推出文化產品,吸引城市和外地游客前來感受獨有的淳樸的鄉村生活風味;二是通過體驗來多樣化展現鄉村文化的參與互動魅力,將鄉村生產、生活、民俗、農舍、田野等系統鏈接,打造鄉村文化產業鏈條;三是開發鄉村盆景、根雕、竹編、剪紙等土特名優工藝品,組織農民進行特色文化產品加工生產和經營;四是開展鄉村休閑娛樂、地方風味餐飲、感受鄉村生活等活動;五是開展鄉村文化歷史文化展覽,生動系統地反映農耕文化、花燈文化的特色和歷史等。
(四)改變“雙缺乏”,重點壯大民族文化產業企業規模和突出文化品牌效應
1.壯大一批龍頭文化企業。精心選擇一批具有比較優勢和發展潛力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如文化旅游業、節慶會展業、文化演藝業、藝術培訓業、文化產品制造業、廣電傳媒影視業、文化創意等產業,實行政策傾斜,積極引入高新技術,推動形成品牌產業和主導產業,以此帶動全縣文化產業全面發展。2.文化品牌是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在這個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經濟時代,文化產業的競爭實際上也就是文化品牌的競爭,因此秀山縣今后的文化產業發展尤其要注重文化品牌的培育與打造,凸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良好競爭格局。一是著力把地方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結合起來,形成文化品牌;二是著力把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結合起來,形成文化品牌;三是把本土文化與國內國際前沿文化結合起來,形成文化品牌。如把秀山花燈文化藝術節做成全國化、國際化節日,形成秀山民族文化具有高規格、高吸引力的經典品牌和招牌品牌;把秀山的書法、楹聯資源發揮起來,建設成為中國南部書法產業城、楹聯城,形成經典品牌。
作者:陳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