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族文化強區農民文化自覺培育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農民是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主體,培育農民文化自覺意義重大。當前廣西民族文化強區建設為農村文化發展帶來了機遇,但城市化、全球化和市場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消解了農民的民族文化自我認同、辨別和主體意識,制約了廣西民族文化發展。需要引導農民正確認識民族文化發展的地位和作用,增強農民民族文化的認同意識;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農村文化建設,增強農民文化辨別能力;加大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有效供給,增強農民參與文化建設的主動性等路徑,切實增強農民文化自覺意識,加快廣西民族文化強區建設。
[關鍵詞]
民族文化強區;廣西農民;文化自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人民的精神家園。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覺,不僅關系到文化自身的振興和繁榮,而且決定著一個民族、一個政黨的前途命運。〔1〕農民是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主體,培育農民文化自覺,不僅有利于促進農村文化和諧發展,而且有利于促進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一、培育農民文化自覺的重大意義
一方面,培育農民文化自覺有利于促進農村文化和諧發展。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當前全球化、城市化和市場化的背景下,民族傳統文化遭受多元文化和價值觀的沖擊前所未有,面對文化沖突和多元文化并存,農民文化自覺意識匱乏,一方面對現代文明快速發展的今天,對自身民族文化缺乏認知和認同;二是對外來文化辨別能力不足,特別是在新形勢下如何進行文化選擇的自主能力欠缺,這對于構建農村和諧文化帶來了嚴峻挑戰。農民是農村文化建設和發展的主體,可見,只有培育農民文化自覺,才能增強農民對民族文化的“自知之明”,提高農民對外來文化的辨別能力,以及在新形勢下進行農村文化建設的自我主體意識等文化自覺意識,才能幫助農民樹立正確文化觀,自覺抵制各種不良和低俗文化,促進農村文化和諧發展。另一方面,培育農民文化自覺有利于促進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與自信,實現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文化自覺是指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在文化上的覺悟和覺醒,包括對文化在歷史進程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對發展文化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農民群體作為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主體,文化自覺與否對于實現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至關重要。只有培育農民文化自覺,才能促使其正確認識民族文化在經濟社會等發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才能正確把握我國文化建設發展規律,才能主動地承擔起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的歷史責任,有利于促進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二、民族文化強區視域下廣西農民文化自覺意識現狀
2012年廣西提出在2012—2020年,把廣西壯族自治區努力建設成具有時代特征、壯鄉風格、和諧兼容的民族文化強區。近年來,廣西民族文化強區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與全國相比,廣西文化發展相對滯后,特別是農村文化發展遠滯后于城市,成為民族文化強區建設的“短板”,究其重要原因是農民文化自覺意識的匱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城市化的負面影響消解了農民民族文化的自我認同意識
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廣西經濟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也伴隨著城鄉二元經濟差距加大,農村經濟落后于城市,導致城市文化強勢于農村文化,農村淳樸善良的熟人社會逐漸變成人情淡薄的陌生社會,農村傳統生活方式和及風俗習慣等漸漸淡忘,部分農民對民族文化發展意義的認識不足,喜歡城市現代文化生活方式,而傳統民居和民族節日文化活動等遭遇冷落;部分村民對民族文化的來龍去脈、民族文化精神和優良傳統等了解不多,有的甚至被遺忘等問題。據調查,對于壯族土俗神“莫一大王”(莫一大王是壯族民間師公教神靈系統中一個富有民族特色的土俗神,號曰“通天大圣”),79.4%的人表示沒聽說過,13.5%的人僅聽說過,5.5%的人了解一些,1.6%的人表示非常了解,對于壯族創世神“布洛陀”(布洛陀是壯族先民口頭文學中的神話人物,是創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表示沒聽說過的有62.5%,僅聽說過的有22.4%,了解一些只有11.6%,非常了解的只有3.4%?!?〕
(二)全球化的負面影響消解了農民文化的自我辨別意識
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發展,村民通過網絡等媒體對于文化的認識和了解越來越多,但受全球化的負面影響,西方文化霸權對我國文化負面影響顯得比較突出,宣傳西方價值觀的色情、暴力和拜金享樂等不良文化沖擊農村傳統文化,面對外來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沖突,以及面臨多元文化和價值觀,部分村民對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優劣辨別不清,部分村民迷戀封建迷信和賭博等不良文化,對于如何理性的選擇以及客觀審視文化顯得比較茫然,這主要是因為農民缺乏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和自我辨別意識。
(三)市場化的負面方面影響消解了農民建設民族文化的主體意識
民族文化強區建設以來,廣西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顯著提高,但由于受市場經濟負面影響,部分地方政府對民族文化建設存在實用主義思想,存在重經濟輕文化建設的思想;部分地方政府雖然重視投入農村文化基礎建設,但對文化活動開展缺乏有效的引導、組織和管理的“后天不足”導致農民物質生活雖然改善了,但文化生活凋敝;〔5〕部分地方政府存在急功近利思想,重視“送”文化,忽視“種”文化,只求完成任務,不注重效果,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與需求錯位,政府進行哪些文化活動,農民不知情,也沒有話語權等問題,導致農民文化建設主體意識不強。
三、民族文化強區視域下廣西農民文化自覺培育的路徑選擇
民族文化強區視域下廣西農民文化自覺培育是一個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當地政府因地制宜發揮主導作用,還需要廣大農民的積極參與,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才能逐步增強農民的文化自覺,更好地促進廣西民族文化強區建設。
(一)引導農民正確認識民族文化發展的地位和作用,增強其民族文化的認同意識
面對城市化快速的發展,地方政府需要積極引導農民正確認識城市文化給農村帶來的積極作用,同時針對城鄉二元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地方政府要引導農民正確認識民族文化發展的地位和作用,增強其民族文的化認同意識。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宣傳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意義。民族文化是每一個民族在其群體生活中所傳承、所奉行、所遵從、所熱愛的由本民族創造,或雖非本民族創造,但被本民族所接受并融入本民族原本文化之中的一切文化因素和成分。〔6〕廣西是多民族聚居地區,每個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民族文化。要大力宣傳民族文化是我們的“根”和“魂”,是我們的精神家園,我們的祖宗不能丟,不能忘本,否則,民族優秀文化斷送在我們這代人身上,我們對子孫后代沒法招待,同時大力宣傳廣西的恭城、陽朔和巴馬等地成功生動案例,通過發展民族文化產業農民富起來了,農村生活環境和幸福指數比城市還好,城里人羨慕農村人,我們也可以利用民族文化資源發展產業,也可以過上幸福生活,讓農民認識到民族文化發展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發展農村民族文化產業,增強農民文化認同意識。廣西雖然是典型的“老、少、邊、窮”民族地區,但其民族文化資源和稟賦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廣西山清水秀,鄉風淳樸,發展鄉村民族旅游業和生態旅游業等朝陽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區位和資源優勢明顯,地方政府利用民族文化強區建設的“東風”,把農村文化建設納入政府發展規劃的重要日程,加大人財物的投入,大力發展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促進農村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展示民族文化與經濟建設融合重要意義,如著名的黃姚古鎮成功發展民族文化鄉村旅游產業,改變農村落后的面貌,創造農民美好生活,逐步引導農民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意識。
(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農村文化建設,增強農民文化辨別能力
目前全球化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要正確引導農民如何應對其負面影響,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時期,需要地方政府運用多種手段,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農村文化建設,逐步增強農民文化辨別能力。首先,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宣傳,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廣泛運用新聞媒體、互聯網等傳播載體,運用形式多樣的社會宣傳,運用貼近實際的教育實踐活動,運用先進人物的示范引領,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使之更好地走進群眾、深入心靈,轉化為社會的群體意識和人們的自覺行動。〔7〕針對不同農民群體,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做到“三貼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逐步融入不同農民群體的文化活動,寓教于樂,達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比如針對中老年農民群體,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融入彩調、相聲小品和地方戲劇等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針對中青年農民群體,發揮廣播、網絡、電視和手機等媒體優勢,特別是通過手機媒體的微博微信傳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微視頻和微文化,互動交流,形成共鳴,引導他們逐步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增強自主辨別文化能力。其次,在農村文化建設中堅持科學的、民族的和大眾的文化發展方向。在農村文化建設中,地方政府要堅持先進文化的引領作用,比如加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廣西精神的文化作品的引領,比如歌頌“團結和諧、愛國奉獻、開放包容、創新爭先”廣西精神的歌曲《領航》,通俗易唱,寓意深遠,激發人們熱愛廣西,建設廣西;注重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如聞名于世的《印象•劉三姐》,把民族文化等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有機結合的民族文化創新典范;注重民生文化建設,如加強民族文化村落、文化廣場和圖書文化活動室等建設管理,保障農民大眾文化發展,逐步引導農民自主樹立科學的、民族的和大眾的文化發展方向,自覺反對腐朽、愚昧和落后的文化。最后,定期開展表揚道德先進和模范人物,營造積極向善的農村文化氛圍。地方政府在農村定期開展各種道德模范個人、家庭和村莊等評獎活動,給予一定精神和物資獎勵,比如通過“五好家庭”、“好媳婦”、“文明村”的等評比活動,深化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增強村民弘揚民族傳統美德的良好社會風氣,營造積極向善的農村文化氛圍。
(三)加大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有效供給,增強農民參與文化建設的主動性
曾經說過:“凡是需要群眾參加的工作,如果沒有群眾的自覺與自愿,就會流于徒有形式的失敗”〔8〕??梢?,政府只有克服急功近利思想,加大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有效供給,激勵農民自覺參與文化建設的主動性。首先,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以農民需求為導向。一方面在服務內容方面,地方政府部門要進行走村入戶的調查,傾聽農民文化呼聲,根據農民文化發展的需求,有針對性的開展民族文化服務,不斷滿足農民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在服務考評方面,文化服務是否滿意,農民的評判分值占主導,要體現老百姓是否滿意為標準??梢姡挥懈鶕裆幕枨蟛粩喔纳频胤轿幕块T公共服務,才能不斷滿足農民文化需求。其次,公共文化服務要充分發揮農村知識群體的引領作用。充分發揮農村知識群體中的“文化大戶”、“文化中心戶”或“農村文化經營文化團體”等文化群體的橋梁和引領作用,引導農民主動參與文化建設。農村知識群體熱愛農村文化,是本民族文化的“土專家”,大都是同村的居民,便于指導農民開發本地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文化建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有利于充分調動農民參與文化活動積極性。當然,政府及職能部門要重視對他們的培養與指導工作,要定期對引領工作做得好文化團體和個人給予一定的精神與物質鼓勵,調動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帶頭引領作用。實踐證明,農村文化群體能有效引領農民文化致富,調動農民參與文化的主動性。例如,2013年8月13日,在三江侗族自治縣同樂鄉同樂村,韋鳳仙帶著姐妹們正忙著為英國客商趕制繡品。侗族刺繡是觀賞與實用并舉的工藝形式,色彩斑斕、艷麗古拙,中外游客見了愛不釋手,紛紛高價購進作裝飾。如今,僅同樂鄉就有500多人從事這一傳統手工技藝?!?〕最后,公共文化服務要加大吸引和培養農村文化人才力度。廣西農村文化人才嚴重不足且流失比較嚴重,嚴重制約了民族文化發展。因此,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勵吸引優秀文化人才服務農村經濟發展,同時積極與廣西地方高校合作,進行農村文化人才的培訓培養,也可利用地方高校在校外利用節假日和寒暑假多組織和指導學生深入社區、廠礦、農村進行調查、支教、支農等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10〕積極建立高校在農村文化實踐教育基地,發揮地方高校對為服務地方經濟文化重要作用,為民族文化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3〕云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對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J〕.紅旗文稿,2010,(15).
〔2〕費孝通.文化自覺與自信(上)〔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263.
〔4〕趙錦山,徐平.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文化認同調查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02):57,56.
〔5〕唐景成.論民族地區新農村文化建設特點與對策〔J〕.人民論壇,2012,(11):28.
〔6〕楊建新.中國少數民族通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9.
〔7〕申維.副部長: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走進群眾〔N〕.光明日報,2012-11-13.
〔8〕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2.
〔9〕諶貽照,楊明.廣西:三江農民樂耕“文化大田”〔N〕.廣西日報,2013-8-26.
〔10〕唐景成.論抗戰時期的知識分子與工農兵相結合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廣西社會科學,2012(04):110.
作者:唐景成 單位:梧州學院社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