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民族文化認同教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歷史是一門人文性非常強的學科,在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理論知識,而且要重視民族文化認同教育,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愛國熱情。
[關鍵詞]初中歷史;民族文化;認同教育
在長期的初中歷史教學實踐過程中,聚焦點總在“怎么教”,部編版歷史教材的推出,啟發我們首先需厘清“為什么而教”。歷史課堂不只是知識傳遞,而是一個情感碰撞、交融、涵泳的歷程。家國情懷、人文素養的熏陶,是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發揮以史為鑒的學科價值的重要載體。目前歷史教學中情感教育常顯生硬,進行一些口號式的說教,違背歷史的特質,缺乏師生的共鳴。民族文化認同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促使學生深刻理解民族文化,領悟其精神內涵,由認同感逐步上升為歸屬感、自豪感、責任感,以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學習與生活。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民族文化認同教育,是培育家國情懷的必要路徑。
一、學習民族英雄,培養學生的民族氣節
英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其英雄共同的歷史認同、價值認同、情感認同,是激發英雄主義與愛國主義精神,凝聚民族感情與國家意志不可或缺的歷史文化土壤與內生力量。而民族氣節是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支柱,是凝聚中國作為一個統一多民族大國的強韌紐帶。學習民族英雄是培養學生民族氣節的依托,讓學生知道在國家榮譽和尊嚴受侵犯的時候,許許多多民族英雄奮勇反抗,為了捍衛國家的主權,甚至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播放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壯觀場景,朗讀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在情境中體會英雄們高尚的民族氣節。歷史是凝固的現實,現實是流動的歷史,追懷先輩,傳承文明,必然會引發學生關注現實的激情與理性,立志不畏艱險、不甘欺辱、不受利誘。
二、展現中華文明,喚醒學生的文化歸屬
五千年悠久而博大的文明史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選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讓學生去感知,重溫文明的創造歷程,展現或壯闊或細膩之美,培養學生強烈的歸屬感。當然,文明的展現并不是面的鋪陳,更要注意點的透析。比如,在講解甲骨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告訴學生,出現文字的時候,最初的文字基本都是象形文字,在發展的長河中很多象形文字消失了,唯獨中國的漢字保留下來,成為當今唯一通行的象形文字,這是值得我們炎黃子孫驕傲的事情。但隨著網絡交流的普及,漢字書寫越發潦草、漢字儲備越發淺顯。學生從甲骨文到小篆、隸書、楷書的演變中一方面感受從商周到現在中華文化一直在繼承與發展,另一方面通過漢字的流傳不易引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秉持珍惜,號召學生認真積累與書寫漢字,表達對中華文明的尊重與熱愛。
三、引導學生探究,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
劇烈碰撞的多元文化、復雜的社會現實不可避免地給學生帶來一定的影響,中學生民族自信力的培養已經迫在眉睫。歷史課程資源蘊含著豐富的民族自信力培育因素,但說教式的教學使其往往流于形式,探究活動強調情境化、參與性,有助于學生自主地在質疑與釋疑的過程之中對民族文化產生強烈的信任感。比如,教師可以設置如下問題:“在四大文明古國之中,為什么中國可以屹立至今、一脈相傳?”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有的學生認為是因為我國的地理環境非常好,南部和東部都是大海,而西邊是高山,僅僅是北部會有少數民族發起進攻。而另外三個國家都是無險可據,所以才會滅亡的;有的學生持有反對意見,認為中國很多政權也存在被少數民族消滅的案例。這時教師補充中華文化的強大向心力,使作為征服者的少數民族如蒙古也主動學習更先進的漢族文化,民族交融、文化趨同,文化讓社會具備較強的穩定性與凝聚力,以此培育學生對民族文化較強的信任感。
四、拓展教學實踐,增添學生的親近認同
2014年,以國家名義公祭南京大屠殺死難者,構建歷史與現實、時間與空間的文化場域,體驗創傷情感,凝聚國家認同。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也不應把內容局限于課本知識內,而是要拓展教學實踐范圍,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生活中運用,賦予塵封已久的民族文化親切的認同感。比如,在課堂教學結束之后,教師可以設定“重陽節”專題活動,活動包含以下內容:重陽節的形成演變;重要習俗;重陽節的相關故事;重陽節的文化內涵。在實踐活動中讓歷史記憶變得鮮活,讓文化傳統與時代精神契合,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了解,傳承尊老愛幼的優秀品質。
參考文獻:
[1]鐘秋蘭.基于社會熱點,豐富初中歷史教學課堂結構[J].求知導刊,2015(12):58.
[2]黎云,孟智,唐春燕等.城鄉統籌背景下重慶農村初中歷史教學發展策略研究[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11,24(5):16-19.
作者:吳昊 單位:江蘇常州市鐘樓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