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企業文化建設促進國企改革路徑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就深化企業文化建設與促進國企改革兩者的關系進行探討,分析闡述了國企改革需要培育的企業文化精神,并提出了深化企業文化建設、促進國企改革的5大途徑建議,希望能為相關企業提供參考。
關鍵詞:企業文化;國有企業;深化改革;途徑
一、企業文化建設與國企改革互相影響、相輔相成
企業文化在企業發展中始終具備一種“軟性”支撐作用,其通過營造一種具有歸屬感的工作環境,使職工從內心融入企業,并外化成自覺維護與愛護企業的聲譽、視企業如家、推動企業發展而積極工作的內生動力。企業文化建設在現代企業發展中,在凝聚企業人心、塑造企業精神、推動企業改革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國企改革必須要與市場特征、制度環境、發展階段相協調,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促進國企向產業化、專業化、市場化、規范化方向發展,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持續提升核心競爭能力。而企業文化作為群體意識的體現,新時代國企改革的群體自覺,是一種時代精神與企業個性特征相結合的自覺群體意識,既體現時代精神,又是本企業員工先進思想意識和品質作風的集中表現,體現出具有鮮明的企業個性的理想、道德信譽和精神品格,其必然會對全員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對企業發展進步發揮有力的推動作用。實施新的企業發展戰略要培養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企業文化。譬如,中國交建適時提出“五商中交”的發展戰略,就是要著力從工程承包商向投資商、開發商、運營商轉變,在繼承優秀的“施工”文化基礎上,吸收現代商業文化,實現由“工”到“商”的文化再造,國有企業轉型改革,首先必須在文化上進行升級再造[1]。企業文化是企業精神面貌的集中體現,優秀的企業文化能激發企業發展活力,增強企業的內生動力和外在競爭力。在港珠澳大橋的建設中,中國交建的建設團隊堅持“每一次都是第一次”項目文化理念,創造了東西人工島“當年動工,當年成島”、5.6km的世界最長海底隧道滴水不漏等諸多施工紀錄。在E15沉管安裝時,安裝團隊曾經歷“三進兩出”的挑戰,每次持續時間都在70h,數次挑戰技術和生理極限,成就了“三戰伶仃洋”的佳話,優良的企業文化促進了國有大型工程項目的實施。
二、國企改革需要培育的企業文化精神
1.要注重在企業文化中注入“商”元素很多國有企業伴隨著計劃經濟而成長起來,傳統的國有企業在祖國建設發展的過程中,使命性地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的工程,是社會主義不斷繁榮、和諧、富強的保證。但隨著國企越來越做大做強,走出國門,更多地參與市場競爭,傳統以規模型、施工型為主的國企在市場的蕩滌中就會遇到瓶頸。中交集團適時提出“五商中交”發展戰略,在傳統以“施工”為主體的企業文化中注入“商”元素,就是要充分運用資金、資源、政策等更加突出開放性,更加面向市場,就是要在商業文明中,以企業家的精神去管理國有企業,不僅要鍛造工程師,更要鍛造企業家;不僅要適應市場,更要參與市場競爭,成為市場競爭中的佼佼者、創新者。“五商中交”實施以來的5年,中交集團綜合競爭力和行業引領力全面提高,用5年時間完成了“再造一個中交”的偉大實踐。
2.企業文化建設要注重傳承與創新我國很多國有企業伴隨著新中國的成長,普遍具有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但同時在長期的發展中也積累了一些如注重關系、追求穩定等不利于現代化企業發展的文化因子。為適應市場競爭和加快企業發展,隨著用工形式的多樣化和隊伍結構的年輕化、知識化,社會的變革及企業改革的深入進行,員工的思想觀念與價值標準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呈現出多元化與復雜性。隨著我國對外開放進一步深入,更多的國有企業走出國門,國有企業已從國內區域競爭走向全球競爭,國有企業要不斷地創新和競爭,要不斷超越自我。國有企業作為祖國現代經濟建設的脊梁,在文化建設中,要做好優良精神傳統的傳承。
3.重塑央企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在國企改革過程中,要形成企業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實現國企改革與文化建設同促進、同提高。要通過促進文化重塑,促進國有企業持續做強、做優、做大,進一步強化企業產品質量、工程誠信履約意識,強化新時代央企的使命擔當、社會責任擔當,打造國有企業的全球形象。央企在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實踐中,創造了鮮明獨特、催人奮進的革命文化,如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航天精神等,這是央企文化自信的壓艙石,也是激勵國企員工始終不懈奮斗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在新時代,要持續通過央企文化自信,不斷推進國企員工對企業文化理念的認同,帶動全員發展合力,激發改革動力。
三、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促進國企改革的路徑探討
1.加強黨的領導與企業文化建設相結合在國有企業文化建設中,要始終堅持黨對企業文化建設的領導,只有堅持黨對企業建設的領導,才能保證國企文化塑造有正確的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才能保證國有企業沿著正確的方向持續健康發展。要強化黨組織在企業文化建設的制度規劃、方案策劃及推動實施中的主導作用,要著力強化黨對企業的政治領導、思想領導、組織領導,在黨組織參與企業文化建設中的重大決策要有明確性的規章制度進行保證。堅持黨的領導,就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要從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汲取力量,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汲取力量。企業文化建設既要立足當代中國現實,又要立足時代要求,企業黨組織在文化建設中,要注重為國企發展改革提供更為基礎、更為廣泛、更為深沉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力量。
2.加強人才隊伍自覺教育與企業發展環境相結合人才隊伍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和基礎。國企黨組織要發揮自身優勢,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積極性和能動性。要通過加強廣大職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構筑企業文化建設的基礎性陣地,引導職工樹立終身學習觀念、正確價值取向及忠誠企業、奉獻社會、愛崗敬業等理念。在企業文化陣地建設上,首先,要采取正面灌輸與靈活多樣的平時培育相結合。正面灌輸從廣義上講就是教育培訓之意。通過正面灌輸,不但要著力豐富職工的文化科學知識,提高專業技術、生產經營管理水平,而且要從根本上提高職工講理想、講奉獻的意識、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覺悟及認識水平。其次,企業職工隊伍要想提高綜合素質主要靠自我教育,同時也離不開制度的規范約束和推動。每個職工都有提高自身素質的內在要求和鍛造企業精神的潛能,這些能否變成自覺行動和現實,關鍵在于職工自覺地進行自我教育,自定目標找壓力,通過企業共同價值觀對自己不斷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凝煉成為企業的靈魂和員工的信仰,營造企業主人翁信仰理念,通過全方位調動人的積極性、創造性,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塑造出一批先進典型。
3.加強新的文化因子與適應性企業管理制度相結合在新時代國企文化塑造中,要堅持以面向市場為導向,在傳承國企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基礎上,要在企業文化中注入依法依規經營思維,注入競爭、合作、效益文化因子,注重培養引導企業全員在參與市場競爭中,有商人思維,要為企業爭取效益,善于在競爭中共進,在合作中共贏。企業文化成功重塑的保證是建立與文化建設相適應的、新的管理體制,在新的項目文化體系建立時,要構建與文化建設相匹配的責任制度、獎懲制度,新制度要體現與新文化和諧共存、互相匹配的原則,要有能明確鼓勵有利于文化重塑的制度。
4.加強品牌項目的打造與引領國企發展相結合項目文化建設是企業文化實施落地的重要載體,更是企業文化不斷創新的源泉和動力。要將項目文化作為強化項目管理、提升央企品牌形象、推動技術進步、提高經濟效益的重大舉措來抓,持續打造特色鮮明、內涵豐富的項目文化來引領促進國企發展[2]。通過項目文化適應性建設,發揮優秀的項目文化在企業發展中的領跑作用,為企業贏得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比如,中交一航局一公司第六項目部扎根營口,逐步形成“讓業主不能割舍”的文化理念,始終致力于為業主提供了進度超速、質量超值、服務超越的滿意服務,得到了業主“風雨同舟、患難與共、肝膽相照”的高度肯定。
5.加強大型工程項目實施與全員發展自信相結合在企業文化建設中,要注重核心科研技術的品牌打造,要大力推進企業技術創新研發投入,通過一流設備,一流技術,促進國有企業技術革新。通過不斷提升員工質量意識,加強質量、安全管理,滿足業主工期要求,用品牌工程提升一航形象,擴大市場,不斷提升國有企業品牌形象,提高市場占有率。如中交一航局一公司先后參建了東海大橋、杭州灣大橋、港珠澳大橋等享譽國內外跨海大橋的施工,積累了外海深層水泥攪拌加固軟土地基工法、外海人工島鋼圓筒圍護結構施工工藝等一系列國際領先工藝,并順利承攬了深中通道的施工,以世界首創12錘聯動和振沉技術迅速打開施工局面,4個多月時間便完成57個超大型鋼圓筒振沉,實現深中通道西人工島合龍,再次捍衛了公司外海施工核心優勢。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靈魂。國有企業已逐步經歷了產權結構、治理結構、產品結構等變更和調整,優化了企業的資源配置,還需要進一步進行企業文化的塑造,這樣才能煥發國有企業的青春和活力,實現可持續發展與基業長青。
參考文獻
[1]張德.企業文化建設[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杜峰.國企改制過程中的企業文化轉型[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6,(2):66-69.
作者:范鵬濤 單位:中交一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