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影視文學中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改革傳統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貫徹科學精神
高校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傳統教學內容是中外文學史、中外戲劇史、作品導讀等史論課程,以教師講授為主,專業寫作課則多采用課堂傳授與課后練習相結合的傳統模式。但是,藝術實踐的創作規律與時代召喚都要求戲劇影視文學教育改革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貫徹科學精神。
(一)培養客觀、嚴謹的精神戲劇影視文學教育的課程設計不能盲從高校傳統培養計劃,而應根據高校自身的人才培養定位和就業市場的需求,科學、理性地制定課程體系。以本科階段為例,北京電影學院戲文專業培養電影編劇人才,中央戲劇學院戲文專業培養話劇、電視劇編劇和戲劇理論人才,中國傳媒大學培養影視劇和動畫編劇人才,中國戲曲學院培養戲曲文學人才,每年每校招生人數約在15至20人之間,均為精英教育和小眾教育。而反觀當下影視產業的實際情況,2013年我國生產電視劇共計15000多集,成為名副其實的電視劇生產大國,電影也不甘示弱,2013年票房突破200億。電視欄目劇將新聞節目、都市情感與戲劇故事進行嫁接,成為新興的電視節目敘事手段,因其喜聞樂見的故事再現方式而受到觀眾的歡迎。網絡平臺的普及推動了網絡文學、微電影、網絡劇、網絡游戲的快速發展,特別受到年輕人的青睞和喜愛。影視傳媒與互聯網產業的蓬勃發展需要大量戲劇影視文學專業人才投身其中。因此,戲劇影視文學專業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在獨立院校中適當擴大編劇本科人才的招生規模,在人才定位上以影視劇為基礎,輻射網絡劇人才的培養。同時在課程設計上增加實踐教學環節,以戲劇項目、戲劇比賽等方式推動教學目標的實現,并檢驗教學效果。在專業課的設計上,應樹立課程結構和層級發展思想,以閱讀和寫作為內部核心課程,以表演和拍攝為外部實踐課程,內外結合,環環相扣,從而突破以寫作為主的傳統課程設計。外部課程既是內部課程修改和完善的平臺,也是檢驗內部課程的舞臺。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⑦編劇作為影視產業鏈條上的一環,必然受到相應規則的制約,如絕對守時原則等。因制作時間、制作成本都有嚴格限定,所以戲文專業的學生必須樹立時間觀念,劇本梗概、大綱、初稿、二稿、三稿等必須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否則將會面臨高額罰金,編劇賴以生存的信譽也會受到影響。因此,教師在課堂上需始終貫徹絕對守時原則,學生編寫的劇本務必按時上交,否則也會受到懲罰。再如劇本范式原則,不同類型的劇本有不同的劇本范式,這與以往我行我素的文學創作范式完全不同。因此要梳理電影劇本與電視劇劇本的不同,明確話劇與戲曲文學的差異,明晰微電影與網絡劇的特點,倘若是定制創作,還需要按照投資方的預算和劇作類型來寫作,這樣才能創作出符合規范與媒介要求的作品。
(二)培養不斷實踐、求索的精神科學精神的重要特點之一是發展,而發展就要不斷實踐與求索。在馬克思看來,在實踐基礎上確立一種理解世界的新的思維方式,只有在這種新的思維方式上,才能做到改變世界以實現人的解放。⑧戲文專業教師由原先的案頭教學走向多元的舞臺實踐,這無疑是他們的一次自我提升。教師充分參與舞臺實踐,如不同場景的舞美創意與設計,各類燈光效果的反復嘗試與推敲,演員服裝與舞臺表現的契合度,指導學生排練及舞臺監督等,在實踐的基礎上,促進專業理論教學水平的提升,使今后的教學更有針對性。而學生通過舞臺實踐不僅參與了劇本創作,還有機會參與演員招募、排練、宣傳、演出等各個環節,真正實現了從案頭到場上的全程實踐。布魯納強調知識的轉化,即通過對新知識的進一步分析和概括,從而使認知結構中演繹出新內容的過程。⑨在實踐中,學生看到自己的劇本被排演,增強了成就感和榮譽感,同時也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導演和演員在排演劇本并進行二度創作時,也能帶給學生編劇以鮮活的靈感。學生編劇參與排練的過程,既能表現自己的創作思考和人物定位,也能把隨時閃現的靈感和好的建議補充進劇本,這一過程正符合布魯納所說的學習應使認知結構中演繹出新內容。戲劇影視文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以內容為王”,所以,選擇什么樣的題材就成為戲文專業學生面臨的重要課題。教師應指導學生突破校園題材的狹小視野,多元取材。熱點題材是需要學生橫向延展的領域,因此,關注焦點事件和熱點話題,善于挖掘熱詞和熱現象等,應是學生劇作實踐的新突破點,也是其與社會接軌的重要選材范圍。當下,反映抗戰、民國傳奇、后宮爭斗、都市情感及家庭關系的作品較多,而反映工人、商人和農民的作品較少。對此,教師應指導學生不要一味跟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親身到一線采訪,不斷探索新題材。總之,不論哪種選材,中華傳統文化的根不能丟,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文化根脈,才能創作出具備民族精神的作品。
(三)培養敢于懷疑、大膽創新的精神戲劇影視文學教育強調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和戲劇作品,學生經過強化閱讀,能夠了解經典作品的內涵、表現方式與創作手法,從而繼承優秀傳統。經典作品是經過歷史檢驗的優秀作品,歷久彌新,一些沒有耐下心來吸收精華就妄加懷疑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但是,繼承不等于全盤吸收,應鼓勵學生敢于懷疑的精神。例如針對一些歷史劇,學生經過史料考證,發現原作的史實問題,對劇作提出懷疑,進而探索新的表現內容和手法。還有一些票房和收視率高的作品,學生也對其拜金、爭斗、心機、功名等價值觀提出批判。這種懷疑精神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創作動力。洛奇認為小說中的情節或敘事策略如果沒有附著于藝術化的語言并通過語言表現出來,那便是毫無生命的東西。⑩創新是藝術的生命,小說需要藝術化的語言實現創新,戲劇也需要新的題材、新的表現手法以實現創新。戲劇影視文學教育應鼓勵學生的好奇心和創新力,通過獎勵機制與作品搬演將創新精神轉化為學生的興趣和動力。大膽創新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有我新,二是人無我有。改編是人有我新,如同樣是張愛玲的作品《紅玫瑰與白玫瑰》,電影忠實原著,自有魅力,而田沁鑫編劇、導演的話劇則把每個主角分成兩角,在黑色幽默中反思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打破了電影的沉郁和壓抑。原創是人無我有,是對學生提出的更高要求。可以通過舉辦匯報表演和劇本大賽,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精神,表彰新穎作品。在國際視野關照下的當代社會,戲劇影視文學課程體系必須轉變,僅停留在過細分工的專業已經過時,因此,戲文專業還應增加表演、導演、攝影等課程,以適應復雜的就業環境。同時,教師的創新教學也應更加多元,如在先寫再演的基礎上探索邊演邊寫、先演后寫的新模式等。
二、以藝術實踐推動人文精神的內化
目前,中國經濟和科技的高速發展與思想文化的滯后、人文精神的缺失形成了鮮明對比。在財富增長的同時,人們的價值觀也進入了庸俗、混亂的軌道。藝術創作圍繞市場轉,只關心能否帶來利益,以收視率、排行榜、票房作為衡量優劣的唯一標準,影視作品普遍缺乏積極的文化信仰和價值引導。因此就出現了當前文藝創作抄襲模仿,千篇一律,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無高峰的現象。究其原因,還是在于藝術成了市場的奴隸。面對人文精神缺失的現狀,有學者提出要把人的發展放在中心位置。人不僅僅滿足于生存,還需要全面自由發展。馬克思主義認為,文化作為促進人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力量,它也是人類自身獲得自由和取得進步的重要標簽,人類社會對文化的關注也就是對自身自由發展的關懷。因此,戲劇影視文學教育應在高校階段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藝術價值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總之,“文藝創作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這樣才能最終阻斷丑陋文藝現象的產生和蔓延。
“在王國維看來,精神文明的核心是對精神價值的尊敬,承認精神有物質不可比擬的神圣價值和不可用物質尺度來衡量的獨立價值,一個民族精神文明的成就體現為它在哲學、文學、藝術上所達到的高度。”《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美狄亞》等經典劇作構成了古希臘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莎士比亞戲劇特別關注人本精神,成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戲劇界的翹楚,《琵琶記》《西廂記》《竇娥冤》《趙氏孤兒》《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作品彰顯了中國古典戲曲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因此,劇本寫作要達到藝術高度,就必須實現人文精神的內化。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精神生產是人與自然互動的結果,作為精神生產的社會文化,也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歷史產物。所以,通過藝術實踐來推動人文精神的內化是戲劇影視文學教育的必由之路。
(一)以閱讀實踐領悟人文精神的內核閱讀經典是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基礎,在對經典作品的閱讀過程中,可以使學生領悟作者對人之生命和價值的關照。如在《西廂記》中,王實甫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愛情主張,反對門第之見,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基礎就是一個“情”字,這樣的價值關照使《西廂記》立于世界戲劇之林;在《雷雨》中,曹禺塑造了一個追求生命自由,像雷雨一般反抗家長專制的繁衍形象;在《麥琪的禮物》中,歐•亨利以貧困夫妻舍棄自己最寶貴的物件卻換得比任何實物都珍貴的“愛”為主旨,探討了人與人之間愛的意義與價值;在《推銷員之死》中,老威利追求出人頭地,最終導致毀滅,具有深刻的批判性;在《勇敢的心》中,蘇格蘭民族英雄威廉•華萊士為反抗英軍入侵血染沙場,行刑前高呼“自由”之聲震撼人心。這些經典作品不僅具有藝術性和觀賞性,更具有思想性。愛的真諦、責任意識、追求自由等都彰顯出強烈的人文精神。即便學生還沒有機會參與社會生活,但通過經典閱讀、作品表演、讀書筆記大賽、文學常識大賽等實踐,能使其感悟優秀作品的思想魅力,深刻理解只有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有機統一的作品才是優秀的作品。當然,優秀的戲劇作品不是不要市場,而是以真、善、美的傳播占領市場,贏得市場。優秀的戲劇作品也不是市場的跟風者,而是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
(二)以團隊實踐發揮人文精神的作用當前,影視劇本創作的特點之一就是團隊合作。電視劇、欄目劇少則十幾集,多則幾十集,動畫片動輒上百集,僅憑一個人的力量很難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所以常常是由總編劇帶領一個編劇團隊共同合作完成。因此,學校階段就應有意識地培養教師與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協作能力。教師團隊需要分工合作,如擔任總策劃、編劇指導等,學生團隊也要明確分工,將策劃、分集大綱、分集劇本等落實到人。教師團隊與學生團隊通過討論劇本各抒己見,集思廣益。為營造良好的交流氛圍,教師應盡量不過多干涉,讓學生充分、自由地表達觀點。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交流思想,碰撞出靈感與火花,為劇情的設置做好鋪墊,也培養了他們積極思考的習慣。團隊實踐和頭腦風暴既尊重學生的個體能力,也提倡相互借鑒和學習,而且還能增強團隊的凝聚力,師生關系也在和諧共進氛圍中得到升華。在外部合作中,編劇還要與表演、舞美、攝影、音響等團隊合作,彼此適應,優勢互補,各取所長。有的戲文專業學生在合作中還參與舞臺監督、宣傳等幕后工作,這能鍛煉其實踐能力,提高專業水平。參與項目的團隊有一個共識,那就是項目讓參與者找到了目標感,在目標感的基礎上又建立起責任感和使命感,兩種情感都讓學生充滿力量,同時,劇本付梓和藝術演出又增強了大家的成就感,使今后的學習熱情更加高漲。
(三)以表演實踐延伸人文精神的內涵表演實踐是戲文專業人文精神內化的延伸。名著經過排演,可以將作品的精神主旨轉化為學生的身體行動,從而由內向外融匯人文精神的內涵,較之以往的灌輸式教學來得更加真切和自然。例如,元雜劇悲劇代表作《竇娥冤》中對官場的批判與對竇娥命運的同情,僅僅看劇作是無法讓人產生卡塔西斯效應的。但是,如果戲文專業學生排練和表演《竇娥冤》片段,他們就會主動去探求人物表演及其背后的成因,尤其是在最后的法場送行片段,竇娥擔心婆婆悲傷,要求繞開前街走后街,學生在排演中能夠深刻體會到中國傳統精神中善與孝的意義。在法場上,竇娥的言語更是悲憤:“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對黑白不分的世道提出了無情控訴。扮演竇娥的學生在排演時就充滿了反抗精神和悲憤之情。總之,只有學生親身深入實踐,體驗生活,才能把人文精神根植于劇作中,從而創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
作者:俞麗偉 單位:中國傳媒大學戲劇戲曲學在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