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婚戀觀的百年演進及人文精神體現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今日蒙古族婚姻觀的特點
在新中國,蒙古族婦女在婚姻中享有與男子平等的權利,真真正正地成為了社會發展的“半邊天”。
1.婚姻自由,不受拘束新時代蒙古族男女戀愛、婚姻享有絕對的自由。男女雙方可以不經雙方父母同意自由的選擇戀愛,選擇的對象也必須是自己心儀的,同時,也不再受地域、姓氏、種族的局限。
2.女子不用練技能針線活兒曾經是生活技能,又是改變家庭狀況,可以攀上好人家的一項基本條件,現今蒙古族婦女會的已經很少了,針線活兒在一定程度上應經成為一種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申請保護。而且,現在社會也沒有人要求自己的女人會這些了。
3.婚姻中不再需要“全人”現代社會男女之間自由戀愛,自己看上的并且自己覺得好的,就在一起結婚了,不再需要“全人”。同時,隨著人口流動的加快,一部分青年走出大山、草原,進入了城市,在城市通過工作、愛好、興趣而結婚的在逐漸增多。
4.結婚儀式簡單、多樣過去蒙古族在訂婚上比較迷信,結婚上程序多。娶媳婦,要辦三次酒宴才能把新媳婦娶到家。現在基本上這些習俗都已經不太重要了,只有在一部分地區還存在,但是程序也已經簡化了,現代化的氣息充實著整個婚禮,讓人很難想到這是在蒙古地區進行的婚禮。
二、婚姻觀的演進體現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是隨著社會發展不斷發展的,是人類追求自我關懷,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其核心是以人為本。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的婚姻制度體現了對人的關懷,實現了期盼已久的人人平等、自由、公平愿望,產生了新時代的婚姻觀。
1.新時代的婚姻觀注重人與人的平等新中國廢除了封建社會的“男權主義”制度,實行一夫一妻制,女子在婚姻中享有男子平等的權利,享有結婚、離婚的自由,同時,在財產繼承、戶口等權力上也實現了與男子平等的權利,是真真正正的關心人,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的體現,是社會主義制度對人的幸福和尊嚴追求的莊嚴承諾的兌現,使女子同男子一樣同為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添磚加瓦,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努力奮斗。
2.新時代的教育公平產生新的婚姻觀念人類文明不乏從黑暗中成功走出來的范例,然而在這一過程中卻充滿了無數荊棘、苦難和無奈,堅強的意志力使人們一次次的站起來,用自己的雙手打破了舊制度的枷鎖,迎來了黎明的曙光。百年前的蒙古地區也是這樣,這里被喇嘛教支配著,到處都是寺院,到處都是讀經誦經的。他們是如夢似的活著,如醉似的活著,人人都向往成佛,對于別的什么讀書的好處等均不信,而且也聽不進去,理解不了。[5]羅布桑卻丹這樣描述道:“興喇嘛教并沒有什么用,用英雄的利劍換來了無柄之權。讓勇者敬佛,本來有生命的人變成了給圖像叩頭的時候了。人人手拿串珠,口念瑪尼,家家有了喇嘛念經,走向死門而回不了頭,到了揚棄祖業的時候了。”[6]神學壓制了人性,使人喪失了理性,只注重“神靈”,而忽視了社會發展,使蒙古地區變得越來越貧窮。新中國成立后,非常注重蒙古族集聚區教育的發展,現代教育制度建立起來了,實現了從小學、中學、大學、科研機構體系的基本完備,基本上滿足了蒙古族對教育的需求。隨著自我的發展和全面素質教育的提高,涌現出一大批杰出的人才,當年羅布桑卻丹所描述的教育落后狀況已經不復存在,英雄和聰慧的蒙古族兄弟正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發家致富,譜寫現代化進程的光輝篇章。與此同時,人們的婚姻觀念也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追求美滿、幸福、和諧的婚姻已經成為人們共同愿望。
3.新時代的婚姻觀使人人熱愛生活家庭生活的甜美是由夫妻共同努力締造出來的,社會和諧的甜美是由人人平等營造出來的,國家繁榮的甜美是由人民齊心協力創造出來的。蒙古地區廢除了特權階層后,人與人的平等觀念才被社會廣泛接受,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才得到重視。這對婚姻家庭中處在弱勢地位的廣大婦女來說不能不說是個喜訊。這改變了她們只干活,不容許多說話的舊制度。蒙古女人素質很好,眼光遠大,舉止大方而莊重,她們在家庭中與男子享有同等權利的同時,可以參與到社會管理中去,為民族發展和國家建設獻言獻策,帶動國家的發展、進步。隨著人人平等觀念的實現和在國家社會地位的提高,蒙古族兄弟人人熱愛生活,到處都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一座座現代化城市的崛起在蒙古草原,使整個蒙古族集聚區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與其他兄弟民族共享現代化帶來的文明成果。
三、婚姻觀的演進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婚姻觀飛躍式的嬗變源于新中國的到來,國家在法律上確認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封建社會歧視、壓迫婦女的制度被廢除,束縛女子的封建傳統觀念逐漸被遺忘,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權利,使得女子和男子享有平等的婚姻自主和戀愛自由被社會真真正正地認可。然而,我們對一些經濟上落后的區域進行了解后發現,傳統的思維依然存在,只是變得更隱蔽,比如,一些地區嫁女兒向男方要很多的彩禮,迫使男方家庭為了娶媳婦,到處舉債;一些地區兄弟姐妹多的家庭依然存在女兒不能繼承父母的遺產等現象,這就說明傳統價值與意識形態顯然與現在法律、道德有不相符合之處,但是一定區域的人們依然遵循傳統,不愿意去改變。隨著在國家政策特別是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下,新的觀念不得不被社會廣泛認可,這些傳統價值與意識形態不得不被人遺棄。人們認同新的觀念,平等的權利和義務已被接受。社會所能容忍的約定俗成的傳統規范在最大限度內被包容了,沒落的文化像買賣婚姻、包辦婚姻一樣慢慢的只能存在于人類的記憶長河之中。
作者:王富秋 王敏 單位:四川文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