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小學生人文精神培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對中小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是我國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由于受傳統教育的影響,我國過于重視學生知識尤其是數學知識的學習,對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卻重視不足。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對人才培養目標進一步完善,中小學的培養目標也隨之改變,人文精神的培養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必須重視的問題。然而,在中小學教育體系對人文精神的培養存在諸多問題,嚴重違背我國教育改革的根本宗旨。因此,重視中小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是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從學科教學、實踐活動和隱性課程三個方面探究了中小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
一、優化課程內容,完善教學體系
我國教育界對如何在教育中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問題已經討論多年,培養人文精神不僅有利于促進中小學生全面發展,更有利于推動我國教育事業和文化事業的進步。雖然任何學科都有本學科的教學目標,但是各個學科的教學目的具有一致性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學科教學是開展中小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的基本路徑。
1.以學科教學為基礎,挖掘人文精神課程是各個學科的基本組織形式。課程在學校教育中處于核心的地位,國家教育所要求的教育目標、教育價值主要是通過課程來體現和實施,這也是學校教育的特點。[1]因此,需要優化課程內容,打破傳統學科課程嚴格的人文和科學界限,讓人文精神貫穿于各個學科課程之中。那么,人文精神在課程中究竟該如何呈現呢?筆者認為具體措施如下:首先,各個課程體系都應該滲透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重視科學知識的同時,對人文知識應予以同等重視;其次,充分挖掘各科教學中的人文精神,采取合適方式進一步拓展完善,進而轉為人文精神培養的重要內容;最后,創建具有人文精神的校本課程。學校可以嘗試打造一批具有人文精神的校本課程,校本課程的建立便于充分結合學校發展情況、教師自身素質以及學生發展水平等綜合因素。
2.轉變教學方式,強化人文精神培養人文精神的培養關鍵在于教師水平和素質。如果教師具備高深的學術造詣和人文精神素養,同時還有科學先進的教學方法,那么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中小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我國傳統教育教學方式比較單一,教師單方講授,學生被動接受。這種教育教學方式嚴重抹殺學生學習興趣,甚至導致有些學生出現厭學等現象。因此,人文精神的培養應轉變傳統教育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首先,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自新課程改革以來,逐漸淡化教師的主體地位,開始強調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主體地位的重要性。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具有探究意愿才是當前教育重要任務之一。主體地位一旦缺失,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則大幅下降,壓抑學生個性,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其次,學生和教師可以組成“學習共同體”,形成平等對話,嘗試使用發現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促進人文精神培養的有效性。最后,可以借助互聯網多媒體技術開展人文精神培養,通過生動直觀形象的呈現激發學生學習人文知識的好奇心。總之,教學方式的轉變有助于進一步實現培養目標,可以改善課堂教學效果。
二、開展高質量的學習實踐活動
中小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是在具體生活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因此應重視他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當前,有些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但是活動質量卻有待商榷。基于此,筆者認為不僅要為學生提供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活動,更重要的是保證活動質量。
1.讀書活動讀書活動旨在讓學生通過了解人文知識進而提高人文精神。人文知識學習需要依靠學生自己主動建構,人文精神的培養離不開高質量學習實踐活動的精神熏陶。美國中小學校長對學生課外作業要求不高,但是卻要求小學生從二年級開始讀書、寫讀書筆記。很多美國教育機構明確規定高中生每年必讀20本書,這些書目基本保持不變,既有文學作品也有哲學著作和政治性讀物,此外這些書目還要作為考試內容。當前我國對中小學生的讀書要求并不高,甚至有些學校沒有預留讓學生讀書的時間,所有安排都用來為學生升學服務。這種缺少人文知識培養的活動導致學生成為考試機器,難以受到人文精神熏陶,導致明辨是非、抵抗虛無的能力大打折扣。因此,筆者認為,中小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需要開設高質量的讀書活動,大力支持、引導學生閱讀經典,通過讀書匯報會、演講或辯論賽等多種活動,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
2.社會實踐活動潘懋元學者就曾指出:“人文科學知識必須內化為人文精神,并外表為行為習慣,才能構成相對穩定的品質結構。有些人雖然修了許多人文學科課程,獲得了許多人文知識,但言行不一、品質惡劣,就是由于他們沒有將人文知識內化為人文精神。所以進行素質教育的關鍵在于內化,即將知識轉化為素質。”讀書活動是為了促進中小學人文知識的學習,而社會實踐活動則是促使學生通過一定的生活經驗、感性認識進而繼承、內化人文精神內涵。二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不利于人文精神的養成。因此,組織學生參加一定的社會實踐活動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學校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服務社區和敬老院、社會調查和參觀訪問等活動,讓學生親自感受社會、了解社會,提高他們的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促進情感升華,進而強化他們的責任感、使命感。學生具備人文精神意識后只有上升為情感才真正實現了人文精神的內化。由此可見,人文精神的培養離不開社會實踐活動,一旦脫離便成了“紙上談兵”。
三、重視隱性課程對學生的熏陶
隱性課程就是指學校通過教育環境有意無意地傳遞給學生的非公開性的教育經驗,如價值、態度、規范、情感、交際技能等,它是相對學校課程體系即顯性課程而言的。隱性課程對中小學生人文精神培養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在不知不覺的過程中得到熏陶。
1.通過校園文化,重視環境陶冶“學校良好的校園環境,可以陶冶師生的情操,塑造美好的心靈,成為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圣地,養育人文精神的大課堂。”由此可見,對中小學生而言人文精神培養離不開校園文化建設,環境熏陶往往具有課堂教學達不到的效果。校園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過一定的物質實體或活動載體進而營造出來的特定文化氛圍和文化環境。校園文化的建設是一種比較高級層面的約束學生行為的方法,對學生的培養往往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要根據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創設符合時代需求的校園文化,既要保障校園文化的豐富性還要實現積極向上、健康的文化體系,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首先,做好校風建設。作為學校方面要樹立良好校風,做好文明建設工作,塑造中小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讓學生在學校的點點滴滴的生活中感受人文精神。此外,還要做好班風、學風和教風的工作,營造一體化的人文精神氛圍;其次,做好校園環境建設。學校重視人文精神的培養需要加大經費投入,建立圖書室、人文景觀等等。環境中蘊涵著大自然所賦予人類的寶貴財富,一草一木中都包含著人類對于生活的熱愛。通過校園環境的建設,能讓學生對人文地理和自然生活都能更加熱愛,激發學生美化環境的強烈愿望。讓學生在具有濃厚人文精神的校園中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人文素質。總之,環境能夠塑造人,好的環境是培養具有人文精神的人的前提和基礎,需要引起學校的充分重視。
2.重視教師的言傳身教受傳統教育影響,過于重視知識學習而忽視了學生的精神培養,導致教師成為教書匠、學生成為學習機器。這種教育觀念勢必會影響中小學生的長遠發展。因此,教師要充分認識到人文精神培養的重要性,提升培養意識。轉變教師觀念、提升培養意識的重要途徑是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通過“言傳身教”感染學生。教師要重視自身人文精神的培養,加強理論和實踐的學習與鍛煉,明晰人文精神對中小學生而言存在的重要意義和價值。此外,中小學生具有極強的模仿能力,學生會在自覺不自覺中模仿教師言語和行為。教師如果自身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對學生來說教師本身就是學生學習的榜樣,這種言傳身教對中小學的人文精神的培養是潛在的,也是作用比較明顯的。教師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要凸顯他們的“人格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學校的主體。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培養中小學生自尊、自信等人格品質,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人格和發展特點。除了要通過學科教學、活動和隱性課程促進中小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還需要一定的評價制度或體系來監督培養效果。學校應該健全評價機制,把人文精神納入評價體系之內,不僅僅只是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尤其要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的體驗和努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首先,評價體系的制定可以納入學生的意見和建議,讓學生輔助教師完善評價制度;其次,評價體系的制定要體現評價的綜合性和科學性,改變傳統以學習成績為重心的評價制度,將學生的知識、情感態度、學習能力等各個方面納入評價指標體系之中;最后,評價體系的制定要重過程、輕結果。
人文精神的培養既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也不是完全通過課堂教學可以實現的。學校要重視人文教育,重視人文精神的熏陶,通過多途徑多策略充分實現人文精神培養的有效性。學校教育離不開學科建設和校園環境的建設,學校教育同樣離不開文化傳承的使命感,更離不開所肩負的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幫助學生身心全面的發展和形成自我的正確的、積極的情感、人生價值觀的使命所在。隨著社會發展和環境變化,基礎教育階段重視人文精神培養對學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能夠促進其可持續發展,實現全面發展的客觀要求。
作者:郭家駿 楊樂 單位:長春師范大學教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