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學生人文精神構建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高職學生由于入學文化課基礎弱,大部分高職院校重視技能操作培養,忽視人文精神熏陶,普遍存在學生動手能力強、人文素養弱的現象。我國傳統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人文精神內涵深厚。日常教學過程中增強對高職學生儒家思想教育,提升他們的人文內涵和素養是高職教育中人文精神培養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
人文精神;儒家思想;高職教育
隨著我國制造業的發展,社會對有一技之長的高職學生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為了適應社會的需求,許多高職院校加足馬力擴大招生,因此高考分數較低、文化基礎較弱的學生大多被高職院校錄取。后續高職教育中多數老師、家長和學生認為只要掌握好技術就不怕找不到工作,因此偏重專業技術的學習而忽視人文精神的培養,形成高職學生人文精神匱乏的普遍現象。
一、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精神匱乏的主要表現
(一)自卑心理比較嚴重高職學生屬于大專層次,錄取分數比較低,基本上200分左右即可被錄取。由于高考分數比較低,與本科同學相比有差距,導致大多數高職學生有自卑的心理。根據目前我國高招程序,高職錄取在本科院校錄取結束后,有的地方甚至在中專錄取后,這使得社會上很多人對高招政策有誤解,認為高職學生比本科甚至中專學生低一等,這些誤解和偏見進一步加深了高職學生的自卑心理。
(二)自理能力弱,自控能力差高職院校的學生大部分來自獨生子女家庭,且家庭條件比較好。據我校不完全統計,約85﹪的學生是獨生子女,約44﹪的家庭在當地屬于中等以上收入,貧困學生只有不到2﹪。由于是獨生子女、家庭條件比較優越,學生在家里備受溺愛,相當一部分學生自主能力弱,缺乏自我生活能力。進入高校以后,得不到家長的照顧和呵護,一部分學生甚至基本生活不能自理,自控能力差,經常遲到、曠課,違反學校紀律,對于遵守學校規范管理意識薄弱。
(三)集體觀念淡薄,組織紀律性差由于高職院校的很多學生家庭條件比較優越,在家備受家長的寵愛,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從小就養成了任性、占有欲強、自私自利的壞習慣。同時大多數獨生子女由于缺乏和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環境,造成部分學生喜歡獨來獨往,集體觀念淡薄,組織紀律性差,缺乏集體榮譽感、不愿意接受集體的束縛,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強調自我價值,奉獻意識薄弱。
(四)重智育,輕德育智育是具體的,有具體的考核標準衡量,而德育是抽象的,難于用一個規范的標準來量化。因此,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中普遍重視智育中技能教育,忽視德育人文素養的培養。社會上許多用人單位,在招收員工時往往只考慮招收對象是否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而不考慮是否具有一定的人文素養。在這種教育環境下,大部分高職學生產生了只注重技能的學習而忽視了人文素養培養的“短、平、快”的思想。從人才培養的長遠角度考慮,人文素質教育的匱乏不利于學生今后進一步向“高、精、尖”專業技工方向發展。薄弱的文化底蘊使學生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不足,過窄的專業教育使學生的學科視野受到限制,過重的功利導向使學生的綜合素質訓練受到影響。[1]因此,真正提高職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應該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加強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構建人文精神,這不僅僅是學生今后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中國由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的需要。中國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影響深遠。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從某種意義講中國傳統思想即儒家思想,提倡積極入世,主張個人修養。在高職院校德育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對高職學生的儒家思想教育,不僅可以培養他們人文思想,提升他們的人文內涵,也能夠在專業技能提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
二、儒家思想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
(一)人際關系方面強調人本意識,注重對人的尊重人本意識是指尊重他人,推崇他人,弘揚人存在的價值和獨立自覺的意義。孔子提出“仁”,倡導人應該有德性,對統治者要求立足于“富民”、“教民”、取信于民,“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認為人有了德性和理性,人才有靈性,有了靈性以后人才比萬物高貴,人才是萬物的主宰。因此,孔子說:“鳥獸不可與同群”(《論語•微子》)。戰國時期,孟子提出人性善來高揚人的價值,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區別于其他事物而獨有的。儒家思想認為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德性的修養確立起人的尊嚴和價值,每個人的命運都可以由自己主宰。
(二)社會文化方面強調有責任心和憂民意識儒家思想在充分肯定人的自由意志的同時,又注重激勵人的擔當精神和培育人的憂患意識。儒家思想的憂患意識是偉大的憂國憂民意識,不是個人的一己之憂。如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及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都集中體現了儒家憂國憂民的思想。這種憂患意識使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文化向著認同現實的方向發展,并促進入世品格的形成。反過來這種認同和入世的品格又不斷提升和鞏固這種憂患意識。[2]
(三)自然關系方面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儒家思想認為宇宙是由“天”“地”和“人”三個元素共同組成的和諧美好的宇宙。天人合一是人和自然關系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社會表現,就是個人與社會的統一,要做到個人服從于群體,即要從自己本心上體悟到個體與群體的統一性,人只是天地之間的一個組成部分。“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莊子•達生》),儒家認為人在自然界應該尊重自然規律,這樣才能達到人和自然和諧相處。人的修行方面,儒家也提倡和諧“順其自然”的理念。由于人會受到各種名利、欲望的誘惑,不能堅守做人的道德準則,因此人要排除外界欲望的蒙蔽,自覺履行道德原則,達到“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為政第二》)的目的,即要求做到克己復禮,戰勝自己的欲求,使自己的心性及行為符合社會要求。
(四)自我修養方面主張力行意識與道德實踐如果說在人與自然關系方面,儒家著重突出“天人合一”,那么在人格境界方面,儒家特別強調個人道德品質的自我修煉。孔子主張君子力行,提升道德素養,要面向社會,服務于人民。儒家強調通過修身或自我改造來達到道德修養或道德實踐的目標。“仁”是儒家所強調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是獨立人格的體現。郭沫若在分析《論語》中關于“仁”的各種表述后總結:仁的含義是克己而為人的一種利他行為。簡單一句話就是“仁者愛人”。[3]儒家的這種思想主張人應該推己及人,先人后己,尊重他人;強調個體的道德修養,追求理想人格。
三、儒家思想人文精神的價值分析
高職學生因文化層次、個人素質、人生階段、社會風氣等因素造成了他們人文素質不同程度的缺失,而這種缺失會對其個人發展、社會進步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國傳統儒家思想人文精神的實質是對人的思考,其內涵是對人自身價值、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的思考與探索。學習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能夠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價值觀,有助于正確地處理人與自身、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在這種價值觀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出優良的行為規范意識。儒家思想的人本意識、生命意識能夠有效幫助高職學生正視自身的價值,挖掘自己的潛能,培養自己的能力,克服自卑心理,在實際行動中體現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使學生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儒家思想中的“憂患”意識,強調作為人應該肩負起的責任,人應該與人類和社會共憂患。“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能夠激起人們改造社會、變革現實的無窮熱情,也有利于高職學生明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斗目標,培養前進的動力,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明確了個人與自然、與社會的關系,有助于高職學生認清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明確集體、社會的重要性,擯棄個人主義思想,鼓勵學生融入集體,與同學和睦相處,增強集體主義榮譽感。儒家思想中對于自我修養的要求,強調個人道德品質的重要性,通過“修身”、“內省”完善自我人格,有助于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塑造健全人格,端正態度,具備良好的品格,從而成為合格的人才與和諧的個體。以儒家核心思想為指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僅是學生今后進一步發展的需要,更是社會進步的需要。
四、高職學生人文精神的構建
人文精神是以人為主體的精神,它是以人為對象的,一種對人的關注,維護人的尊嚴、價值和命運,對人類文化遺產高度重視,是對理想人格的全面發展的肯定和塑造。[4]構建人文精神,形成良好的人文環境,對于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和學生群體素質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高職學生人文精神的構建不能操之過急、一蹴而就,應該以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按照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特點,循序漸進地開展。
(一)轉變觀念,樹立人文精神教育理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轉變觀念是構建學生人文精神的前提基礎。很多學校負責教學工作的領導和教師認為高職教育就是教會學生一技之長,把高職教育誤認為是“技術教育”。這種錯誤的理念導致了很多高職院校重視技能教育,忽視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高職教育應該是培養人全面發展的教育,我們不能把高職學校當作培養“工具”性人才的工廠,要樹立全面發展,人文見長的教育理念。[5]在強調科學教育的同時,加強人文教育,促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學校應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創新實踐能力。
(二)完善課程設置體系,加強人文知識教育開設人文課程是增加學生人文知識,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前提。人文課程廣義上包括所有容納人類思想,一切關注人類真、善、美,以人教育為教育主題,注重人類精神道德傳授和強調處世原則的課程都可稱之為人文課程。[6]狹義上的人文課程就是指文、史、哲等人文學科。學校教學領導可根據各高職院校教學特點和高職學生的情況,在以實用性、市場性為開課特點的基礎上增加人文類、藝術類課程的比例,打破專業課“一統天下”的局面,可以多開設一些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加強儒家思想精髓的教育,如國學課的學習,重讀中國儒家的傳統經典《老子》、《論語》、《孟子》等,使學生在專業學習的同時,通過對這些儒家典籍的學習陶冶情操、注重道德修養的提升,明確人生目標,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三)改進人文課程教育方法,給學生人文關懷要充分運用教師的人格力量,在人文課程教學中融入授課者的人文情感,以儒家思想“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感染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人文關懷。這種教育方法不僅是教師內心情感的自然外泄,還應該是有計劃、有目的對學生施加影響,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精髓。人文情感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在講授人文課程時不僅要給學生傳遞文化知識,更要以身作則給學生關懷,幫助學生構建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價值的人文精神。
(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人文文化氛圍人文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孟母三遷”的典故說明了文化熏陶對一個人成長的作用。校園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以文化為載體,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作為學生,一年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校園中度過,因此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非常重要。營造濃厚的校園人文文化氛圍,可以通過三種途徑:第一、創造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例如開設第二課堂、舉辦人文講座和讀書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讓學生學到在課堂中學不到的知識,擴展知識面,形成濃厚的文化氛圍。第二、開展具有特色的校園活動。如各類體育活動、各種社團活動、舞會等,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增進友誼、學會共處、增強自信、完善自我。第三、建設良好的校園環境。一個干凈、整潔、有序的校園環境會促進學生自覺地規范自己的行為,陶冶自己的情操,培養良好的公共道德。優美的環境也可以凈化學生的心靈,提高審美情趣。在這種獨特的校園文化熏陶下,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形成具有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價值觀。然而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的、開放的工程,它包含了高職院校建設中的多個方面,不僅包括基礎硬件設施建設,還包括教師的文化素養、思想素質的培養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關系的建立等等。因此,打造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校園文化需要全體教職工共同努力。
綜上所述,作為新時代的高職學生,不僅是產品的制造者,更是文化的承接者和傳播者。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升級,我們不僅僅需要一般的產業工人,更需要創造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技術工人。新時期的高職院校肩負培養高素質技術工人的任務,因此將人文素質教育作為學校德育的核心,在教學過程和教學環節中給予學生正確的人文素質教育,注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是當前高職教育的目標。以儒家核心思想為指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喚醒學生的個人自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進社會的進步,提高全民素質。
參考文獻:
[1]文輔相.我國本科教育應當做戰略性調整[J].高等教育研究,1996(6):13.
[2]龔平.儒家人文精神的現代意義[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4(4):27.
[3]蔣文學.儒家人文素養思想探微[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2008(2):25.
[4]谷聲然.人文精神的內涵探析[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1:78-82.
[5]盧云峰.論高職學生人文精神培養體系的構建[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6):107.
[6]徐澤瑋.論高職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J].品牌,2014(11):212.
作者:潘瑩瑩 單位:滁州城市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