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書法藝術作品中的人格精神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書法藝術在古人的生活中,是用于把賞、品味作品的氣韻,古人對書法的概念和理解與當今人們的認識理解不同,古人的生活節奏、社會發展、信息交流比較緩慢,書法作為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更是士大夫們賴以精神依托的載體;現代人們的生活節奏快,信息量大,書法已失去日常交流工具的作用,取而代之是電腦打字。現代人的生活中,藝術作品是富含文化的藝術表達形式和美術表現形式有機統一的美工品。書法藝術自古以來就是神韻、品格的表現載體,書法藝術的根源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淀。如果不繼承經典,不承傳傳統,那么,書法藝術僅僅是一個空殼而已。
一、書法藝術的人格象征意味
書法藝術的表象是書法家的人格、人品和心理、情緒。一個書法家的人格、人品、文化修養對作品的有直接影響,這種影響是通過書法家對書法藝術的審美取向,作品的經典繼承境界顯示出來。如啟功先生,出身于宮延貴族,自幼接受了高等文化教育,在宮延眾多文藝瑰寶的熏陶下,其自身就具有濃厚的古典經典藝術氣味,加上啟功先生天資聰明,在傳統文化積累豐厚,其筆端自然流露出高雅、靜穆、雍容、淳樸的藝術氣味和神韻。書法藝術在古代的藝術審美觀中,有兩方面的價值取向理論。一是自然物象理論,自然物象理論是形容、聯想、描繪書法作品美的韻致和意境,如書法的結體,取勢、留白、疾緩等矛盾通過藝術的處理與自然物象的有機結合。二是人格象征理論,從作品的閑雅,俊逸,妍美、雍容等表現出來的氣質、神韻來闡述,概括書法家的人格、人品、文化修養,從而評論書法家的作品品位和藝術境界。這兩大理論的歷史淵源可追溯至魏晉朝代,一直延續至宋代。到了明代初期,書法作品從小品轉變為中堂,從桌幾小把玩件到進入廳堂,從藝術把賞過渡到觀賞,自然物象理論逐漸與人格象征理論有機統一結合,成為一體。從而明、清以至近現代以來,書法的美學包含了自然物象與人格象征的方面的審美評定。如清代劉熙載提出了書既“肇于自然”,與“由人復天”的書法藝術理論,即是我們當今人所表述的“書如其人”,書法即是人格、人品和自然物象的有機結合體。書法家通過點畫、結字、章法等使書法具有生命的活力和精神內涵,書法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表現,也不僅僅是自然物象美學的表達和升華,更是人的精神意境和心靈的映現。
二、古代書法作品的內涵與人格精神
首先,我們要熟知中國儒家文化和書法歷史。書法史上“天下三大行書”經典:《蘭亭序》、《祭侄文稿》、《黃州寒食帖》,分別是古代三位著名書法家王羲之、顏真卿、蘇軾所作。王羲之受莊子的思想所影響,顏真卿受孔子思想和佛家思想所影響,蘇軾側是儒家文化與道教文化結合的典范。王羲之的《蘭亭序》給人以清、逸、閑、散的藝術趣味和精湛、嫻熟的技法;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蘊含著中國儒家思想的凜然正氣,體現出儒家入世的積極精神;蘇軾的《黃的寒食帖》體現著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精神面貌,展現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氣度和氣節。書法作品在精神竟境層面,即是釋放“儒”或“道”的氣度和能量;書法作品內涵則是作者的依附在“儒”或“道”上的人格、人品、文化修養修煉的表現,書法是作者情感的筆墨結晶。我們要從中國儒、道、佛家文化的層面來了解書法藝術的歷史淵源了解書法藝術的高層審美意義,非達到書法“道”的境界,我們則無以“讀”懂古代經典書法作品。“書以載道”,書法決不是簡單的書寫,書法是具有生命活力的藝術品。“天下三大行書”的人格精神在哪里?王羲義、顏真卿、蘇軾這三位書法大師都是在當時特定社會環境和歷史背景下創作出來的傳世經典。
王羲之所在的晉代,是個藝術尚“韻”時代,漢至魏晉時期,文人崇尚書法風氣十分盛行。東漢趙一的《非草書》中記載,世人“游手于斯,專用為務”,生動地描繪了當時書法盛行的社會情景,帝王士大夫皆以善書為榮。《蘭亭序》不僅展現了王羲之書法的近乎完美的技法,同時也體現了作者及當時社會的人文精神,表達了以神韻為主的藝術形式。顏真卿所處的唐代,是書法尚“法”時代。唐楷到了顏真卿、柳公權后,進入了頂峰。歐陽修說“書之盛莫盛于唐,書之廢莫廢于今”,意思是說唐楷的法度森嚴,扼殺了書法的創造性,機械化的寫法促使唐代書法沒有可以與魏晉書法相媲美的書法作品。《祭侄文稿》更多的展現作者和當時文化的遵法守度、凜然正氣的文人氣節。蘇軾是宋代尚“意”書風的領導靈魂級人物,唐楷的“法”度嚴謹,導致了唐書失韻,蘇軾是最早提出尚“意”書法的書法家,宋代的尚“意”書風一掃唐、五代尚法書風的呆板、停滯精神面貌。蘇軾論書道:“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蘇軾強調書法家要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他指出:“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他主張書法的文人氣息,也就是尚“意”書風的如詩境般意境的深刻內涵。《黃州寒食帖》不單是經典法度的繼承,更是宋代文人書法家高深的文化修養的展現,也是宋詞在尚“意”書風中的淋漓盡致的流露。
現代技術信息的進步和考古的不斷發現,使得現代人們有機會一覽歷史經典書法,我們可以通過拓片、影印、修復、放大等科學手段高度復原古代經典作品。我們在摹習經典的過程中,由于時代的文化氣息、氛圍和社會環境,歷史背景的不同,我們的作品已經很難達到古人那種靜穆、雍容、古樸的質感境界。當代經濟進步,生活信息的繁雜,社會的多元化都在有力地沖擊著我們對古代經典的繼承,都在影響著當代人和古人經典的對話。現當代書法藝術透露的人格精神是什么?是多元代的揉和體,也是儒、道、佛的綜合體現。既有韻,也有法,同時也有意,更在美術方面有所摻和。近現代的書法大受“五•四”運動的影響比較重,書法內容有著很大的改變,書法藝術漸漸退去了那種古色古香的文人韻味,也淡化了儒、道、釋相融合的人格精神,更多的是力爭視覺沖擊,強調視覺的審美形式。
四、結語
中國書法藝術源遠流長。幾千年來,書法藝術作為文字的現實形式、文明傳播的使者,它是我國傳統的最有廣泛性和代表性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藝術。書法通過筆墨,把中國漢字變成了表現情感意蘊的符號,它以其無窮活力和不衰嬌姿,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深沉內蘊。書法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積淀、民族意識、心理特性,成為闡釋民族傳統文化特征的有機系統。書法是中國文化的綜合體,是中華文化之精髓,在世界藝術殿堂占有重要的位置。
作者:楊中介 單位:廣東茂名市書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