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愛國主義教育中聲樂藝術的潛力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愛國主義是各國家和民族的主要價值觀之一。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長期推進的必要任務。聲樂藝術在推行愛國主義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聲音給人內心更直觀的刺激,通過對音樂作品的理解,產生精神世界的共鳴,當然還要將愛國主義教育與道德和美德相結合,有效解決復雜的教學任務。
【關鍵詞】愛國主義教育;聲樂藝術;民族音樂
中國作為現存最古老的文明古國之一,為世界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文化遺產。年輕一代在培養教育時需要特別注意愛國教育的傳承。本文主要目的是通過現代中國聲樂藝術分析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特點。中國愛國主義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表達形式,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基礎。加強民族精神是維護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必要條件。與此同時,中共中央特別關注國家的愛國主義教育,呼吁培養青少年愛國主義思想,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成為國家重點。2017年10月,一部關于中小學生不僅要學習唱國歌,還要詳細了解其歷史和執行規則的新法律開始生效。這些措施將有助于中國青少年保持對國家的熱愛,并提高中國青少年對愛國主義的認識[1]。中國愛國主義教育在幼兒園、義務教育和高中等各級教育中進行,其中法律規定對公民愛國主義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每個中國人都有義務了解國家的歷史。在現代中國報刊的資料中,中國主要的思想口號不再是建設共產主義社會,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應該深深扎根于年輕一代的思想中。愛國主義則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最高道德品質[2]。學校在積極培養學生愛國主義過程中,聲樂教育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聲樂藝術會使人產生強烈的情感,影響人的審美和道德。聲樂藝術與人格精神和道德的發展密不可分。通過聽覺的直觀刺激,理解音樂作品的內容,在情感上影響人的精神世界,有助于愛國主義的教育。在現代中國音樂中,世界各地都能聽到有著中國特色的傳統旋律,包括演奏的古老樂器,這些樂器都經過了幾個世紀的沉淀。例如,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用“擊缶迎賓”的方式作為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序曲,就是取法于古人。奧運缶本身是融合了現代與古代元素的物品,是重要的歷史符號。在今天的中國,人民群眾仍舊可以享受這種跨世紀的韻律。現代旋律也成功地帶動了二胡(拉弦樂器)、琵琶(撥弦類弦鳴樂器)、簫(吹奏樂器)等古老樂器的傳承與發展。現代民間樂器涌現出一批杰出代表者,如劉德海(琵琶)、張哲華(二胡)、吳文光(古琴)[3]。在音樂課程中,學生需要熟悉各種類型的中國樂曲。中國每個地區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音樂流派,并且中國古代的歌舞風格也一直流傳至今。不得不提的是香港交響樂團在當今中國音樂教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香港管弦樂隊的創作活動以中國文化遺產為基礎,它的曲目包括中國傳統音樂以及現代全面作品,管弦樂隊使用傳統并且完善中國民間樂器。為了讓香港人民了解中國音樂的魅力,管弦樂團每年舉辦超過一百場音樂會,為支持新一代的中國音樂作曲家和聽眾,管弦樂隊在學校演出并組織樂器班。2003年,建立了香港兒童中樂團和香港中樂團以及香港青少年管弦樂團;2005年9月,樂團推出了“愛的音樂”節目,旨在為貧困地區帶去中國音樂之美,并且慰藉退休人員、孤兒等。聲樂藝術有一種大眾型的創造力,教孩子唱歌是熟悉他們本土文化的最佳方式。正如秦勤在其研究中強調的,在聲樂課程中,教師必須通過對曲目的選擇來解決復雜的任務: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激勵他們參與故鄉或村莊的創作生活;培養一種對小家園和國家的愛與尊重的感覺,最終將有助于培養學生形成愛國情感和品質[4]。
楊波在研究中表明,音樂會活動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音樂會是完成工作的結果,它顯示了聲樂小組的成就,承擔著每個參與者對團隊、教師、觀眾的責任。科學家認為,在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特別有價值的是在國家法定假日或其他文化活動中相關內容歌曲的集體表現。在表演過程中,參與者通過共同的想法聯系起來;他們努力向聽者傳達歌曲的感受、旋律的美感和歌詞的含義。他們作為一體,共同努力賦予歌曲力量和表現力,激發合唱團成員強烈的情感共鳴。關于祖國歌曲的真誠表現,話語清晰而貼近每個人,使人們對未來充滿信心,為他們祖先創造的成就感到驕傲[5]。沈范范的研究中顯示,合唱團的領導者通過聲樂藝術教育對培養愛國者起著重要作用,他們不僅需要結合各種專業的教學方法教授兒童聲樂,同時用音樂吸引每個孩子,以便喚起他們的愛國情感,這是在孩子需要與音樂進行交流時才能實現的[6]。
因此,有必要在課堂上營造和保持生動快樂的氛圍,讓每個孩子都感受到自己成就的喜悅,體會他在整體團隊中的角色作用。正如沈范范強調的那樣,兒童歌曲的情感感知將有助于其人生價值觀的形成,并將在未來轉化為行動力。教師在聲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保持情緒,仔細觀察孩子們的情緒反應。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中聲樂教育的教學作用得到學者們認可,但還要強調教育工作的參與者:利用中國古代民間音樂的豐富潛力,灌輸對中國傳統民族音樂和精神遺產的熱愛。仔細選擇愛國題材的歌曲,考慮特定表演者的語言表達和音樂材料的復雜程度,將愛國主義教育與道德和美德相結合,有效地解決復雜的教學任務。通過合唱團體的發展和培養潛力,在課堂上營造創造性的活動氛圍,增強對共同事業的熱情,以及互相幫助和共同努力成功的責任感。通過熟悉民間音樂和現代音樂的最佳范例,以及中國聲樂藝術形成的歷史,為國家音樂教育發展做出貢獻的優秀音樂家和表演者的教育活動,刷新學生的音樂觀。組織學生音樂會表演,讓每個人都對共同事業負責,也感受到個人參與和享受成果的喜悅。不斷提高教師職業培訓水平和合唱團隊領導能力。中國學者一致認為聲樂藝術通過集體歌唱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有利環境,使學生更加依附于傳統民族音樂,學會互相負責,互相關注,熱愛祖國和家鄉,熱愛生活,感到民族自豪感,最終為愛國品質的形成創造優渥的環境。
[參考文獻]
[4]秦勤,劉詩昆,周廣仁和吳祖強:中國現代音樂藝術的三張面孔[D].圣彼得堡.2013.
[5]楊波.中國專業獨唱的發展動力:教育、教學和表演原則[D].下諾夫哥羅德.2016.
[6]沈范范.在掌握中國作曲家作品的背景下,教師和學生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的互動[D].莫斯科.2011.
作者:劉澤 單位:俄羅斯伏爾加格勒國立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