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藏緬語族的社會文化功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我國眾多民族,以語言系屬為標準進行歸類,主要包括漢藏、阿爾泰、南亞、印歐、南島等語系。每一個語系經過進一步細分,又包括了下屬的眾多語族。藏緬語族就屬于漢藏語系下面的一個,主要有白族、羌族、哈尼族、普米族、彝族等,由于這些民族的生存環境相似,接觸較為頻繁,因此即使表達方式上有所差異,也能夠實現基本的溝通,藏緬語族主要是接受了一定的古羌文化的歷史傳承,因此,在生活、宗教、以及審美等各方面都表現出一些近似的特點,這些特點融入于舞蹈,也就形成了各民族共有的舞蹈特色。以篝火為中心,相互牽連踏歌而行的圈舞,就是最具代表性的這類特色民間舞蹈,是對該語族所形成的農牧文化的一種具體體現,可以實現非常廣泛的社會功能,并且展示了基本的審美理念。而這些民族開始契合社會的潮流,文化之間的滲透,多民族的融合,這一變化將會導致民族特性的意識形態發生流變。
一、藏緬語族圈舞形式中農牧文化的特征
(一)氐族、羌族和土著民族之間相互滲透融合屬于藏緬語族的民族大多和古羌族之間存在緊密的血緣傳承,因此,這些民族在舞蹈形式上和內在的文化特點上都和古羌文化之間有著明顯的聯系。而古羌文化從根本上來看,主要形成于游牧環境。從歷史文獻上來看,羌族主要的生存資源來自于牧羊,這也是羌族“羌”字的由來,在《風俗通》中也有所記載,從該文字的形態上來看,羌族不僅以羊作為圖騰象征,更是將羊認定為祖先中的一員,并以此建立牧羊業歷代傳承的價值。不過,在其他文獻上卻提出了相反的意見,如《淮南子》中部分內容指出,羌族人民是以農業為生,并有“神農耕而作陶”為證,從此也可以說明羌族早期在神農的統治之下發展了耕種業,而神農既是炎帝,這也將羌族存在的歷史有所延伸,另外在耕種和牧羊的同時,羌族還有著陶器等手工藝品的生產。又如范曄的《后漢書》中也對這一民族“以產牧為業”的狀況進行了記錄,也證明了半牧半耕是羌人的基本生產方式。按照史學論證,羌族主要從事牧業生產,不過也會進行一定的耕種,其中男性主要從事前一種勞動,而女性主要負責耕種,是一種按照性別形成的社會分工,為農牧文化的構建提供了基礎。到了秦朝統治階段,這一民族遷移到今天的云貴川等區域。由于這些地域的地理主要是高山大川,因此在生產環境上和以往的北方環境有著明顯的差異性,所以進入南方地區的羌人,在生產方面的特點逐漸轉變,游牧文化元素不斷剔除,慢慢轉換為農牧文化。
農牧文化的形成,具體反映到民族舞蹈上,就主要形成為圈舞。農牧生產最初就是從刀耕火種開始的,因此,火在民族的生存發展中占據著極為關鍵的地位。因此,火崇拜是從事農牧生產的民族主要的一類崇拜。而以篝火為中心,轉圈跳舞就是藏緬語族火崇拜的一種舞蹈表現形式,來自于農牧生產的基本生存環境?;鹗侨祟惖靡陨婧瓦M化的一項至關重要的元素,可以被看做為猿向人演進的必備條件。對于藏緬語族的民眾來說,在面對火時,一般都秉持著一種虔誠的態度,火在他們的心中占據了神圣地位,成為一種被四處傳誦的對象。彝族也是藏緬語族中的一個,是古羌人遷居到南方,和當地的土著之間相互滲透后衍生出的一種民族。該民族最廣為人知的節日就是火把節,這一節日集中體現了火之崇拜的民族意識。主要以山區為居住區,所以該民族在長期發展中,都主要是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不管是取暖,還是抵御猛獸,火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種和當地民眾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的元素。因此,在該民族的文化積淀里,火就逐步演變為一種神靈。彝族人將火放在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無論是對豐收的期待,還是對平安的祈求,都會以“火”為神靈進行膜拜。所以過年、燒山以及在野外露宿時,都會進行一定的祭火活動。也由此,彝族人將火分成了很多種類,如山火、堂火等,火作為彝族文化的根源,在祭典火的活動中,彝族人還會載歌載舞的贊揚火,由此能夠發現,火與彝族文化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二)連袂踏歌的圈舞形式我國歷史悠久的舞蹈形式中,圈舞可謂首當其沖,在經歷了長期歷史發展后,不同民族均以各自有所差異的面貌出現。漢族鼓子秧歌主要是用豐富的跑場來表達情緒,傣族則采取了雙人對舞作為自己的特色,此外,維吾爾族和蒙古族則主要表現出豪放的氣勢等等……而藏緬語族則依然以原始圈舞作為自己最主要的特色舞蹈,并且用連袂踏歌的具體形式將悠久的歷史積累有效地表達出來。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的“舞蹈彩陶盆”是新石器的人類文明的一個杰作,上面的圖形就描述了這一盛大的活動,而其中能夠看出舞者優美的姿態,富有生命力的肢體語言,都生動地傳述了圈舞的魅力。根據文物考證可知,這一重要文物屬于古羌文化的一個物品。當前四川羌族在舞蹈中仍然保持著這種傳承,這種悠久的文化經過了歷史的洗禮,使得羌舞文化具有了民族根源。因為羌族在藏緬語族的形成和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最初的原始古羌遺風在藏緬語族的各個民族都得到了很好的繼承。而羌族最具有特色的連袂踏歌的圈舞也就被這些民族共同接受和傳播。
在舞蹈里慶祝喜事和趕走憂愁的鍋莊舞,如《薩朗》等;以舞蹈形式表現男女之間純潔真摯的愛情,如《約粗布》等;對逝去親屬思念則反映在《南坎索》里;另外,以鍋臺為中心跳動的迎賓舞等……舞動時,有的表達的是熱情,有的體現了幽默,還有一些反映的是莊嚴的場景。不過不管是哪一種,都采取手牽手跳動以及用踏地聲作為節拍,此外,幾乎都用身體的軸向轉動形成最為特色的舞蹈韻律。藏族有著形式多樣的圈舞,例如《南路卓》、《東路卓》、《北路卓》等等,都是連臂踏足的圈舞之一,有著各自的特點,風格上迥異不同。對于涼山生活的彝族而言,《谷追》在當地廣受歡迎,它則屬于紅彝民眾最擅長的一種具有集體自娛性的圈舞?!奥犚姷炎禹?,腳板就發癢”,之類的民間俗語就體現了該民族民眾對這些舞蹈的情意深厚。該舞蹈有著多樣化的內容,諸如“斑鳩吃水”、“洗麻線”等都是源自于農牧實踐的一種舞蹈表現。云南彝族流行的連袂環舞,在每一處彝村村寨都幾乎可以看到。具有代表性的是《打歌》、《跳歌》等,無論是大理州楚雄縣,還是保山,或者是臨滄等地都廣為流傳,展現著該民族非常原始的傳承,記錄了民族變遷和農牧發展的軌跡。藏緬語族覆蓋的民族大多擅長舞蹈,因此在這方面的資源非常豐富,而連袂踏足圈舞則屬于這些民族都共有一種普遍舞蹈形式,基于舞蹈文化視角分析可知,這種現象展示了接受了羌族傳承的所有民族在歷史發展中的相互交融的一種客觀現象,較好地保存了氐羌古風,是對農牧歷史的一種具體表現。
二、藏緬語族圈舞形式的文化功能和流變
(一)社會功能本文所評述的圈舞,對于藏緬語族的各個民族來說,是一種非常突出的共有的舞蹈內容。包含著非常久遠的原始風貌,因此,反映著人類發展進程中內在的社會文化底蘊。實際上,人在幼年時一般都會出現圍圈跳舞的自然娛樂行為。原始人在進行這類舞蹈行為時,可以領略非常強烈的生命力和歸屬感,因此,該類舞蹈具備明確的社會功能。Grosse先生曾對原始舞蹈進行描述,他認為原始舞蹈是感受到社會的變化而產生,同時也可以理解為原始舞蹈來自于原始社會的召喚。從這點可以看出來,舞蹈與社會之間存在著“原始”的共通性,從人類發展過程來看,社會中的個體能量渺小,原始舞蹈的擁有者或是享有者在個體之間傳播,會發生急速的生成和消失。所以,原始人一定會選擇部落群居作為賴以生存的必然形式,在獲取群體歸屬感的同時,也能夠得到足夠的安全。當同一部落民眾以篝火為中心圍著圓圈舞動的情況下,面面相對,互相牽著手,從而以火這個圓心形成了整體,并且按照一種統一節奏歌舞起來時,每一個民眾的個體特征,會逐步統一為同一類整體特征,也因此舞群的整體意識也就代表了每一個民眾的意識。所以,舞群可以發揮單一肌體的效果,實現了一種良好的整體性,并產生了非常強的民族凝聚意識,而在具有差異性的個體間以舞蹈作為橋梁,便能夠在個體情緒認知上更加認同集體,進而產生歸屬感,彼此間的精神生存需求便有了依托。
(二)審美功能圈舞就是一類具有自娛性的舞蹈,按照特有的節奏,利用一些基本的舞蹈動作,形成一種優美的軌跡,從而實現了自有的審美功能。這種舞蹈采取非常質樸的舞蹈行為,依據一定的節奏不斷重復這些行為,滿足了以律動契合美的需求,使人能夠在節律中感受到舞蹈與自然之間微妙的審美感受。Grosse先生對此也發表過觀點,他認為舞蹈中的審美需求并不是情緒激昂的動作,而是規律的律動。而在舞動時如果激烈程度超過了一定的水準,就會產生肌體的疲勞感,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舞蹈能夠提供的審美快感。圈舞因為舞者之間手臂相互牽連,因此在運動中又相互制約,將舞姿幅度限制在一定的范圍里,為舞者的身心提供了一種舒緩的狀態。在這一基礎上,處于自由狀態的雙腳卻能夠盡情跳躍,利用快速的踏足和有節奏的呼號,展現出依據一定規律實現的重復節奏,使得參與者在生理上能夠感受到良好的舒適感,也會受到強力的沖擊。該類圈舞動靜安排適宜,對于參與跳舞的人員體能的要求也很合理,都滿足了自娛舞蹈能夠體現審美效能的基本要求。對于藏緬語族的每一個民族都流行的連袂踏歌的圈舞來說,卻不會以一種形式單調地展現在世人的面前;事實上,這類舞蹈極為多樣化,在統一的下面包含的是各種各樣的變化?!榜恰弊置婧x是袖,而不同民族的民眾都用各自民族心態來定位“袂”的含義,也采取各有差異的舞蹈形式將“袂”表現出來。在藏族多是以袖子作為連接,在《五屯卓》的表演上則是以手搭肩;彝族是以手巾;納西族以手相連;傈僳族在《嘎且》尚不但手和手相連,而且還有著獨特的甩手、繞圈、顫動等特色動作。因此,藏緬語族包含的不同民族相互用著不同的“連袂”手段形成了圈的舞蹈隊形,并由此達到了參與者整體共鳴的效果。該類圈舞在一定范圍內的差異性,不只是不會阻礙該類舞蹈原有社會功能的實現,實際上還在一定程度上使舞蹈的審美能效得以加強。如在《樂律全書•書律》中便對此有所描述,具體內容為“樂舞之妙,在乎進退曲伸、離合變態,若非變態,則舞不神”。
(三)文化流變當人類社會從簡單初級朝著高級復雜的方向不斷進步,藏緬語族圈舞能夠實現的社會功能和可以體現的審美含義也會隨之出現新的特點。人的存在及其聚落性實現了社會的構成。人類偉大先賢亞里士多德曾就此問題有所闡述,:在界定而出的共同體之外,無論哪一個個體都不能被成為人,只能屬于“動物,或上帝中的一類?!币岳侨簽榛旧婕w的人,也會表現出和狼一樣的吞噬和爬行之類最基本的特點。如果一直成長在孤獨的環境里,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在合適的社會文化氛圍里的人,才可以具備正常人的基本屬性和特點。社會決定人的基本形態,也會使人出現一定的變化。而人是文化的主要創立者和載體。藏緬語族各民族共同形成的圈舞文化,經歷了長時間的歷史篩選。在各種社會文明因素不斷變化的作用下,在各個歷史階段,能夠發揮的功能和作用都會出現一定的變化,而且在載體和表現形式上也會出現相應的轉變。原始社會的圈舞對人類在社會生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實際價值,具體來看:首先,圈舞能夠增強參與者的感知能力,綜合的訓練,使社會成員協助更具效率;其次,可以通過這種活動獲取可值得信賴的集體力量;再者,完成一定的祭祀、祈禱和慶賀等社會職能。因此,對于原始人來說,舞蹈就是一種基本的生存技巧。所以會非常虔誠地投入到該類舞蹈中去。當文明的發展,使得原始人從最初的蒙昧狀態逐步走出來,藏緬語族的圈舞就和上述實際功利的效能之間拉開了距離。這些民族的民眾認識到,跳舞并不具備控制風雨的能力,也對種族延續沒有太大的關系,對于生存所需的食物獲取也鮮有幫助。跳舞也就因此成為了人際交流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參與者審美需求的途徑。而在跳舞行為所具備的實踐功能發生了轉變,也就意味著載體的必然流變。
三、結語
藏緬語族古老的圈舞文化在新的歷史階段面臨著考驗,怎樣實現新的發展,是廣大舞蹈人員需要積極探討的重要問題。社會進步過程中,人在思想或需求等各個方面都出現了相應的變化。必須緊密聯系實際現實,找到圈舞發展的新發力點,客觀、完善、有效地體現圈舞文化的精神內涵,使其價值能夠持續提升。連袂的圈舞形式可以反映古氐羌從最原始的游牧生活朝著農牧生活的轉化,也能夠體現在這一語族下的各民族緊密相連的族源關系,此外,古羌族在藏緬語族的舞蹈文化中的作用也得以顯示。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該類民族之間存在類似的信仰、習俗、和審美心理的原因,而這些便是連袂踏歌這一舞蹈形式為人類發展所帶來的促進作用。總而言之,圈舞是應社會而產生的舞蹈形式,同時也是體現社會變化的重要途徑,它滿足了藏緬語族的審美需求,且隨同社會發展而不斷演進。
作者:王瓊 單位:中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