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族文學翻譯的失真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少數民族文學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蘊含著民族歷史經驗和文化心理,民族文化內涵是民族文學最有價值的特質所在。因此對民族文學的翻譯并不能在單純的字面上進行玩味,更需要基于文化維度來考察文學中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學的翻譯實際上是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之間的互動,而不僅僅是文學語言和其他語言在語言層面的單純轉化,文化翻譯是民族文學翻譯的主題導向。翻譯的文化導向性意味著少數民族文學的翻譯活動需要更多地基于文化層面來考慮,應從文化的角度來考慮字詞、語法的轉變,而不僅僅是不同語言系統的詞語的置換。翻譯是把一種語言中的文化信息傳遞到另外一種語言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由于語言、文化及譯者、受眾等因素的影響,翻譯中文化信息的傳遞并不完全是原有文本文化信息照本宣科遷移的過程,在各種因素作用下,還加入了更多的創造活動,并形成了新的文化信息,因此翻譯往往會形成文化“失真”。簡單而言,目的語中的文化信息不會是原有語境中下文化信息的原封不動,外來文化總會打上譯入語的烙印。語言文化是人們對語言這一精神財富的創造和發展成果的總和,民族文學的翻譯過程是在兩種不同語言文化之間所進行的文化活動,不可避免要受到語言文化差異的多方面影響。
雖然當前翻譯的取向在于擺脫文字的束縛,闡釋其中的文化意味,但是由于語言對文化的基石作用,因此以語言轉變來實現的翻譯路徑自然不能忽略語言文化影響,民族文學的文化翻譯更是如此。通過民族文學翻譯來實現民族文化傳播是民族文學翻譯的基本目標,翻譯帶來的文化“失真”自然會對民族文學推廣傳播的目標實現有所影響,因此基于多種視角對文化“失真”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是民族文學翻譯必然要面對的課題。
一、語言文化分歧促成了民族文學翻譯中的文化“失真”
(一)語言文化特性影響文化信息傳遞文學中的文化信息包括語言文化信息和語言所承載的文化信息。首先是語言文化,語言本身也具有文化性,語言包括語音、語義和語用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分別代表著三種不同的文化內容,翻譯的過程是從此語言到彼語言的過程,對于新語言的使用,意味著原有語言的棄用,其中的文化信息自然不能通過翻譯路徑傳遞至目的語,翻譯的特征決定了這樣的文化缺憾是不可避免的。其次,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少數民族文學中的文化信息和文學作品所使用的語言密切相關,對語言的理解和把握程度直接關系著民族文學中的文化信息理解及其在目的語中的傳遞。民族文學的語言主要有兩種:民族母語和漢語。少數民族古代文學大都以少數民族的母言來創作,而現代民族文學大多以漢語來創作。首先從民族母語所創作的文學作品的翻譯來看,我國大部分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和文字,由于民族地區多地處偏僻位置,地形地貌形成了其與外界交往的天然屏障,因此大多數少數民族語言具有復雜性、閉塞性和封閉性等特征,這樣的特征使得少數民族語言蘊含著民族獨有的文化信息,不同民族語言都有民族文化的痕跡,民族語言的變遷遺留著民族文化的發展遺跡,民族語言所體現的的造詞心理體現了民族的文化素質水平,而在民族語言中所出現的借詞現象則可以看到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的接觸,在少數民族語言中的地名等固定詞組則可以看到民族遷徙的蹤跡,另外在民族語言中也可以了解民族來源、宗教信仰、婚姻制度等。[2]使用民族母語所創作的文學作品在內容和語言上已經渾然一體,在翻譯過程中因民族語言的置換而使得民族語言中所蘊含的獨特的民族文化知識無法得到傳遞,因此文化信息的傳遞自然不能完全一致。其次,就漢語所創作的民族文學而言,這個文化翻譯的過程包括兩個層面:第一、民族語言和漢語本身屬于兩種文化系統,在用漢語創作民族語言時,由于民族語言和漢語之間的文化差異,每一種語言都有自己的敘述方式,用漢語對民族題材的敘述,意味著這個民族的思維模式、價值取向、生存方式、精神實質實際上已經經過了一次全面的變遷過程,即第一次文化翻譯的過程;第二,漢語所創作的民族文學向第三種語言進行翻譯時,實際上是文化的再次翻譯過程。漢語創作民族文學從淺到深包括三個層面:敘述層次、表現層次,觀念同構層次,這樣的過程使得民族文學在經過語言混血過程后,其中的文化信息已經不再是純粹的民族文化的原來面貌,更多的是得其神而不得其形。由此可見,無論是民族母語還是漢語所創作的文學作品,在翻譯過程中,語言文化特性都會影響其中的文化信息完全傳遞至目的語中去。
(二)語言文化隔閡形成文化理解偏差翻譯路徑下對于相關文化信息需要經過兩次理解,第一次是譯者對原作語言中的文化信息進行理解,第二次是受眾在閱讀時對作品中的文化信息進行理解。每一種語言都表征著一種文化系統,翻譯的過程也是信息從此文化系統到彼文化系統的過程,而每一種文化對于相關信息的理解是有差異的,在新的語言文化系統中很難做到文化理解上的完全一致,因此翻譯過程中源語中的文化信息很容易在另外一種文化系統中產生“失真”問題。理解所帶來的文化“失真”主要包括譯者和受眾兩個方面。對譯者而言,雖然其居于兩種語言之間進行文化傳遞,但其中間人身份是相對的,由于譯者本身的國籍或語言歸屬使得其在對源語或者目的語有所偏重,因此其在提取文學作品中的文化信息時,自然會對其中的文化理解有所偏差,譯者的偏差帶來了文化翻譯的“失真”。翻譯的目的在于文化傳播,譯者由于語言差異而對譯本文化理解上的偏差是造成民族文學文化翻譯“失真”的重要原因。另外,目的語受眾在用自身的語言系統對文本中的信息進行理解時,往往由于語言理解或思維方式的不同,容易產生理解上的分歧,形成了文化理解上的“失真”。過多的信息失真會使翻譯的文化傳播目的大打折扣甚至削弱文化的影響力。對少數民族文學而言,作品所承載的文化信息是較為獨特的民族文化,這種較為小眾的文化和主流文化在思維方式、意識形態、文化表述方面存在較多分歧,更容易帶來文化理解上的偏差。無論是用民族語言還是漢語所創作的少數民族文學在其向其他語言翻譯的過程中,由于語言所承載的文化思維方式有所不同,對于同一文化現象的文化理解各有不同,因此在文化信息由此語言向彼語言傳遞的過程中往往會帶來文化理解上的偏差。少數民族文學中所承載的文化思維方式、思想內涵、文化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特殊性,而文學語言本身也具有一定文化性,在民族文學語境下的文化信息在其他語境中有可能會帶來理解上的“失真”。要使其中的文化信息能夠傳遞至目的語語言中,就必須對民族語言有準確的把握,理解民族語言中獨特的文化內涵。在民族文學的翻譯過程中,只有抓住民族語言的精髓,深刻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民族語言及其所承載的文化信息才能最大程度地傳遞至目的語中。就漢語所創作的民族文化而言,在由漢語向第三種語言的翻譯過程中,必須準確理解漢語所要表達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不僅僅是對漢語字詞的字面含義和表述方式的認知,在此基礎上,漢語所創作的民族文學所要傳達的文化信息才能在第三種語言中得以真實呈現。
(三)語言表述方式影響文化信息效果文本中文化信息的最終形成不僅在于信息本身,文本對信息的表述方式對文化信息也有重要影響。不同語言的表述方式各有不同,所要表達的意味便有所區別。語言表述方式對文化信息的影響主要在于兩個方面:第一,由于表述習慣不同,往往形成不同的語言搭配,而這種語言搭配在不同語言環境中所表達的意思不同,因此便形成了源語與目的語中語言搭配相同但是所表達的意思卻各不相同的狀況,兩者不一致造成了原作中的文化信息不能真實傳遞。以文學翻譯中經常出現的“欠額翻譯”現象為例,在同一語境下作者與受眾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在習慣用語表述方面,作者在文本創作時往往會以受眾自然理解其中內涵的角度出發進行創作,使得文本中往往會出現各種用詞省略或忽略的情況,即原作有自己的語言表述方式。如果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也把這種想當然做為翻譯的基礎,便會使以上信息忽略情況傳遞到其他語言中去,而對其他語境中的受眾而言,由于語言文化背景各有不同,因此其所看到的文化信息便有可能是殘缺的。第二,不同的表述方式對文意的力度和深度的表述效果各有不同,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各個民族對文學的表述形成了不同的表述方式,古歌、敘事詩等都是民族古代文學常見的表述方式,雖然現代民族文學中采取了更為開放的語言表述方式,但是一個民族的語言表述方式具有固定的特征。在民族文學向其他語言翻譯過程中,由于語言表述的習慣和方式各有不同,往往容易使得文本原作中所要傳達的文化信息的力度和深度不能得以強調。雖然民族文學翻譯的文化翻譯重表述是民族文化的“芯”,即語言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精神和思想文化才是翻譯所要抓住的重點,但是無論是少數民族母語還是漢語所創作的民族文學,在其對外翻譯過程中,語言的表述差異必然會帶來文化信息理解或認知上的偏差或失誤,影響文化信息的保真。
二、正本溯源,理智“保真”
雖然翻譯中的文化“失真”不可避免,但是盡可能減少“失真”仍然是翻譯所要追求的目標,語言文化對民族文學翻譯的影響還需要基于語言文化視角來解決,語言及文化都是翻譯中文化“保真”的有效切入點。
(一)深刻理解語言內涵,促進語言對等源語和目的語在語言和文化方面的差異帶來了文化方面的“失真”,因此對于相關問題的解決必須從根源解決。語言對文化傳遞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語言的文化內涵、表述方式兩個方面,要減少“失真”就需要從以上兩個方面采取針對性措施。首先是語言文化內涵方面,少數民族文學所使用的民族語言對應著各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在翻譯過程中,就需要對相關語言準確把握,理解因民族不同而形成的特殊的文化內涵,并在文本翻譯中對相關內涵在目的語中進行合理表述,盡量減少因語言差異而帶來的文化傳遞上的偏差和失誤。其次是表述方式方面,不同語言有特殊的表述習慣,在民族語言的長期使用過程中,少數民族民眾形成了能夠表達民族特殊意味的習慣性詞組或俚語,由于文化方面的差異,這些特殊的表述方式可能在目的語中不能找到較為合適的對應詞語來進行意義方面的陳述。對于此類問題的解決便可以通過直譯和標注的方式來解決,以此來減少較為特殊的民族表述方式可能在目的語語境中產生的文化信息誤解或缺失。另外,對于民族文學翻譯中的文化信息的欠額翻譯,可以通過譯者對于原作中的文化信息進行補充的方式來使譯本中的文化信息更加全面。語言方面的問題所產生的分歧自然需要通過語言方面的處理來解決。對于民族文學中的文化“失真”更需要翻譯者發揮其主體作用,在精通兩種語言及其文化背景上,對其中語言可能產生的“失真”問題進行妥善處理,盡量減少或避免因語言帶來的“失真”現象。
(二)妥善處理文化分歧,加強文化溝通少數民族文學中所承載的民族文化信息相對而言較為小眾,因此和其他語言所承載的大眾文化相比,民族文化和大眾信息存在諸多不對應的方面,文化空缺、文化層次、文化方向都使得民族文學中的文化在向其他語言中進行傳遞時,很容易帶來理解、表述等方面的欠缺,因此使得文化信息形成了跨文化的“失真”。對于相關問題的解決主要在于要從宏觀上對兩種文化之間的分歧和共通之處有所了解和把握,在此基礎上,建構其兩種文化語境下文化信息傳遞的準則和觀念,使得民族文學中的文化信息的傳遞總體上形成可以理解并能夠為兩種語境下的受眾共同接受的圖景。其次,在宏觀把握基礎上,民族文學的文化翻譯需要在具體操作層面對于文化之間的遇合際會、沖突分歧進行妥善處理,最大限度地在其他語言環境內保持民族文化的本色。
三、結語
語言文化性、文化獨特性和翻譯活動的文化性質,都決定了不同語言文化系統之間所進行的翻譯工作對文化信息的傳遞不可能做到全額遷移和原汁原味,沒有絕對忠實的翻譯。在全球化語境下,通過民族文學翻譯來傳播民族文化尤其重要,由于語言文化所帶來的藩籬更容易使民族文化信息在新語境中“失真”,因此民族文學翻譯中的文化“保真”更需要在語言文化范疇內深入探究。
作者:沈海 單位:昆明理工大學 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