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高校校園體育網絡文化發展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校園體育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至關重要。利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和實地調研等研究方法,在校園體育網絡文化內涵解析的基礎上,分析了華東理工大學校園體育網絡文化發展的現狀,發現其存在的不足:(1)內容板塊不合理,表述不生動;(2)主題文化不突出,吸引力不足;(3)媒體互動不明顯,文化創新少;(4)精神提升不到位,教育效果弱。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發展的對策:(1)注重人文理念教育功能,突出校園體育網絡文化對思想價值的引領;(2)強化整合與創新,推動“線上”、“線下”良性互動的校園體育網絡文化格局;(3)實施體育網絡文化精品工程,通過主題演繹與議題設定強化宣傳效果。
關鍵詞:大學體育;校園體育文化;網絡文化;華東理工大學
高校體育文化是校園文化和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樹立“健康第一”指導思想、推行素質教育實踐和培養終身體育教育觀念的歷史使命[1]。在網絡信息時代,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在呈現形式、生成模式和傳播載體上更加多樣化和多元化,校園體育網絡文化在推動校園文化傳承與發展、形成濃厚的校園體育文化育人氛圍等方面將產生深遠的影響。本文將以華東理工大學為例,在挖掘該校校園體育文化元素的基礎上,結合網絡文化特征,提出校園體育網絡文化的發展對策。
1.研究方法
1.1文獻分析法
在中國知網CNKI和超星文獻數據庫中輸入“校園文化”、“校園體育文化”、“網絡文化”等關鍵詞及其組合,以2015-2019為時間限定條件,通過內容關聯度共遴選出53篇文章作為基礎文獻。另外,還從華東理工大學相關部門收集到15項體育文化有關材料,以及78條校園網新聞資訊,作為補充參考資料。
1.2實地考察
至該校體育部門、乒乓館、健身房、武術館等場所進行實地調研,對各個建筑外觀和歷史進行了解,并對一些照片、畫冊、實物組件等進行了拍照,對各場所教育教學訓練活動、人員進出與交流進行觀測,并做好相關記錄,為后期研究的開展提供信息。
1.3訪談法
根據研究計劃設計了相關訪談提綱,對該校宣傳部門、學工部門和體育部門的5位教師進行了專家訪談,了解該校體育文化發展的歷史與特色,以及校園體育網絡文化發展的現狀與規劃等,為研究提供更加系統和詳細的原始資料。
2.校園體育文化內涵解析與發展現狀
2.1內涵剖析
高校體育文化是全體師生和工作人員扎根校園、共同成長所形成的一種特定的群體性文化生活方式[2]。高校體育文化的實踐主體是大學生群體,主要形式則包括體育課、學生運動會、體育節、體育俱樂部和社團活動,以及學校運動隊競訓等多種類型,經過長年累月的發展與積累逐漸形成具有特定風格和表現形式的校園文化,進而對學校教育理念和風格、大學生成長成才產生深遠的影響。關于高校體育文化的定義,眾多學者給出自己的看法,歸納起來大致為:在高校體育發展總體目標指引下,以全體師生為活動主體,以校園空間為活動區域,以體育教育教學、訓練比賽、節慶等體育文化活動為主要媒介,達到增強身體素質、提升體育素養,促進高校健康發展和體育文化傳承創新的校園群體文化生活方式[3]。在高校體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具有學校和地域特色的體育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體育文化是高校校園文化群落中最具活力和外顯性的因子,具有顯著的導向性,在推動優秀校園文化傳承與發展中具有獨特的作用。
2.2華東理工大學校園體育文化發展現狀
華東理工大學有著悠久的體育文化傳統和濃郁的體育文化氛圍,尤其是在乒乓球高水平運動隊建設方面享有世界級聲譽,先后榮獲近百次世界大學生乒乓球比賽的冠軍。近年來,以龍舟、武術等為代表的傳統體育文化也在該校扎根生長,逐漸形成了以龍舟為引領的“龍文化”體育傳承創新體系,豐富和提升了校園文化的內涵與精神。
2.2.1體育文化資源基礎2.2.1.1體育物質文化層面。華東理工大學擁有徐匯、奉賢和金山三個校區,體育場館設施等文化資源豐富,場館文化展示意義非常重大[4]。在徐匯校區,乒乓館建于1952年,為一層磚瓦式建筑,現已列入該校歷史文化保護建筑,見證了該校開展乒乓球運動的所有榮耀,從這里走出去的世界冠軍達數十位之多。乒乓館收集了大量的獎杯獎狀,還陳列了諸多知名學生運動員的珍貴照片,收藏了長達數十年的與乒乓發展相關的文字及影像資料。在乒乓館西側,則是田徑運動場、體育館、游泳池和網球館等體育空間和建筑群,雖然建造歷史長短不一,但實證保持了統一的風格,見證了該校體育教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的風雨歷程。如今大學體育的重點工作移到了奉賢校區,2010年左右陸續建造起體育館、訓練館、游泳池等場館,并作為校區地標性建筑,其中的武術館、通海湖成為龍獅、太極、龍舟等傳統體育文化基地。此外,學校檔案館、宣傳部門還有大量關于體育文化的相關實物藏品,如賀年卡、獎杯、照片、教具等。2.2.1.2體育制度文化層面。曾經,《解放日報》、《體育世界》等媒體以“華東理工的‘文化球’”為題對該校體育文化進行了系統的報道,認為該校的體育發展理念和制度是“文化球”成名的根本保障[5]。建校初期,校領導高度重視體育教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練好身體、搞好體育”成為引領學校體育發展的指導思想,大力發展乒乓球業余訓練,廣泛開展和參與乒乓球賽事,還邀請徐寅生、李富榮、張燮林等“國球”“三巨頭”來校打表演賽等。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制定了大量的關于體育教育教學、運動隊建設、課外體育活動等制度文件和條例,形成了一脈相承、具有學校特色的體育制度文化。2.2.1.3體育精神文化層面。主要通過競技場上的拼搏與個人成長故事為線索,諸如帖雅娜的勵志、單曉娜的堅韌、高軍的執著等,慢慢將奧林匹克運動“更快、更高、更強”、“團結、友誼、進步”、“重在參與”、“公平競爭”等精神進行演繹和發展,使之與學校“勤奮求實、勵志明德”的校訓相融合,發展出具有華理烙印的體育精神文化。該校是工科見長的研究型大學,校園體育精神極大地激勵著著每一位教學科研工作一線的教師,使他們秉承“勤奮求實”的精神,不斷攻克科研道路上的一個又一個難關。近些年來,像田徑、武術項目也開始冒出一些代表性運動員,如田徑的許周政、武術的湯璐等,此外還有許勤華(前亞洲健美小姐)、李鵬(業余馬拉松名將)等體育教師也在各自領域表現出色,這些選手的成長勵志故事也將進一步深化校園體育精神。
2.2.2校園體育網絡文化現狀及不足目前,華東理工大學網絡媒體主要包括學校官網、學院官網、論壇、微博,以及微信公眾號等新型網絡媒體,涉及體育文化傳播的專門網絡媒體包括體育科學與工程學院官網、選課系統、運動材料網,以及學院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媒體。通過對上述網絡媒體的跟蹤調查,發現其在校園體育文化傳播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與不足,比如以通知和資訊為主,內容模塊單一、語言表述不清晰、主題文化缺失等,具體歸納為如下幾點:(1)內容板塊不合理,表述不生動。比如體育學院的官網架構設計與校內其他工科學緣大致雷同,都是從學科體系的角度進行設計,所有欄目的語言表述又顯得一板一眼,并沒有突出體育文化的特色。(2)主題文化不突出,吸引力不足。體育有大量的主題文化可以挖掘,如運動隊建設歷程、學生運動員成才故事、體育節花絮、著名教練事跡等都可以進行主題開發,形成一個個的生動故事,但是在上述網絡媒體中尚未有類似的主題傳播,大部分僅是平實甚至吝嗇的語言,毫無吸引力和可讀性。(3)媒體互動不明顯,文化創新少。這些網絡媒體大都功能單一,各自為陣,如學校官網一般只登載體育新聞資訊和制度文件;學院官網僅是組織框架的簡要介紹,甚至連教師名錄都沒有;體育選課網僅僅用于學生選課;微信公眾號僅僅通知。媒體之間沒有形成良好的互動效應,網絡創新文化就無從談起。(4)精神提升不到位,教育效果弱。正如前面所講,缺乏主題文化的挖掘,體育文化的育人效果就不明顯,體育文化中本來蘊含大量思政教育的內涵,大力挖掘體育文化中的教育元素將對課程思政、文化育人產生巨大推動。
3.校園體育網絡文化發展的思路與建議
3.1發展思路高校校園體育網絡文化的發展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把握體育育人和文化育人的原則,發揮新媒體的獨特優勢積極推進網絡整合與創新,通過校園體育網絡文化精品創作于傳播計劃的實施,打造更多具有吸引力和教育意義的原創精品,進而形成線上與線下、傳承與創新相統一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更好地服務于高等學校的健康發展,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3.2具體建議
3.2.1注重人文理念教育功能,突出校園體育網絡文化對思想價值的引領校園體育既是文化活動,又是精神產品,具有深刻的人文特征和人文教育功能,能夠影響受教育者的世界觀養成和精神風貌的改善。在當前課程思政綜合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應該注重體育文化的教育功能,尤其是突出校園體育網絡文化對師生思想價值的引領作用,大力挖掘與開發體育課程思政的元素,形成體育網絡文化育人的新體系。具體到華東理工大學,建議從乒乓球等項目的高水平運動隊建設,龍舟、龍獅、太極拳等傳統體育課程教學,龍舟賽事基地、大學生乒乓球協會、體育社團等賽事活動開展各方面挖掘“家國情懷”、“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等思政教育素材,使之形成主題化、系統化的體育思政網絡文化體系。
3.2.2強化整合與創新,推動“線上”、“線下”良性互動的校園體育網絡文化格局如今已經進入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新興媒體、技術媒體、自媒體一起構成了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網絡時代的傳播具有互動性、快捷性、大眾性、多元性特征,容易形成網絡議題設定的效果,產生更強的媒體效應,進而有利于文化的整合與創新。因此,校園體育網絡文化要充分發揮融媒體和新興媒體的優勢,通過構建網絡媒體群協作機制,逐漸形成“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的線上線下良性互動的媒體整合與網絡文化發展格局,從而推動校園體育網絡文化的創新發展。具體到華東理工大學,建議加快推進校園體育文化的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建立線上“體育博物館”,將線下的文化資源搬到線上,并構建網絡文化傳播與創新機制,打造立體多樣的網絡傳播體系,進而促進校園體育網絡文化的創新發展。
3.2.3實施體育網絡文化精品工程,通過主題演繹與議題設定強化宣傳效果文化資源是傳播的基礎,要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還得借助一定的傳播策略。尤其是在網絡時代,一個好的主題是成功傳播的關鍵,受者在千萬條信息中往往會被一個標題所吸引,故事性的報道可能更被受眾所接受,另外,當所有媒體都在報道同一個事件時,這個事件也大概率被受眾所關注,這邊是媒體的議題設定功能。因此,要達到好的宣傳效果,就必須實施校園體育網絡文化精品工程,首先雕琢出好的作品,通過主題遴選、故事演繹來做出有吸引力的作品,再通過議題設定進行集中傳播,往往效果更好。具體到華東理工大學,建議全面梳理體育文化資源,如通過老教授口述歷史、歷史文物鑒定、知名人士故事演繹、專家講堂等形式來挖掘校園體育文化,再通過深刻的主題演繹進行專題創作,打造網絡文化精品系列,并借助議題設定和媒體整合策略進行集中的傳播,以達到更佳的傳播效果,形成立體的、豐富的、多渠道的傳播效應。
4.結語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發現華東理工大學在體育發展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乒乓球競技水平享譽世界,近年來,龍舟、武術等傳統體育文化也蓬勃發展,但是在校園體育網絡文化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因此,建議在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基礎上,深入挖掘學校體育文化資源,實施網絡文化精品項目,開展主題文化創作,并借助新興媒體獨特優勢,發揮議題設定功能,線上與線下良性互動,構建立體多樣的校園體育網絡文化體系,推動校園體育網絡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參考文獻:
[1]黃健,高瑩.淺析高校體育文化建設[J].北方文學(下旬刊),2015,(11):166-166.
[2]吳芳.大學體育文化內涵建設發展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7,7(16):131-132.
[3]張大慶,都曉娟,高勤.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及相關概念研究綜述[J].當代體育科技,2013,3(07):127-128.
[4]陳林華,王躍.構建大型體育場館文化體系的意義及思路[J].浙江體育科學,2010,32(05):19-22.
[5]陳思婧.“文化球”的前世今生的前世今生———華東理工大學乒乓路[J].乒乓世界,2011,(04):60-61.
作者:姚文 陳林華 單位:華東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