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資料文庫 民俗文化下的生態文化建設思考范文

民俗文化下的生態文化建設思考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俗文化下的生態文化建設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民俗文化下的生態文化建設思考

摘要:民俗文化作為生態文化建設的重要思想淵源之一,在加快生態文化建設的新時代背景下,廣東作為我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之一,可以通過挖掘廣東民俗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和諧性”、“開放包容,傳統性與創新性并存”、“注重禮樂的道德教化性”的特點,并在此基礎上結合廣東實際,從完善生態文化知識體系、加快生態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培養廣大民眾建設生態家園的生態文化價值理念、積極發展綠色生態產業等四個方面致力于廣東生態文化建設。

關鍵詞:民俗文化;廣東;生態文化

生態文化是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而產生,并與生態文明發展的新時代相適應的一種先進文化,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為其核心價值觀理念,是解決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思考和實踐總結,是社會文化進步的產物和標志。生態文化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的必要前提,同時也是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重要內容。廣東省作為我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之一,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其文化博采眾長、內涵豐富,各地民俗文化特色鮮明、各放異彩,并有著極其深厚的生態意蘊,在我國的文化大舞臺上占有著極其重要的席位。廣東民俗文化作為一種活躍于廣大民眾視野中的通俗文化,因為其來源于大眾生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民眾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在文化生態系統中發揮著獨特的重要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廣東民俗文化特殊的文化性質在對社會結構發揮作用的同時,也對廣東省的生態文明建設有著積極的意義。因此,基于廣東民俗文化對廣東生態文化進行研究,對于廣東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較強的現實價值,在推動“美麗廣東”建設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意義。

一、廣東民俗文化的特點及其生態意蘊

民俗是廣大人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形成的普遍共識和文化通則,是反映廣大民間人群意愿,“無論是作為日常生活習慣和行為規范,還是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藝術類型,抑或是口耳相傳的民間技藝”,“一個最顯著的特點應該是它的地方性”[1]。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深厚的部分,是一個民族或一個區域民眾個性和獨特精神的表征。廣東省處于我國大陸南部,與湘、桂、閩、贛四省及香港、澳門接壤,并與海南隔海相望,地理位置十分獨特。廣東人的祖先大部分是從中原遷入的漢族,同時把中原地區較先進的技術與文化引入廣東,促進了廣東經濟的發展及各民族的融合。在各民族大融合的過程中,各自的文化及生活習俗也得到了一定的交流與發展。自然環境的影響及各種文化的相互作用,使廣東地域內的民眾逐漸形成了多種文化特點兼備、融合的獨特的民俗文化。這些獨特性中的一些元素和內涵與生態文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協同發展”的文化主旨不謀而合。

(一)天人合一的和諧性廣東省作為祖國的南大門,海陸兼備,又靠近香港、澳門,有著獨特而優越的地理位置。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其經濟繁榮的同時,也具有了深厚的文化積淀,形成了豐富的傳統民俗文化。古往今來,“天人合一”一直被作為中國生態文化傳統中一個根本性的主題,在我國生產工具不發達的農業文明時代,它是人們所向往的一種理想的生存境界。后來,“天人合一”也成為了在中國社會占了幾千年主流文化位置的儒家和道家所極力倡導的一種處理調和人與自然關系的根本指導思想。廣東人民在長期與自然互動的過程中,樹立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天人合一的樸素自然觀以及“自然是生命之源”的觀念,其生產、生活方式也一直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這些樸素的生態意識觀包含了廣東民眾原始的、樸素的天人合一、天人和諧的思想以及人與自然具有親情的生態倫理觀,在其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亞民俗文化中都得到了具體體現。如廣東省的醒獅文化,作為廣東多元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傳承過程與人們的生活方式、文化思想、價值觀念等緊密相連,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嶺南建筑作為嶺南民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縮影,既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又彰顯了嶺南人民高超的生態智慧”“‘騎樓’建筑在嶺南的風行,體現了嶺南人民遵循自然規律、適應自然、利用自然的‘天人合一’生態觀”[2]。另外,廣東地區的客家人在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的艱苦歲月里,為了獲得較為理想的棲居之所,以樸素的生態意識觀念,順應自然的需要,形成了“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居住環境觀念??图胰艘虻刂埔耍m應當地的氣候條件,并結合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特點,做出了“圍屋”,將“居之,取之,用之,育之”的傳統民居生態觀念得到了很好的展現。廣東的一些民間手工技藝絕活和娛樂飲食文化也體現出了“和諧”理念,如廣雕(玉雕、木雕、牙雕等)、廣繡、石灣陶瓷技術、廣州織金彩瓷藝術等傳統民間手工技藝世代相傳,中外聞名,在發展、傳承的過程中,與外來文化和諧交融,相得益彰,在豐富廣東民眾的社會生活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和諧。廣東的飲食文化深得傳統中醫調理精髓和自然之法,注重人的身心協調,也充分彰顯了天人合一的和諧性。

(二)開放包容,傳統性與創新性并存由于廣東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開放包容,形成了一種開放包容兼備的、傳統性與創新性并存的民俗文化。在人與自然的互動關系中,開拓進取、敢為人先的廣東人民積極借鑒和吸收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先進生產生活方式,并將其有機地融入到日常的生產生活之中,形成了獨具廣東特色的民俗文化,既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又彰顯了廣東人民高超的生態智慧。一方面,它繼承并保留了許多古老而傳統的習俗,既留有百越古族的民俗習慣,如騎樓的建筑風格、百越人的釀酒技術等,又保有了中原古人的很多古風民俗。另一方面,“廣東省自古就是中國海上貿易和移民出洋最早、最多的省份,近代以后逐漸發展成為重點僑鄉,成為華人華僑人口第一籍貫省,其生活方式受到了一些西方文化的影響,傳統民俗中帶著‘洋’味”[3]。既過傳統的春節,也過西方的圣誕節;既吃狗肉、蛇肉,飲功夫茶、老火靚湯,也吃漢堡、披薩,喝紅酒;既舞龍舞獅,也跳拉丁舞、華爾茲……地方傳統與西方做法得到了天然無縫式的結合。這些兼容的文化特性生動地詮釋了廣東民俗文化豐富多元、開放包容的內在品質,都體現出了廣東民俗文化傳統性與創新性并存的特點。這一特點也正是生態文化“仁愛萬物,協和萬邦”道德情懷的一種體現。

(三)注重禮樂的道德教化性在人類社會生活的早期,由于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人們的科學知識匱乏,認識能力十分有限,因此主要都是以萬物有靈論為主的思想觀念去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包括自然崇拜和神靈崇拜為主要內容的原始信仰。盡管時代在變遷,人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但對大自然質樸的敬畏和尊重之心仍然以各種形式呈現在精神民俗活動之中。廣東人民很早就產生了對動物、植物、水等自然神的樸素的天生敬畏和崇拜心理,并由此形成了眾多富含生態意蘊的地方特色民俗活動,如農歷二月二十三南海神誕(波羅誕)、三月三北帝誕、三月二十三天后誕、四月十七金花誕、五月十三關帝誕、六月十九觀音誕等,這些信仰民俗以廣東當地傳統的道德文化為基礎,以遵守國家的政策、法律法規為前提,形成了當代獨特的新的社會風俗規范。其約束力與影響力從廣度或某種程度上超越了法律,自然成為當地通行的社會規則,自覺地維護著某種既定的社會秩序。廣東當地那些信仰鬼神報應之說、相信“陰功”的人,其神秘的心理暗示作用,使其謹守禮教、不敢貿然做出超越禮教的事。這些在有形無形之中都表明了廣東民俗文化注重禮樂的道德教化性,體現出了生態文化“厚德載物,生生不息”的道德意識及“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

二、廣東生態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近些年來,在國家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號角的指引下,經過廣東省委省政府、人民群眾和各方面社會力量的共同努力,廣東省在生態文化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廣大民眾的生態保護意識有所增強,全省的生態文化環境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然而,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廣東省的生態文化建設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必須調動各方面力量,積極致力于廣東生態文化建設。

(一)廣大民眾生態文化保護理念薄弱廣東省自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展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也比較快。然而社會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對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和破壞,給民俗文化生態環境帶來了嚴峻考驗。例如:為了適應城市發展規劃需要,部分城市興建一些高樓大廈完全取代了原有的古街、古居、古巷;為了興建工業,一些古村落不得不被迫拆遷建廠;蠶桑習俗、?;~塘等具有廣東水鄉特色的農耕生產習俗因當地人外出謀生而面臨無人從事發展的尷尬境地等等。另外,廣東省傳統民俗文化中所蘊含的“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理念也并未深入人心。經濟的發展,生活條件的改善使廣大民眾日益追求沒有節制的物質享受與消費觀念,對一些具有歷史傳統的民俗文化原生態產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不經意間形成了人和自然環境對立的生態文化思想理念。有些企業經營者過于追求經濟效益,缺乏綠色生產觀等生態文明建設意識,不能把握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辯證關系,生態責任意識缺失,生態文化保護理念較為薄弱。

(二)生態文化相關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廣東一些地區經濟發展較快,民眾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精神生活愈發豐富,但當地生態文化的發展卻沒有結合當地的民俗民情,相關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薄弱。例如廣東的東西兩翼及粵北等地區的一些市縣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傳統,但是其用于生態文化活動的公共文化場館卻十分有限,生態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還遠遠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需要。許多地方目前仍然還沒有專門的生態文化方面的宣傳場地,在已有的十分有限的生態文化設施中,還比較普遍地存在著館舍陳舊、內部設施單一少量及活動器材簡陋等問題,與生態文化方面相關的書籍、報刊雜志等文獻資料更是嚴重不足。這些問題的現實存在,亟需當地政府結合本地民俗民情,進一步加強符合廣東省生態文化發展需求的相關基礎設施建設。

(三)生態文化知識的傳播度及民眾知曉度較低近些年來,廣東省的教育發展和地方經濟發展基本相適應,發展速度也比較快。然而,在全國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廣東省的有些學校、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及大眾媒體等相關部門對生態文化知識的傳播普及工作做的還遠遠不夠,廣大民眾對生態文化知識的知曉度也不高。比如,在學校層面,廣東省大中小學校用于生態文化教育的師資力量嚴重不足,生態文化教育的內容、范圍、程度十分有限,相關經費也無法保證,學校的人文生態素養教育所受到的重視程度也不夠。由于學校生態文化教育的不到位,適合廣東民俗民情的生態文化思想理念也得不到充分普及和發揚,致使廣大民眾整體的生態文化意識水平及生態素養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全省的生態文化建設工作。

(四)廣大民眾對生態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不夠高,社會參與度低在國家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及廣東省努力建成“美麗廣東”生態大省這一目標背景下,廣東省廣大民眾對生態文明建設事業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缺乏相應的精心組織和大力引導,民俗生態文化的宣傳和實踐力量相對分散,廣大民眾對生態文化建設的積極性還不是太高,社會參與度也遠遠不夠。例如,廣東省的許多生態文化產業,生態民俗旅游、生態農場等每年都對廣東省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參與生態文化產業的主體往往是項目開發者和游客,置身其中的廣東當地民眾尤其是當地農民反而成為“局外人”。另外,廣東省的生態文明民間組織現存力量還比較薄弱,隊伍零星、散亂,沒有形成系統的組織、領導、活動機制,還不能充分有效地發揮其在生態文化建設中應肩負的價值功能,其作用和影響還遠遠不能滿足“美麗廣東”生態大省建設的迫切需要。

三、廣東生態文化建設的途徑與對策

在2019年的全國“兩會”上,生態文明建設又被提上了新的歷史高度,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了新一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我國的生態文化是繼承了我國優秀的生態文化傳統并總結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經驗而形成并發展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觀念體系,是適應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的先進文化。廣東民俗文化是廣東人民寶貴的精神食糧,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和多元文化的融合使得廣東民俗文化具有獨特的生態意蘊。在建設“美麗廣東”和“文化強省”的大時代背景下,針對生態文化發展所存在的問題,基于廣東民俗文化中的生態意蘊,構建廣東人民喜聞樂見的生態文化,是推進廣東省生態文化建設的重要路徑之一。

(一)建立生態文化知識體系,強化民俗生態環境保護的價值理念要樹立正確的生態文化理念,必須具備一定的生態文化知識。廣大高校的專家是廣東生態文化知識研究的智囊團。一方面,應立足于廣東省的現實,依托中山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州大學等各大高校的相關研究部門和研究團隊,盡快盡早成立“廣東省生態文化研究中心”,為廣東省的生態文化體系建設發揮智囊團作用。高校專家群策群力,吸收利用廣東民俗文化中的生態文化智慧,建構具有廣東省特色的生態哲學流派,形成具有廣東特色的生態文化理論體系。另外,相關職能部門要制定定期研討機制,邀請廣東各大高校的專家學者參加廣東省生態文化建設課題研討活動,結合全球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大時代背景,暢談對廣東省生態文化建設的新認識新想法新舉措,從多視角把握廣東生態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結合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各方面力量,在大中小學教育中都設立相應的生態文化教育課堂,加深大中小學生對生態文化知識的了解和對廣東民俗生態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在社會課堂方面,可以結合當地的民俗文化風情,通過建設有廣東特色的民俗生態文化博物館,通過開展各種民俗生態展覽等方式,利用文字、實物、圖片、視頻等載體和電視、網絡、報刊等媒介工具,向人們展示廣繡、粵劇、騎樓等廣東特色建筑及象牙雕等蘊含廣東精神的民俗文化,傳播保護民俗生態文化的相關知識,引導更多民眾自覺樹立建設生態家園的價值理念,在廣大社會民眾中大力倡導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善待自然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從而提高全民保護民俗文化生態環境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強化廣大民眾民俗生態環境保護的價值理念,讓廣大民眾成為民俗生態文化建設的主力軍??傊ㄟ^結合和聚合各方面的社會力量,建立廣東省的生態文化知識供應體系,強化廣東省民俗生態環境保護的價值理念,從而推動廣東生態文化建設的不斷進步。

(二)凝聚多方社會力量,加快生態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針對廣東省的一些地區生態文化相關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的實際情況,全省各級政府要積極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充分尊重當地居民的民俗文化與審美習慣,將政府的規劃設計與鄉村民眾對生態文化的實際需求結合起來,在充分利用好當地現有的神廟、戲臺等民俗文化設施資源的基礎之上,按照廣東省各層級各地區生態文化建設的具體需求和定期規劃,增加各地區、各部門相關生態文化設施器材,購買和收集與本地生態文化相關的圖書、報刊雜志等資料,擴容和盤活現有的生態文化活動室等場所、場館,凝聚當地政府、社團、企事業單位、社會各界和民眾等各方面力量,通過籌集資金、吸引投資、提供優惠、政策扶持等方法和辦法,大力推動各地方各部門的生態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三)培養廣大民眾建設生態家園的生態文化價值理念要結合各地民俗文化,推行生態生活方式,從而培養廣大民眾建設生態家園的生態文化價值理念。廣東民俗文化中一直就有著“家園意識”的傳統理念,這種理念也一直延伸至現代城市生活的各個角落。廣東省的各個城市生產、生活方式各異,民俗文化也各不相同。生活在城市中各個社區的廣大民眾可以結合社區居民的民俗文化背景,開展具有社區特色的居民生態文化建設活動。例如,一些外來人口比較多的社區,可以組織這些社區居民開展具有鄉土文化藝術的表演活動等。另外,廣東各地的地方政府也可以結合當地居民民俗文化的實際情況,積極推動當地有特色的民間社團組織開展各項特色生態文化活動,讓廣大老百姓成為廣東省生態文化建設的參與者、“劇中人”。同時,大力支持現有的具有生態意蘊的民俗活動,如梁園、南風古灶、文昌塔、黃飛鴻紀念館、康有為故居、醒獅活動等具有豐富廣東生態文化內涵和底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俗活動。結合廣東省的地方民俗特色和群眾文化,保護發展好生態文化遺產,提升廣大民眾生態文化建設的整體社會參與度。

(四)積極發展綠色生態產業,大力發展民俗生態文化旅游黨的報告明確指出,要堅持綠色、節能、生態、環保的生產、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4]50。這深刻揭示了要實現生態環境的根本好轉,就要發展綠色生態產業的必然性。廣東省進行生態文化建設,就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必須把發展生態產業作為調整其經濟結構的重要手段,并結合廣東各地民俗文化的發展情況,大力發展民俗生態文化旅游,為廣東省生態大省建設注入新的活力。第一,要積極發展節約資源的生態友好性農業。要根據廣東實際,加大科技投入,“把傳統農業與現代科學技術相融合,提高農業生產能力,通過培育有特色龍頭企業的發展,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5]。“要以生態環境保護為核心,以節地、節水、節肥、節種、節能為重點,進一步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6],在發展休閑旅游、觀光農業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共贏。第二,要轉變生產經營方式,大力發展低碳節能型生態環保工業,形成綠色合理的工業布局。廣東省作為經濟大省,電子產業和制造業等傳統產業發展較好,但其中有很多是高耗能、大投入、低產出的產業和企業。在視察廣東時,就要求廣東省增強發展環境的吸引力和競爭力,提高綠色發展水平。淘汰那些高污染、高排放的產業和企業,為新興產業發展騰出空間。廣東應充分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支柱產業,優先發展綠色環保產業,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加快推進污染企業的搬遷改造,大幅減少工業污染,遷出的企業要根據生態環境承載力進入相應的生態工業園區,實現園區的綠色發展。在發展生態工業方面,廣東的一些企業已經做出了許多有益探索,從產品設計、生產制造、技術工藝,到供應商和銷售商等全產業,都極力打造環保的生產與發展模式,實行“低碳運行模式”,增強了綠色生態企業的競爭力。第三,除了發展生態農業和工業,推進廣東省的生態文化建設必須結合民俗文化優勢,大力發展民俗生態文化旅游。文化因旅游而生動,旅游因文化而精彩。廣東民俗文化因受到地域、氣候、環境等自然環境的影響以及有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的豐富和滋養而呈現出千姿百態的多元品格。不僅有“波羅誕”千年廟會、賽龍舟、佛山“秋色”等獨特的節慶民俗文化,也有天后、龍母等多樣的民間信仰民俗,有商業騎樓、西關大屋等傳統民居建筑風格,還有飲早茶、行花街等社會生活民俗等等。與此同時,廣東位于中國最南部,屬于熱帶、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高溫多雨、晝長夜短,所以林木茂盛、百花爭艷、動植物種類繁多;山地、丘陵、臺地、平原交錯,尤以山地居多,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南鄰南海,水系發達,有中國第二大河流珠江貫穿其中。由此可見,廣東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加上廣東優越的自然環境、濃厚的水鄉特色,將廣東民俗文化和生態旅游很好地融合起來,發展廣東民俗生態文化旅游潛力巨大。幾千年來,廣東人民在特定的地理和自然環境下,創造了富含生態意蘊和地域特色的廣東民俗文化,這也是孕育廣東人民的精神沃土。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國家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先進理念的指引下,在廣東省民俗文化的基礎上積極構筑廣東省生態文化建設體系更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這對于廣東省文化強省建設及2030年建成生態文明模范省目標的實現必將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德剛.民俗文化的當代價值——基于民俗學者深度訪談與文獻對讀研究[J].民俗研究,2019,(3).

[2]黃玉華,徐勇志.試論嶺南民俗文化與生態文化的融合發展[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2).

[3]楊紹森.在“僑批檔案”宣傳推介會的致辭[J].廣東檔案,2011,(11).

[4].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于坤.生態文明建設探析——以青島市為例[J].濟寧學院學報,2018,(6).

[6]吳英力.積極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J].科技與企業,2014,(6).

作者:徐勇志 周媛 單位:佛山職業技術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一亚二乱码专区 | 亚洲成精品动漫久久精久 |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下载 |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 国产三级久久久精品三级 | 麻豆网站| 国产私拍福利精品视频网站 | 色爽| 亚洲精品国产高清嫩草影院 | 久久久天堂网 | 亚洲精品美女在线观看 | 在线免费视频国产 | 一区二区网站 |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免费视频一区 | 五月婷婷丁香六月 | 五月天丁香视频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成人 | 91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在线麻豆精品观看 | 99热精品在线观看 | 男女视频网址 | 丁香婷婷电影 | 久久久高清 | 伊人伊人网 | 国产精品一区久久 | 伊人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下载 | 亚洲免费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资源网 | 国产精品电影网 | 羞羞视频网页版 | 国产网站免费看 | 日韩精品免费观看 | 亚洲精品成人av在线 | 最近中文版字幕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二区三区 |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 五月亭亭激情五月 | 四月婷婷七月婷婷综合 | 四虎在线最新永久免费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