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析優秀傳統飲食文化發展路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介紹了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特點,如風味多樣,在口味上會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注重與傳統文化相結合,講究座次和宴飲方面的禮儀習慣,對坐席的方向、餐具的擺放、菜品的象征意義、上菜的次序都有要求。對飲食文化具有崇高追求,中國菜的制作對于刀工和火候的要求極為苛刻。講究美感,要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食醫結合,將具有藥用價值的食物原料做成各種菜品,以達到防治某些疾病的目的。提出了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路徑,如對飲食結構進行改革,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為輔,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膳食營養模式。弘揚民族飲食文化,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食品產業鏈,樹立“飲食素養”的觀念,強調飲食文化所產生的社會意義。打造經濟全球化新菜單,以美食為紐帶,以國際化為主題,實現文化輸出。形成飲食文化產業新形態,制定合理的飲食產業發展政策,打造全新的飲食產業結構。
1引言
中國飲食文化分為生食、熟食、科學烹飪、自然烹飪4個發展階段,共推出了6萬多種傳統菜點,獲得了“烹飪王國”的美譽。中國飲食文化對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蒙古、朝鮮等國家產生了深遠影響,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同時,還對歐洲、美洲、大洋洲、非洲產生了間接影響。中國的面食、藥膳、茶文化、素食文化、醬醋、大豆、陶瓷餐具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深層次、多角度、廣視野、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在食具研制、食源開發、食品調理、飲食審美、營養保健等方面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價值,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2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特點
2.1風味多樣
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不同地區的飲食風格差異較大,如南方人喜歡吃大米,北方人喜歡吃面粉。地理環境、氣候、溫度的差異也會對人們的口味產生直接影響,如冬天熱衷于味道濃厚,主要烹飪方式是燉、燜、蒸、煮,追求滋味醇香。夏天則追求清淡涼爽,主要烹飪方式是涼拌和拼盤。在口味上還會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2.2注重與傳統文化相結合
傳統飲食中的“酒文化”是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用到的。在出席各種場合時,應該講究座次和宴飲方面的禮儀習慣,如坐席的方向、餐具的擺放、菜品的象征意義、上菜的次序。在進行飲茶時,應該講究“茶文化”的禮儀習慣。在學習節日文化時,應了解傳統節日的飲食習慣,特別是我國的主要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
2.3對飲食文化的崇高追求
中國的烹飪技術在世界范圍內都是及其考究的,特別是對刀工的應用,中國菜的制作對于刀工和火候的要求極為苛刻。很多菜講究細如發絲,指的就是對刀工的嚴格要求。菜品講究火候分毫不差,把握不好火候會直接影響菜品的口感。
2.4講究美感
中國人對菜肴美感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即使是紅蘿卜或白菜心也可以雕出各種造型,雕刻成龍鳳呈祥就可以在婚宴上呈現,雕刻成壽桃形狀就可以在壽宴上展示,以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
2.5獨特的命名方式
可以根據主料、輔料、調料及烹調方法對菜品進行命名,也可以根據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肴形象對菜品進行命名,如“龍鳳呈祥”、“全家福”、“將軍過橋”、“東坡肉”、“叫化雞”、“獅子頭”、“鴻門宴”。2.6食醫結合我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幾千年前有“藥膳同功”和“醫食同源”的說法,可以將具有藥用價值的食物原料做成各種菜品,以達到防治某些疾病的目的。
3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路徑
3.1對飲食結構進行改革
平衡膳食是保持健康的第一步,要大力發展食療品種,倡導科學飲食,以“五谷為養”、“五菜為充”、“五果為助”的理念對飲食結構進行改革,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為輔,讓綠色食品大量走上餐桌,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膳食營養模式。重視營養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美食”,但現代人對“美食”的認識存在誤區,認為名廚大菜才是“美食文化”,很多名廚只在菜品的口味上下功夫,缺乏營養學方面的知識,不了解所烹菜肴的營養成分,不知該如何合理安排食譜。很多人平時的飲食較為清淡,但在節假日就會暴飲暴食。為了防止“一頓吃傷,十頓喝湯”的現象發生,在平時就要養成均衡飲食的習慣,保證菜品的冷熱酸堿程度在合理范圍內。
3.2弘揚民族飲食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古訓世代相傳。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食品產業鏈,把中國飲食文化轉化為全球性的商品。人們應自覺樹立“飲食素養”的觀念,不能僅停留在“吃”的層面,而是要強調飲食文化所產生的社會意義,要把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傳承下去。
3.3打造經濟全球化新菜單
美食產業已成為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名片,以美食為紐帶,以國際化為主題,實現了文化輸出,國際范兒十足,讓越來越多的人們感受到中國濃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魅力。中國美食被賦予了更多的內容,也承載了更多的期待,美食打造了經濟全球化的新菜單。
3.4形成飲食文化產業新形態
飲食產業是飲食文化的載體,為飲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飲食文化提升了飲食產業的地位,兩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要制定合理的飲食產業發展政策,打造全新的飲食產業結構,讓中國的飲食文化產業走向世界,形成飲食文化產業新形態。
參考文獻:
[1]鄧天杰,陳煦娟.中國飲食文化中的哲學思想[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8,(07):66-68.
[2]張林.論中國傳統文化對飲食文化的影響[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4):97-98.
[3]丁翔.論在高等教育中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J].包裝世界,2018,(05):71-72.
[4]陳馳.在高等教育中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J].才智,2019,(03):83-85.
[5]羅瑤第.中華傳統文化對“標志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的影響[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18,(04):32-33.
[6]陳嬌蕓.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價值及實現路徑[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70(02):87-90.
[7]晏幼齡,吳一露,劉沁哲,等.文化轉向下的中國飲食文化翻譯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J].現代交際,2018,(04):91-92.
[8]張小茜.基于中式餐飲傳統的現代餐具設計研究[D].沈陽:沈陽航空航天大學,2011.
[9]劉麗華,胡曉箏,李淑梅,等.京津冀美食旅游一體化發展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8,577(02):14-16.
作者:趙節昌 魏潔云 單位:徐州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