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鄉土文化對農村學前教育的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國民經濟的增長,農村學前教育也獲得較好的成績。但是與發達地區相比仍有差距,國內有6億農村原住居民,怎樣讓鄉土文化融入到農村學前教育中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在這方面教育工作者責任重大,利用農村鄉土文化轉變為教育資源,優化教學課程內容,讓幼兒貼近生活,利用豐富多彩的鄉土民俗文化和地域特色融入到幼兒的日常教學中。
關鍵詞:文化;鄉土文化;農村;學前教育;教學方式
我國地大物博,經過千年的歷史形成了不同的鄉土文化,善用不同地區的環境與氣候來設置課外活動,讓幼兒走進自然地理、人文歷史。對鄉土之愛也是自己和家庭、親朋好友之愛的衍生。幼兒是尚未成熟的狀態,環境的熏染對幼兒后天的成長有著較大影響。在幼兒的早期教學中結合鄉土文化,對于發展素質教育具有深遠意義。
1農村幼兒園鄉土文化教育的背景
1.1較大的人口流動率
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國民經濟得到跨越式增長,農村出現剩余的勞動力紛紛涌入城市,人口大量流動也讓鄉土文化消失。目前國內人口特征呈現出較大的人口流動性,來東部沿海城市務工的流動人口大多數來自中西部區域,為了實行教育公平化制度,農村的幼兒不會受到戶籍限制,可以進入城市接受教育。
1.2國際化教育沖擊著本土文化
近年來,走出國門與世界交流的開放意識都已深刻地影響到人們的思想與精神層面。開啟了國際文化學習的熱潮。家長一面在嘆息孩子聽不懂方言,一面迫不及待的送孩子進各種各樣的語言培訓班。特別是英語培訓的早教班,每小時按150~300元進行收費,國外的節日與快餐層出不窮,備受幼兒與家長的喜愛,也因此讓少數家長慢慢丟棄了鄉土文化。
1.3逐漸衰落的農業與農耕文明
鄉土文化的產生是人民對土地的熱愛,人們用詩歌來歌頌贊美著“大地是哺育人類成長的母親”。改革開放后社會進入現代化,經濟也大幅度上升,農民種地掙不了多少錢。而種地屬于體力活,并沒有得到社會的尊重。生態環境越來越惡劣,保護環境的責任艱巨而重大。快節奏、高壓的現代城市生活讓家長忙碌于工作和事業中。
2鄉土文化在學前教育的應用價值
2.1鄉土知識的傳承
一般可以把知識劃為兩個方面,普適性與境域性,普適性知識是從境域性知識中抽離出的一般性知識,境域性知識則是依附于場域生成的知識,因此普適性知識與境域性知識密切相連,普適性知識是境域性知識互相爭斗、對話以及邏輯的提升出來的結果。境域性知識是普適性知識的載體,鄉土知識屬于境域性知識。是在某一些情境中得到真實意義的知識。它存于幼兒生活中的周圍。例如生活起居、飲食文化以及游玩等,對幼兒實行鄉土知識的教育,能幫助幼兒觀察與體驗生活,學習境域性知識,接觸到知識真實的意義。最后慢慢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
2.2生存智慧的傳承
人類在不斷的進化中,學會了刀耕火種及農具的制作,這些都凝聚著鄉土人民長期積累的生存智慧。對幼兒的生活實行鄉土教育,使得它不單是一種知識文化教育,更是生活智慧教育,幼兒可以豐富自身的生活經驗,充實生活技能;培養幼兒生活獨立與自主性。
2.3對家鄉情感的培育
從房屋、山間、小溪以及田地都充滿了生活氣息,對自己、家人、鄰居和村落的熟悉和親切,鄉土教育通過民間風俗、自然地理、神話故事、諺語等內容,展現出周遭環境之美、真、善。促使幼兒對家鄉的認知與理解,對事物的關心與愛護,從而激發幼兒愛國與家鄉的情感。
2.4社會化的完成
鄉土知識擁有大量民眾的行為方式以及心理特點當知識。對幼兒進行鄉土教育,讓其理解民眾的行為方式,并學習和人相處的技能,以及各種良好的品德。比如待人接物、尊老愛幼等,家長與教師可以在日常中指引幼兒隨到隨學,有益于推動幼兒社會化的進程,并培養幼兒的反應以及觀察能力。
2.5文化包容力的培養和多元化態度的形成
文化的包容能力是指,可以公平的對待與尊重其他文化,同時主動學習其他文化的精髓,和民族文化進行有效的結合,開拓自身的眼界,提高文化修養能力,多元化態度可以把所有文化看成是人類的珍寶,并有著自身特別的價值,實用開放性的心態接納所有文化的一種價值取向,無論是哪個民族的知識與文化都有利于對本民族的肯定。所以幼兒園的鄉土教育必須立足于鄉土知識,也要接收其他民族文化。從而可促使形成支撐多元化公平與融合的態度,進一步深入文化的認可與價值感。
3幼兒園鄉土文化教育的實踐
3.1合理的使用鄉土資源
幼兒所在的生活環境中就擁有非常豐富的鄉土文化教育資源,合理的使用該資源讓知識教育與活動教育有效的相結合。幼兒在該情境下體會農村的文化氣息。讓幼兒加深對教程知識的理解。提升文化素養,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要因地制宜,設計教學課件的需要體現出自然、有趣、知識、情感和實用性。培養鄉土意識的同時也要把生活、品德與民族精神滲入其中。
3.2設計豐富的民俗文化教學活動
根據當地的民俗風情融入鄉土教育中,帶領幼兒一起參加農歷節日活動,根據二十四節氣,例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臘八等時間順序,與傳統美食和節日活動相結合。一首溫州童謠《十二月令》能反應出當地的民俗風情。可以從中得到較多的教學靈感,春暖花開時,組織親子活動,幼兒和家長一起做元宵燈花,清明節到來時,與幼兒一起動手制作清明餅。端午節時,教幼兒學唱《龍舟競渡》,與此同時還會講解當地歷史古跡、家鄉特產以及民間歌曲,從視、聽、觸等多方面促使幼兒感知并熱愛本地的鄉土文化,同時集體活動中也讓他們懂得分享和合作,樂意與人交往。
3.3融合自然資源開展科學探究活動
在幼兒園內開拓一片區域作為種植區,引領孩子一起松土并種植比較容易存活的植物和蔬菜,讓幼兒明白農作物的生長特點以及所需要的環境,指導幼兒觀察植物生長并記錄日記。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采摘蔬菜并一起燒菜和品菜。深刻體會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懂得珍惜勞動結果。采摘回來的蔬菜瓜果放置在指定區域,讓幼兒進行觀察、認識和分類。還可以引導幼兒一起飼養小動物,例如蠶、小兔子等觀察它們成長與生活習性等特點,經過飼養活動讓幼兒懂得保護動植物,培養其愛心,秋季時,可以帶領幼兒去山中開展科學方面的教學活動,例如給幼兒講解樹木的年齡并認識各種各樣的植物,創建具有特色的科學探究活動小課堂。增加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
3.4培養農村教學師資
農村學前教育發展滯后,主要原因是缺乏師資力量,培養農村學前教育的師資團隊,不要局限其學歷。因為農村無法吸引高學歷人才,外地教師無法適應本地生活習慣,所以需要把眼光放在不僅留得住并適應農村環境的幼兒教學師資隊伍的建設上。從教學質量上看。擔任農村學前教育的教師需要了解農村民俗文化,還能進行長期發展。把農村學生作為培養目標,也能選擇有一定教育程度的學生,并且愿意擔任幼教的年輕人,為他們進行短期教育培訓,在擁有幼兒教育的基本素養后再回農村進行幼教工作。在對老師進行培訓時,增加一些本土文化資源的知識。打造師范生熱愛農村并能適宜農村的個體價值觀。
4小結
在設計幼兒園課程中與鄉土文化相結合是非常有必要的。并適合幼兒園的認知與發展規律,使用農村文化資源進行靈活的教學,充分豐富了課程內容,還能增強幼兒的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上發展。也讓教師從講臺上的執教者演變成課程的“創造者”。彌補農村學前教育的不足。只有對農村文化重塑信心。才能讓農村兒童滿懷鄉土自信。
參考文獻
[1]楊軍.用鄉土文化開展農村學前教育[N].貴州民族報,2018-12-21(A02).
[2]趙海燕.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研究[D].西南大學,2012.
[3]李蘭.鄉土教育資源在幼兒園教育中的應用[J].文教資料,2018(28):150-151.
[4]李國芳.對農村幼兒園區角活動材料投放的思考[J].甘肅教育,2018(19):79.
作者:林薇薇 單位:荊楚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