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院校書法教學與審美教育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高職院校書法教學中,訓練學生的書寫技能與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審美是人感覺和品評事物所蘊含的美的活動,是人類一種特有的高級心理活動。在高職院校書法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切實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從古今名家的作品中汲取美的精華和神韻,深切感悟情感的真、生活的善、自然的美,在學習和掌握書法技法的同時,逐步形成自身獨特的審美體驗和審美觀念。在此基礎上,經過提煉、想象和再創造,再把所獲得的審美體驗和觀念注入到書法作品中,在如此的循環往復中塑造與升華學生的人格。
關鍵詞:高職院校;書法教學;審美教育;審美體驗;審美能力
漢字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藝術文化寶庫中的一朵瑰麗的奇葩,其歷經數千年的演變和發展,已經積淀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豐碩的藝術成果。一直以來,在高校中書法教學始終是基礎性的教學工作,對于提升學生素質、傳承傳統書法藝術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的變遷和時代的發展,特別是互聯網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和廣泛普及,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書法教學也正面臨諸多新問題和新挑戰。
一、書法教學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1.書法教學能夠夯實學生的文化底蘊中華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歷程中,積淀下來了厚重的傳統文化和寶貴的精神財富。近年來,我國堅持倡導全體國民學習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文化強國的發展道路,從而推動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學生作為祖國建設和發展的主力軍,應該肩負起傳承優秀傳統中華文化的重任,培養良好的文化素養。書法作為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教師在開展書法教學的過程中,也會將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融入其中,例如:教師在講授書法發展歷程的過程中,會向學生介紹各個歷史時期的著名的書法大家,以及與他們相關的政治經濟、人文社會等背景知識。因此,學生學習書法不僅掌握了書寫的技能技法,而且還可以從不同角度了解我國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從而促進文化素養的不斷提升。
2.書法教學能夠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書法所蘊含的藝術美感是很強的,每一種字體都具有其獨特的規律,每個書法家也都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優秀的書法作品可以給人以美的體驗,并與之形成強烈的情感共鳴。因此,書法教學可以引導學生如何對于書法的美進行欣賞和領悟。具體而言,學生通過對書法的學習和練習,可以理解書法中蘊藏的氣韻美、章法美和結體美;通過研究字的類型,解析字體的粗獷、秀麗和豐滿等不同的形體,可以領會不同的結體美;通過研究書法作品的黑白的相互映襯和布局謀篇,可以領略書法作品的章法之美;通過分析書法中每個字的運筆,以及不同的線條、韻律與節奏,領會書法家的修養、性情和人格品質,以及其中所散發出的氣韻美。長此以往,能夠不斷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增強他們的審美能力。3.書法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是推進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創新意識和能力是新時代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教師書法教學和學生書法習作的過程,其實也就是在訓練學生的思維,并且進行著創新實踐。教師通過書法教學,可以引導學生比較系統地學習掌握基本的書法范式,同時把學習的書法知識運用到創作新的書法作品中去。學生在練習書法時,教師進行相應的指導,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積極加以創新,從而通過書法教學,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反之較強的創新能力又可以有效提升書法水平。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中,學生的書法技能和創新意識可以實現雙贏。
二、審美教育所具有的基本內涵和基本特征
審美教育通常被稱為“美育”,主要是指教師針對學生通過各種各樣的文學藝術和審美意識形態,進行審美層面的教育。在這一過程中,高度重視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的充分緊密結合,旨在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使他們掌握感受、鑒賞和創造美的方法和技能,培養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審美觀,積極追求真善美,堅決摒棄假惡丑。另外,審美教育作為一種美育教育,其具有可感、具體和形象的特征,因此其也屬于情感教育,有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審美教育也屬于一種自由和自覺的審美性教育形式,是一種具有自由性的現代化教育。鑒于審美教育所具有的上述特征,在高職書法教學中注重進行審美教育,能夠引導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技能型專業人才。
三、高職書法教學是開展審美教育的最佳途徑
書法的美建立在漢字之上,歷經了五千年中華文化的演變。漢字書法藝術創作沿用了幾千年,成就了今天東方獨特的美學。在人類的文明史中,漢字是唯一傳承超過五千年的非拼音文字,作為古文字,它也是現代唯一能夠在電腦中方便使用的。它是既古老又年輕的文字[1]。在書法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介紹歷代書法碑帖,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審美體驗。與古代“私塾”式的書法教育不同,高職院校書法教學中,教師教授書法史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書法史就是漢子演變的歷史,從最原始的結繩記事到象形文字、石鼓銘文,再到篆隸楷草行,學生在體會不同時期的碑帖所反映出的時代特點的過程中,能夠體會到書法集中表現了不同時代的美學和思想。文須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2],書法家通過白的紙面和黑的線條的書法作品來展現自己的審美理想與情思。在書法作品的字里行間,閃耀著書家智慧的光芒,正所謂情動行言,取乎風騷之意;陰舒陽慘,本乎天地之心[3]。另外,有人也把書法比喻成為凝固的音樂和紙上的舞蹈,即無色而具有圖畫的燦爛,無聲而具有音樂的和諧[4]。上述內容無疑體現出書法具有多方面的審美元素,而且書法造型藝術對人具有直觀的視覺沖擊力,龍飛鳳舞的書法作品可以令欣賞者浮想連翩,在頭腦中產生種種意象,進而形成無比美妙的審美意境。因此,在高職書法教學中加強審美教育,能夠使學生在身體、心理、文化和道德等多方面形成良好的素質,實現其綜合全面的發展。總體而言,書法教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一是對于審美的觀照。在書法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靜觀古今書法佳作,對其中的審美意象進行捕捉,把理性與感性有機結合起來,在自己的感性空間里把書法作品中的色彩、線條、構成、章法、比例等建立起美的印象,對于其形式美的法則進行深刻感悟,從而構建起優秀的時空觀。二是對于心靈凈化。教師引導學生練習書法的過程中,與作者和作品進行交流,心情隨著作者的情緒而起伏,進入到“坐忘”和“心齋”的虛靜狀態,通過心與手的密切配合,訓練學生獨特的心性,使他們的內心能夠逐漸沉靜下來,有利于克服浮躁和渙散的習性。三是進行相應的情感體驗。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在揮毫走筆之間體會陰陽虛實和剛柔枯潤,從而實現意象的塑造與意境的開拓,涵養真與善的性情。在教學的過程中,絕大部分學生可能是第一次使用毛筆,教師因此可以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著重培養學生對于書法的最初美感和興趣,使其產生持久的學習動力,在教師示范的過程中逐漸發現書法的美感與新奇。通過不斷體會和掌握書法粗細的線形、疏密的線構和相應的節奏、韻律,學生能夠在掌握書法技法的基礎上,體會腕力和運氣,把握墨色的枯濕和運筆的速度,在情感流動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超越功利的現實,逐漸培養敏感的審美能力和知覺能力。四是培養審美情趣。在學習書法知識和練習書法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觀賞和體驗,能夠培養創造力與鑒賞力。書法的筆墨形象以其新、奇、特的特點,經過時間的沉淀,可以升華為理性的評判,欣賞者和練習者再經過自身的聯想和想象加以補充,對原書法作品進行完善和再創造,能夠逐步涵養出雅逸的情懷。美學家宗白華先生認為,書法技法能夠傳達美,但是它只是一種方式,而人才是最終決定書法美的唯一主體[5]。書法教育通過它自由把握和創造形式的審美觀照,為人們呈現出一個統一多樣的意象世界。在科學活動中滲透或者融入這一功能,能夠幫助人們客觀掌握科學和把握真理,因為科學認識和藝術審美二者之間是不矛盾的。因此,高職院校開設書法選修課,其目的是通過練習書法所培養出的人文情感來促進學生科學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掌握,在藝術教育和審美感受中塑造學生的素質,確保其自由而全面協調發展。五是培養審美素質和審美能力。書法作品之所以能成為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是因為其能夠反映出人所具有的美好情感。也就是說,書法為中國人提供基本的美學。而漢字書法中最重要的一種審美特征即為形式美,不管是哪種形體的書法,其本身都蘊含著中華文化獨特的民族審美心理。因此,書法教育無疑也是對學生進行的一種審美教育。教師在開展書法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欣賞高水平的書法作品,進而加以臨摹,直到最后進行書法作品的創作,整個過程就是在培養藝術修養,使自己逐漸形成藝術的眼光,提高藝術鑒賞和創造能力。在這種循環往復的訓練中,他們會準確地判斷藝術和現實中的美丑與雅俗,進而涵養出熱愛真善美和鄙視假丑惡的高貴品質。同時,書法藝術不僅具有形式美,而且其還具有雄渾、剛健、秀逸、圓潤、老辣之美,其審美屬性可謂是十分豐富。在書法教學中不僅能夠引導學生欣賞藝術美和創造藝術美,而且在這一過程中也自然會培養出具有較高審美能力的學生。
四、高職院校書法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策略
1.循序漸進地激發學生的審美熱情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審美熱情,使他們喜歡學習書法。在書法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找到學生喜愛書法的興趣點,例如:向學生講述大篆和小篆兩種書體的變化以及相互之間的傳承、隸書蠶頭燕尾的筆韻、蔡邕獨創“飛白書”、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勤奮練習書法的小故事等。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各位書法大家的書法特點,借此激發出學生學習書法的興趣。在學生課堂練習書法的過程中,如果感到疲勞了,教師可以讓學生停下來,結合當課堂學生練習的書法,就某一個書法家的趣事或某一個書法專題知識,進行詳細的介紹或者講解。如此講練結合,必將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書法學習興趣。尤其是在學習書法的初級階段,教師不宜講得過于深奧,可以簡要地介紹毛筆的種類以及其在歷史上的起源,或者講解宣紙的種類以及每種宣紙的工藝特點。當學生進入到高階段的書法學習后,教師可以介紹一些書法大家的成長經歷,或者某一書法字體的演變過程等知識,從而使學生深刻感受到書法藝術的精深博大和奧妙無窮,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只有具有愛美的熱情,才能激發審美的熱情。一個人只有愛美,才能積極主動地去尋找和欣賞美的事物。推而廣之,只有真正喜歡書法的人,才能夠樂此不疲地堅持學習書法并取得一定的成就。基于此,教師應該通過多種措施,抓住一切機會,循序漸進地激發學生學習書法的熱情。同時,也應該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努力追求生活中蘊含的真善美,樹立科學的藝術觀,形成高雅的藝術修養,從而保持積極的書法學習態度。
2.引導學生實現審美的個性化在藝術創造中個性審美可以說是基礎和源泉,個性審美的能力往往決定著一個人審美想象的高度[6]。人人皆有愛美之心,而且每個人的審美品位、審美標準和審美趨向都是不同的,有著高低的差異。哪怕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現實條件下,甚至在不同的年齡段,其審美角度也可能是不同的。同樣,書法家在創作書法作品的過程中,就是以一定的主題,把個人對于美學的追求和對于美的理解,用獨到的語言形式表現出來,那么書法家獨特的審美高度決定了其書法作品的藝術高度,而且同一書法家不同時期的作品也是風格各異的。因此,在書法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在欣賞和練習不同書法家的作品時,要區別其不同的藝術特色與風格。同時,不拘泥于統一的審美標準,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理解去欣賞和創作書法作品,逐步實現審美的個性化。
3.增強學生的通識審美能力目前,高校提倡的通識教育包括各種文化知識的學習。現在,很多教師在書法教學中只重視技藝的學習,不重視與書法有關的文化的學習,如此一來,即便再刻苦練習,至多也只能是書法愛好者而已,難以取得預期的成就。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習書法的學生明白一個道理,即較高的能力素質源自于廣博的知識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要自覺加強通識教育,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同時,書法教師也應該做到博聞強識,不能僅僅滿足于較高的書法技能和書寫經驗,還應該不斷拓寬知識面,全面提高各方面的藝術修養。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影響學生不斷增強通識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叢文俊.傳統書法審美參照系初論[N].中國藝術報,2017-12-11(003).
[2]毛歡.試論道家思想對書法創作的審美促進[J].美術教育研究,2017(22).
[3]吳鵬.破立之間:當代書法批評模式的檢視與展望———以書法審美的層次性為視角[J].中國書法,2017(22):54—57.
[4]曾慶恩.從《自敘帖》管窺中唐時期上流社會的書法審美[J].中國書法,2017(22):143—147.
[5]蔣勛.漢字書法之美[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227.
[6]曹桂生.論藝術教育與素質教育[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1).
作者:黃立成 單位:漳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