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景觀設計中鄉土植物的選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研究方法
2013年4—5月,筆者采取資料收集和現場踏勘相結合方法對上武公路路域植物進行了調查。首先,到當地相關部門收集該地區地方志、植物名錄以及野生植物調查報告等資料;其次,采取路線調查與重點調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全線現場踏勘。對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古樹名木以及資源植物采取野外調查、專家咨詢和民間訪問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調查。對于有疑問的植物采集標本并拍攝照片,并依據《廣西植物志》(第1卷、第2卷)《廣西植物名錄》等鑒定。
2調查結果
2.1種類調查結果表明,上武公路路域分布鄉土植物有113科310屬325種,其中蕨類植物18科25屬32種,裸子植物3科3屬4種,被子植物93科234屬289種;被子植物包括雙子葉植物約83科200屬248種,單子葉植物10科34屬41種。上武公路路域分布鄉土植物分類群組成見表1。上武公路路域鄉土植物中,裸子植物相當貧乏,無論科數、屬數還是種數均很少,分別占總數的2.6%、1.1%、1.2%;蕨類植物的種類比裸子植物豐富些,其科、屬、種分別占總數的15.7%、9.5%、9.8%;被子植物最為豐富,其科、屬、種分別占總數的81.7%、89.4%、89.0%。
2.2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和珍稀瀕危植物根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上武公路路域分布有國家2級保護植物金毛狗(Cibotiumbarometz)、樟樹(Braineainsignis)2種,未發現國家1級保護植物分布。
2.3鄉土植物種類上武公路路域鄉土植物按其用途可分為4類,即喬本類植物、藤本類植物、灌木類植物、草本類植物,其分類統計見表2。由表2數據可知,上武公路路域鄉土植物中,喬本類植物、灌木類植物、藤本類植物、草本類植物分別為50、134、41、100種,分別占路域鄉土植物種數的15.4%、41.2%、12.6%和30.8%。下面對上武公路路域鄉土植物種類進行分析。
2.3.1喬本類植物喬本類植物高大挺拔,極其觀賞性,是城市綠化、園林景觀和庭院美化的重要物種。上武公路 路域鄉土植物中,喬本類植物有50種,其分為常綠、落葉2類,包括馬尾松、濕地松、杉木、八角、樟樹、毛桂、檫木、厚皮香、五列木、檸檬桉、窿緣桉、尾葉桉、翻白葉樹、重陽木、粗糠柴、楓香、青岡櫟、栓皮櫟、苦楝、香椿、青榨槭、野漆、羅浮柿、擬赤楊、菜豆樹、水東哥等50種。
2.3.2灌木類植物灌木類植物主要是無高大主莖的叢生木本植物,常位于喬木樹種的下層、草本植物的上層。上武公路路域分布有三葉木通、貓合獼猴桃、番石榴、桃金、蒲桃、小果冬青、余甘子、豆梨、金櫻子、粗葉懸鉤子、茅莓、柘樹、土茯苓、黃獨、山杜英、青榨槭、鹽膚木等134種灌木類植物。
2.3.3藤本類植物藤本類植物的莖纏繞、攀援或蔓生,多用于公路的垂直綠化。上武公路路域分布有海金沙、小葉海金沙、酸藤子、玉葉金花、茅莓、葛、龍須藤、雞眼草、皺果崖豆藤等41種藤本類植物。
2.3.4草本類植物草本觀賞植物具有生長周期短、繁育快、生活力強等特點,其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園林景觀設計和道路綠化中。上武公路路域分布有鐵芒萁、金毛狗、貫眾、石韋、香附子、絞股藍、鴨跖草、淡竹葉、白茅、狗牙根、蔓生莠竹等68種草本類植物。
3.1鄉土植物選擇原則上武公路路域鄉土植物共有325種,隸屬于113科310屬,分別占廣西維管束植物309科2011屬9168種的36.6%、15.4%和3.5%。上武公路路域鄉土植物中,被子植物占絕對優勢,分別占113科310屬325種的81.7%、89.4%和89.0%;裸子植物所占比例最小,分別只占2.6%、1.1%和1.2%;而蕨類植物則占113科310屬325種的15.7%、9.5%和9.8%。上武公路路域鄉土植物包括喬本類植物50種、灌木類植物134種、藤本類植物41種、草本類植物100種,豐富的植物種類為上武公路的植被恢復和重建提供了較大的選擇性。對于鄉土植物的選擇,筆者認為應遵循以下原則:1)適應性好,即植物能夠容易適應當地物侯條件,可以減少馴化時間或不需馴化;可就地移栽,就地采種育苗。2)水保效果好,即根系發達,枝繁葉茂,能保證邊坡的穩定。3)種源豐富,即所選植物應具備豐富的種源,市場上能買到或當地可以采集到。4)更新便捷,即選取物種對土壤肥料要求不高。5)綠化效果好,即能提供良好的視覺景觀效果。6)繁殖穩定,即選用植物必須具備良好的發芽率和較快的生長速度。
3.2鄉土植物物種篩選筆者根據以上原則,對上武公路路域植物物種進行了篩選,發現可用于該公路綠化防護的植物物種有159種,包括喬本類植物40種、灌木類植物68種、藤本類植物17種、草本類植物34種。其中,水土保持植物有威靈仙、油渣果、貓合獼猴桃、馬尾松、杉木、樟樹、檸檬桉、窿緣桉、尾葉桉、巨尾桉、番石榴、桃金娘、蒲桃、木棉、重陽木、余甘子、油桐、千年桐、楹樹、銀合歡、龍須藤、雞眼草、皺果崖豆藤等,此類植物耐早、耐貧瘠、耐熱、常綠速生、根系發達、萌生能力強、抗倒伏性強,可以固土護坡,保持邊坡的穩定;綠籬植物有金櫻子、粗葉懸鉤子、越南懸鉤子、假連翹、兒茶、馬櫻丹等,此類植物生長快、結構緊密、枝繁葉茂、抗倒伏性強、具刺等特性;觀賞植物有石韋、槲蕨、假鷹爪、何首烏、紫背天葵、裂葉秋海棠、狗牙根、厚皮香、檸檬桉、桃金娘、蒲桃、木棉、楓香、楊梅、樸樹、大果榕、黃毛榕、粗葉榕、對葉榕、薜荔、梨果榕、變葉榕、鐵冬青、.杜鵑、朱砂根、女貞、菜豆樹等,這類植物花期長、色彩鮮艷,可用于點綴邊坡,緩解長時問行車造成的視覺疲勞。
3.3鄉土植物綠化應用
3.3.1填方路基植物景觀綠化1)低填方路段:上武公路低填方路段視野開闊,設計時充分考慮植物形態、色彩的特點,營造復合型生態景觀帶,故可配置馬尾松、樟+桃金娘、夾竹桃、紅背山麻桿、野牡丹+芒萁、金櫻子。在公路防撞護欄外側土路肩部位種植花灌木夾竹桃,在邊坡坡腳護坡道位置種植馬尾松,在邊溝外側隔離柵處選適應性強的金櫻子進行垂直綠化,使之形成一面綠色的屏障。2)高填方路段:上武公路高填方路段邊坡與行車路面有較大的高差,使駕駛員的視線受到一定阻礙,故可在坡腳護坡道位置種植高大喬木桉類植物。此外,根據邊坡護坡形式,可適當栽植桉樹類+桃金娘、米碎花、山蒼子+狗牙根、玉葉金花等適應性強、管理粗放的小灌木,以達到穩定邊坡,進化小環境的目的。
3.3.2挖方路基植物景觀設計1)低挖方路段:上武公路低挖方路段在塹頂部的綠化可利用灌木的高低錯落來勾勒山體的林緣線。植物配置模式為假萍婆+山麻桿、女貞、繼木、玉葉金花+五節芒、烏毛蕨、淡竹葉+酸藤子、錫葉藤。2)高挖方路段:為了能夠有效地達到穩定邊坡、恢復生態的目的,對于上武公路高挖方路段,可采用“草皮+小灌木”的復合種植模式進行設計,即在草籽中加入適當的小灌木、花卉種子進行噴播,以利用小灌木發達的根系來更好穩定邊坡。植物配置模式為樟、萍婆、假萍婆+朱砂根、女貞、繼木、余甘子、玉葉金花+狗牙根、烏毛蕨、類蘆+酸藤子、玉葉金花。3)護面墻路段:對于上武公路護面墻路段,可采用垂直綠化的方法進行景觀設計,即選用藤本植物沿金屬網攀爬,藤本植物經過短期的自然生長便可對工程墻體予以覆蓋,從而達到美化工程墻體的作用。植物配置模式為五葉地錦、爬山虎、酸藤子。
3.3.3隧道區域植物景觀設計在靠近隧道口處,采用從疏到密的漸變方式種植喬灌木,其具有明暗逐步過渡的作用,可減少駕駛員視線受光照變化引起的刺激。配置模式有馬尾松、楓香、八角+紫薇、崗柃、厚皮香+越南懸鉤子、粗葉懸鉤子+酸藤子、錫葉藤等。
3.3.4其他區域景觀設計上武公路一般路段配置模式為木棉、萍蔢、樟、鴨腳木+銀合歡、朱砂根、女貞、繼木、余甘子+海金沙、麥冬。
3.3.5取棄土場景觀設計上武公路取棄土場退耕部分采用植草覆蓋的方式進行短期遮蔽綠化,即種植狗牙根、苜蓿等。不可退耕部分采用植樹方式,即配置模式有桉樹類+朱砂根、越南懸鉤子、粗葉懸鉤子、粗葉榕、山蒼子、柃木+海金沙、白茅、五節芒、芒箕、類蘆、烏毛蕨等。
4結語
上武公路沿線地理環境特殊,其穿越了特殊生態敏感區—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山自然保護區,采用鄉土植物對該路域植被進行恢復,體現了“生態公路”建設理念,有助于防范外來物種入侵對本地鄉土物種的影響。公路景觀設計施工中,結合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當地地理氣候條件的鄉土植物進行公路綠化,不僅可以加快生態恢復的速度,而且還能夠體現地方特色,維護區域生態安全。
作者:張怡 單位:招商局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