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熵權法生態文明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
1.1指標設計及其體系框架本文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思路是:首先,明確生態文明建設五大方面的目標,即生態經濟蓬勃發展,生態環境良好,生態人居適宜,生態制度健全,生態文化先進;其次,設立具體指標,以引導五大方面目標的實現。故先將生態文明建設評價總指標分解為五個核心考察領域: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人居、生態制度、生態文化。然后選取設立表現各個考察領域不同側面的建設水平、具有顯示度和數據支撐的若干具體指標,從而構建出層次清晰的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框架,見表1。
1.2評價方法
1.2.1指數計算過程無量綱化處理。本文采用功效系數法對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經過以上變化之后,指標中的原始數據轉化成用于評價的值,使得所有值都集中在了[0,1]之間。若所用指標的值越大越好,則選用正指標,若所用指標的值越小越好,則選用逆指標。
1.2.2熵權法概述熵權法是一種客觀賦權方法。根據信息論基本原理,信息是系統有序程度的度量,而熵則是系統無序程度的度量。因此,可用系統熵來反映其提供給決策者的信息量大小,系統熵可通過熵權法得到。在具體使用過程中,熵權法根據各指標的變異程度,利用信息熵計算出各指標的熵權,再通過熵權對各指標的權重進行修正,從而得出較為客觀的指標權重。假設研究對象由n個樣本單位組成,反映樣本質量的評價指標有m個,分別為xi(i=1,2,…,m),并測出原始數據。
本文運用熵權法對指標體系進行評價,并對江西省2010年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評價。結果表明:2010年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穩健發展,生態經濟、生態制度和生態人均3大領域行相對于2003年有了穩步提升,生態環境和生態文化領域大幅度下降,這兩個領域的下降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總體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制約。
2.12010年江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的綜合情況
2.1.1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呈現平穩狀態以2003年全省生態文明總指數為基準值100計算,2010年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平穩。3.1.2全省生態文明建設三大領域全面提升2010年全省生態經濟、生態制度、生態人居指數分別為101.88、110.78、110.75,生態經濟增幅較少,而生態制度和生態人居則有大幅增長,反映了該省近年來實施的綠色、生態、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有了初步效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較好處理了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生態環境指數則有了大幅度下降,僅為70.05,生態文化下降幅度更大,僅為19.85,表明該省部分地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沒有轉變發展理念、沒有形成良好的生態文化氛圍,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惡化、環境質量的下降,見圖2。
2.1.3大約半數指標呈上升趨勢在所有選取的22項指標當中,有12項指標呈上升趨勢,其中生態環境投資占財政收入比例、環境信息公開率、人均可支配收入、萬人擁有公交車輛、新建綠色建筑比例、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比例等7指標有較大幅度的提升,也是生態制度和生態人均指數問題提升的重要原因。相比較而言,生態制度和生態人居各項指標都在增長,生態經濟指標只有30%的指標保持較大的增幅,這反映該省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注重生態制度的建設、關注居民的居住環境和身體健康,各項節能減排措施比較到位,經濟效益有所提高。但同時,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森林覆蓋率等指標在下降,嚴重制約了生態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導致生態經濟指數增長緩慢。表明該省在生態經濟建設領域節能減排力度不夠、科技水平低。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呈現下降趨勢,而農藥使用強度卻在不斷攀升,表明該省仍需大力加強生化環境建設、發展綠色循環農業、提高公眾生態文明建設參與度。生態文化指數急劇下降,說明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忽視了公眾的力量,沒有充分調動公眾建設的熱情和積極性,導致生態文化氛圍淡薄、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只是唱“獨角戲”。
2.22010年江西省生態文明指數的分層分析以2003年全省生態文明總指數為基準值100計算,2010年11個設區市文明發展水平從高到低分別為新余、吉安、撫州、宜春、九江、景德鎮、鷹潭、南昌、上饒、贛州、萍鄉,見圖3。
2.2.1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層次分析根據2010年各市生態文明指數的高低,11個設區市生態文明建設情況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生態文明建設進展快的地區。新余市生態文明指數遙遙領先,達到了153.56,吉安和撫州生態文明指數分別為134.08和133.45,居于全省的第二和第三位。從具體指標來看,新余市生態制度領域居于全省第一位,生態文化和生態人居處于領先位置,但是生態環境處于落后的位置,各領域不平衡現象比較嚴重;吉安市在生態經濟、生態環境和生態制度領域均處于全省領先位置,但是生態文化和生態人居指數處在中偏下的位置,相對于新余市來說各生態領域不平衡的現象要輕微一些;撫州市生態環境位居全省第一,生態文化也處于第一層次,但是生態制度指數和生態文化指數偏低,各領域差異仍然較大。在生態文明建設較快的地區,今后仍然需要注重各領域的均衡發展,做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進步。第二層次,生態文明建設進展較快的地區。宜春市和九江市生態文明指數相對較高,稍低于第一層次的吉安市和撫州市,分別為118.31和116.5,居于第四、第五位。宜春市生態經濟處于全省第一,但是其他生態領域指數處于中等或中偏下水平,影響了生態文明總體建設水平的提高;九江市生態制度處于全省第一位,但是其他生態領域指數處在中下游,各領域差距明顯。兩個市的生態文明指數情況表明在生態文明建設進展較快的地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條件,努力消除各生態領域差距,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發展。第三層次,生態文明建設進展一般的地區。景德鎮市和鷹潭市的生態文明總指數分別為108.53、107.21,居于全省的第六和第七位。景德鎮市的生態經濟、生態制度、生態文化處于全省上游水平,但是生態經濟和生態文化卻大幅度落后,生態經濟指數排在全省最后,各領域差距顯著;鷹潭市生態環境指數、生態文化指數和生態人居指數均排在了全省第一,但是生態制度指數和生態經濟指數卻嚴重落后,分別排在全省倒數第二和倒數第四位。鷹潭市的生態領域發展極不平衡,生態文明建設總體水平不高。這兩個市區巨大的各生態領域指數差距說明在生態文明建設一般的地區,要重點關注生態文明建設的短板領域,需要采取有針對性的強有力的發展政策和應對措施,努力縮小各領域的差距,在保持相對優勢的同時,克服缺陷,達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協調發展。第四層次,生態文明建設進展緩慢的地區。南昌市、贛州市、上饒市、萍鄉市的生態文明指數分別為89.43、84.61、82.75、80.38居于全省第八至第十一位,同時也是城市數量最多的層次。總體來看,四個市各個生態領域指數均處在中游以下的水平,總體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不高,各領域差距較大,而且遠遠落后于先進地區。該層次的四個城市應該緊緊把握住發展機遇,把自身資源、環境優勢轉化為某些生態領域的優勢,重點建設1~2個優勢生態領域,提升總體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和質量,同時努力控制各生態領域的差距,實現協調發展。
2.2.2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差異分析從各領域發展指數的差異來看,2010年江西省五大領域的地區差異從大到小依次為生態文化、生態制度、生態經濟、生態人居、生態環境。生態環境領域地區差異最小,標準差為31.08,各市最高與最低水平之比為3.29,反映了該省在生態環境領域的高度重視,也是近年來該省各項重大生態環境工程實施的結果。生態文化領域差異最大,標準差高達123.03,11個市最高與最低水平之比為8.54,這充分體現了地區之間生態理念、生態知識普及程度間的巨大差異。生態經濟、生態人居兩項指標地區差異不大,呈現出地區間協調發展的良好勢頭。
2.311個設區市生態文明指數具體分析本文對江西省2010年11個設區市的22項指標和五大領域進行排序,將在11個設區市中位列前兩位的作為相對領先指標和相對領先領域,將排名位列最后兩位的作為相對落后指標和相對落后領域,通過比較相對領先/落后領域和指標,分析各個設區市單項指標的發展指數及五大領域在全省的相對領先和落后的情況,見表3。通過表3可以看出,相對領先指標大致決定了相對領先領域,而相對落后指標則影響著相對落后領域的數量,二者共同影響著該市的生態文明建設指數。南昌市雖然相對領先指標和全省首位指標均居于第一位,但是由于相對落后指標和全省末尾指標同樣居于前列,所以南昌市生態文明建設整體水平不高;吉安市相對領先指標和相對落后指標都不多,但是生態指數居于第一層次。江西省各市區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須注重各領域的均衡發展和整體的協調性,不可偏廢其一。
2.4江西省生態文明建設指標相對比較分析對江西省2003~2010年相對領先的生態經濟領域和生態人居領域,相對落后的生態環境領域和生態文化領域共18個指標根據綜合得分情況計算出每個指標所占的年份數來確定相對領先領域中相對領先指標和相對落后領域里相對落后指標,見表4。在生態經濟領域,相對領先的指標為:單位GDP能耗、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以及R&D經費占GDP比重;在生態人居領域,相對領先的指標為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比例。在生態環境領域,排名最后的三個指標為農藥施用強度、水環境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在生態文化領域,排名最末的指標為萬人擁有公交車輛。根據上文分析,2003~2010年江西省在生態經濟領域和生態人居領域處于五大領域的前兩位,生態制度領域處在第二層次,而生態環境領域和生態文化領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短板,處在最末位。該省應充分發揮生態經濟和生態人居兩大領域的優勢條件,同時努力克服劣勢,大力建設生態文化,努力縮小各領域間的差距,保持均衡發展。
3江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優化
3.1江西省生態文明建設領先目標實現路徑示意圖根據上文分析,江西省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巨大優勢、取得了穩步進步,但也存在著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一是生態文明建設區域差異明顯;其二是五大領域發展不協調,生態文明建設總體水平不高。江西省生態文明建設應做到重點突出、多管齊下、均衡發展:首先,轉變發展觀念,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其次,做好全省生態文明發展規劃,既要保持贛中和贛西北地區的領先優勢,同時克服贛南、贛東北等落后地區的短板;再次,要充分調動公共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識和熱情;再次,以科技進步為動力,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最后,要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各項體制機制。在五大領域中,要以生態經濟和生態人居領域為重點,鞏固其優勢地位,帶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進步;完善生態制度建設,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提供強力保障;持續關注生態環境和生態文化領域,以“點”為突破口,帶動該兩大領域“軸”和“面”的進步,從而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均衡發展,見圖5。
3.2江西省生態文明建設領先路徑分析
3.2.1重點發展生態經濟,夯實生態文明物質基礎生態經濟領域6個落后城市中,贛南和贛東北地區占了4個(上饒58.27、贛州75.25、鷹潭76.98、南昌86.88),涉及全部7個指標,占總指標數的3/4,充分表明生態文明建設落后地區經濟發展方式粗放(主要能源消費量大、單位GDP能耗高、每平方千米產出值和R&D經費占GDP比重低)、生產結構不合理(第三產業占GDP比重低)、環境效益低(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和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低)。因此該地區應改變發展方式,調整和優化工業產業結構,重點培植技術含量高、核心競爭力強、產業關聯度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不斷提升工業“綠色”含量;積極改造提升傳統工業、淘汰落后企業,并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首先,在生態經濟領域相對落后的贛中和贛西北地區,通過大力發展科技,培育特色產業集群,九江重點發展汽車、航空、優質鋼材、電子信息、生物和新醫藥等產業;新余、宜春等贛西地區重點發展冶金、光伏、鋰電、醫藥、陶瓷、機械電子等產業;吉安、撫州等贛中南地區重點發展稀有金屬加工、電子信息、通訊終端、生物制藥、食品加工、紡織服裝、新能源、化工建材和機械制造等產業。其次,在生態經濟領域處于全省領先位置的贛南、贛東北地區,大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重點發展節能環保、綠色能源、綠色材料、航空制造、半導體照明、新動力汽車、生物醫藥等綠色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并對傳統工業進行改造提升;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繼續保持生態經濟領域優勢,夯實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物質基礎。最后,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第三產業比重:優先發展金融服務、現代物流、商務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拓展提升旅游、商貿服務、社區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積極培育服務外包、文化創意等新興服務業;以區域性中心城市為中心節點,實施物流服務大通道建設工程,形成贛北(南昌、九江)、贛東北(上饒、景德鎮)、贛東南(鷹潭、撫州)、贛中南(贛州、吉安)、贛西(新余、宜春、萍鄉)五大物流服務大通道,構建支撐中部地區物流發展、服務全國的現代物流體系。
3.2.2克服生態環境劣勢,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全省生態環境領域指數不高,落后地區占了4個城市(南昌52.78、萍鄉73.77、上饒95.71、贛州98.81),主要表現為森林覆蓋率和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低;領先的宜春(82.13)和新余(86.44)則表現在水環境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大、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贛南和贛東北地區要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造林綠化工程,構建沿湖、沿河、沿路生態保護帶,大力推動城鎮綠化建設,提高森林覆蓋率和人均公共綠地面積;贛中和贛西北地區則要強化重點產業、工業園區和城鎮污水排放的處置和管理,進一步提升水環境質量,并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推行節能減排技術,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3.2.3加強生態制度建設,提供堅實生態制度保障生態制度發展指數雖居于前列,但是區域差異十分明顯,位于五大領域中的第四位。上饒(68.52)、萍鄉(89.65)、鷹潭(90.35)生態環境投資占財政收入比例和環境信息公開率低,而撫州(92.17)政府采購節能環保產品和環境標志產品所占比例較低。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先地區應注重于生態人居和生態文化制度的建設,保持各領域協調發展。健全完善干部考核評價機制,不斷完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把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生態經濟等方面內容考核納入考核范圍,提高政府采購節能環保產品、環境標志產品所占比例;建立區域溝通融合互動機制,加強與本省落后地區產業、信息、資金和技術的溝通和聯系,主動幫扶欠發達地區,在接軌周邊較發達地區中謀求發展,積極融入長三角、海西區等區域,不斷拓展本區經濟發展的空間;建立全民參與激勵機制,主動運用各種手段和載體對全社會進行生態文明與環境文明教育,大力加強環境保護意識、節儉節約意識、綠色消費文化等教育,引導社會成員樹立起綠色生活理念,真正形成自覺講生態文明、重環境友好的社會風氣。在落后地區則重點加強生態經濟和生態環境制度建設,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環境效益、促進社會與自然和諧發展。建立生態經濟補償機制,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發展生態經濟,靈活運用價格、稅收、財政、信貸、收費等經濟手段,形成科學合理的發展生態經濟的補償機制,加大生態環境投資占財政收入比例;建立生態經濟激勵機制,提高環境信息公開率,研究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對符合生態經濟要求的重大建設項目,優先列入重點項目計劃,在能源、資源、水、土地等要素配置上給予優先安排;建立環境污染預警機制,進一步加強污染防治,防范環境風險,改善環境質量,增強環境承載能力。
3.2.4營造生態文化氛圍,努力縮小區域文化差異生態文化發展指數居于五大領域末位,地區差異最為明顯,是江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的“短板”,萬人擁有公交車輛、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低。要以生態文明發展理念為先導,引導全社會成員豎立環保、綠色消費意識和節約意識,營造“保護生態、綠色發展、尊重自然”的生態文化氣息,給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在萍鄉、上饒、贛州等生態文化領域落后地區,應重點普及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培養民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生態責任意識,提高公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熱情;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推行汽車尾氣凈化技術,并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提高工業用水復用率和污水處理率、提倡使用雨水、中水和循環水利用,以“點”帶“面”,促進生態文化領域的進步。
3.2.5保持生態人居優勢,帶動生態文明全面發展生態人居指數居于前列,領先地區與落后地區城市個數比為1/3(萍鄉61.98、景德鎮75.48、南昌90.57、撫州87.3),撫州市居民平均預期壽命偏低,而其他三市新建綠色建筑比例較低。落后地區應嚴格落實低碳建筑標準,打造低碳綠色居住方式,一方面嚴抓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節能情況,另一方面推進民用節能建筑,提高新建綠色建筑比例;領先地區則要大力推動醫療、衛生、體育、文化等事業的發展,構筑無公害食品和綠色食品工程,努力改善居住、生活、工作環境,提高居民身體素質和生活質量。
作者:劉耀彬柯鵬單位:南昌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