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影響傳統文學的網絡文學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對傳統文學宏大敘事話語權的解構
民間文化由三部分組成:狂歡式的演出形式、詼諧的戲仿作品和廣場語言,網絡文學屬于狂歡式的演出形式。傳統文學作家由于受種種因素的限制,其話語權是非常有限的,閱讀權掌握在普通讀者手中,批評權掌握在批評家和少數精英階層手中。但具有非中心化的網絡文學使得一切處于被壓抑狀態的思想都得到了解放,因而實現了對傳統文學宏大敘事的顛覆。在網絡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暢所欲言,“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現實生活中的身份、傳統的規范、游戲規則、禁忌特權在網絡世界失去效力,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地施加自己話語的影響。這種狂歡的顛覆使得網絡文學開始對傳統文學這種“元敘事”產生懷疑,文學作品不再是“人類靈魂工程師”以宏大敘事和深沉主題創作出來的“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而成為網絡上的“頑童”或“閃客”創作的一種網絡游戲或文化快餐。網絡時代,網絡不僅為人們提供了更多自由、平等對話的機會,而且給大眾提供了話語特權。自由既是人類心靈的最高定性,也是人文精神的最高追求。網絡文學的出現不僅為大眾提供了最廣闊的虛擬空間,而且為人類提供了構建認知秩序平等的符號權利。網絡文學所具有的便捷性、自由性和廉價性不僅使“人人都能成為作家”的夢想變成現實,而且使得文學回歸到自身應有的價值和意義上,文學回歸民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在網絡文學創作和傳播的過程中,網絡擺脫了體制和功利性目的的規約和束縛,能夠以開放和無拘束的心態張揚個性、展現本我的真性情和自由的心靈。網絡使人類得到了文學與精神的雙重自由。
二、對語言韻味、多義性、模糊性閱讀模式的解構
網絡文學不僅能夠將影像、聲音、動畫、色彩等融為一體,而且能為讀者提供一種視覺化和媒體化的閱讀模式。網絡發展帶來了文學媒介的革命,使得文學發展超出了人類所能控制的部分,網絡文學為讀者提供的不再是紙介印刷品,而是以直觀讀屏觀看的電子文本。與靜態線性、單媒介的傳統文學相比,網絡文學作為一種新型的“視覺消費”不僅具有多媒介、動態多維的特點,而且在審美效果上淡化藝術審美經驗,消解了語言的想象性、多義性和模糊性。為了吸引讀者的眼球、節省讀者的時間和金錢,網絡文學一般都采用篇幅短小、詼諧搞笑的創作模式,讀者在閱讀這些電子文章時來不及細細品味其中的韻味,而是以“即興漫游”或一目十行的方式進行“網上沖浪”,這對于以表意為主的文學作品來說是對其詩性體驗的拆解。古人云:“辯余味而后可以言詩。”也就是說語言的詩性魅力不在于閱讀,而是要通過詩性體驗、審美品位和藝術感悟來把握語言形象的意蘊和美感,網絡文學既不追求有意味的形式,又不體現藝術的精神,它以故事情節、幽默感和神怪作品來吸引讀者,為讀者提供舒暢自在的閱讀快樂,讀者在閱讀這些文學作品時無須展開想象的翅膀,字立紙上的詩化平臺和文字的詩性韻味都被后現代的聲光電屏拆解和蒸發了。接受美學認為,閱讀是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一種雙向互動活動,是讀者從文本內部理解和把握對象的活動。與傳統文學相比,網絡文學的閱讀模式不僅使閱讀變得更為直觀形象,而且使讀者擁有了更多的選擇權和參與權,如讀者在閱讀網絡文學時既可以根據屏幕上的提示對文檔進行下載、回復、刪除,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愛好對作品進行修改和批評,讀者具備了越來越多的文學屬性。對于傳統文學的讀者來說,作者創作的文本是讀者進行接受活動的根本依據,是唯一的;而在網絡文學中,由于讀者的參與與回應不僅使得任何文本都不具有唯一性,而且使得讀者、作者與作品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親密。網絡文學是讀者與作者心靈溝通的一種重要方式,網絡將作品發送到網上能否得到讀者的認可、共鳴,關鍵在于網絡讀者的點擊或評說,因而他們可以不在意文學權威和主流價值觀,卻不能不在乎網絡讀者的反饋;而讀者對網絡文學作品的點擊或評說既是與作者的互動交流,也是對作品信息的共鳴和反饋。雖然這種文學創作模式有時會顯得粗糙和散亂,但體現的是讀者最真實的感受和最真摯的心聲,是雙方藝術靈感和審美情感的相互契合,是雙方心靈共鳴和志趣相投的真實表達,創作的人性意義大于作品的審美意義。
三、對文學人文責任承擔和倫理道德的解構
傳統文學作品是作家心靈和生活感悟的結晶,是作家精神和生命的直接呈現,但對于網絡文學來說,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和匿名性,使得創作主體處于被遮蔽的狀態,這就造成了網絡創作主體的使命感、寫作的責任和良知、文學的審美和人文責任承擔變得無足輕重。注重認識、教育、審美等社會功能的傳統文學逐漸被網絡文學的娛樂功能所取代。網絡作者創作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娛樂,為了玩,他們常以“玩文字”的心態宣泄情緒,釋放壓力,展示自我,這就使得網絡文學作品舍棄了沉重和苦難的創作主題,傾向于表達濃厚的個人情感和經歷。網絡文學發端于聊天室,無論是創作者還是閱讀者最初的目的都是為了娛樂,為了尋求安慰,為了排遣心中的無聊和孤獨,因而他們在扮演好現實角色的同時,還需要扮演好網絡角色,這樣不僅容易導致網絡主體虛擬人格與現實人格的分裂,讓他們在獲得自由的同時陷入“欲海”無法擺脫,而且容易使他們過于依戀虛構世界,迷失自己的本真身份,對現實生活感到厭倦,使自我品行失去應有的凝聚力。網絡的虛擬性和無限性使得一些假、丑、惡的東西趁虛而入,嚴重地毒化了社會風氣,影響了人們道德人格的塑造和道德價值的形成,更甚者還可能引發道德和價值等社會危機,如一些網絡文學作品為迎合網民的低級趣味喪失了道德判斷標準和要求,以揭露別人的隱私或展示個人隱私為能事,以揭露人性之惡為專長,以展示殘酷、黑暗為美,使得人類的精神空間充斥著惡魔和假丑惡,消解了傳統文學宣揚的真善美。
四、對傳統單一文本形式的解構
與傳統單一的文本形式相比,網絡文學不僅包括由聲像色構成的獨立的網絡作品,而且包括在屏幕上顯示的文學作品和網絡原創文學,尤其是超文本文學更是對傳統文學的文本形式形成了強烈的沖擊。超文本文學又稱多向文本文學,主要包括超文本詩和超文本小說兩類。超文本文學作品非常注重讀者的參與和創造,因而在創作時會為讀者提供多種不同的情節發展走向或結局供讀者選擇,這使得讀者的意志和欲望能夠暢通無阻地宣泄出來。如超文本詩歌并不是傳統詩歌的網絡化,而是在傳統文學樣式的基礎上以網絡技術為依托、以多媒體展示和互動對話為特征的一種創作手段,這種形式不僅實現了讀者與作者由靜態介入發展成雙向互動關系,而且彌合了大眾藝術與高雅藝術的鴻溝。但在超文本文學作品中,讀者是根據作者提供的故事發展走向來實現選擇和與作者進行互動的,即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互動只是一種閱讀互動,他們并不參與文本的寫作和意義的生成。此外,超文本文學還有效地解決了傳統作家“言不逮意”的難題。思維的多向性和語言的單線性一直是困擾傳統作家的難題,在網絡中,文學作品的焦點從以作者為中心轉移到以讀者為中心,讀者不僅擁有閱讀的自主權,而且擁有批評和再創作的權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作者已經死了”。
五、結語
一切學科終究是要回歸人性的。網絡文學的虛擬性不僅給予創作者極大的空間,而且給予讀者更多的自由和選擇,而網絡文學對傳統文學的解構既體現了時代變化帶來的人文價值的改變,又重新定位了文學的社會價值和審美價值。
作者:霍娟娟單位:鐵道警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