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改革開放題材網絡小說人物象征意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自網絡文學作品《大江東去》與在此之上改編成的電視劇《大江大河》相繼入選“五個一工程獎以來,網絡文學已逐步從21世紀初的類型化、娛樂化敘事風格和單一化的文學題材演變成多元化的文學局面,其中,現實題材的網絡小說創作風生水起。在2018年網絡文學平臺的新作品中,現實題材占比達65%,同比增長24%。以時代記敘代替玄幻想象,以宏觀敘事代替個性化的另類書寫。本文以財經作家阿耐的小說《大江東去》為引,從縱向歷史的視角來對這篇小說作品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進行剖析與闡釋,并通過對作者寄予人物的象征意義進行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現實主義;網絡小說;四大經濟體
阿耐的小說《大江東去》采用全景描摹的視角,以現實主義為創作手法,以經濟改革為主線,圍繞政治變革、社會生活變遷、文化發展等方面深刻展現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的全貌。十一屆三中全會與南方談話后,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黨的工作重心逐步從抓階級斗爭轉到抓經濟建設上來,這也給文藝界帶來了腳踏實地投入經濟改革的創作風氣。從當代文學發展的進程來看,現實主義創作手法在傳統紙質文學創作與當代新媒體創作時期,都經歷了不同形態的成長過程。
一、《大江東去》中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簡介
(一)改革開放下的現實主義文學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文藝界開始尋求現實主義轉型,蔣子龍發表的《喬廠長上任記》開啟了改革文學的先河,大膽反映十年浩劫對我國的工業造成的創傷與站在新的歷史節點面臨的新問題,同時這類小說也一洗十年浩劫后文藝界傷痕文學消沉、躊躇的風氣,展現出經濟建設時期高昂的熱情與勇猛的改革魄力。書寫現實或是植根于鄉土,是改革開放這一時期文學界的主流。現實主義這一文學思潮也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活躍于官場小說、反腐小說等通俗文學作品中?,F實主義這一字眼主要來源于西方,最早由德國“狂飆突進”運動代表作家席勒提出,是一種重要的創作原則和方法,雖系統形成于西方文藝界,但追根溯源我國古代文學歷史,亦可見現實主義寫作之章法,譬如先秦《詩三百》中“賦、比、興”的敘事手法,漢樂府詩之“緣事而發”的創作與收錄主旨,而到了元明清時期,現實主義思潮在小說創作中邁向了高峰,同時涌現出了一大批現實主義作品,諸如關漢卿的《竇娥冤》、施耐庵的《水滸傳》、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等。其后,現實主義逐漸繁盛,繁衍出如今活躍于主流文壇的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等流派與風格。1942年《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也明確提出了“文藝從屬于政治”“文藝為政治服務”的見解,進一步推動了有著強烈政治屬性的現實主義文學一度成為文學的主要形態。
(二)新媒體環境下的書寫現實
在互聯網時代,數字媒介技術創造出紛繁復雜的“擬態環境”,通過對客觀現實的結構化處理,再現現實環境。在文學創作領域,作者寫作——讀者閱讀的主客體關系被重構,在擴大了文學的邊界和范式的同時,也逐漸走向了以吸引讀者閱讀興趣為導向的功利主義的藩籬,網絡文學曾一度陷入脫離現實、題材同質化或一哄而上等現象。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數字媒介技術催生了一大批作品的影視化,但其中對于作家作品的篩選標準逐漸趨于一致,一種精英基于利己主義的商業化目的而書寫的“新傷痕文學”成為影視人熱衷呈現的文本對象。這類文本通常創作于21世紀初期,以網絡、雜志、書籍為載體,代表主題有“疼痛”“青春傷痕”抑或是基于蒙太奇視角回顧20世紀的歷史痛點,為迎合市場而生,企圖將傷痕加以擴大化。當然,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入,“十三五”建設如火如荼地開展,城鄉經濟一體化、鄉村振興、脫貧攻堅有序進行,城鄉文化產生了激烈碰撞與沖突,也使得當代新媒體環境下的文學創作有了第一手素材,擁有更廣闊視野的新時代現實主義文學不遺余力地繪制宏偉圖章,如《復興之路》、齊橙的《大國重工》、阿耐的《大江東去》,著力表現政策變革、時代變遷、小人物的奮斗章程,為社會發展提供價值引導。2020年“十三五”與“十四五”交匯期,136位網絡文學作家聯合倡議,呼吁網絡作家遵循正確的創作導向,加大現實主義題材的創作力度,以此推進網絡文學的精品化。
二、《大江東去》中人物塑造的象征意義
以人物成長軌跡體現歷史命脈,通過對人物拼搏歷程的描摹來隱喻特殊時代背景下的不同社會群體的沉浮,是《大江東去》這一作品最鮮明的特色之一。以塑造人物為核心,以人物成長展現故事情節與環境變化這兩大關鍵要素,以“史詩”化的寫作手法鋪陳開來,《大江東去》的這一寫作模式也來源于18世紀末期德國的“成長小說”。《大江東去》通過對1978到1998年這二十年間四位主角人物的奮斗成長歷程的書寫,象征著國企、集體企業、個體企業、外資企業這四大經濟體波瀾壯闊的運行路徑。
(一)國企的現代企業制度改革
國有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有企業的經濟地位日益顯現。《大江東去》以小說的寫實的筆法,描繪了地方國有企業“金州總廠”和大型國有企業“東?;ぁ钡母母锇l展之路,以主線人物宋運輝串聯起了水書記、費廠長、馬保平等一大批有血有肉的支線人物,將這些人物作為一個整體,象征的是1987年前后國有企業的發展脈絡。宋運輝是“十年浩劫”后的首批大學生,1982年畢業后進入地方國有企業金州總廠,金州總廠是我國傳統老牌國有企業的代表,宋運輝在工作期間貫穿于其成長經歷的有企業自身管理模式的僵化、內部潛在等級制度劃分的復雜以及裙帶關系的糾纏不清等問題,這些問題也是十三屆三中全會前,我國國有企業自身存在的短板。金州總廠這一現象引出了必須要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現代企業制度這一改革方略。其后,宋運輝著力建設的東?;S便代表了改革開放前后國有企業制度現代化的探索路徑,道路艱難而曲折,但宋運輝飽讀政策,不放過每一個企業改革的機遇,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雖然受到保守派人員的重重阻撓,但改革開放的春風已悄然吹進每一個大型國有企業,此后,大型國有企業逐步理清了產權關系、政企關系以及內部管理與經營目標,并開始進入主動尋求外資的股份制改革。
(二)鄉鎮集體企業的改革歷程
小說展現的另外一個宏觀敘事的便是鄉鎮青年干部雷東寶帶領“小雷家”在政策的規劃中艱難拼搏的故事,象征著村辦集體企業在改革開放前后的彷徨與無奈、進取與成長。村辦集體經濟的發展在我國曾經歷四個發展階段:初步振興、基層治理、艱難探索與全面復興階段,在改革開放以來,發展和處理好集體經濟,這也是農村改革首當其沖的。雷東寶勝在敢想敢做、不拘一格,他在宋運輝的幫助下,懂得了摸清政策的重要性,并率先在土地承包制“大包干”、企業市場化經營初步嘗試等階段大膽邁步,這樣的人物形象也代表了那個年代敢闖敢為的并取得成功的一大批農村集體。
(三)個體經濟的恢復與重生
楊巡作為主要人物之一,是作者想要呈現的個體經濟這一經濟體的象征。早年東北下海創業的經歷開拓了他的視野,促生了他想要創建個人企業,把家電市場、日用品市場做大做強的決心,這個人物頑強又圓滑的人物特質象征了那個年代第一批想要抓住市場經濟機遇的個體戶們。他善于利用人際關系,周旋于宦海、商界,小心謹慎而唯唯諾諾,通過不斷的“試錯”,抓住了時代的浪潮。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意識到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規律的客觀性決定了發展個體經濟的必要性,此后,城鎮個體經濟得到復蘇,個體戶數量逐年增長。
(四)外資企業的涌現與發展
作者在刻畫出生于農村的幾位主要人物的風云史之外,還著力刻畫了梁思申這位象征著改革開放后期進入中國投資市場的外國資本,初次登上國際舞臺的中國企業,在努力尋找合作伙伴的過程中必然需要一個熟悉中國經濟環境的中間人,而出生于中國的梁思申便是最佳人選,作者巧妙地將這一獨立自信的女性人物與國有企業代表宋運輝和個體經濟代表楊巡串聯在了一起,并且不予褒貶地展現了在改革開放歷史交匯期,不同經濟形態之間、上層建筑與底層個體之間的世界觀的矛盾與隔閡。
三、結論
《大江東去》是一篇從立意到創作手法,再到對人物的刻畫與描摹都水平極高的網絡小說,其中隱喻與人物刻畫中的時代象征、四大經濟體變革歷程的象征已突破了傳統網絡文學的“快餐式”寫作水準,在積聚了一定的固定粉絲群體后,經過影視化改編更是取得了廣泛的好評,與同類型作品一道,共同推動了網絡文學的優質化、精品化,并將助力于下一步“十四五”文化強國建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棟霖.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00[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49-186.
[2]李飛.傷痕文學:“歷史的終結”版的中國敘述[J].經濟導刊,2020(07):48-55.
[3]周憲.再現危機與當代現實主義觀念[J].文學評論,2019(01):29-39.
[4]周叔蓮.試論建立現代國有企業制度[J].中國工業經濟研究,1994(01):10-19.
[5]王豐.改革開放40年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意蘊、歷程與啟示[J].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2018(00):71-84.
作者:薛宵蓉 單位:武漢紡織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