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化傳播中旅游紀念品的開發設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有關人口數據測算,全國共有煙民1.64億,其中男性煙民約為1.59億,女性煙民約為0.05億,男女煙民比例為31.8:1。通過數據顯示中國的吸煙人群是相當龐大,吸煙的歷史也比較悠遠。往往廣大的煙民對煙具的喜好也是比較廣泛的。尤其對一些比較新奇的并且有收藏價值的藝術煙具往往會受到具有一定經濟基礎的中老年煙民的喜好。產品本身的藝術價值往往大于了產品的使用價值。在這類的產品的本身這樣的煙具也會成為禮品饋贈的較好選擇。
一、煙草的歷史及遼寧滿族吸煙風俗
煙草是什么時候傳入中國的呢?據史料記載,中國真正開始風行煙草及吸煙習慣,還是在明朝萬歷年間,煙草從海外傳入以后,才為世人共知.(摘自《吸煙的歷史》52頁)由此可知中國人吸煙的歷史已經五百年了。悠長的歷史使廣大吸煙者對煙具的喜好也是多種多樣。其中有“煙嘴”、“煙斗”、“旱煙桿”、“鼻煙壺”、“水桶煙”、“煙袋”等等。這些都是輔助吸食煙草的工具。那么包裝貯存煙草的煙具又有那些呢?天津中和煙鋪(又稱五甲子老煙鋪),是一家歷經明、清、民國三朝的老字號。那么最初的煙草包裝主要是白紙包包即可。到了近代隨著煙制品的種類并沒有增加多少,只是吸煙的方式發生了一些變化。煙具出現了一個明顯的特點:注重實用性的同時,更注意其裝飾性和藝術性。出現了角質、骨質、玉石、金屬、塑料、陶瓷等煙盒制品。
任何一種文化現象的產生和發展,都與一定社會的歷史條件緊密相關,清代東北滿族煙俗的形成與發展亦然,它與當時滿族身處的自然環境與生活方式有著密切關系。東北地處寒溫帶,煙草自身的生物特性,為人們抵御風寒提供了一種較為理想的選擇。煙草因其所具有的藥物屬性,在滿族生產生活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滿族人喜吸煙草,在長期吸煙的基礎上,形成了許多與煙緊密相關的生活禮俗。在日常交往之中,敬煙是滿族人迎賓待客的主要方式之一。敬煙也是滿族人尊長敬老的一種表現形式。滿族是有著敬老傳統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體現著對老人的尊重和愛戴。煙在東北滿族的婚姻禮俗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滿族婚姻禮儀中,有一項重要的儀式——“裝煙禮”,一般是由女子向男方的長者敬煙,禮畢后,尊長要將事先準備好的錢送給女方作為酬禮,謂“裝煙錢”。由此可見明清時候煙草剛剛傳入中國在遼寧吸煙的風俗已經形成,并且成為遼寧地區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習俗。
本文介紹的這款“煙跳”是一款比較新穎的煙盒設計。在保持原有貯存香煙功能的基礎上增加了自動取出香煙的功能。在注重增加新功能吸引消費者的同時不斷加強了對煙盒本身設計的裝飾性和藝術性以及地域的文化性。以提高設計中的情感因素。那么設計中情感因素往往會成消費者購買的重要因素。那么我們來分析一下煙跳設計中的情感因素都有哪些。
二、煙盒設計中情感因素對設計的影響
消費者的情感具有復合性,對于一個產品可能會有幾種不同的感覺。正是因為對于產品的評估我們有著多元的影響因素,產生的情感通常不會是單一的一種。光是在功能的設計中的創新往往是不夠的。在材料的選擇上采用了目前比較昂貴的紅木材料,如:花梨木、紫檀木、紅酸枝木,楠木等珍貴木材。中國是一個木材木使用比較多的國家,對于木器的加工工藝也是歷史悠久。皇家帝王對高檔的木材的使用選擇也是相當考究。民間對于木料的種類、品種、價值的認知度也是比較高的。那么在煙跳設計材料的選擇大大提高了產品本身的價值,再經過中國傳統的木器加工工藝如榫卯工藝、雕花等工藝的使用以及傳統圖案的運用,在提高產品本身的使用價值的同時也提高了產品的藝術價值以及產品的的收藏價值。
消費者對產品的情感具有時效性:每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周圍的環境在不斷變化,個人的期望目標、衡量標準、態度也隨之變化,對于同一產品在不同的階段也經常會有不同的反應。紅木等材料在漫長的使用過程中也會隨著時間、環境的改變產生變化。如紅木在使用的過程中隨著溫度和濕度的變化以及使用者的不斷撫摸也會產生顏色的變化,顏色會變得越來越深色澤光亮,顯得很沉穩飽滿,具有歷史的滄桑感。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金鑲玉”。在煙跳的設計中加入玉石和金箔也為整個設計增添璀璨的一項,尤其玉石隨著時間的推移玉石本身會變得更加圓潤。使產品的本身的藝術價值得以進一步的提高。產品采用的主要材料是紫檀木,以及產品花紋是嵌入的是青海玉和金子,花紋都是采用的古典象征祥和福瑞的圖案。在材料的選用方面使產品大大的增加了它的價值和藝術價值以及收藏價值,花紋都是采用的明清象征福氣花紋式樣。
該款設計秉承了我國明清滿族風情文化的設計風格,將明清家具的制作工藝微化應用于煙具的設計中,將遼寧滿族文化的傳播起到很好的媒介作用。該款設計作為遼寧特色的旅游紀念品系列設計之一,體現了遼寧地區的民族風情特色,整個系列設計將為遼寧旅游業文化形象塑造與文化傳播提供一個全新載體。
作者:高勇 王丹 單位:大連交通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