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圖書館孝文化傳播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孝文化逐漸受到整個社會的關注,研究發揮高校圖書館在孝文化上的傳播作用,意義重大。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孝文化;傳播;研究
1引言
建設和諧社會,在國內老年化人口數量劇增的時代背景之下,弘揚孝文化,顯得重要而迫切。高校圖書館作為大學重要的附屬機構,服務未來社會高素質群體,研究高校圖書館在孝文化傳播上的作用,意義重大。
2孝文化內涵
孝文化是指由孝行為引發的一切行動和精神活動。中國傳統文化本質上可稱為“孝的文化”從先秦時期帶有宗教況味的祭祀祖先祈求平安肇始,至西周開始加入政治含義逐漸衍生出奉養父母的新意。春秋戰國至漢唐,孔孟學人將孝與家與國的安定穩固相關切。漢唐統治者“以孝治天下”,孝文化從道德領域滲透進法律領域中,以法律形式推進和保障孝道施行,發展出忠與孝的相輔相成,成為社會思想道德體系核心。程朱理學出現后,孝道的專一性、絕對性和約束性增強,孝道淪為強化君主獨裁、父權專制的工具,最終走向極端愚昧化。晚清民國初期,民主、自由思想的傳播深入人心,人的自覺性和主體意識增強,從自然人性角度揭露宋明之后孝文化的丑惡,樹立起以天下為己任,為民族盡大孝的思想。
3高校圖書館孝文化傳播價值
高校圖書館孝文化傳播,將會直接影響到高校學生、高校教師和圖書館館員。作為未來社會建設的主力軍和引領者,在有孝文化熏陶的高校學子,有助于培養出良好的品性,在未來實現與家庭、與職業、與社會和諧共處,承擔起相應的家庭和社會責任。進而有力地推動國家進步。孝文化影響下的高校教師,促成教師對學生更多一份愛和責任,有利于實現更好的教育效果。作為高校圖書館孝文化實施主體的館員,孝文化的有力傳播將影響到館員多一份責任、多一份傾心,促成高校圖書館實現價值最大化。
4高校圖書館孝文化傳播定位
高校圖書館作為文化傳播機構之一,在當前孝文化處于“野蠻生長”的背景下開展相關工作,準確地對自身服務有明確的定位十分必要。首先高校圖書館作為孝文化傳播圖書情報機構。圖書情報是其本職工作之一。需要加強孝文化典籍、圖書的分類和整理,及時擷采出沉庸過時的篇章,以與當前時代精神相切合。其次作為孝文化傳播服務機構。高校圖書館是校園內最大的知識寶庫,而現代高校圖書館豐富的文獻資源、現代化的設施、網絡化的服務,是傳播孝文化、做好孝文化傳播服務的硬件基礎。更重要價值體現在服務管理方面。管理理念的創新,最重要的是要促進高校圖書館人文與科技的融合。同時加強圖書館館員的服務意識,直接關系到高校孝文化傳播的廣度。再次,作為孝文化研究機構。對孝文化典籍進行采摘、清潔、整理、改良、加工。這個加工過程就是孝文化研究。高校圖書館孝文化研究,將決定高校師生學習孝文化的深度。
5高校圖書館孝文化傳播內容
高校圖書館孝文化傳播內容宜孝思想與孝行為并重。從三個方面作為突破口。第一,孝文化歷史。孝文化沉淀2000余年,加上中國地域廣闊,孝文化面貌出現變遷,呈現出歷史性、地域性、時代性差異,這種差異構成了豐富的孝文化歷史,為新時期孝文化的弘揚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第二,孝文化杰出踐行者。作為社會人之間的行為差異,雖然有其先天成分,但是后天的影響更為巨大,同樣的孝道思想施加于相同環境下的多個個體,最終的結果可能既有共性,更多是個性。孝子躬行孝道,成為一時、一地、一族中的典范,肯定有其可取之處。弘揚這些杰出者的孝行和精神,有利于今人學習和借鑒。第三,孝文化當代性。孝文化在中國古代社會的作用包括道德教育、穩定社會和民族凝聚的功能。通過對孝文化的改造實現孝道倫理的價值轉化,通過孝道文化的教育實現孝道倫理的弘揚。孝的本質是愛。孝的價值就是愛以及愛的引伸。
6高校圖書館傳播孝文化創新
人類的傳播是一項系統工程,是由不同類型的傳播活動組成的,一般分為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群體或組織傳播大眾傳播等幾種類型。根據高校圖書館特點,高校圖書館孝文化傳播需要從管理、傳播模式和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三個方面來進行創新。其一創新管理模式和服務模式。高校圖書館豐富的文獻資源、現代化設施、網絡化的服務,成為師生探求知識、進行科學研究最主要場所。因此高校圖書館館在傳播文化的創新方面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人力資源和技術基礎。管理模式的創新可以從硬件和軟件兩方面著手。硬件方面增加孝文化典籍館藏、開辟孝文化學習專用空間。軟件方面可以在圖書館和校園內營造孝文化學習氛圍,兼顧校內師生學習孝文化的共性和個性需求,做好服務。其二提供孝文化名人、杰出行孝踐行者文化交流。榜樣的力量總是無窮的。孝文化研究杰出者和孝行為前行者對于高校內部的師生學習孝文化和踐行孝道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其三借助現代網絡技術。現代新媒體的大量涌現,借助其便捷性、高效性,可迅速高校圖書館孝文化傳播的影響力和取得更大的社會效應。7結束語迫近并且高速加深的中國老年社會到來,立足高校圖書館進行孝文化傳播,不僅必要,而且大有可為。
參考文獻:
[1]黃振萍.中國傳統孝文化的演變[J].中州學刊,2014,(5):5-10.
作者:陳華芳;孫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