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斯蒂芬(Steven)教授指出:“與其費時計算創意經濟的影響與規模,我們更應該將研究與政策動力置于此,即更好地理解創意工作及其機構是如何變化,更好地理解怎樣才能培植更為生機勃勃、更加具有創造性與多樣化的文化生活”[4]。世界主要國家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成功與失敗的實踐,為發展區域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可資借鑒的主要經驗有三條:(1)特色文化資源為王道。從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角度看,文化創意產業的模式具有多樣性,主要有以美國為代表的“版權型”,以英國為代表的“創意性”,以澳大利亞為代表的“民族文化型”、以中、日、韓為代表的“文化創新型”。作為人類的一種精神活動,文化創意的影響必然首先出現在文化生產領域。約翰•哈利特提出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型:基礎設施→連接性→內容→創意。很顯然,文化創意產業離不開網絡和傳媒技術,但是創意成為主宰當代經濟的首要要素。約翰•霍金斯教授甚至說“新經濟等于創意加上電子學”。但是消費者對技術的熱情不會一直持續下去,他們更多關心的是內容、有創意的內容。因此,澳大利亞學者大衛•索斯比在《經濟與文化》一書中指出:文化的商品性和服務性是文化產業的基本屬性,而藝術的創造性和獨特性居于文化產業的核心地位。正如約翰•哈里特所說:“內容和創意成了一個更好的長期賭注。顯然,信息———信息技術和代碼———自身已不再是推動經濟的主要力量。人們感興趣的是思想和知識,而不是信息;人們感興趣的是經驗,而不僅僅是連接性”。特色文化資源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最值得關注的資源。因為文化創意經濟是新經濟,但是,與傳統經濟一樣,也是以資源為基礎的產業,不過這個資源不是資金,不是物質生產資料,而是文化資源,或者稱之為文化資本更貼切。人們發現,以特色文化為內容的文化創意產品(比如《花木蘭》)生產成本并不高,區域特色文化資源反而成為真正的希缺性資源。韓國影視產業和日本動漫的發展印證了“內容為王”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顯著特征。(2)產業經濟分層為路徑。產業鏈是產業部門間基于技術經濟聯系,而表現出的環環相扣的關聯關系。產業鏈的完整性、層次性和指向性要求,關聯企業群應圍繞產業指向,找到各自在產業鏈條上的經緯坐標,并構成產業的完整鏈條。文化創意產業鏈是一種相對傳統產業鏈而產生的新型產業鏈。該產業鏈的上游是對文化遺產的加工、數字化及其內容的整理,下游是文化商品化了的信息技術產品的普及和市場推廣,以及大眾流行文化符號在傳統產業中的應用。由于“內容為王”是文化產業的產業特質,加上信息技術和文化產業的融合,使得內容產業增值能力倍增,這樣,文化產業鏈與其他產業鏈的區別,不再僅僅表現為垂直型,還表現為垂直和水平相混合的復合型結構。如上所言,文化創意產業的產業鏈與其他普通產業的產業鏈不同,其主要特點在于文化創意產業各組織本身可能涵蓋產業鏈中的任意單個環節,也可能包含所有的環節。某些文化創意產業組織本身可能只要有了簡單產業鏈,其便可生存。有的文化創意產業必須依附于產業鏈中的某一層才能存活,它們是為產業鏈服務的組織。比如電影、電視劇工業就是一個非常復雜而又完整的產業鏈。(同一產業鏈中,分上游、中游和下游,提供產業的基礎性資源———文化資源)充分挖掘創意資源,帶動產業鏈全面發展,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或產業集群,是現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3)工業遺存演進為首選。工業遺存是指18世紀以來,近現代工業建設所留下的具有歷史學、社會學、建筑學和科技、審美價值的包括建筑、機械、廠房、生產作坊、礦場、加工冶煉場所、倉庫、店鋪等社會活動場所,以及工藝流程、數據記錄、企業檔案等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總和。同時,還包括因多種因素喪失原有產業功能的舊工業建筑。這些舊工業建筑在風格、尺度、材料、色彩、構造等方面記錄了社會的發展和取向,隨著歲月滌蕩,成為了城市景觀的一部分,在城市歷史和社會層面上有著持久而深遠的意義。工業遺存改造肇始于美國蘇荷區的歷史建筑保護。即在忠實于舊建筑歷史的同時,對原有建筑進行更新改造,將舊工業廠房的經濟、文化、社會和環境價值更清晰的顯示,使之煥發第二次生命。1996年,國際建協(UIA)第大會提出的城市“模糊地段”(Ter-rainvague)概念,明確包含了工廠、鐵路、碼頭等城市中被廢棄的地段,指出此類地段需要保護、管理和再生。1913年,紐約軍械庫展覽,拉開了工業遺存復興的序幕。倫敦的CBD是上世紀倫敦Dockland廢棄的碼頭區。此外,瑞士溫特圖爾蘇爾澤工業區和蘇黎世工業區、德國的魯爾工業區,美國紐約SOHO區、日本橫濱MM21地區、加拿大溫哥華的格蘭維爾島(GranvilleIsland)等都是比較成功的典范。縱觀當前國內工業遺存改造項目,改造模式主要集中為博物會展、城市休憩空間、創意產業園、綜合開發等。北京798、上海M50、南京晨光1865、成都“東郊記憶”等創意產業園都是工業遺存改造的典型。隨著創意產業園模式的進一步發展,餐飲和娛樂場所被引入其中,將購物旅游與工業遺產旅游相互結合起來,集購物、娛樂、休閑、文化于一體,如上海1933老廠房、8號橋創意風尚中心和深圳OCT當代藝術中心等是這類工業遺存開發的典范。
二、市中“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思路
比較優勢理論告訴我們,發展“區域文化創意產業”時,首先要找出本地區和其他地區相比較具有絕對優勢或相對優勢的產業要素,或者找出產業鏈上具有絕對優勢或相對優勢的環節進行優先開發,重點扶持,走比較優勢戰略的路子。
1.市中“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優勢與不足。依據赫克歇爾•俄林的資源稟賦理論,我們可以發現“區域文化創意產業”比較優勢要素稟賦包括自然稟賦、文化資源、人力資本、資本、技術、市場和制度安排等七項。在“區域文化創意產業”開發過程中,上述要素組合一種合力,形成對區域產業效果的綜合影響。這是一個有機整體,其中任何一個要素的存在、變化和發展都是與其他各項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比較優勢諸因素的綜合作用和整體效能,是比較優勢形成的真正力量和關鍵。棗莊市(主要指市中區)屬于資源枯竭型城市,煤炭資源已經枯竭。市中區在文化創意產業的要素稟賦中的自然稟賦(區位條件和自然環境)、(高水平)技術、(高級)人力資本、(金融)資本、(需求)市場等要素,都不具有比較優勢,總體來說,市中區不具備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基本條件。但是,發展“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的綜合比較優勢是可以創造的。在于它可以創造性地依賴比較優勢諸要素的創造因素,促使綜合比較優勢由無到有的創造,由弱到強的變化。在現代條件下,技術、資本和人力資源可以通過創意和制度安排來吸引,這些是可變性公共要素,唯有區域特色文化的豐裕程度與異質性(質量)是最基本的、核心的要素稟賦。棗莊市擁有7300年的始祖文明、4300年的城邦文明、2700年的運河文明、130年的工業文明,處于“一山、一水、兩漢、三孔”黃金旅游線上,特別是保護相對完整,且獨具區域特色的地方工業遺存和文化基因,地方文化資源要素稟賦成為“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的相對優勢要素稟賦。市中區完全可以以此為基礎,通過規劃設計和制度安排來發掘礦山文化基因,調度技術、資本和人力資源等其他產業要素,促進“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的綜合比較優勢由無到有,由弱到強,最終形成“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的比較優勢。
2.市中“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從社會分工的角度看,產業鏈整合是對產業分工生產方式的重新組織。依據一定的邏輯關系和空間分布關系而客觀形成的一種關聯關系形態。產業鏈的本質是描述具有某種內在聯系的企業群結構,它是相關產業組織形成的一種功能性網鏈結構[9](P64~68)。產業鏈理論表述了產業的關聯程度,這種關聯關系主要體現了五大內涵:①產業鏈是滿足需求程度的表達;②產業鏈是產品價值傳遞的表達;③產業鏈是資源加工深度的表達;④產業鏈是主導核心技術的表達;⑤產業鏈是產業地理空間布局的表達。基于這一定義,鄭大慶等人在總結分析國內同類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產業鏈整合理論的“5+4+3”戰略框架。“5”表示產業鏈整合的核心是調整供需鏈、價值鏈、技術鏈、產品鏈和空間鏈;“4”表示影響產業鏈整合的4類必要非充分因素:生產要素、技術創新、產業管制和相關支持性產業發展;“3”表示產業鏈整合有3種方式:橫向一體化、縱向一體化和產業融合。產業鏈整合理論要求我們要從產業鏈整合的角度,來發現和尋找“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規律,研究制定具有區域特色的“區域文化創意產業”規劃和產業政策,整合和建構具有區域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價值鏈,聚集產業形成“區域文化創意產業”集群。首先,“區域文化創意產業”需要縱向一體化整合。引導和鼓勵產業鏈上的相關企業沿著“創意→生產→營銷→媒介→消費者”這個鏈條,向產業上游或下游延伸,找到合適的生存區位,最終改變產業鏈上企業的協同程度;其次,“區域文化創意產業”需要橫向一體化整合。文化創意產業鏈橫向一體化是指政府應當引導和鼓勵兩個并行的文化創意產業鏈之間發生關聯關系。比如,影視業與旅游業、餐飲業產生關聯;第三,“區域文化創意產業”需要產業融合。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是政府跳出區域,實現區域與區域之間、不同產業之間的融合。產業融合這種產業鏈整合方式對“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的升級,對區域產業集群和產業聚集更具有意義。
3.市中“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思路。文化創意產業是個新興的產業,其核心是“文化+創意”。是區域產業升級改造不斷發展的一個自然演進的過程,不是憑空而出,也不能突飛猛進,而是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相關內容的融合提升。老工業城市一般就是借用現存工業遺存文化資源,取道產業鏈的市場細分,找到與本地區優勢文化資源、人才狀況、特長相適應的產業鏈條,以此推進“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根據市中“區域文化創意產業”比較優勢要素稟賦和區域文化產業鏈整合狀態,我們認為,市中“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為18個字,即“再生工業遺存,連五點為一線,建二園成一鎮”。所謂“再生工業遺存”,是指市中“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要以中興煤礦、市南工業區及其關聯資源等現有工業遺存為基點,著眼于現有工業遺存的改造與“再生”,使之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異質和優質資源稟賦。所謂“五點”,是指老中興煤礦遺址、市南工業區遺址、國際洋行舊址(含火車站一線)、抱犢崮自然風景區群(含大裂谷、龜山風景區群)、薛城鐵道游擊隊紀念園(含影視城、沙溝舊址群)等五個工業遺存和自然文化旅游景(區)點;所謂“一線”是指從薛城到十里泉電廠的臨棗鐵路線(也是工業遺存);所謂“連一線”,就是以臨棗鐵路線為動脈,通過改造再生老式火車為旅游餐飲娛樂列車,把沿途五個棗莊工業遺存文化和自然人文資源連接起來,活化形成一個完整的市中區二日游線路。所謂“二園”,是指以中興煤礦工業遺存為基礎,建設“棗莊礦山文化公園”,以市南工業遺存為基礎,建設“市南民國工業園”,所謂一鎮,就是通過旅游餐飲娛樂老式列車鐵路線連接二區而成的,建構成具有異質性、典型性的“民國工業小鎮”。“再生工業遺存,連五點為一線,建二園成一鎮”是以工業遺存文化為內容,以“民國工業小鎮”為形式的市中“區域文化創意產業”戰略,三者相互聯系,相輔相承。“再生工業遺存”是提出戰略和實施戰略的文化基礎,“連五點為一線”是活化戰略的產業動脈,“建二園成一鎮”則是產業戰略的標志。通過“連五點為一線,建二園成一鎮”這一創意戰略規劃建設,挖掘棗莊優質自然、人文和工業遺存文化資源,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并整合區域內創意文化產業節點,打造影視、文化旅游和餐飲產業的上游與核心價值鏈基礎,吸引文化創意產業聚集,進而形成“區域文化創意產業”集群。
三、“民國工業小鎮”建設的可行性分析
1.建設“民國工業小鎮”符合產業比較優勢原理。工業遺存的空間有故事化的場景,這是任何其他建筑、材料無法替代、模仿、復制的。工業遺存強烈的不可復制性是其最大賣點之一。棗莊歷史文化悠久,資源豐富,但是,最具代表性,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資源當屬礦山文化。胡小林教授認為,棗莊礦山文化包含三個階段[11](P170~178):一是傳統煤窯階段。從明朝萬歷年間開始,到19世紀末形成的“煤窯文化”,原始思維和封建迷信因素很濃;二是中興公司階段。從1899年戴華藻受命來棗莊組建中興礦局,到1938年3月日軍侵占棗莊煤礦。生成了傳統與現代自然銜接,性情與理性珠聯璧合,展現自我與通力合作并行不悖,礦工所特有的直率、義氣,與自律、守紀融為一體的礦山文化;三是接受紅色文化滋養階段。自1938年蘇魯豫皖邊區特委派鹿廣連潛入礦區發展地下黨組織,一直到全國解放。形成了以情為重,行俠仗義,吃苦耐勞,寬容大度,粗獷豪放,團結戰斗的階級特點革命文化。棗莊礦山文化的代表———中興公司礦山遺址(包括舊礦井、矸石山、礦區運輸系統、白骨塔、大墳子等)、中興公司礦區建筑群(包括辦公大樓及其配樓、機務處廠房、礦師公寓、過車門、中興公司大門、國際洋行等。其中,最典型的建筑是中興公司辦公大樓。)和中興公司的歷史檔案(包括中興公司從1899年正式成立,到1938年被日本人搶占的將近40年時間里,制定的一系列章程和董事會議事規則,形成的人事、設備、建設、管理、培訓、財務、后勤、事故、傷亡、勘探、氣候等方面的檔案材料)。其中,矸石山、礦井、礦區運輸系統、辦公樓(飛機樓)、完整的企業歷史檔案,這些典型的工業遺存空間背后的故事完整地再現著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輝煌,而且,容易激活人們的歷史情結和自戀情結。這種鮮活的礦山文化資源是其他城市或者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所不具有的,卻是市中區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優質文化資源和比較優勢稟賦要素。因此,聚集以“民國工業”要素為核心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發掘、整理、保護、開發和利用礦山文化資源,并以此為基礎,與市南工業區連接建設“民國工業小鎮”,是市中區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選擇。
2.建設“民國工業小鎮”符合文化創意產業鏈原理。棗莊不僅有優質的礦山文化資源,還有豐富的自然文化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改革開放以來,這些文化資源得到了有效挖掘、改造、開發。比如抱犢崮自然風景區、鐵道游擊隊影視城等,先后為電視劇《民國第一案》、《鐵道游擊隊》和《小小飛虎隊》等影視劇的拍攝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這些異質的、自然的、歷史的、工業遺存的文化資源,要么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和保護,要么孤零零的,沒有納入產業鏈,不能夠很好地發揮產業聚集功能。我們提出的“連五點為一線”,就是要通過礦山工業遺存———“臨棗鐵路”“老式文化旅游列車”的再生,把域內文化、旅游、餐飲產業點勾連起來,形成一個區內完整的以礦山文化為核心的縱向文化旅游產業鏈,率先為發展“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積聚人氣,聚集資源。“建二園成一鎮”,則是通過“老式文化旅游列車”,把以中興礦業(棗礦)遺址為主建設的“棗莊礦山公園”,與以市南工業區遺址為主建設的“民國工業園”連接起來,在延長縱向文化旅游產業鏈的同時,以影視城的身份參與橫向文化旅游產業鏈,從而構成以“民國工業文化”為核心的產業集群聚集地,進而底定市中“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的基礎。
3.建設“民國工業小鎮”可以實現市中“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棗莊礦區正在消失的矸石山、市南工業區正在崛起的居民樓正在啃噬著棗莊市區的優質工業遺存;每天僅有的幾趟運煤列車和零星的幾位游客,正在荒廢著棗莊市區的優質文化旅游資源;山東能源集團投資的大制作電視劇《大中興》就要尋找拍攝基地;棗莊市民正在煎熬中渴望市中經濟文化的復興。解決上述問題的途徑,就是把上述四個方面通過一條主線結合起來。這條主線,自然就是“再生工業遺存,連五點為一線,建二園成一鎮”。建設礦山公園和民國工業小鎮是保護和再生工業遺存的主要途徑,民國工業小鎮的建設,可以為《大中興》的拍攝提供基地,而《大中興》的拍攝反過來則可以為“民國工業小鎮”的建設提供資金,為今后的旅游帶來名氣,這是一舉多贏的措施,也是市中“區域文化創意產業”起步的機遇。“民國工業小鎮”不僅在縱向和橫向上拉長了市中區域文化旅游產業鏈,而且,對影視、旅游、餐飲等產業實現了跨行業融合,對“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的升級,對區域產業集群和產業聚集更具有意義。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實踐經驗表明,“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既有賴于區域產業要素稟賦,更有賴于對區域產業要素稟賦的組合與建構。“民國工業小鎮”戰略是市中“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的觸發性規劃,如果能夠得到認可并持續性的推動,必將帶來區域性文化創意產業的大發展。
作者:張宗海 單位:棗莊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