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西方文化異同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內容摘要: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著特定的文化內容。中西方民族衍變歷史、生態環境、宗教信仰、民族風俗、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文化的差異,導致人們對同一組數字賦予不同的情感和意義,產生不同的聯想。本文從中西方對數字不同的傳統觀念,探討中西方數字文化的差異,以求在對外交往中減少誤會與磨擦,達到交際的目的。
關鍵詞:中西方數字文化異同
數字是表示數目的文字,漢字的數字有小寫和大寫兩種。
數的概念,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觀察和探索而得來的,它是隨著人類文明的產生和發展而產生和發展的,是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識而總結出來的。可以這樣說,人類的文明始于創造文字,文字的創造始于數字(趙世開,1999:172)。數字除了表示事物的數量或次序外,還廣泛應用于成語或詞組中,作為夸張或比喻的修辭手段,使語言凝煉、生動、生輝添色,達到言簡意賅,渲染氣氛的效果。在科學的數字世界中,它的功能是計算,毫厘分明,精確嚴謹,是實數;而在人類心靈的語言世界里,它的功能是表義,許多數字經過泛化,抒情達意,增強語勢,是虛數。數字的觀念在各個民族中都滲透在它傳統文化的不同層面,比如哲學與宗教、歷史與藝術、政治與習俗、神話傳說與巫術迷信等。我們只要讀讀中國古代文獻,不難知道諸如“五行八卦”、“兩儀生四象”、“陰陽六爻”、“人道六制”、“七夕”、“七日來復”、“八方維綱”、“八大金鋼”、“九陽”、“九州”、“十干”、“十惡”、“十二地支”、“十二生肖”、“三十六計”、“七十二行”等這些含有神秘色彩的數字。英語中也有一些這類詞語,比如有"HolyTrinity","theThreeFates","FivepointsofCalvin","SevenagainstThebes","theNine","bakersdozen"等,另外西方文化中還有“一”表示至高無上,“二”表示愛情,“三”表示等量齊觀,“六”表示非凡,《舊約》中有“七年”與“七日”,《新約》中有“七雷”與“七印”。(趙世開,1999:185)。由于受民族心理、宗教信仰、語言崇拜等文化差異的影響,英漢語數字泛化的內涵和外延,雖有共同的規律,但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數的概念,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觀察和探索而得來的,它是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識而總結出來的,它是隨著人類文明的產生和發展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可以這樣說,人類的文明始于創造文字,文字的創造始于數字(趙世開,1999:172)。
在中國,三是一個很吉祥的數字。在漢語里,3被寫成三,其意義是,上面一橫代表天,下面一橫代表地,中間一橫代表人,即融天、地、人為一體,寓意天地人的關系。中國的道教有三清之說,即玉清、太清、上清;佛教中有天、地、人三尊之說。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古人認為,數字始于一,終于十,成于三。可見三在中國文化中被賦予了很大的意義。中國古代與數字三有聯系的重要思想觀念是很多的,如:日、月、星為三元;前生、今生、來生為三生;君臣、父子、夫婦三種關系為三綱;父、子、孫為三族等等。三和五非常近似,所以,有時候不僅僅是個數字概念,里面包含了很多古樸的東方哲理。在中國,古制已有所謂“五門三朝”的說法,故宮的建筑也符合這種布局。從過去的大清門經天安門、端門、午門,一直到太和門,正好是“五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正好是“三朝”。這三和五,也有他們的文化內涵。“三”指天、地、人;“五”指金、木、水、火、土。古代中國人把這八種物質看作世界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因此,三和五這兩個數字在中國的社會生活中運用得也比較廣泛。數字“三”在西方國家同樣受到尊重。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稱三為完美的數字;古埃及人認為它代表父、母和子;基督教有三位一體之說,即圣父、圣子、圣靈;在古希臘神話中,宇宙被認為是由三位神靈統治著:主神朱庇特、海神尼普頓、冥神普路托(杜學增,1999)。中國有“事不過三”之說,而西方也有不能連續用一根火柴為三個人點煙的禁忌。
中國數字文化三五之道,有三就應該有五。《易系辭》中說:“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地之數各有五,五數相配,以合成金、木、水、火、土。”意思是說,三才(天地人)和五行(金木水火土)的數字變化的規律,一切事物都脫離不了三五之道。但五常與三結合而用,如,三皇五帝、三令五申、三五成群、三綱五常、三下五除
二、三年五載等。中國古詩詞中這種三五連用也很常見,如,“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鮑照)。所以,五在中國文化中有著很深的哲學思想。在西方文化中,人們認為星期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一種說法是,星期五是耶穌受難日,所以主兇。數字四在中國由于諧音“死”,而被視為一個不吉利的數字。電話號碼、車牌號碼尾數有四的就不受歡迎。人們尤其要避開“14”(諧音“要死”),“54”(諧音“我死”)。而在西方國家,人們基本沒有關于四字的忌諱。有的民族反而對“四”極為崇拜,認為“四”是公平、正義、力量的象征。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崇尚“六”的傳統觀念。如先秦時期六部儒家經典稱為“六經”或“六藝”,諸子中最著名的陰陽、儒、墨、名、法、道德總稱為“六家”,周代兵書現存六卷稱為“六韜”,政區分為“六鄉”,周禮有“六典”(治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官制設有“六部”,漢代官職有“六曹”,隋唐政制設“六部”,朝廷軍隊統稱“六軍”,皇后的寢宮稱“六宮”。古代把親屬關系歸納為“六親”,婦女懷孕也稱為“身懷六甲”,天地四方合稱為“六合”。中醫將人的心、肺、肝、腎、脾、膽稱為“六神”,佛教認為凡人有“六欲”,古代作畫講“六法”、“六要”、“六彩”,古典詞牌名有“六丑”、“六州歌頭”。(包惠南,2001:195)。民間也有“六六大順”的吉語,在使用電話號碼或汽車牌號時,人們尤其鐘愛尾數為“66,666,6666”這幾組數字,農歷初
六、十
六、二十六被視為舉行婚禮的吉日。
在西方國家中,人們看重數字“七”,認為它吉祥有力。它對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數字“七”又具有很濃厚的宗教色彩,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西方信仰基督教,他們認為上帝用七天時間完成了創造世間萬物的壯舉,圣瑪麗亞有七喜、七悲,主禱文分為七個部分等等。西方宗教和文化常用數字“七”來規范人的道德行為或歸納人文景物、社會團體、宗教儀式等。如,七大美德(信任、希望、仁慈、公正、毅力、謹慎、節制)、七宗罪(驕傲、發怒、嫉妒、肉欲、貪吃、貪婪、懶惰)、七重天(純銀天、純金天、珍珠天、白金天、銀天、紅寶石天、極樂天);人有七感(生機、感情、語言、味覺、視覺、聽覺、嗅覺);世界有七大奇觀(埃及金字塔、巴比倫空中花園、摩索拉斯陵墓、以弗所的戴安娜神廟、羅得島的巨像、菲底亞斯的丘比特神像、亞歷山大的燈塔)(包惠南,2001:193)。另外,佛教和伊斯蘭教也很尊崇數字“七”。據說,佛教始祖釋迦牟尼面壁七天而成了正果。佛教認為,萬事由地、水、火、風、空、識、根七種本原生成;佛寺由七種廳堂組成;人死后要祭奠七七四十九天等等。伊斯蘭教認為,安拉創造世界用了六天,在第七天休息;阿拉伯人說,天有七重,地有七層,一周有七天,因此,他們常用數字“七”表示數量或次數之多。由于世界三大教派尊崇數字“七”,所以,人們發現它被廣泛用來表述各種事物,人有七情、面有七竅;彩虹有七色;音樂有七個音符;西方童話中有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等等說法(平章起,1993)。這些足以說明,數字“七”在西方文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人們對“七”情有獨鐘。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人們的價值觀也隨之發生的變化,勤勞致富成了人們共同的愿望,“恭喜發財”成了新春佳節親朋好友之間的常用賀詞。南方經濟發達的粵語區的“八”與“發”諧音,廣東人特別喜歡數字“八”,以求生財有道,發財致富。現在對“八”的愛好已風靡全國,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對“八”可以說是特別偏愛,幾乎達到迷信的程度。電話號碼中喜歡有八,汽車牌照號碼最好有八,有的商店取名“518”(“我要發”的諧音),公司企業等單位開業把含有“八”的日期選作黃道吉日,開業典禮的時間也要定為8點18分(“發一發”的諧音)。(包惠南,2001:196)。可見數字“八”已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表示數量的數字,同時反映出人們的一種共同愿望,蘊含著一定時期民族文化的內涵。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數字“九”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素文》中說:“天地之數,始于一,終于九。”“凡數指其極者,皆得稱之為‘九’”。九為數之極,又稱“天數”。人們用“九霄云外”表示極高之意;“九洲方園”表示極廣之意;“九泉之下”表示極深之意;“數九寒開”表示極冷之意。因為“九”與“久”諧音,由此演化出“神圣”之意,受到歷代帝王的青睞,他們常借用“九”字來象征他們的統治地久天長,萬世不變。這一點在中國帝王的宮殿建筑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在故宮的建筑中用得最多的是“九”,因為“九”是最大的陽數(奇數),它代表天,而皇帝自稱是天的兒子(天子),所以它也代表了皇帝。又因為《易經》里的“乾卦”代表天,而“乾卦”里說:卦象“九五”的位置,飛龍就會在天上,偉大的人物就會出現在人間,所以“九五”又象征皇位。比如天安門的建筑,城樓是9間,門有5座,午門也一樣;保和殿、乾清宮等東西長9間,南北寬5間。這都叫“九五之尊”。另外故宮內的臺階都是9或9的倍數;門板上的門釘橫豎都是9行;就連故宮房屋的總數,也是9999間。(宋柏年、施寶義,1999:162)。除此之外,天壇的建筑也體現了這一點。圓丘壇共分三層,每層四面各有臺階九級,每層周圍都設有精雕細刻的漢白玉石欄桿。欄桿的數字均為九或九的倍數,即上層72根、中層108根、下層180根。同時,各層鋪設的扇面形石板,也是九或九的倍數。如最上層的中心是一塊圓形大理石(稱作天心石或太極石),從中心石向外,第一環為9塊,第二環為18塊,到第九環為81塊;中層從第十環的90塊至十八環的162塊;下層從十九環的171塊至第二十七環的243塊,三層共378個“九”,為3402塊。同時,上層直徑為9丈(取一九),中層直徑為十五丈(取三五),下層直徑為21丈(取三七),合起來45丈,不但是九的倍數,而且還有“九五”之尊的含義。為什么要用九或九的倍數來設計建造祭壇呢?據神話傳說,皇天上帝是住在九重天里,用九或九的倍數來象征九重天,以表示天體的至高至大。另一原因是,我國古代把單數看作陽數,而將雙數看作陰數。天為陽,地為陰。天壇是用來祭天的,只能用陽數進行建筑。而“九”又被視為“極陽數”,這是最吉祥的數字。除了封建迷信的因素外,這種設計,卻反映出當時工匠們高超的數學知識和計算才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晨
中西方數字的研究是一種綜合性的比較文化研究,通過比較分析,闡釋數字的文化內涵和發生機制,探討它們跟神話思維的內在聯系,進而了解人類原始思維的產生和演進的普遍規律。數字文化看起來似乎是人們司空見慣的瑣事,但它卻無時無刻不在規范人們的行為,了解中西方數字文化的異同,有助于我們在對外交流中相互尊重,減少誤會與磨擦,達到交際或溝通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趙世開.漢英對比語法論集[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3.宋柏年,施寶義.中國文化讀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4.平洪,張國楊.英語習語與英美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5.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6.陳琳華編譯.美國傳統節日[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
7.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8.平章起.禮貌、禮節、禮儀[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