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日文化差異對大學日語教學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日兩國在地理、文化、風俗習慣上都有很大差異,這也滲透在了兩國的語言當中,并通過語言表達,將禮儀和價值觀表現得淋漓盡致。也正因為中日兩國語言存在的巨大差異,才在大學日語的教與學的過程中出現了巨大難題。大學日語教學由于中日兩國之間存在的差異而受到了或好或壞不同程度的影響。面臨差異對大學日語教學的影響,在大學日語教授的過程中,教師更應闡述中日兩國之間具體的文化差異以及對大學日語教學產生的影響,這樣的大學日語教學才更加實用,更加有針對性。
一、中日兩國文化差異
文化體現在人類生活的每一個方面,人類社會的前進也與文化息息相關。依靠文化,人類才能夠得以生存和發展。中日兩國自古以來在文化上一直都聯系密切,由此很多中國人的心中認為日本人與中國人同宗同屬,然而,實際情況卻大有不同。而對于學習外語來說,若能學習并掌握本國與目的語國家的文化差異,將會令學習者對目的語的學習更加熟練,避免文化障礙和語言沖突。
(一)中日文化現狀一個國家不僅應該重視經濟的發展,更應注重其文化的發展,而在研究一個國家的文化時,最重要的就是研究其主體文化,因為主體文化是最能體現一個國家以及其歷史發展的變化。對于中國來說,不得不提的一個偉大學派便是儒家思想,自古以來,儒家思想對于中國的影響最大,其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是中國君子的標準,直到現在,依舊影響甚深。中國人民待人謙謙有禮,尊敬他人,有仁愛之心,這些都離不開儒家思想的影響。現代的中國,經歷了改革開放,在加入WTO后,人民的思想則變得更加開放。而對于日本來說,古代的日本最初是沒有屬于自己的文字的,后來則是在中國漢字和朝鮮語的影響下不斷發展而來,因此日語有時候聽起來某些方面很像漢語,而在其文字中也有漢字在其中。而日本其國家也同樣如此,不斷的吸收外國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改變,最終形成其獨有的文化特點,如今日本在動漫的發展上獨占鰲頭,其科技也十分發達,越來越強。
(二)中日文化差異中國有著長達五千多年的歷史,在不斷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形成了其獨有的民族文化,博大精神,內含豐富。與中國相比,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的日本則情況迥異。二者有聯系也有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在禮儀方面,眾所周知,我國和日本都十分注重禮儀。然而,在中國,人民初次見面或是很久不見都會用握手來表達自己對對方的敬意和尊重,以及問候,但在日本,其國民更多的是用鞠躬的方式來表達。在價值觀方面,中國提倡儒家思想中仁愛謙恭誠信,應孝敬父母、愛護老人、尊敬師長。而日本人則更注重的謙虛有禮。在語言表達方面“,等級制度”十分嚴格,下級對待上級,小輩對待長輩時說話一定要加敬語,以表達其謙虛的態度。同時,日語中表達道歉的詞匯相對中國來說多很多,在鬧市中常見到日本人在互相碰到了身體后道歉。此外,中國人常說肯定句,而日本人在這方面卻會詢問對方,以此讓人覺得并非在強制他人,中國人來說則是“是非分明”。
二、大學日語教學概況
在大學外語學習中,日語是英語之外最受學生喜歡和認可的語言,究其原因,除了有中日之間歷史悠久的交流以外、還有大量日資企業對日語學習者的需求,學生需要運用一門第二外語武裝自己作為找到一份好工作的敲門磚。可是正是由于這種急功近利的學習動機和心態,再加上中日文化的巨大差異,導致中國學生在學習日語中逐步走向以語法化為終極目標的道路,而不是利用語言來進行有效地溝通與交際。這樣一來,就導致了學生只可以讀寫,應對書面考試,而無法自如聽說來應對與人溝通交流,喪失了需要語言溝通的特性,日語的學習逐漸成為了一種“啞巴語言”。總體說來,大學日語現如今的概況就是注重語言系統和語言訓練,卻單單缺少了語言的實用性。有的老師照本宣科,語法句型講過之后便草草結束課程,并沒有深入剖析中日文化之間的巨大差異以及這種差異所帶來的巨大影響,這樣不僅導致所教授的語言內容、課堂效果受到影響,同時學生忽略了文化差異,這樣他們在中日交流中難免出現誤會和問題,還影響了人際交往、工作交接。大學日語教學中仍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1)教材內容陳舊單一,過分語法化。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大量新詞和新鮮事物涌現。如果教材停滯不前,跟不上時代的腳步,注定會被社會所淘汰,對于學生而言,舊教材不僅會削弱他們的學習興趣,還會使他們與本國語言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影響他們在社會的競爭與發展。(2)教師整體隊伍的數量與逐年增收的學習者的數量不成比例,勢必導致學生學習效果的不理想,也只有滿足了一定學生數量的日語教學才可以保證日語學習的學習質量和效果,相反,如果大量學生存在一個應進行語言模擬與學習的小環境中,不僅會減少每個學習者的學習、練習時間,還會因為一個人的錯誤進行集體大規模的操練,勢必會影響教師整體的教學進度。(3)傳統語言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以傳授語法知識和訓練語音語調為基本出發點,著重強調應對考試的策略和技巧,對中日文化差異的領域涉及的少之又少,這樣學生對中日文化差異的了解也越來越少并忽視了對文化的理解,這樣并不利于實際語言交流與操作,失去了使用利用語言從事事務的意義與價值。
語言是人類重要的工具,是進行思維和傳遞信息的工具。在目前國內的大學日于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比如有的學生雖然在經歷了多年的日語學習后,對日語詞匯、語法以及聽說讀寫等能力掌握的很好,但在實際生活中,卻由于對日本文化不夠了解,不能對中日文化差異掌握精確,無法達到語言方式、行為方式以及思考方式上的自由轉換,因此產生了交際問題,造成了文化沖突,針對這一現象,我們認為,作為日語學習者,我們不僅要了解中日文化,還要對其差異所產生的影響也盡量掌握,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針對中日文化差異在大學日語教學中產生的影響找到解決的策略。
(一)中日文化差異對大學日語教學的影響在大學日語教學中,教師應知道,應該讓學生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因素,然而,在很多時候,教師對自己本人的角色設定中卻對此有所缺失,以使中日文化差異對大學日語教學造成了一定影響,如下:1.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單一在大學日語教學過程中,中國的教師由于深受多年填鴨式教育的影響,不自覺就對自己的學生也施用了同樣的方法,讓學生百戰題海,而不對學生采用更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和更豐富有趣的教育內容,讓學生只做到了“對知識的死記硬背”,而不能靈活運用。2.學生思維轉換僵硬在大學日語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課堂時間大部分用于詞匯講解、語法分析、句型操練和聽力訓練等,而忽略了對學生思維轉換的訓練,使學生只能被動的記錄在筆記上,而不能在思維上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更不能在中日文化差異中做到思維的齡或轉換。3.語言交際技巧生疏在大學日語教學過程中,由于中日文化差異,使得老師的語言習慣更偏為一國的語言表達習慣,而造成了學生對實際生活中語言轉換的交際方式和技巧生疏或造成失誤,給學生學習日語帶來了障礙。
(二)中日文化差異對大學日語教學的策略通過以上中日文化差異對大學日語教學的諸多影響,可以看出中日文化差異不僅僅表現在語法及語言系統本身,更多的體現在社會心理認知等諸多深層表達上。由于在深層表達了兩國的思維差異,比如,日本人多曖昧、含蓄,而中國人更直接。二者在交際的過程中勢必會出現矛盾差異甚至沖突。為了避免矛盾的出現,防患于未然,在與日本人交往接觸的過程中應該做到彼此尊重和理解,了解他國的文化習俗,那么在學習日本語的同時更應該學習兩國的差異,同時避免在交往過程中出現的難題。針對這樣的現實情況,總結了幾點交際策略和學習策略。第一,多學習和模仿日語為母語者的非語言技巧。從影視作品、書本等渠道了解日本人的說話習慣和交流方式,從日本人的體態語、手勢語等來作為課堂教師進行安排的教學內容,教師以模仿為課堂組織內容,一來可以大大提高日語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二來由于設置了模擬情境,會使學生在真實語境中與日本人交流障礙和失誤減少。第二,教師應全面提高個人綜合素質,高校應加大對日語老師出國培訓學習的力度,同時多組織日語學習者出外交流或與日本學生進行交換學習,做到文化互通,語言互通。第三,教師作為教授主體,應改變教學方法和策略來應對實際交際的難題,新數字媒體的使用是教學史的創新和改革,有利于改變傳統單純教師“填鴨式”教學,而是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主學習。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語言的基礎,語言以文化為依托。每一種語言的形成與發展,都離不開文化對其產生的影響。總之,在大學日語教學中,教與學的兩大主體,即教師和學生都不能僅僅將日語學習停留在語法語音的應對日語考試的層面上,而是應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自主能動性,著重利用課堂模擬真實交流語境,最大限度地共享優質資源,重視日語學習的有效性和實用性,將日語學習者培養成為日語精英、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作者:高媛媛 單位:黑龍江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