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佛教文化對中國繪畫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中國猿猴繪畫中的佛教文化
縱觀中外的藝術史冊,沒有哪一種藝術不和宗教發生密切的關系,從藝術中或多或少地都能找出宗教存在的印記。宗教,本來是一種虛無縹緲、神秘不可捉摸的東西,為要使人信仰,就必須要借助于有形質、色相的藝術,用具體的物質的東西引起人們對于抽象的精神的想象。因此,凡是宗教,沒有不借助繪畫藝術的影響。反之,宗教文化也影響著繪畫的發展。
1.1佛教文化與佛教畫佛教又被稱為“像教”,是以藝術形象宣揚宗教作用的。例如:新疆克孜爾千佛洞壁畫、甘肅敦煌莫高窟壁畫等等。早期的佛教畫大都是以壁畫的形式出現,在隋唐以前的壁畫內容都是宣揚佛法佛經故事、佛本生故事等。佛教畫在東漢時期傳入中國,之后又與中國原有的傳統思想相接觸,不斷變化、不斷融合、不斷發展,最后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新的學說,這就是中國佛教。佛教源于印度,印度文化就是宗教文化,早先的佛陀只是向人們宣講自己的學說,佛還沒有被神化,不存在偶像崇拜,沒有佛經也沒有佛像,更不存在佛教繪畫。直至大乘佛教主張佛有許多化身,造出各種菩薩,同時宣揚神異,崇拜偶像,宗教才真正產生。釋迦牟尼從真實的歷史人物發展成了宗教的偶像。佛被神話了,為佛教繪畫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形象的藍本,最終在公元前2世紀阿育王時期的大塔和石窟上,開始出現了佛教故事圖,這可算是印度佛教藝術的源頭了。正因為佛教以這種藝術形象、故事圖畫的方式傳經布道,佛教經典在世界各地傳播開來,佛教藝術也被各國人民所吸收,并與這些當地本民族藝術相結合,又創造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佛教藝術,使佛教藝術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起來。
1.2佛教文化中的猿猴現象幾千年間,各國佛教各派別彼此間不斷排斥、不斷融合、不斷滲透。盡管如此,各時期各派都有關于猿猴的記載,最早對猴的記載是公元前300年婆羅門教義下的《羅摩衍那》,以神猴“哈奴曼”為主角,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梵名Ramayana)的神猴,是風神和母猴(金絲猴)所生之子。文中滿懷熱情稱頌神猴的法力,謳歌神猴的慈悲,盛贊神猴的義勇。雖然釋迦牟尼的教義不同于其他印度的思想體系,但對普通的印度信仰也是兼收并蓄。佛陀其實不否認通俗天神的存在,也不禁止崇拜這些天神。佛教廣義地說,它是一種宗教,包括它的經典、教法、儀式、制度、習慣、教團組織等等;狹義地說,它就是佛所說的言教。用佛教固有的術語來說,應當稱為“佛法”。在佛法中,猴子這一形象有其特殊的含義,經典言教常以獼猴比喻凡夫的妄心。在佛教文化中有與猴相關的詞匯,在佛經中也同樣存在關于猴的故事,例如:猴王以身作橋拯救群猴、獼猴供蜜、自作聰明的猴子、智能的猿王等故事。在佛經里關于猴子的故事,通常都是以佛傳故事及佛本生故事的形式在佛教繪畫里出現。
1.3關于佛教文化中的中國猿猴繪畫猿猴繪畫從佛教的角度,最早可追溯到印度笈多王朝的阿旃陀石窟。阿旃陀石窟眾第17窟保存較好,其中描繪了多幅佛本生故事和比喻故事,其中大猿本生、水牛本生和獅王本生則描繪了猴子的造型。其繼承了印度自然主義的繪畫特點,對動物充滿了同情和愛戴之情。笈多王朝的佛教藝術深深地影響了中國的佛教藝術,在中國早期開鑿的佛教石窟,新疆的庫車克孜爾洞窟中大量出現了本生故事壁畫,其中的動物本生故事壁畫,是早期中國佛教繪畫中出現的獼猴形象。自公元前2年佛教傳入我國,在佛教藝術東漸的三條路線中,絲綢之路上的新疆是最早出現佛教藝術遺跡的地方。而佛教東來中國后首先在庫車得到傳播,同時建寺開窟造像繪壁,出現了輝煌的佛教藝術。新疆庫車克孜爾石窟始建于東漢末年,約公元3世紀,是中國開鑿年代最早的石窟??俗螤柺弑诋嫭F存近百種本生故事圖,其中不少以動物為主角,為救群猴以身殉難的猴王本生就是常見的題材,其他內容也多是表現猴勇敢、機智、富有同情心的畫面。
2佛教文化對中國繪畫的影響
佛教文化的含義很廣,本文僅從佛教藝術的繪畫方面來說。據史書記載,佛教繪畫自東漢時傳入后,到魏晉南北朝至唐展到高峰。佛教壁畫粉本不僅來自外國,而且在克孜爾千佛洞有外國畫僧參加繪制。德國人格倫維德爾在《古代庫車》一書中曾經提到一張用藏文標注的新疆克孜爾千佛洞地圖,當中講述了來自中亞國家的畫家在中國新疆克孜爾開窟造像繪壁的事實?;蛟S這里可以解釋,為何克孜爾猿猴壁畫與阿旃陀石窟壁畫,在故事內容、情節安排、繪畫技法方面如此相似的原因。從最早出現猿猴形象的克孜爾石窟壁畫,到敦煌石窟壁畫中直接取自南宋《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里的猴行者形象,到明代猴行者變成《西游記》的孫悟空,從佛教人物演變成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從描繪的題材、內容不難看出,印度佛教已漸與我國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佛教壁畫內容也從純粹的西域佛教內容題材,轉向民間傳說和佛教經典的結合。
佛教東漸最重要的路線即絲綢之路。而其中新疆庫車克孜爾石窟,是最早出現佛教繪畫的石窟?,F存的佛教壁畫,僅敦煌莫高窟一處就有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塑像不計),歷代天災人禍、淹沒毀壞以及被盜者尚不計算在內。話說有寺院必有佛畫,佛教繪畫給中國繪畫帶來了一個新的畫科。有人說,唐代以前的繪畫主要是佛教繪畫,這話是有根據的。佛教繪畫傳入中國之前,中國繪畫沒有什么主流。但自佛教繪畫傳入,佛教繪畫一直占據中國繪畫主流上千年。中國古代的大畫家無不以畫佛像為能事,從曹不興、戴逵、張僧繇至吳道子、王維,所有的大畫家幾乎全為佛畫家,據《歷代名畫記》中所載,戴逵繪有《胡人弄猿圖》。戴逵(347之前~396年)字安道,譙國铚(今安徽宿縣)人,為東晉著名佛畫家。創造了中國式的佛像,戴逵曾作《釋疑論》反對佛教因果報應學說,佛像繪畫自戴逵開始變得世俗化。魏晉時期社會長期處于戰亂狀態,當時盛行的玄學是以老莊思想解釋儒家經典,提出的“貴無”思想和以“般若”(智慧)為基本內容的大乘中觀宗“空”的學說,在思想上有某種相通之處,因此也成為佛教藝術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此時的中國佛教藝術正朝著外來藝術民族化宗教世俗化的過程邁進??梢姀姆鸾趟囆g傳入中國至唐代近千年中,佛教繪畫對中國繪畫的影響之大。
如前所述,在克孜爾佛教繪畫中,也有外國人參與繪制。姚最《續畫品》中提到的釋迦佛陀和威公,據張彥遠《歷代名畫錄》和《續高僧傳》所載,這位釋迦佛陀是天竺人。其畫法“既華戎殊體”,說明和中國傳統畫法完全不同。威公是中國人,“雅耽好此法”,說明中國人亦作印度畫,而且影響不小。從克孜爾壁畫猴王本生、大獼猴本生、獅王本生、水牛本生佛教繪畫可以看:佛教繪畫從內容題材、形式及畫法上與印度佛教繪畫一脈相承。同樣都是以基本相同的佛本生故事作為內容題材;形式上延續印度佛教繪畫的長卷連環畫的故事情節;畫法上承襲了印度佛教繪畫中濃郁的色彩,近乎當今的水粉樣的效果。在此之前中國繪畫基本是沒有什么主流的,表現的不過是孝子、圣賢、神靈、鬼魅等內容而已,直至佛教繪畫的傳入。其次繪畫皆以單幅的形式,擇取故事發展中最為動人的情節,簡潔突出。上古中國繪畫是先以線勾勒,再淡淡地敷色成形,克孜爾的佛教繪畫改變了漢以前中國繪畫以黑紅基調一統天下的局面,反復勾勒加上用粉平涂,再敷以明快、濃郁的石青、石綠,這種帶有異域色彩風格的繪畫使得早期佛教繪畫很不同于中國繪畫,從中體現出中外藝術的交流。
簡而言之,從克孜爾的猿猴繪畫可以看出,佛教東漸對中國繪畫從內容題材、技法形式等各方面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在佛教繪畫占據中國繪畫主體地位的千余年里,西域風格與中原風格在經歷了魏晉的初興、南北朝的發展、隋唐的鼎盛后相互融合,從而改變了佛教藝術的本來面貌,又使中國繪畫藝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氣象。隨著時間的流逝,社會的變遷,更符合中國人文化心理特點的中國式佛教藝術漸次取代了印度佛教藝術,但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印度佛教文化對中國早期繪畫的影響是深刻和巨大的。
作者:李欣悅 單位:昆明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