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西方文化差異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作為日常交際中一種普遍存在的語言現象,中西方的禁忌語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該文從禁忌語的歷史演變入手,就中西方禁忌語在語音與詞匯方面的相同點以及表現在顏色、數字與話題等方面的不同之處進行了分析與探究。
關鍵詞:
禁忌語;文化差異;中西方;交際
作為文化現象的一種,禁忌的產生與其發展演變都有著可追溯的歷史文化淵源。東漢文字學家在《說文解字》中解釋了“禁”與“忌”這兩個字:“禁,吉兇之忌也;忌,憎惡也”。由是觀之,“禁”與“忌”這兩個字都是帶有貶義的,表示的是人們所避諱的事物。而魯迅在《且介亭雜文•隨便翻翻》中寫道:“看一本舊歷本,寫著‘不宜出行,不宜沐浴,不宜上梁’,就知道先前是有這么多的禁忌。”禁忌語這一文化現象是普遍存在于任何一個民族與語言之中的,而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就決定了中西方會有著不同的禁忌與避諱,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禁忌語。如若不了解禁忌語的話,就難免會在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際中出現失誤,從而影響到正常交際的開展,如此一來,了解中西方禁忌語的異同也就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了。
1禁忌語的定義及其歷史演變
追根溯源,“禁忌”一詞可以追溯到太平洋群島波利尼西亞(Polynesia)的湯加語(Tongan),其英語音為Taboo,而漢語稱之為“塔布”。及至后來,這一名詞在人類學、人種學以及社會學領域的研究中成為一種專用名詞而得以廣泛的運用。立足于社會語言學視角來看,禁忌語是在文化因素、社會心理因素以及語境等因素的綜合交互作用之下所產生的。在人類文明的早期,考慮到人類低下的認識水平以及較為有限的征服自然的能等這一實際情況,人類在正確地認識與掌握自然現象與規律方面存在著極大的難度,如此一來,會將語言與一些令人敬畏的客觀事物聯系起來也就不足為奇了。及至此時,語言禁忌也就產生了。《圣經》的“十誡”中就有“不可妄稱耶和華---你上帝的名;因為妄稱上帝名的,耶和華必不以他為無罪。”故而,對于正統的猶太人來說,God一詞是禁忌的。可以這么說,任何一種禁忌語的產生都有其社會意識形態的因素,而這一因素也會極大地影響到禁忌語的演變。及至現代,封建迷信成分在禁忌語中的比例相對降低了,并且,與日益深化的跨文化交際這一大趨勢相伴隨,中西方的禁忌語也在相互作用與影響,也呈現出了越來越多的相似性。可以這么說,在現代,禁忌語的外延得以延伸,只要是在交際中或者是在公共場合中引致其他人出現反感情緒的詞匯等都可以納入到禁忌語的范疇之中來。
2中西禁忌語的共同特征
即便說中西方有著差異化的文化背景,但不可否認的一點就是,中西方文化之間還是有著一定的共性的。由是觀之,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中西方禁忌語也就相應的會存在有一定的相同特征,具體來看,主要有以下幾點:
2.1語音方面
長期以來,作為人類交流工具的語言,在原始時代就被賦予神秘的力量,這一神秘性就在于當時的人認為語言是人類一切禍福的根源。從這一角度來看,有一些詞語是普遍被中西方的人們視為禁忌語的,具體來看,那些與代表災難的詞匯有著相同或者是相似發音的詞,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和人際交往中會盡可能地避免使用這一類詞匯,以免為自己和他人招來災禍。在中國,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筷子,實際上在古代是稱為“箸”的,這也是因為“箸”與衣食住行中的“住”有著相同的發音,而對于古時的船家來說,最忌諱的就是“住”與“翻”,因為船停住了或者翻了都是不吉利的。有鑒于此,便將“箸”改為了“筷”,此時,“筷”又與“快”有著相同的發音,取其“快速”這一吉利之意。語音方面的這一特點在西方也極為常見,比如說,“cock”一詞,大家都知道它是“公雞”的意思,然而,在美國的俚語中,“cock”一詞指的卻是男性生殖器。如果你需要表達“他有兩只公雞”的話,就可以用“rooster”來代替。
2.2詞匯方面
1)猥褻詞語的避諱
辱罵性的詞語往往會冒犯與侵犯到他人,由此就會使人反感,更有甚者還會引致雙方的矛盾與沖突,從這一角度來看,一般會將此類辱罵猥褻性的詞語視為大眾禁忌。一般而言,在英語中,絕大部分牽涉到宗教或者是性的詞匯往往是辱罵性的,比如說:rubber,這一詞匯除了有橡皮擦和輪胎的意思之外,還有避孕套的意思,如果一個人說:“Healwayscarriesarubberjustincase”,實際意思是“他總是攜帶避孕套以防萬一”。
2)褻瀆神圣的避諱
那些直接稱呼上帝或者是佛祖的語言,實際上也是一種對神的冒犯,也應該要禁止這類詞匯的使用。舉例來講,基督教徒是不能輕佻地提到上帝或上帝的名字的,往往會用gosh和golly等詞來替代god,類似于God、devil、heaven、hell、Christ以及damn等詞只能在特定的場合使用,如若不然,就會被視為是對神的冒犯。有鑒于此,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應該要盡可能地避免使用這類會褻瀆神圣的詞語。而在中國,神的名稱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稱其為“大帝”,“大圣”,“佛陀”等。
3)生老病死方面的避諱
即便說死亡是每個人生命的最后歸宿,但人們依舊會敬畏死亡。與死亡相關的詞匯對于中西方而言,在其日常生活中都是要盡可能地避免提及。若要表達這一意思,通常來講都會較為委婉地來表達。比如說,在英語中委婉表示“死亡”的詞匯是極為豐富的,據不完全統計,與“死”相關的詞匯就有400余條,特別需要指出的就是,這些詞匯往往是與基督教緊密相連的,如“begone,wentoff,wenttohislasthome,tofallasleep,tobetakentoparadise,turnupmytoes”等等。而在漢語中,與“死亡”相關的詞匯僅在《漢語委婉語詞典》中就多達481條,如“升天、駕鶴西去、西游、謝世、辭世、羽化、圓寂、仙逝、與世長辭,壽終正寢”等。除此之外,中西方在對待與表達與疾病相關的意思之時也是極為謹慎與避諱的,比如說,在提及一般的病痛之時,西方人會說“Ifeelnotgood”,中國人則會含糊其辭的用“不太舒服”來表示;如果說是較為嚴重的疾病,以癌癥為例,西方人會用“BigC”或者是“thelongillness”來指代,而中國人則會用“那種病”或者是“不好的病”來替代“癌癥”。
3中西禁忌語的不同之處
禁忌是一種沒有明文規定卻約定俗成,大家都通曉遵從的行為準則,他是和所處民族、地區的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社會生產方式等有密切關聯的。所以英語國家的禁忌與中國語言禁忌有著天壤之別,下面我們簡要從這幾個方面來剖析英漢禁忌語之間的區別:
3.1顏色禁忌
具體來看,中西方禁忌語中,有關顏色的禁忌尤以紅色與白色差異最大。以紅色為例,立足于人類學的視角來看,紅色可以給人帶來極為強烈的視覺沖擊,這一顏色往往是與太陽相關聯在一起的。遠古時代,人們認為“日至而萬物生”,處在陽光照耀下的事物往往都是生機勃勃的,此時,人們也就會喜歡與太陽聯系在一起的紅色了。再加上,封建迷信時期盛行祭祀與巫舞活動,古人對太陽崇拜也就賦予了紅色以吉祥之意。比如說,中國人在嫁娶這一類喜事中,會在門窗等處貼上大紅色的喜字,新郎新娘也會穿上紅色的喜服,以此來寓意新生活的紅紅火火。除此之外,在中國,紅色還與運勢有關,比如說,明星的受歡迎可以稱之為“走紅”、“一夜爆紅”、“紅透半邊天”等。在西方,紅色卻是與血液聯系在一起的,鮮血流出之時,往往伴隨著生命的危險與威脅。故而在西方文化中,紅色是與暴力、沖突以及戰爭聯系在一起的。從這一點來看,紅色也就成為一種顏色禁忌。漢學家霍克斯在翻譯《紅樓夢》時選擇的是《Thestoryofthestone》,而非直譯為《Thedreamofredmansion》,這也是因為“red”一詞容易令西方人聯想到“暴力”等不好的事物,由此就可能會對西方讀者產生一種誤導,使其從“red”一詞來主觀推斷小說的主題,從而影響其閱讀《紅樓夢》的興趣。在風靡全球的《冰與火之歌:權力的游戲》中,“血色婚禮”是這一小說的極大高潮,堪稱史上最血腥劇集,在這里,血紅色也就代表著屠殺和滅門。再以白色為例來分析中西方禁忌語的差異。在中國,白色一詞出現頻率極高,可以簡單地從其常用語境中推斷出白色之所以成為禁忌語的原因,白虎在五方說中代表的是秋季,古語記載:“白虎者,歲中兇神也”。舉例來看,從古至今,中國在親人的喪事中,穿戴的都是白色的孝服與帽子,守喪期間,也會在頭上或者胸前戴上一朵白花。除此之外,白色還代表著“陰險”,在京劇臉譜中,白色臉譜代表的是奸詐多疑與兇詐,如:《三國戲》里的曹操,在《說唱臉譜》中如是唱道:“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而在西方文化中,白色往往是與乳汁、百合花、云彩、雪花等相關聯的,故而,白色也就有著純潔、高雅之意了。比如說,在英語習語“awhitesoul”中,表示的就是天真純潔,再比如說,“oneofthewhitedayofsb.life”表示的又是某人幸運的一天,
3.2數字禁忌
在日常生活中,一個極為常見的現象就是人們往往會對某些數字極為偏愛,而又對某些數字略為忌諱。即便說這一現象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毋庸置疑的是有關于數字的禁忌是全球范圍內的一種共性現象。在中國,從語音的角度來看,數字“四”因其與“死”的發音略相似,在發音時,極易聯想到死亡這一不好的事物,也就被中國人視為是不吉利與晦氣的。即便是到現如今,樓層、房間號都極為避諱“四”,尤其是在醫院。而在月份方面,五月因其潮濕多雨,農作物也容易遭受病蟲害,故而,稱五月為“惡月”。在西方,禁忌的數字是“十三”,究其原因,可以追溯到北歐神話之中。相傳有十二位北歐神祇聚餐,而煞神不請自來,湊滿了十三人,聚餐完之后,煞神惡作劇,害死了一位最受人尊敬的神靈。再加上,圣經中的記載,出賣耶穌的猶大是其第十三位弟子,而且在最后的晚餐上也是第十三個人,聚餐的日子也是十三號,自此,數字“十三”便代表著不吉利,西方人極為不喜歡這個數字。
3.3話題禁忌
眾所周知,西方人強調的是個人主義與獨立性,而這些也就決定了西方人對于隱私的注重。從這一角度來看,涉及個人隱私的話題,包括年齡、體重、婚姻狀況、收入等在內都是較為敏感的。在與西方人交際的過程之中,如若不注意這方面的話,就極易引致其不快與反感,從而影響到交際的正常開展。英語中有一句習語:“Aman’shomeishiscastle”,這也就意味著與家相關的事物都是不可侵犯到。具體來看,有一些常見的英語問句:Howoldareyou?Howmuchdoyoumake?What’syourreligion?Didyougetmarried?上述這些問題涉及了一個人的年齡、收入、婚姻狀況與宗教信仰,而這些都被西方人視為個人隱私。然而,處于集體主義文化背景下的中國卻對個人隱私沒有那么看重,在其看來,上述這些問題表達的是他們對其他人的關心與問候,并不認為這些是屬于禁忌話題。
4結語
禁忌語作為交際語言中的一種,會受到宗教信仰、傳統習俗、心路歷程等因素的影響,而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使得中西方的禁忌語有其相似性的同時,更為明顯的就是其不同之處。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化以及跨文化交際的不斷開展,禁忌語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考慮到這一實際情況,我們要更進一步地學習與掌握中西方禁忌語的共性與不同之處,從而更利于跨文化交際的開展。
參考文獻:
[1]高永晨.論試跨文化交際中的禁忌語[J].蘇州大學學報,1994.
[2]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3]崔永華.詞匯文字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4]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5]孫靜.從民俗心理角度談漢語禁忌語與委婉語的歷史流變[J].現代交際,2009(11).
[6]徐佳麗.英漢禁忌語對比分析[J].安徽文學,2010(7).
作者:澹臺林琳 單位:國家林業局管理干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