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鄉統籌下農村文化發展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農村文化對農業文明的掙脫與疏離農業文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和源泉,也是中國農村文化的根基。但是在多元文化的包圍中農業文明的現代境遇不容樂觀:以農業文明為基礎的村莊文化日益萎縮,農村文化發展趨向失卻了特色內涵的、與城市趨同的復制工業文明之路。在現代與傳統的整合過程中,農村土生土長的文化資源日漸式微,不僅民間藝術在現代化的車輪擠壓下,生存空間日益萎縮,農村傳統文化活動也在社會轉型中與人們的生活漸行漸遠。究其原因,一是生發于農業社會的農業文明在現代社會的價值體現不充分,因不能滿足農民的精神需求對農民失去了吸引力。二是農業文明的現代轉軌不能適應現代生活轉變和現代社會轉型的實際需要,使其失去了對農民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于是,疏離了農業文明的農村文化失去了發展特色,成了擁有現代化外殼的城市文化的翻版,城鄉統籌成了城鄉統一,不僅不能代表農民的根本利益和需求,反而會加重農民的文化匱乏和精神失落。“結果,維系傳統村莊秩序的制度被破壞了,而現代的制度又生長不起來,農民合作不能達成,村莊共同體不能建立,在村民原子化的基礎上,內生村莊秩序沒有根基,村莊越來越不能為農民提供基本的生產生活秩序,也越來越不適合農民居住,越來越不能為農民提供安身立命的場所。”[2]伴隨農村社會的現代轉型,建設以農業文明基礎,反映現代農村社會生活的農村文化是農村社會和諧的必然選擇。一方面,農村文化發展必須繼承和發揚農業文明的核心價值觀念,保持農村文化區別于其他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農村經濟結構變化,農業文明也需吸納現念、科技革命成果和時代精神的精華,實現其現代轉軌。
(二)農村文化與城市文化的不均衡發展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轉型和現代化進程加快,我國城鄉文化差距不斷拉大,發展不均衡特點更為突出。具體表現為,城鄉文化資金投入失衡,城鄉文化資源配置失衡,城鄉文化服務失衡,城鄉文化消費失衡,城鄉文化人才嚴重失衡。[3]“統計顯示,我國城市文化投入占全國文化事業費的70.6%,農村僅占29.4%;城市人均文化事業費達到了33.27元,而農村人均文化投入只有12.1元。”[4]資金投入不足已成為制約農村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與城市相比,農村文化基礎建設較為薄弱,存在設施陳舊簡陋,軟件建設落后于硬件建設,利用率低等問題,農村文化建設流于形式的現象較為突出。農村文化教育設施匱乏,現代化的電視網、寬帶網、通信網等網絡設施嚴重不足。在傳統向現代的轉型中,原有的文化資源和文化活動悄然退出,而新的能滿足農民精神需求的文化活動缺失。另一方面,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深刻地改變和影響著城鄉文化,逐步形成了城市文化的強勢地位并不斷改造和解構著鄉村社會的文化價值,農村文化在城市文化的強勢沖擊下日漸邊緣化。伴隨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城市文化優勢地位凸顯,不斷通過傳媒、教育、市場、人口流動等各種途徑向農村輻射,形成了對農村文化的巨大沖擊。與此同時,農村文化卻在機械接受、模仿城市文化中走入了迷失的誤區,在對城市文化的簡單復制和追隨中失卻了特色,面臨著被強勢城市文化擠壓、擠占而萎縮、退卻的困境。在城市文化的輻射和市場經濟的推動下,農民在農村文化中失卻了表達自己的話語權,逐漸失去了對這種文化的認同,迫切需要發展自己的文化重建精神家園。
(三)農村文化與人的疏離改革開放以來,“民工潮”的出現,中國快速城鎮化和人口非農引致農村空心化問題日趨嚴峻。“空心村”的出現客觀上形成了農村文化與人的疏離,造成農村文化發展主體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村文化建設的難度。“空心村”狀態下青壯年外出打工造成農村文化發展主體缺失,農村的留守群體“386199部隊”對文化基礎設施使用率偏低,已經建立起來的農村活動室,圖書館不少處于閑置狀態,成為花架子工程。由于工作、居住環境和現實生活心態的張力,農民工成為游離于城鄉文化之外的文化流浪者,受自身文化水平、生活習俗和社會制度等因素的影響,他們在城鎮化過程中難以融入當地社會,離土離鄉導致其對鄉土文化的認同度不高。任由這種狀況繼續發展下去,農村文化建設難免流于空泛和形式。農村文化與人的疏離還體現為農村文化發展中忽視主體文化需求,導致文化發展難以激發人的參與熱情,或在參與中難以發揮人的積極性、主動性造成隱形主體缺位。這種隱性主體缺位對農村文化發展的影響更為惡劣,往往虛耗了大量的文化投入,造成文化資源浪費,使農村文化發展流于形式化,文化建設效益低下。農村文化建設要依靠主體的自覺和能動參與才能發揮文化軟實力作用,但是在當前的文化發展中,文化滯后固化了文化主體素質低下和能力不足問題,使農村陷入文化與人的疏離的惡性循環模式。文化發展主體的缺失和能力的匱乏使文化難以發揮精神支撐和價值引導作用,不利于新農村建設全面和諧發展和城鄉統籌目標的實現。
二、城鄉統籌下農村文化發展的出路
文化發展是人類行為與環境互相適應的動態過程。突破城鄉統籌下農村文化發展困境,需要理清思路,抓住關鍵,選準切入點,實行重點突破,使人類行為在理性指導下不斷適應環境變化要求,推動農村文化進步與發展。
(一)以先進文化引領,形成沖破農村文化困境的精神支柱以先進文化作為觀念指導,結合農村社會的實際發揮文化規范引導、凝心聚力功用,對于沖破轉型條件下的農村文化困境具有根本性意義。先進文化是符合人類社會發展方向、體現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時代進步潮流的文化,因而先進文化具有歷史性和時代性特點,當前中國先進文化指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它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植根于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反映與體現當代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其內核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先進文化能為新農村營造文明的社會風尚,塑造合于時代的價值理念和精神,為新農村建設培育新型的高素質的現代化農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用先進文化武裝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要求,也是新農村文化發展的根本出路。沖破社會轉型下農村文化困境,切實發揮文化凝聚力作用,必須以先進文化引領社會風尚,發揮先進文化的精神支撐作用。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指導,為新農村培養造就高素質的建設主體,樹立營造文明的社會風尚,形成建設新農村的強大內聚力,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
(二)傳承農業文明,發展鄉土文化,夯實城鄉統籌下農村文化的根基農業文明為基礎的中國傳統文化是農村文化生存之基。多元文化包圍中農村文化的發展,不是回歸傳統文化,而是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用現代元素加以改造,在傳承中弘揚、發展農村鄉土文化,夯實農村文化根基。傳承農業文明要注重結合運用當地農村文化資源和農業資源,結合時代特點和現代需求進行現代價值挖掘,并賦予其豐富的時代內涵和多樣的表現形式,增強農村文化發展活力和生命力。要重視教育在當代農村文化傳承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城鄉統籌戰略下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和扶持力度,通過傾斜性的政策吸引和制度供給形成穩定農村教育人才的保障機制,實現城鄉之間教育資源、人才資源的合理流動。同時,還要推動農村傳統文化的現展,實現傳統農業文明的現代轉軌。要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創造性地轉換傳統的文化和價值體系,使傳統文化的合理內容與現代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如農業文明中的群體和諧觀念和道德教化,在現代社會中就具有積極意義,可以彌補現代文化的個體傾向和疏離狀態,在調整社會秩序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要推動農業文明與農民現代生活聯系,以市場經濟,法制,科學等現代元素,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創造性推進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豐富現代農村文化內容。
(三)以文化資源整合、創新提升農村文化發展水平,形成文化發展特色優勢文化資源的整合是多元文化共存下農村文化發展的必由之路。農村多元文化的客觀存在及其對農村社會的現實影響要求必須對其進行整合,以促進農村文化良性發展,形成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合力。由我國的社會性質決定,當代中國農村文化資源整合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化在農村文化資源整合中的主導地位,發揮其甄別,發展,批判,凈化功能,為農村文化順利整合提供方向保證和可行路徑。在城鄉統籌戰略下農村文化資源整合,要在充分利用、整合傳統與現代資源、城鄉文化資源、中外優秀文化資源的基礎上,以現代要素拓展文化載體、豐富文化內涵,不斷提升文化發展質量,在整合中增強農村文化發展整體實力和水平,形成農村文化發展特色優勢。另一方面,文化創新是形成農村文化發展特色優勢的重要保證。創新是農村文化發展的核心和動力,是農村文化的興衰關鍵。只有創新農村文化,才能把農村寶貴的文化資源優勢變成現實生產力,形成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強大推力。農村文化創新要植根于農業文明和鄉村傳統文化,以城鄉統籌下多種文化資源及其整合為基礎,以農村廣闊的文化市場為依托,形成農村文化發展的特色優勢,真正實現城鄉統籌下城鄉文化共生共榮的文化發展目標。農民是文化創新的主力軍,要以廣大農民作為文化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堅持文化發展反映和體現農民的文化需求,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農民在文化發展中的創新意識,培育其文化創新能力。
(四)堅持以人為本的農村文化發展價值追求文化是人的文化,發展農村文化的目的就是要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培育新型農民,最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城鄉統籌下發展農村文化,要清醒認識當前農村面臨的新形勢,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著力提升農村文化內涵,滿足農民在巨大的社會變動中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發展需求,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當前農村文化建設中存在對送來的文化消化不良,文化公共產品利用率不高的問題,文化發展的熱情不高,文化發展中主體缺位現象較為突出。從根本上解決文化與人的疏離問題,要漸次改變城鄉二元體制這個導致農民主體缺位和能力素質不高的制度根源,在城鄉統籌下通過“以工哺農”,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實現城鄉統籌下資源環境要素的合理流動,通過增強農村文化的吸引力實現文化主體的回歸。實現主體回歸,關鍵要培養人的主體意識和提升主體的文化能力,從根本上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成效。首先,以農民需求為導向推進農村文化建設,培育農民的文化自覺。
只有把農村文化建設變成農民自覺追求、積極參與和支持,農村文化建設才有生命力。其次,建立健全農民文化需求表達和回應機制,充分尊重農民話語權,調動農民群眾文化參與和文化發展的積極性,維護其合法權益,建構起文化建設的內源性動力。再次,通過動員和組織豐富多彩的農民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喚醒、激發農民的文化參與意識,在參與中不斷提升其文化發展和文化創新能力。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作為人類精神生產力的文化發展必定是以物質生產力的巨大發展為基礎的。農村文化發展水平的提升和發展中問題的解決,歸根結底取決于改革開放和農業現代化進程所推動的農村生產力提供的發展空間。在我國當前經濟還不夠發達,物質生產力水平較低,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的現實背景下,通過深化農村改革,不斷理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種關系,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對于城鄉統籌下農村文化發展具有根本性意義。要把握發展時機,將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結合,以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為主要內容,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優越的工作條件,解決大量農業人口的吃飯問題和就業問題,實現就近城市化和吸引農民工回流,形成農村吸納人才的優勢有效解決農村文化建設主體缺位問題,為農村文化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作者:林巖單位:青島農業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