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陶瓷文化傳播對軟實力建設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全球化視野下的大國角力,已由硬實力的比拼轉向軟實力的角逐。本文從瓷器對人類生活文明的貢獻、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顯示中國文化特質等方面,闡述中華陶瓷文化再傳播的必要性;其次,剖析陶瓷文化傳播對國家內部軟實力與外部軟實力建設的影響;最后,從文化傳承、包容吸納以及自主創新等方面,得出當前提升陶瓷文化軟實力的幾點對策建議。
關鍵詞:全球化;陶瓷文化傳播;軟實力
一、全球化視野下中華陶瓷文化再傳播的必要性
原產于中國的瓷器,所到之處無不潛移默化地改變著當地的制瓷工藝及生活文明,成為“中國制造”遺留在海外的最大財富。它在蓄力交通與風力帆船時代,突破了由地理交通、語言系統、宗教信仰、意識形態而產生的各種“溝壑”,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審美傳播到全世界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地區,促成了生活文明、審美意趣、藝術象征、圖像母題、裝飾技法的傳播與同化,是中華文明硬實力與軟實力完美結合的歷史見證。
(一)中國瓷器對人類生活文明的巨大貢獻瓷器的出現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瓷器在日常生活用具中的普及,極大地延長了人類的壽命。瓷器表面光滑易于清洗,不易與食物發生化學反應,性能遠遠優于其它材質的飲食器具,因而備受尊寵,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方式,降低了流行疾病爆發的幾率。不僅如此,為了滿足異域市場的需求,心靈手巧、技藝高超的景德鎮工匠還制作了許多異于本土品味的器皿;制作了執壺、軍持、多棱小瓶、方形小罐等小型器物,尤其是后三種器型,即使在中國內地也不多見。
(二)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與媒介取自中國瓷器的藝術母題與圖案,在異域他鄉被自由接納、重新組合、另加詮釋,成為其他商品及建筑上的紋飾,隨著棉布、地毯和銀器返銷中國,又賦予中國藝匠新的靈感,再加上與其它媒材的關系,反復地解構、合并,再解構、再合并,共同形成文化大循環。中國瓷器一身三角,處于日常生活、商業和藝術的交集,既是實用品、商品,又是藝術品和藏品,同社會行為、長途貿易以及上流品味關系密切,為世人提供了一個獨特視角去觀察世界歷史,照亮瓷器以外的許多研究領域。有史以來第一次,瓷器成為一項真正的世界性商品,通過“文明的力量”成為中外交流的橋梁與媒介。
(三)顯示中國文化的開放性與包容性從某種意義上說,器物跨越國界比文化傳播要容易得多。朝貢貿易以“四兩撥千斤”之力帶動了民間貿易的持續發展,不論是出于政治目的,還是商業利益的考量,貿易都成為中國文化輸出的重要載體。每一件對外輸出的陶瓷器物都承載了中華文化所要表達的思想與情感,隨著西行的駝鈴,隨著揚帆起航的海舶,不斷深入亞歐大陸、非洲大陸的腹地,顯示出大國文化的開放性。中國瓷器還十分擅長學習、吸納異域文化的藝術菁華,在無我之境中,不著痕跡地融入了西方構圖元素,使用西南亞式的空間組織脈絡,將不同的藝術傳統匯合成一種新的魅力。中華陶瓷文化所展現的器物之美,是超越個人之上、如入無我之境的自然美,在無我的境界中融匯古今、合璧中西。事實證明,這種魅力無論在伊斯蘭之地、基督教之地乃至全世界,都令人無法抵擋。
二、中華陶瓷文化傳播對國家軟實力建設的影響
(一)對內部軟實力建設的影響中國陶瓷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傳統文化軟實力的代表與象征。從精神文化的視角來看,陶瓷文化蘊含著豐富的社會內涵,不同的社會發展時期代表著不同的中國文化精神。陶瓷器物廣泛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與各種外來文化的優長,在自然與文化、嗜利與反思、傳承與創新、剎那與恒久、生料與熟器、無秩序與有意向等各種兩極之間居中調和。它是國人想象力的運用、傳統習慣的表露、自我的物象化呈現、族群價值認同的陳述、身份地位管理的載體、社會凝聚的彰顯,也是民族心理特質的符號表征,深深地扎根于中華民族的集體審美意識中,對提升獨立自主、自立更生的民族認同感,增強民族向心力,形成不論遭遇何種艱難困苦,都壓不垮、打不散的民族凝聚力大有裨益。
(二)對外部軟實力建設的影響中國瓷器,尤其是青花瓷器帶來的文化沖擊,為世界史的書寫帶來極具啟發性的題材。中國瓷器對世界史研究的最大價值,在于它反映了一項規模最為龐大的文化轉型活動。瓷器在長距離商業活動中舉足輕重,經濟史學者卻對它缺乏興趣,有關物質文化、商品、消費的歷史研究,遲至近幾十年才開始。若把瓷器視為一項文化聚焦物、一個藝術與商業匯流的交會現象、一種在相當程度上將中國生產者與全球消費者、欣賞者的風俗、信仰與心理等精神層面,化為具象并且清晰流露的人造物品,其中可透露的信息極大極廣。RobertFinlay認為,瓷器是一種敏感度極高的人間事務測壓計,比其它任何商品都來得敏感,它記錄了來自種種面向的沖擊,包括傳統藝術手法、國際貿易、工業發展、政治紛擾、精英階層的支出、儀式禮俗和文化接觸等。瓷器理所當然成為傳播中華文化、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構建外部軟實力的重要載體。
三、全球化視野下提升陶瓷文化軟實力的對策建議
(一)重視中華陶瓷文化的世代傳承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國家都有自身獨特的文化符號,中國也不例外,瓷器是最能總覽中國特色的文化符號。歷史上,有關中國瓷器的資料車載斗量,經常出現在展覽目錄、拍賣行雜志、古董品月刊、博物館文宣、專題論文、藝術期刊、陶瓷刊物,以及經濟史學研究者極少參考的考古通訊上。不論是文本資料,還是口述歷史、視頻影像資料,都值得收集、整理與鑒別,在此基礎上對持續數個世紀的中國瓷器大規模貿易活動,進行量化地深入分析,進行科學的價值判斷,才能較好地揭示全球化初期人類歷史的交纏互動關系,以及陶瓷文明在全球化進程中的歷史地位與影響。除了下大氣力對陶瓷文獻進行爬梳、整理之外,還應當深入探討陶瓷圖像的社會功能,追問各個圖像在當時是為誰制作、放在哪里、被誰觀看的,發掘圖像背后隱藏的社會歷史生活圖景。陶瓷圖像屬于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對這些圖像的研究和闡釋,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們的祖先怎么認知他們所處的世界,幫助我們掌握以圖像為傳播思想文化之工具的規律。擴大陶瓷文化的普及程度,提升它在下一代人心目中的影響力,有助于中華陶瓷文化的世代傳承。
(二)不斷吸納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陶瓷工藝美術展現的是器物之美,是超越個人之上、如入無我之境的自然美。柳宗悅先生認為個人之道在工藝美術中是難行之道,一味地追求作者的個性,不可能創作出能夠達到無暇之美的民藝,因為信仰不在自我的世界里,而在無我的境界中。瓷器表層是美學裝飾,內里淵遠流深,奠基于儒、釋、道三教的精神奧義,試圖在庸碌瑣碎的日常生活中,淬煉出精純完美,演繹高雅動人的生命美學。保持中華陶瓷文化的生命力與活力,需要我們主動走出去與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要把各種先進理念、應用新材料、新工藝請進來,為我所用。不斷學習、借鑒、吸納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是中華陶瓷文化獲得新鮮血液、走上繁榮復興的必經之路。
(三)堅持走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道路增強中華陶瓷文化包容性的同時,不能忽視文化創造力的提升,后者構成文化軟實力的內核。對文創產業而言,不論是文化交流、技術引進,還是自力更生、自主創新,都是后發國家為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而采取的措施,目的相同,路徑不同。文化交流、技術引進基于靜態比較優勢,而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則基于動態競爭優勢的培育,其實質是一種“趕超戰略”。在技術跟隨的大背景下,后發國家如何從模仿創新向自主創新飛躍,實現“驚險一跳”,是一個值得長期深入研究的問題。這要求文化創意主體與時俱進,將傳統陶瓷文化元素與現代高科技無縫拼接,能夠利用諸如3D打印、智能機器人等國際尖端科技展示中華文精髓,提升產業硬實力的同時提升文化軟實力。為此,必須充分動員社會各界的力量,積極營造和諧的陶瓷產業發展環境,共同參與陶瓷文化軟實力建設,為有利于陶瓷文化變革創新的成分因素創造平臺?;痦椖?江西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青花瓷文明與全球化體系的發端———基于文明力量理論的闡釋”
參考文獻:
[2]陳莎莉.景德鎮傳統陶瓷文化軟實力初探[J].對外經貿.2014年第10期.
[3]詹嘉.海上陶瓷之路的形成與發展[J].中國陶瓷.2002年第4期.
[4]袁樂輝,齊霞.探析吉祥觀與明清彩瓷表現的圖飾特點[J].藝術評論.2014年第7期.
作者:陳莎莉 張純 郭凱欣 單位:景德鎮陶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