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路徑選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從本質上講是精神生產發展的深層表達與表層表達的有機統一,最終取決于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辯證運動帶來的社會變革所引發的社會生活層面上的思想觀念沖突與裂變。實現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有效傳承,需要將其置于社會生活整體視域、運用唯物史觀,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基本辯證運動中來把握,挖掘提升文化背后所蘊含的與時代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先進生產關系(知識、理念、制度),從而真正實現文化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有創造性的發展。
【關鍵詞】生產力;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
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石,是觀照歷史、審視當下、展望未來的基本理論標尺。鄉村文化傳承在本質上是精神生產發展的深層表達與表層表達的有機統一,同時也是社會發展進程中集歷史性、當代性與未來性于一體的時代性課題。從理論和實踐層面看,只有以生產力理論來觀照和研究,才能理性認識鄉村優秀文化傳承的內在規律和發展方向,為鄉村優秀文化傳承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引和實踐遵循。
一、生產力視角剖析文化傳承的理論基礎
文化作為社會存在的一部分,其傳承與發展只有置于社會生活整體視域、運用唯物史觀、立足于當代實踐、結合民族思維傳統來審視,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基本辯證運動中來把握,才能真正推動其實現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有創造性的發展。
1.文化產生的前提是現實的人的生產實踐。這是唯物主義認識人類社會包括我們所談論的文化的理論起點。作為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如果沒有現實的人的生產實踐,就無從談起產生與發展。從這個角度講,我們所有關于文化的討論,都離不開人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這就從理論上確認了文化產生的現實前提,也為我們討論文化傳承明確了理論基點:那就是必須從現實的人及其從事的生產實踐出發來進行。
2.文化發展的終極決定因素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文化作為社會意識,其產生取決于一定的社會基礎和社會條件,因為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其發展亦需要在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矛盾運動中審視。這就要求我們討論文化傳承應該在唯物史觀視域中展開。
3.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辯證運動是文化發展的根本動力。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生產、精神生產是社會生產的不同表現形式,各有其社會功能和特點。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精神生活的過程,社會精神文化不是消極地受制于物質生產,而是實際能動地反作用于物質生產。這種反作用主要表現為兩種性質,一種是體現生產力的發展趨勢、反映進步的生產關系的革命的先進文化,能夠促進社會生產發展;另一種是反映落后的社會關系的腐朽文化,阻礙歷史發展進程。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的這種交互作用,最終形成了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既一致又不平衡的規律。這也是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在新時代得以傳承的基本前提。
二、生產力視角下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矛盾分析
鄉村傳統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意識的表現形式,其存在狀態,最終取決于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辯證運動帶來的社會變革所引發的社會生活層面上的思想觀念沖突與裂變。當前,要推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傳承發展,就需要我們從推動社會運動的基本矛盾出發,在把握矛盾變化中廓清方向、規劃路徑。
1.生產的現代化轉型對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依存根基的消解作用日益凸顯。鄉村文化體現的是鄉村群眾生產生活方式和精神狀態的文化,它是一種集靜態與活態于一體的文化,包含物質、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豐富內涵,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族群性、繼承性、時代性。從生產力角度看,由于長期的城鄉經濟結構二元化,鄉村經濟發展滯后于城市,影響和制約了鄉村文化在整個社會文化中的地位和分量。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進步,當前鄉村已經被納入以城市文化為主體的現代化轉型的時代浪潮之中,現代生產方式正在迅速消解鄉村文化產生所依附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避免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被忽視和邊緣化甚至被視作制約發展的因素,必然要求把傳統文化與原有資源和自然生發條件相剝離,并與現代生產方式相嫁接,從而實現有效傳承。
2.多元文化的滲透對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沖擊日益增強。在社會轉型背景下,村民群眾作為鄉村文化的創造主體,亦即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攜帶者、文化傳承的參與者和文化發展的推動者,逐漸在社會發展中分解為不同階層、利益群體,他們的認知角度、思維方式,隨著所處的環境的變化而改變,也帶來了多元文化因素。在各種文化因素的張力下,鄉村文化多元化趨勢就不可避免了。在這樣的背景下,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主導價值受到較大沖擊,甚至出現邊緣化傾向。出現這種情況,是社會生產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社會存在在社會意識中的反映。但從鄉村振興的角度看,如果在多元文化、多元價值共存的鄉村生態中,主導價值觀被沖擊和消解甚至缺失,那人們的行為就不可避免地失范、社會秩序也會出現失常的狀況。這也對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提出了新的挑戰。
3.文化產業化的不斷發展重構消解著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獨立性。文化作為一種資源,已經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內生變量,被視為影響社會發展進程的一種生產力。與物質生產力相區別的是,文化生產力是融精神的價值體系、物質的符號體系、行為的制度體系為一體的,具有非生產性和生產性兩種屬性,其外在表現形態主要是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當前,隨著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在地方政府、市場經濟和資本力量的相互博弈下,文化日益也被產業化裹挾前行。在這一進程中,由于文化生產高度依賴市場經濟環境和科技手段,成為一種獨立的社會生產活動,文化的“有用性”、經濟效益被逐步放大,而文化的精神價值、獨立性則逐漸被人們忽視。反映到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上,我們可以看到,隨著文化產業向農村滲透,消費文化的侵蝕、傳統文化的變異和外來文化的入侵,日益消解其精神價值的弘揚。
三、生產力視角下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路徑選擇
推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不能停留于“文化”本身來探究,必須運用馬克思主義社會整體性視域來觀照,從生產力是社會整體發展的根本動力的理論原點出發來思考,從文化的生產性和非生產性特殊屬性來推進,真正讓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應有作用,在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中成為有力支撐。
1.從生產力的決定性作用中明晰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內在理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對社會發展各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作為鄉村生產關系表現形式的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其傳承與發展脫離不了這一因素制約。同時,文化是否具有傳承價值,最終取決于是否符合生產力發展方向,是否適應先進生產關系的要求。國家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提出文化振興,從根本上講,是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需要。因此,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應按照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適應的要求,把握生產力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深度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背后所反映的能夠適應現代生產力發展需要的生產方式,并在現代生產背景下加以優化提升,使之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從而為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奠定基礎。比如,優秀傳統文化中睦鄰互助的理念,反映了傳統農耕文明中,由于生產水平較低,需要集體合作的生產關系。傳承這一文化,可以探索將這種集體合作關系與現在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合作經濟、互助經濟等模式相結合,讓這種文化理念在新的生產關系下實現創造性的傳承發展。
2.從精神生產的意識形態屬性中明確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價值取向。當前,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鄉村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鄉村文化的地位、功能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這對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帶來新的沖擊。任何一種文化都闡釋和表達一定的價值理念和價值追求。文化從本質上講,總是統治階級思想的集中體現,同時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也不例外。推進鄉村振興,特別是文化振興,就必須解決好價值取向問題,把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納入國家治理體系的大背景下來推進。
3.從文化生產力發展的實踐形態找準實現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有效路徑。當前,文化已經成為一種資源,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一個變量,逐漸被納入生產要素。“鄉村文化資源是具有開發潛力的物質性或非物質性存在。”[1]正是這種雙重屬性,決定了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可以通過顯性的方式(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進入現代社會生產分工,從而實現自身的傳承發展。當前,隨著本土文化價值觀的復興、國家文化產業政策的支持和群眾經濟利益訴求的變化,鄉村優秀文化發展傳承有著良好的制度環境、政策環境和群眾基礎。在宏觀層面,針對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現狀,加大對產業政策、產業組織、產業發展等的頂層設計,著眼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更大力度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在中微觀層面,著眼建立起符合現代產業方式的生產、投資、消費體系,讓以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為主的產業在整個文化產業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建立農民群眾文化需求反饋機制,完善群眾文藝扶持機制,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培訓。活躍繁榮農村文化市場,推動農村文化市場轉型升級。加大文化產業發展扶持力度,創新產業發展模式,在發揮演出、報紙雜志等傳統文化傳播方式的基礎上,積極發展適應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播需要網絡、移動電視、電子商務等新型文化傳播方式。創新文化營銷方式、文化產業開發經營模式,在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豐富的地區,規模發展一批文化產業集聚區,探索“公司+農戶”的運用模式,帶動文化產業發展,豐富農村文化業態。以文化產業政策引領發展,設立扶持鄉村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完善財政、稅務等支持力度,構建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律保障體系和政策支撐平臺,通過立法、司法以及財政、稅收等來保護和引導鄉村文化產業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佳.從資源到產業:鄉村文化的現代性重構[J].學術論壇,2012(1):77-81.
作者:周翠英 單位: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屬院校紀檢監察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