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自能·探究”教學文化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人的學習過程總是需要兩個要素———外力和內力。既要有他人在知識上的點撥與指導,也要有自身對學習的渴望與探究。長期以來,教育者把課堂教學理解為單向的知識傳授過程。如今的社會在向知識型和經濟型轉移。學習主體的自主能動、學校教學對學生探索精神的培養,課堂教學效率是關鍵。學校文化作為學校的建設關鍵和發展關鍵,必須研究學習者作為教育主體的教育,必須討論自能探究文化的研究。
蘇格蘭作家桑繆爾•斯邁爾斯(SamuelSmiles)早于1859年就出版著作“Self-Help”(《自助》),強調內在驅動力對人生發展的積極意義。目前我國正向開放型、民主型、知識型的現代工業社會轉型,這樣的社會轉型對傳統上“以師為本”的教育文化觀念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學校文化的傳承也必須適應社會的發展趨勢。換句話說,學校文化的傳承需要凸顯學習者主體的主動性和研究性。文化傳承呼喚“以生為本”的自能探究教學文化。
1.信息技術的發展保障了條件由于信息技術的支撐,師生的交互模式變得愈加靈活,雙向的反饋愈加及時,這也逐漸滲透到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中去。學生和教師都必須從傳統教學定義下的各種條件限制下走出來,用更加自由,更加主動的學習態度對待日新月異的學習內容。“大數據”帶來的不僅僅是信息的風暴沖擊,如果學習者和教育者缺乏開放的心態和遠見的眼光,就難以迎合教育發展的新方向和新思路。要做到適應人類社會的深刻變化,學習者和教育者都必須摒棄舊的被動的方式,選擇自主能動且具有探索精神的新方法。
2.社會人才觀的改變奠定了基礎當今的世界競爭其實更多的是教育和人才的競爭。各國基本都走了同樣的發展路線———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和知識型社會轉型。經濟目標的實現完全取決于各國培養出的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因此,如今的高校正逐漸走出對傳統的知識接受型人才的選拔和培養的局限。為了形成創新型人才成長的文化環境和氛圍,高等學校都與時俱進地進行了人才觀、價值觀和教學觀的改革,其中包括高校自主招生。在自主招生報名環節,各高校除了考查學生的高中學習成績,更針對學生的特長、獲獎及參加社會活動等情況。對于數學、物理、計算機等特別需要探究能力、創新能力的學科,很多高校將直接獲得面試的優惠條件賦予在競賽中獲得優異成績的考生,部分名校甚至直接注明考生需獲得省級競賽一等獎。這樣的條件限制,完全說明了社會對創新人才的期望更多在其探索精神、創造力和能動性上。這樣的人才觀的變革必將扭轉以前舊的教育觀念,打破以分數為唯一標準的培養模式,把握改革實質,在學校優秀文化傳承的基礎上,實現學校的跨越式發展,為社會發展、國家發展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
3.文化承創的重任決定了選擇學校文化不僅能反映一所學校的精神內涵,還是保證一所學校教育質量的關鍵所在。對于一所學校而言,學校文化是其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學校文化中的優秀傳統能影響學校師生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甚至會影響到他們的人格塑造、精神風貌、道德情感等,學校必須建設高品位的學校文化,才能帶動教育現代化,培養更多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當社會的轉型決定了人才輸出的新格局,學校文化也必須在優秀傳統這一學校發展的主根上延展出新的根系,做好傳承與創新的工作。在深入研究本校歷史、傳統、精神、學風的基礎上,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發掘新的文化內涵,不斷融入現代教育理念,不斷開拓創新,真正做到學校文化的承創,成為名副其實的“薪火傳遞者”。
二、文化承創中自能探究教學文化的意義
處于社會轉型大背景下的學校教育,也面臨著傳統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思想相互影響、本土教育理念和外來教育理念彼此融合的轉折。學校文化要在繼承的基礎上消化吸收與時俱進的文化及先進理念,培養出創新性、主動性強的探究型人才,就需要對自能探究教學文化展開切實的研究。其意義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培養平等的思維方式中國傳統的教育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和積極的教育思想,不僅滋養了中國歷代優秀學子,也是現代學校文化承創的依托和動力。但必須承認的是,中國的古代教育也有不符合現代社會轉型,影響現代教育發展的內容。我國一直以來都提倡“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這種教育觀念要求學生完全依附老師,不允許學生有忤逆老師的言語與行為。換句話說,為了體現師長的威嚴,學生完全被剝奪了主動思考和創新運用的權利,被自上而下的教育模式剝奪了平等的“對話權”。這種不平等的師生關系,只能培養出缺乏自我主張,缺失創新精神的“應聲蟲”。知識型社會需要具有自由創新的人才,他們的培養必須建立在平等的對話環境中。學校教育,課堂教學是作為存在主體的師生共同享有的權利。只有給予師生雙方在平等基礎之上,平行、雙向的對話,才有可能實現師生雙方在教育中的反思,才能產生對于知識的批判性思維,點燃潛藏于學生內心深處求索的希望之火,積極地投入于學習之中。
2.激發正確的價值取向任何一所學校,都有她自身獨特的不可再生的教育資源,即便她建校至今歷史不長,即便她創辦至今尚未出現杰出人才。九十年的辦學歷程是我校一筆不可多得的教育財富。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我校充分發揮學生的自能探究精神,站在時代前列,準確把握時代主流文化方向,激發師生正確的價值取向,育才興國。運用獨特的革命資源激發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是我校在文化承創過程中非常成功的舉措。由學生會自發倡導成立陳耀庭烈士研究社,學生們充分發揚自能探究的精神,深入挖掘陳耀庭烈士的生平事跡,召開陳耀庭事跡研討會,開展學唱陳耀庭歌曲、前往陳耀庭烈士墓祭奠等各種活動,弘揚“仗義執言為真理,浩然正氣耀震中”的精神。校園文化正確的價值取向,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塑造高尚的人格魅力整個社會在向知識型社會轉型,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場經濟的影響,面臨功利性的發展趨勢。各種各樣的數字指標使得學校人才培養拘泥于接受型的一種形式,缺乏以生為本的教育文化。學生或高分低能,或智商情商發展不均衡,或知識滿溢而精神殘缺,這樣的教育令人擔憂。只有和諧全面的發展,才能造就學生高尚的人格。在學校文化承創的過程中,自能探究教學能幫助被教育者,使他們能充分發展自己的能力,完善自己的人格,真正從生物人成長為社會人。我校在學校文化承創過程中,開展了數量充足、質量過硬的一系列活動:道德講堂、主題班會、五月歌會、英語演講比賽、同質異構課堂等,充分重視和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價值。以學生探究精神為核心組織教育教學活動,充分彰顯學生需求的第一性。通過正確引導學生的多元需求,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激發他們內在的探究精神,使學生在和諧全面的發展中成就自己高尚的人格。
4.開發學校文化的特色要促進學校文化的生長與滋養,促進學校的健康發展,就必須在傳承與創新中鑄造學校文化特色。一所學校只有堅持一以貫之的辦學追求和文化核心,并堅持從理論上和實踐中去創新發展、豐富完善,才能真正做到凸顯該校的人文特色,使特色真正成為品牌,使內涵融于文化。學校通過研究性學習,開設天文課程基地,建立天文興趣小組等研究型、創新型的學習小組,將我校三十多年的天文科普文化進行傳承與創新。我們還堅持為學習主體創設新型學習環境,改進課程內容實施方式,增強實踐認知和學習能力,并提高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學習效能,發掘潛能特長。讓學校成為課程教學改革中心、課程設施資源中心、知識見識實踐中心、天賦特長體驗中心、拔尖人才培養中心、生活技能教育中心。
三、文化承創中自能探究教學文化實施的途徑
1.旨在高效、重在創新的各類教學活動教學在信息化的時代更需要匹配社會的節奏和發展,提高單位效能和信息容量。我校開展的同質異構教學活動、標桿課活動、主題教學活動,旨在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開發學生的探究精神,使課堂教學成為以探究為基本特征的一種教學活動。學校依托各類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著手以優帶教,改變傳統教育的接受式、灌注式教育模式,讓教師和學生都融入創造性的學習過程。將重點放在如何讓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如何豐富學生的感情經驗、如何開展雙向的互動探究活動、如何讓學生“學會學習”和“終身學習”、如何培養學生全面素質的發展上。這樣的教學活動形式,不但注重發揮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性,而且注重挖掘學生的潛能。這種以探究為主的教學,突出了教師的啟發誘導和學生的獨立自主學習。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主要圍繞現行教材,參照學生周圍世界及生活實際,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并通過各種活動方式:或個人,或小組,或集體,解難釋疑,使學生有機會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作為導師,要為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他們自己去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做到自己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作為探究式課堂教學的主人,要明確探究的目標,認真思考探究的問題,掌握探究的方法,促進探究的開展,形成探究的深度。
2.個性鮮明、豐富多彩的社團教學活動學校設置可供學生選擇的有層次、分類別的社團活動,活動不但具備綜合性,也滿足部分學生的特殊需求,讓所有的學習主體都能切身關聯自己的興趣、水平和能力。而在選擇過程中,學生會嘗試、思索、慢慢識別并最終穩定下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喚醒隱藏的潛能。對于學生而言,選擇既是一種實踐行為,也是一個探索性的學習過程。有些學生甚至會發現,在選擇之前自以為感興趣的其實在選擇后才知道是對自己的誤判。通過選擇與嘗試,學生能真正了解自己,并在自己真正的需求和興趣上發揮最大的自主性和主觀能動性。很多高中生在被問及自己人生的規劃時都會茫然不知所對,可在我校課題研究的人生規劃調查中,學生都有清晰的目標。有學生因為在社團活動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興趣之所在,甚至確定了未來的人生發展方向。這無不與學生在豐富多樣的社團中選擇與自身情況合適貼切的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
3.體現興趣、種類繁多的研究性學習自能探究教學并不僅拘泥于課堂教學中。在我校的文化傳承建設中,研究性學習是發展學生自能探究精神的另一個重要舞臺。研究型學習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并解決問題。研究性學習不同于綜合課程,它是學生開展以科學研究為主的自主研究活動,以問題為載體,以研究性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課程。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實踐性較強的教育教學活動,它不局限于純粹的書本知識的傳授,而是讓學生通過選題,制訂研究計劃,請教老師、專家、學者,撰寫研究報告等一系列活動,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和獲得各種能力。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不但可以知道如何運用學過的知識,還會很自然地在已經學過的知識之間建立一定的聯系。而且,為了解決問題,學生還會主動地去學習新的知識。這樣,就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激發學生的自能和探究精神。
4.設計全面、面向全體的節日文化校園主題文化節日往往最能體現一所學校的文化特色。我校全年安排有體育節、科技節、藝術節、感恩節等多個節日。每一個節日的設計都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生長需求,而在活動的實施過程中,則又要求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自能探究能力。例如,節日燈設計不僅傳達著學校獨特的教育內涵,還張揚著深刻的文化追求。節日文化既是學生發展的重要契機,也是學校文化承創的重要平臺。
四、結束語
學校文化傳承的是最適合學校、最有利于師生成長的文化生長點,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辦學理念,就會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在整個教育步入信息化時代的今天,要培養社會急需的人才,就必須用現代教育理念去改造和創新傳統教育觀念,實現讓學生學會自我學習、主動學習和終身學習的目標。學校要把學校文化承創中的自能探究教學文化一項作為首抓,將培養具有生命力、創造力的教育對象作為永恒的使命與責任,始終致力于為每位學生創造適合其自身需要的和諧生長環境,搭建能使其充分發展的成長平臺,讓其在創造中學習,在學習中找到樂趣,并發揮最大能動性,這也是學校文化傳承所特有的氣質和魅力。
作者:翁天虹 單位:江蘇省震澤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