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李綠園文化研究中的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當前,在對李綠園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中尚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研究不充分、缺乏相應的物質載體和品牌化、市場化程度較低三個方面。針對這些問題,應采取相應的策略,以期引起更多學人和管理部門的關注,以推動中原文化產業經濟的整體發展。
[關鍵詞]
李綠園文化;問題;對策
李綠園(1707-1790)生活在清初,祖籍新安,河南寶豐人。他是乾隆丙辰年間的舉人,曾在貴州印江做過知縣,為人清正、廉明,“興利除弊,愛民如子,疾盜若仇”[1],深受百姓喜愛。他的著作見于著錄的共有5種,分別是《拾捃錄》(12卷,已佚)《綠園詩鈔》(4卷,今有殘卷)《綠園文集》(不分卷,已佚)《家訓諄言》(1卷)和《歧路燈》(108回,欒星校訂本),對后世影響較大的是小說《歧路燈》。而且,李綠園的后世子孫也有文學作品流傳于世,對河南本土的家族文學有一定的開拓意義。李綠園本人的作品內容豐富,涉及了民俗文化、教育思想、戲曲文化、飲食文化等方方面面,經歷了歷史的沉淀和打磨流傳到了今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一、存在的問題
對李綠園文化資源的研究,距今已有百年歷史。在20世紀60-80年代,掀起了一股研究熱潮,除大陸學者外,韓國、新加坡及中國的香港、臺灣地區也開始有學者關注。李綠園作為河南的文化名人之一,本省的眾多學者也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研究。其中,關注最多的是平頂山地區,自2010年至今,已經有三屆《歧路燈》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在平頂山學院召開,每屆會議都會有50余名專家學者參加,與會學者從文獻研究、文化價值、語言學價值等方面對《歧路燈》進行研究。《歧路燈》研究作為平頂山學院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的重點研究領域,組建了《歧路燈》與李綠園研究所、《歧路燈》研究資料中心等,在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績。盡管文化理論研究豐富,但是對李綠園文化資源的開發還不完善,而且將其應用于旅游經濟的情況也不容樂觀。
1.作品研究有限李綠園對后世的影響較大。劉青芝在《李孔堂制義序》中,曾評價他是“儀觀甚偉,風氣非常”[2]。雖然李綠園是一個道學家,但在社會生活中他絕非是一個古板的人,他既有“學問淹博,尤洞達人情物理”[3]的個性,還有“憂世之懷,壯行之志”[4]。在他的作品中,無不投射著他的人格魅力和傳統文化的精神品格。但目前公眾對李綠園作品的研究并不充分,與同時期的曹雪芹、吳敬梓的作品研究相比,差距十分明顯。在其作品中,《歧路燈》因為保存相對完整,就成了眾多研究者的關注重心。但即便如此,當前對《歧路燈》作品的研究中仍很有限。首先,《歧路燈》的研究者有限。因其作品中洋溢著濃郁的鄉土情結和地域文化特色,導致研究者多為河南人,或與河南有著密切的關系。無論是最早關注《歧路燈》研究的姚雪垠,或是20世紀20-30年代對《歧路燈》研究并將研究成果出版的馮友蘭,亦或是在20世紀80年代的研究高潮中對《歧路燈》的校對整理作出重要貢獻的欒星,甚至是臺灣最早出版《李綠園與其〈歧路燈〉研究》的吳秀玉(吳秀玉及其丈夫祖籍河南)。研究者地域上的相同,可能使得他們在研究動機上、資料的收集整理上以及研究深入上,具備了其他無地域機緣研究者的情感介入優勢,但也不利于對《歧路燈》進行較為客觀地理性觀照。其次,當前的研究范圍涉及很廣,諸如版本流傳研究、文獻考證、藝術特征、創作特征、民俗禮儀、宗教文化、科舉制度、戲曲活動等,但仍有些領域尚未涉及,如女性文化、戲曲表演、茶文化、酒文化等,而且已有的研究仍不充分,也不夠深入。李綠園的其他著作大多已佚,詩文方面僅存《綠園詩鈔》殘卷,詩文約有百篇,詩多文少。目前研究者關注的多是他描寫貴州山水風情的詩歌,而對其他詩歌并未關注。而且對于這些僅存的散文和詩歌,缺少比較權威的校訂本和研究論文或著作。《家訓諄言》因附在《歧路燈》卷首,也隨著《歧路燈》的流傳而保存下來,但介于李綠園思想的矛盾性和復雜性,研究者對這兩部作品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就學術界總體而言,其評價態度主要有兩點,“一認為李綠園及其《歧路燈》的思想陳腐,道學氣濃厚,長于說教,短于反封建意識;二否定的同時亦肯定其在反映生活的廣度方面以及《歧路燈》在藝術方面如人物塑造、語言運用、情節結構等獨具特色。”[5]在這兩種看法中,尤其是前者一度使人們對李綠園文化的研究反映相當冷淡。
2.物質載體不夠現有的物質載體,僅是李綠園故居。李綠園故居位于今天平頂山市湛河區的宋寨村,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在李綠園被認定為“鷹城十大歷史文化名人”后,其故居自然成為平頂山旅游文化景點之一。為了保護好這一文化古跡,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平頂山市政府在2010年對其故居進行修繕。修整后的李綠園故居總用地面積7200平方米,是清代民居建筑樣式,級別上低于官衙但又高于一般的民房。故居內全部按照古代裝修的樣式來布置,盡量復原其生活的場景,以起到紀念的作用。李綠園故居的修繕,實現了人文資源與自然景觀的結合,在平頂山旅游文化產業方面,提升了湛河區的旅游文化品味。但是,在李綠園故居中,只有今有軒書屋具備較多的文化內涵,其他展品的文化內涵并不明顯。而實際上,李綠園是一個集道學家、師者和循吏身份為一身的人物,不論是貴州還是河南,在他的游歷生活中,必然會有一些諸如交友、讀書、宴樂、為官、論證等方面的活動,而這些具有文化內涵的歷史痕跡,也值得研究者給予充分關注。畢竟歷史名人如果沒有具體的物質載體,就會顯得空洞,無法形成強大的旅游吸引力,更不能充分發揮其文化產業作用。因此,文化研究者和相關管理部門必須立即對與李綠園相關的文化旅游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
3.品牌市場化低近幾年,大量的名人文化旅游品牌在全國各地出現,如紹興推出的“魯迅牌”,利用魯迅的文章設計“跟著課本游紹興”;諸暨則打出“西施牌”,利用西施的知名度來推銷商品,如西施牌珍珠粉等。對于“品牌”的概念,廣告專家約翰•菲利普•瓊斯曾有準確的概括,認為它是“能為顧客提供其認為值得購買的功能利益及附加價值的產品。”[6]一個地區擁有名人就像一個人身上穿了名牌一樣,它擁有著難以用貨幣去計算的財富,意味著這個地區知名度的提升。基于這些名人而形成的文化旅游品牌,則無疑會推動該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但是截至目前,李綠園文化的品牌化程度顯得太低,除了少數專職研究李綠園及其《歧路燈》的專家學者外,絕大多數人僅僅停留在對“李綠園”這一文化名人的認知階段,而對于他的個人生平、家世經歷、作品、文化內涵及精神知之甚少。尤其是在當前大眾文化傳播的背景下,高雅文化讓道于庸俗甚至低俗文化,使得李綠園文化品牌化的發展上更難。因為李綠園文化在本質上是屬于陽春白雪的高雅文化范疇,其理學氣息和教化功能比較明顯,加上《歧路燈》本身的思想局限性等要素,使得其普及起來難度很大。而且,不論是李綠園的詩文殘卷,亦或是家訓、小說的閱讀,都需要較為濃厚的文學修養和知識儲備。另外,李綠園文化研究的市場化程度也低,目前河南省的歷史名人資源主要是以政府管理經營為主,管理人員和經營者也多是學術研究者或相關人員,他們主動參與市場經濟的意識比較低。李綠園文化資源的研究缺少具體的受益單位,整體上資金投入不高,不利于可持續發展。就李綠園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而言,幾乎都停留在作品研究、理論研究階段,缺乏將已研究的成果進行品牌化、市場化整體包裝的意識,也缺乏相關的旅游產品的開發,營銷意識不足。
二、采取的措施
1.提高認知度針對學界對李綠園及其作品研究不足的現狀,政府應該采取相關的措施,鼓勵學者積極探索和研究,爭取多出專著和研究論文。平頂山當地的研究機構也應確立李綠園文化研究的中心地位,開展相關的學術研討活動,以利于對李綠園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和利用,讓公眾意識到李綠園文化的博大和生動。可以由政府出面,通過出版李綠園文化研究相關的學術刊物,成立“李綠園文化研究會”等手段,營造學術氛圍,努力將平頂山市打造成為李綠園文化研究的權威地點、傳播中心和推廣基地。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加大對李綠園文化的宣傳力度。以政府為主導,以平頂山市的高校為依托,打造一批以李綠園文化為主題的文化活動,包括文藝演出、大型節慶活動和特色文化活動等,以鮮明的文化性、參與性和娛樂性吸引受眾。
2.完善物質載體在加大宣傳力度的同時,還要大力開發李綠園文化的物質載體,要有選擇性地實施一兩處精品景區的建設。在建設中,應當嚴格地按照精品景區建設的要求,美化其周邊的旅游環境,從交通路線、旅游安全、食品衛生、購物、環境保護、文化內涵的挖掘等方面入手,著力把李綠園故居打造成平頂山市乃至河南省一流的文化旅游景區。在其中的精品景區內,將李綠園文化中的文化元素,如飲食文化、服飾文化、茶酒文化、節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搬進人造的活動空間,盡力使各種展品有故事、有品位、有特色,能夠引人入勝,睹物思人。平頂山市湛河區還應適當興建一些和李綠園相關的人文景觀,擴大李綠園故居這一景點的旅游功能和游客容量。可以通過開發建設李綠園紀念館以及和其相關的文化旅游商品等具體的形式,以完善李綠園文化旅游的物質載體。在建立的李綠園紀念館中,其整體氛圍應與清初康乾時期的歷史文化氛圍相匹配,展覽其身世、交游等留下的歷史痕跡,陳列相關的作品,同時將這些陳列內容盡量與傳統文化接軌。在李綠園紀念館中,還可以開發相關的文化旅游紀念品(諸如折扇、書簽、人物剪紙、作品集、李綠園紀念章等等),這些旅游紀念物要兼具清初歷史文化、河南民俗文化、河南民間手工藝制作的內涵,讓游客感覺這不僅是一個觀光型場所,還是一個操作型、體驗型場所。
3.提升市場競爭力在今天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經濟中,要積極提升李綠園文化的市場競爭力,不僅要創建李綠園文化旅游品牌,還要積極采取各種市場營銷策略。創建李綠園文化旅游品牌一定要和平頂山地區的城市建設結合起來,在文化產業資源的配置中顯出李綠園文化的優勢。政府應積極鼓勵相關部門、企業、個人開發李綠園文化產業,并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扶助,這樣理論才能較為順利地轉化為實際的經濟效益,其品牌效益也會隨之擴大。除此之外,還要積極開發各種市場營銷策略。首先,可以采用話題營銷的模式。針對當前研究者對李綠園及其作品褒貶不一的態度,可以拋出一些爭議性的話題,如用科學發展觀看待李綠園的一生,用與時俱進的視角研究李綠園的作品等。因為從旅游營銷角度來看,旅游經濟需要的就是關注度。其次,可以采用競賽營銷模式。把李綠園及其《歧路燈》研究范圍擴大,在全國范圍內組織以李綠園故居、李綠園作品、李綠園文化為主題的研討會、論壇,充分利用競賽營銷手段。借弘揚李綠園文化之機會,行發展地方旅游文化之事,采取多樣的比賽形式,如賽詩、賽文、賽古玩收藏、賽民間工藝、賽攝影等,并借助主流媒體進行宣傳,優秀的作品可以留存下來展覽。再次,可以采用影視營銷策略,具體著力于兩點:一是以李綠園家世、求學、為官、交游等為題材編系列劇,將其《歧路燈》改編成影視作品;二是以李綠園的故鄉為背景,提供給其他電影或電視劇為背景,或制作一套明信片、開發相關音頻或視頻等擴大其知名度。四是采取體驗營銷模式。可以學習已獲成功的開封清明上河園經驗,在開發的李綠園文化景區中,可以讓游客著清朝服飾,將康乾時期的古錢幣擺上去,游客可以用人民幣去兌換,將河南的特色飲食、民間工藝、民間藝術表演等呈現出來,給游客展示出清初的民俗場景,讓潛在的文化資源成為可供消費的公共文化產品。
三、結語
總之,在當前重視文化產業的開發和研究的大背景下,我們應該抓住機遇,積極應對研究中出現的問題。另外,還要加強區域間的聯動與協作,將李綠園文化、河洛文化及伏牛山文化中的其他名人文化相結合,加強區域內的合作,以旅游為媒介和橋梁,建立以“誠信、互利、共贏”為宗旨的旅游協作網絡,提升旅游的文化內涵和品位,建設和發展旅游的黃金線路。
[參考文獻]
[1]鄭士范.印江縣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28.
[2][4]劉青芝.江村山人續稿(卷一)[M].乾隆刻本.
[3]李時燦.中州先哲傳•文苑傳[M].民國刻本.
[5]徐云知.李綠園的創作觀念及其《歧路燈》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5.
[6]約翰•菲利普•瓊斯.廣告與品牌策劃[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9.
作者:吳林博 單位:平頂山學院